第一章 小说

第一章 小说

第一节 概述

内容提要

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是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于《新青年》第4卷第5期的《狂人日记》。紧接着第二年,他的《孔乙己》《药》等名著相继问世。第一个十年的小说就此拉开了序幕。本时期小说发展具有多样性特点,大致有这样几种走向:第一,“问题小说”。一是《新潮》作家群,显示的是问题小说初露端倪,代表作家有罗家伦、俞平伯、汪敬熙、杨振声等。二是冰心在《晨报副刊》发表《斯人独憔悴》等,正式开创了“问题小说”的风气,代表作家还有叶绍钧、王统照等。问题小说的特征:时代气息和针对性强;哲理性强;对问题的探索肤浅,通常“只问病源,不开药方”;社会功利化追求所导致的观念化和抽象化倾向。第二,人生派写实小说,包括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兴起的乡土小说以及以叶绍钧、许地山等作家为代表的创作。第三,浪漫抒情派小说,代表作家有郁达夫和庐隐等。

此外,丁玲作为最早以明确强烈的女性意识写作的女作家,在20世纪20年代末,连续发表《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阿毛姑娘》等,给当时相对沉寂的文坛以不小的震动。

第一个十年是中国现代小说的确立期,它的确立是在西方现代文化思潮和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中形成的。就整体发展脉络看,客观写实和主观抒情是两大创作主流。这一时期,长篇小说尚未成熟,而短篇小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短篇小说的成熟和繁荣,是中国小说现代化的标志,为以后小说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建议

1.对“问题小说”形态与得失的理解。“问题小说”并非流派,而是一种创作的风潮,贴近青年所关注的人生现实问题,但视野与题材仍比较狭窄,难免概念化。

2.莎菲是丁玲塑造出来的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她在不同读者心目中的形象也开始发生变化。结合评论摘要及相关索引的文章讨论莎菲形象的时代接受转型问题。

3.结合具体作品分析,五四小说转型的多种原因,考察这一时代特征的审美倾向与创作潮流。

精读作品

冰心:《超人》

王统照:《微笑》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

评论摘要

1.《新潮》从1919年1月创刊,到次年主干者们出洋留学而消灭的两年中,小说作者就有汪敬熙、罗家伦、杨振声、俞平伯……自然,技术是幼稚的,往往留存着旧小说上的写法和语调;而且平铺直叙,一泻无余;或者过于巧合,在一刹时中,在一个人上,会聚集了一切难堪的不幸。然而又有一种共同前进的趋向是:这时的作者们,没有一个以为小说是脱俗的文学,除了为艺术之外,一无所为的。他们每作一篇,都是“有所为”而发,是在用改革社会的器械,——虽然也没有设定终极的目标。

俞平伯的《花匠》以为人们应该摒绝矫揉造作,任其自然,罗家伦之作则在诉说婚姻不自由的苦痛,虽然稍嫌浅露,但正是当时许多智识青年们的公意。……杨振声是极要描写民间疾苦的;汪敬熙并且装着笑容,揭露了好学生的秘密和苦人的灾难。但究竟因为是上层的智识者,所以笔墨总不免伸缩于描写身边琐事和小民生活之间。

吴福辉:《20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三卷(1928—1937),340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超人》的描写,提供了这样的心理逻辑:何彬的爱是天然的、内在的,因而也是真实的,他的憎是矫情的、外加的,因而也是脆弱的,“爱的哲学”战胜尼采的超人学乃是一个反本复初、重睹真心的心理过程。这和明人李卓吾在《童心说》中排斥的伪道学的“义理”,主张返回“最初一念之本心”,使人不出“真心”和“童心”,具有相似的心理逻辑。《超人》中的爱,是热情入世的,而不是冷情厌世的;它要求人们撤去“尊卑有序,长幼有礼”的等级藩篱,以平等的态度相亲相爱,具有人本主义色彩。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一卷,238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3.王统照的生命感伤小说都有诗化或散文化色彩。这主要表现在,它往往以作者的瞬间感觉印象为切入点,以某种情绪、情调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抒情气氛极浓而故事性不强。可以说,某种情绪或情调才是作品的真正主角。

王统照的早期和后期也写过一些其他类型小说,而且其中有些是屡被论述引用的名篇,比如早期的《雪后》《沉思》《微笑》,后期的《沉船》《山雨》。早期小说表现爱与美及其毁灭,与冰心、叶绍钧早期的问题小说类似;后期小说趋向具体社会问题的揭示,重视情节铺叙与人物塑造,接近了茅盾等人的“社会剖析派”。但即使这类小说,其实也带有感伤色彩,显示出王统照的个性特征。因为感伤是渗透进王统照骨子里的东西,是他的内在精神气质。

阎浩岗:《生命感伤体验的诗化表达——王统照、郁达夫、废名小说合论》,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3(1)。

4.“问题小说”的形成自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作为思想启蒙运动的“五四”本身,闪出思想解放的理性之光,它造就了“思考的一代”。……在一段时间内,全社会都来探究“人生究竟是什么”这样严肃的问题,读者要求小说能尖锐地提出他们所关注的各类社会问题,也并不企望文学一定给予多么明确的回答。……从提出问题之广来看,问题小说涉及当时青年关怀的家族礼教、婚恋家庭、妇女贞操、劳工、战争、知识者等诸多方面。其时因问题的尖锐性是第一位的,相应便减少了对小说形象化的要求,造成许多“问题小说”比较概念化,存在着文笔空疏、人物成为作者某种“主义”的传声筒等弊病。

其次,问题小说的出现受到欧洲、俄国表现社会人生为主的作品的直接刺激。1918年《新青年》的“易卜生专号”使这位挪威作家的社会问题剧风行一时,这对“问题小说”是一个推动。理论上的倡导更早。1918年周作人在题为《日本近三年小说之发达》的讲演中,就颇有倾向性地评价了日本近代文学中“问题小说”的地位,并由此肯定“为人生”的文学。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61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莎菲女士的日记》以绝大部分篇幅,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莎菲内心的极端的痛苦。这些自然天成、感人肺腑的心灵的呼唤,以及她对女性性爱心理的大胆的揭示,确实揭开了新文学之中的光彩的一页……其心理小说艺术特点有:第一,细腻逼真,曲尽其妙……第二,长于大段的心理独白……第三,长于刻画各种遭遇的知识青年女性的恋爱心理和性心理……第四,努力做到心理刻画与情节发展的交织而尽量不做纯静态的、冗长的心理剖析。

袁良骏:《丁玲研究资料》,466、469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6.由《梦珂》到《莎菲女士的日记》,作家由社会环境潜入人物内心矛盾的更深层面,写成一篇才气淋漓地解剖人物灵魂裂变的心理小说。莎菲是一个走出家门,漂泊异地的知识女性,她已经脱去了封建家庭的肌带,按照个性主义者的理想而独来独往,但她不能跳离笼罩着封建烟雾的社会,求爱失爱,寻路失路,个性主义只给她带来“狷狂”“怪僻”的讥评。社会已给她的心灵烙下过多创伤,而呈现病态,在旅馆养病是她的生活。但是她敏感、多疑、疲惫、烦闷,百无聊赖而又心境不宁,“心像许多小老鼠啃着一样,又像一盆火柴在心中燃烧”。因此她感伤难已,喜怒无常……于是她因爱惜自己而作践自己,因追求生而糟蹋生,抱着对人生绝望的心情而养病,在养病中失眠、酗酒,用自我毁灭来表达与冥顽不化的世道的不合作。追求两心相印的爱情是她的志趣,但她追求到的却是心与心的隔膜,是欺骗与憎恶……她的恋爱观是崇尚个性的,她不愿为传统的中庸之爱拉进小家庭之中,也不愿为洋化的市侩之爱套进金钱眼之中,因此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无所适从,在无乐可寻中抱“及时行乐”的幻想。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二卷,251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7.总的说来,“五四”小说家的精神状态是上进的、积极的。他们的作品虽然也有悲怆,也有苦闷,也有浮躁,也有感伤,也有西方世纪末思潮的污染,但都不能冲淡它作为觉醒者文学的本质,不能改变它关心民族命运,促进社会进步的宏旨。它的艺术收获也许比不上以后两个十年,但它所提出的社会问题,比以后两个十年还要多。它揭露了礼教吃人,剖析了国民的弱点,探讨了人生的究竟,描写了父子两代的冲突,提出了恋爱和婚姻问题,倾吐了青年的苦闷和悲愤,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记录了农村经济的崩溃和农民生活的痛苦,如此等等。他们以觉醒者的敏锐眼光,扫视社会的各个角落,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社会人生问题,供整个民族去正视、去讨论。他们对不少问题,或许未能作出正确答案,开出有效的药方,但这更重要的是实践家的问题,不能要求小说家包办一切。他们能够提出如此丰富的重大问题,已经足以显示他们对小说的态度之庄重,他们精神境界的高尚和充实了。从这些重大的社会问题中可以看到,这代小说家是把民族的自我批评精神和民族的发愤进取精神结合在一起的。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一卷,135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泛读作品

叶绍钧:《这也是一个人?》

冰心:《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去国》《悟》

罗家伦:《是爱情还是苦痛?》

俞平伯:《花匠》

丁玲:《梦珂》《阿毛姑娘》

评论文献索引

刘纳.“五四”小说创作方法的发展.文学评论,1982(5).

张光芒.试论五四文学的时代文体特征.济南: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5(2).

吴秀亮.“五四”时期雅俗小说的关系结构.文学评论,1995(6).

雷锐.“五四”小说现代化的轨迹与特点.社会科学辑刊,2002(3).

杨洪承.论“五四”现代小说结构与传统的关系.江苏社会科学,2007(2).

李勇.论冰心早期问题小说的公共性.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1).

许华斌.莎菲女士们“在黑暗中”——早期小说创作.丁玲小说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左克诚.莎菲的痛苦.生命倔强的回声——丁玲小说创作论.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

黄健.在自虐的背后——对《莎菲女士的日记》的一种解读.名作欣赏,2007(2).

刘广涛.青春视角下的“莎菲形象”探析——重读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济南: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

罗晓静.“个人”文学的典型文本——论“五四”日记体小说的叙述方式.北方论丛,2006(5).

张莉.从“女学生”到“女作家”——第一代女作家教育背景考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2).

拓展练习

1.概述第一个十年小说创作的主要流脉与开放性状况。

2.以冰心的《超人》为例,分析五四时期问题小说兴起的原因及其作为一种写作风潮的时代特征。

3.视角问题在我们以往的研究中,可以说是不太受人注意的一个方面,实际上它是小说构成不可或缺的一环。首先,它在小说理论中占有相当的地位。20世纪以来,经过詹姆斯、拉伯克、斯克莱和卡洛以及布斯的研究,它已经不仅被认为是小说所独有的,即不仅是区别小说与戏剧、电影、诗等其他艺术门类的一个标志,而且也被认为是小说所固有的,即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总是通过某个叙述者才能成为小说中的存在。视角被看成了小说的一个重要构成因素。其次,视角问题在我国小说由古代向现代的变化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古代小说内在结构上的许多特点与视角问题密切有关。譬如话本小说及章回小说中的楔子、结尾的“有诗为证”、描述时说书人口气、“下回分解”的体制、唐传奇中作者的说明和议论、《聊斋志异》中的“异史氏曰”等形式特点也与视角问题不可分。既然视角牵连着我国古代小说的许多主要美学特征,那么在小说内在结构的变化中,它就注定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分析五四小说的视角形式,把握小说内在构造上的现代特色。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