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第一辑

黄少英:塔里木油田,我人生中无悔的选择

人物名片 黄少英,200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构造地质学博士。2004年7月到塔里木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工作。其间参与组织“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在前陆盆地中的应用”国际会议;参与中、英文《野外地质考察指南》的编写;创新性完成快速量板法程序设计,填补了量板法没有配套程序的空白,并获2005年塔里木油田公司青年创新创效成果勘探类一等奖;目前担任库车勘探项目“乌什凹陷中生界盆地演化及依拉克气藏特征研究”课题的课题长,并将赴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进行合作科研。

有这么一群北大人

他们,曾经怀着学以致用、实现自我的理想来到祖国的西部

他们,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这片充满机会的土地上耕耘着、收获着

他们,必将在西部大开发的史诗版图上绘出最壮丽的篇章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循着这振人心魄的声音,让我们走近他们中的一位杰出代表——黄少英,一起去分享他在塔里木油田工作的经历和体会。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当时为什么决定去塔里木油田工作?

黄少英(以下简称“黄”):我当时的选择机会还是很多的,比如可以到石油大学继续做博士后。但选择去塔里木工作,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时塔里木油田来北大宣讲的时候,我感觉那里的领导对我们北大学生很重视,油田的工作队伍比较年轻、比较有朝气。我觉得我会在那里工作得很愉快。另外,因为我是学地质的,此前一直在从事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工作,以前在学校也主要是做项目,而我希望能够将所学和实际结合得紧密一些,因此我觉得到这边来发挥空间和机会都比较大一些。并且,对我个人来说还有一个特殊的原因,因为我的家乡在广西百色,那里就有油田,我有很多亲戚就在油田工作,从生产第一线到管理岗位都有。可以说,我从小对油田就有一定的了解,也有很深的感情吧。

记:基层油田的工作条件和环境毕竟是比城市艰苦的,您当初大学毕业选择到西部基层油田工作时,有没有遇到一些方面的压力?您又为什么坚持自己的选择呢?

黄:其实当时我的压力挺大的。因为我的父母可能和其他内地同学的父母一样对新疆、对塔里木油田这边的情况不是很了解,他们对西部的了解都停留在以前,认为这里都是荒漠,到处光秃秃的一片,并且我是要从祖国最南边的家乡去遥远的西北,所以起初他们坚决反对我到塔里木工作。

后来为什么我坚持了自己的选择,有几个方面原因:一是塔里木油田当时去北大宣讲时告诉我们,油田可以为我们提供往返机票去塔里木实地参观,了解他们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满意了之后再签约,我觉得油田这么做其实表示他们对塔里木油田、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和发展都很有信心,因此我想那里的条件一定不会很差;二是我的很多老师和同学都去过塔里木油田做过项目,他们对塔里木油田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还是有一定了解的,他们给了我很多信息和鼓励,支持我到塔里木工作;三是油田方面表示对我的家属会给予妥善的安排,可以说很好地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因此我坚持自己的想法,并最终说服了父母,来到了塔里木油田。

记:您在油田最初的一段时间是如何度过的,这与您之前的想象有什么不同吗?您能简单描述一下吗?

黄:可以说,这里的环境不比我想象的差,反而比我想象的要好得多。过来之前我做了比较坏的打算,预期这里是在一片荒漠中建立的城市,包括自然环境等都是比较差的。但是实际情况是这里的环境是非常好的,我现在工作所在的整个库尔勒市的绿化都非常好,旁边还有一条美丽的孔雀河。

在油田的第一个月公司领导和研究院领导给予了新员工无微不至的关怀,从实习、住房、工作,到学习都进行了充分准备和精心安排。开始一个月主要是油田对我们新人的培训,包括油田的发展历史、发展规划、规章制度、团队合作以及基本技能等,油田的领导和同事对我们都很热情,还安排我们到库尔勒周边的地区去参观,等等。

在最初的为期一个月的入职教育之后的半年,我基本上都是在一线度过的,主要是在地震队,那里的生活条件可能会差一些,我们白天在野外进行布线作业,晚上如果回不到营地就得在野外搭帐篷。后来回到作业区,工作和生活条件都好多了。总体来说,最初这段时间油田这样安排是希望让我们了解油田工作的基本流程,帮助我们更快地实现从一个学生向一名真正石油人的转变。

记:在两年的亲身经历之后,您的想法和当初相比又是如何呢?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

黄:其实我过来之前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希望找个地方发挥自己的所学。但是,过来两年以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塔里木油田真的很重视人才,把人才引进过来以后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比如我,刚进入油田还是一个新人的时候,领导对我很重视,也很信任。安排我参加关于石油地质等新理论、新知识的专业培训,既拓宽了我的知识面也提高了我的专业理论水平;通过现场实习和室内实习两种方式,短时间内全面提高我的工作技能。并给我机会去展示自己、锻炼自己,2004年我刚进来的时候就让我参与“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在前陆盆地中的应用国际会议”的组织工作,那次会议邀请了来自16个国家的60多位外国专家,我还负责带领这些外国专家到野外考察。另外,给我印象很深的就是过年的时候,油田领导逐一看望我们这些因为工作不能回家的职工,并组织了很多活动让我们在油田也过了一个快乐的年,这些都给了我很多温暖。

记:您在油田工作两年多,有没有遇到最困难的时候,当时的状况是怎么样的?您有没有动摇过?又是如何克服的?

黄:在前线实习之后,我就回到基地,进入了我们研究院。刚开始,由于我在学校期间都是进行理论研究,而油田这边主要是应用研究,因此我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将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结合起来,当时相当没有头绪,不知道从哪里找到将我已有的理论和研究与油田的实际应用结合的一个切入点。我想,两年多的困难主要是工作方面的,毕竟是面临一个从学校到工作的转型时期。而在生活方面,油田的安排真的很令我安心和满意。

现在,我已经慢慢融入到我们的工作环境中,并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找到了自己在工作中的位置,这在我前段时间所做的一些开创性的工作中都体现出来了。

回首这段过程,我觉得油田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和支持,给我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来完成从学校到工作的转型。考虑到我们在学校长期所接受和适应的教育模式,油田也为我安排了有经验的师傅,通过一种“师傅带徒弟”的模式来帮助我更快更好地融入新的工作环境中去。同时,这里和学校一样有挺浓厚的学术氛围,经常邀请一些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来做讲座,给了我很多学习新知识的机会,使我慢慢融入到这个体系中来。同时,我自己也通过自学充电,因为在学校学习的主要是基础理论方面的,因此我就利用身在油田的有利条件,学习和强化了有关石油、地质方面的应用知识和能力。

记:假如您没有去西部工作,而是留在城市里,那么您能不能设想一下现在的状况?去西部工作,您觉得自己失去了什么,又收获了什么?

黄:我想,如果继续留在北京,我可能会继续我的理论研究工作。谈到失去和收获,比起城市,我觉得的确是失去了一些东西,主要是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的感觉。另外就是这里的物质文化生活比起城市肯定是差一些。但我觉得这些和我收获的东西相比并不重要,因为我亲身到了油田,亲眼看到我们打出了油,我们的油气能直接运送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我觉得现在的责任感比以前强了很多。并且我在油田也学习到了新的应用方面的知识并做出了一些创新性的成果,领导也很信任和重视我,我觉得我所获得的成就感和责任感更加重要。另外,油田其实很关心我们的生活,在这里我们定期会有疗养时间,每年还会有一个月的探亲时间,这些都令我能更好更安心地工作。

记:据我了解,您在油田的工作和科研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将赴法国合作研究三年,对未来您有一个什么样的规划呢?会不会继续留在油田?

黄:我想我会有相当长的时间继续在塔里木油田工作。今后的工作方向可能会在一段时间的应用研究之后继续我的理论研究,因为应用研究时间长了,就需要进一步的理论研究探索来支持更深入的应用研究。另外,我们现在的石油勘探实践中不断遇到新的问题,也需要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包括我下一步到法国去合作研究,就是希望通过学习和交流,接受他们新的勘探理论,回来之后指导我们的勘探工作。

记:在普通人的眼里,油田的工作是辛苦而单调的,那么您在工作之余的生活又是怎样的?

黄:我们工作之外的业余活动还是很丰富的,油田有很不错的体育和娱乐设施,比如游泳馆、篮球场、羽毛球场、网球场等等,也会经常组织一些活动,比如我就经常参加各种球类比赛,大家可以一起在工作之余锻炼锻炼身体、交流交流感情。

记:我们的国家和学校一直都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也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像您一样在西部的热土上做出成就,实现自我,那么最后,作为一个成功的先行者,您对师弟师妹们有什么寄语呢?

黄:从我自己的体会来讲,我觉得到西部来,首先是要保持一个很好的心态,因为毕竟每个人都要经历一个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期,一个适应新环境、被新的群体所接受和融入的过程,而外界往往对我们北大学生期望很高,这有时候会给我们很大压力。我们如何变压力为动力,顺利完成这个适应和过渡的过程呢?我觉得首先应该从零做起,到新的领域应该放下“北大学生”的身份,一步一步地走好开始的路程;其次,要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的知识,这是到任何地方工作都必须的;最后,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的团结协作能力,到了工作岗位后,我深刻体会到很多工作其实是个团队合作的过程,团结协作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我想说的一句话是:在塔里木油田,我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来塔里木油田工作是我人生中一次无悔的选择。

(文/吕媛)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