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我的第三个儿子

“人的一生,不过是一个匆匆过客。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我认为在我有生之年,如果能在人世间留下一些可称之为痕迹的东西,能为人类做出点贡献,那么,不论将来的结局如何,我便死而无憾。”

▲医院工作人员向李嘉诚先生展示矫形仪器。

▲1983年,李嘉诚捐款并为潮安医院(潮州市中心医院)剪彩。

▲汕头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汕头人习惯上称为李嘉诚医院。(李忠海摄)

1978年9月底,秋高气爽的北京城迎来了港澳同胞国庆观光团,团中一位身着中山装,戴着黑框边眼镜,风度儒雅,目光低沉,步履轻盈的中年人,健步登上了天安门城楼,他就是离家38年后首次返回故土的香港超人李嘉诚。这也是李嘉诚首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身着中山装,当然身处特殊的环境,多少有点拘束。

李嘉诚“目睹祖国之高速进步,在四个现代化政策推动下,一切欣欣向荣,深感雀跃。”从此,李嘉诚将自己的事业与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进程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以拳拳赤子之心,捐款捐物,奉献社会,造福同胞。之后不久,一笔笔办学校﹑建医院﹑扶贫济困之巨资源源不断地汇往祖国各地。

最重要的事情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1979年,李嘉诚与庄月明伉俪回到了阔别四十年的家乡。在潮州市政府举行的迎宾茶话会上,李嘉诚动情地讲道:

我是1939年潮州沦陷的时候,随家人离开家乡的,至今已整整四十年了。四十年后的今天,我第一次踏上我思念已久的故乡的土壤,虽然一路上我给自己做了心理准备,我知道僻远的家乡与灯红酒绿的香港相比,肯定是有距离的,但是我绝对没有想到距离会是这么大。

就在我刚下车的时候,我看到站在道路两边欢迎我归来的,我的衣衫褴褛的父老乡亲们,我心里很不好受,我心痛得不想说话,也什么都说不出来,说真的,那一刻,我真想哭。

第一批得益于李嘉诚捐款的是其家乡潮州市250户上山下乡回城知识青年,李嘉诚得知他们回城后露宿街头,捐了590万港元兴建1.25万平方米的大众公寓,让他们春节前高高兴兴地搬进新居。

1982年,李嘉诚捐资2200万港元的潮州医院奠基;1991年华东一带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李嘉诚以长江实业集团等公司名义捐款5000万港元;中国残疾人基金会从1992年到1996年四年间就接受李嘉诚捐款亿元以上;汕头大学的创建,更是李嘉诚在内地善举的一块显而易见的历史丰碑。

我是从艰苦困难的日子中走出来的,自然深深知道贫穷的滋味。因此,我非常愿意,也非常希望帮助那些贫穷之人解除困境。

家乡父母官曾来函,恳切邀请李嘉诚返乡主持由李捐建的潮州医院与潮安医院的开幕仪式。但是,不慕虚荣,不尚空名的李嘉诚自己不愿前去剪彩,他回信给当地政府:

我觉得不举行剪彩仪式是上上之策,如果非要举行,希望由家乡政府出面解决,我认为这只是白白浪费钱财,对医疗卫生事业没有一点好处。

我认为,我最大的快乐是希望能够做些对人民大众有益的力所能及的事,对此,我将不遗余力,而且即使不宣传,也能无比欣慰。

我希望,在将来的一天,我能够去医院参观,不透露自己的身份,见到病人康复出院,远胜过参加任何仪式。这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只是由于潮州市党﹑政﹑民﹑侨领导人的一再邀请,碍于情面,李嘉诚在最后时刻方答应,前往医院参加开幕剪彩仪式。

1997年11月19日,第九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首次在潮州中心汕头市林百欣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李嘉诚应邀出席并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

这次来自世界各地的乡贤,事业上各有杰出成就,多年奋斗,自强不息,成绩有目共睹。我深信大家的人生目标,除自己力争上游、创业兴家外,一定都非常热烈期望家乡繁荣,祖国强盛。

现在祖国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大改革大开放的繁荣新气象,在中央政府及省政府的关怀帮助下,潮汕地区的经济迅速飞跃;加上市政府的领导及乡亲侨胞共同努力建设,家乡的工商贸易空间日益扩大。

在祖国开放发展百废待兴的历史时刻,当中需要大量的经济资源和专业人才,以巩固发展基础;这正是一个回馈故里乡土﹑投资创业的最佳时候。事业有成的乡贤,可以利用经济上的实力及宝贵的商贸经验,来做有利祖国发展的投资建设。拥有丰富学术知识和专业技术的才俊,亦同样可贡献才干和智慧,加强推动祖国前进的动力。

提到这里,李嘉诚动情地说道:

今日世界,从宏观的环球经济发展策略的层面来看,一股有力的世界和平意识,正致力重建国际经济秩序,在公正互惠,互相尊重彼此权益的公平基础上,谋求世界各国经济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我们祖国潜力雄厚,拥有庞大的市场,不少经济强国都期望和中国加强发展友好互惠的关系。

海外华侨,遍布世界各地,经多年的努力,不少人在工商贸易和专业学术等各方面,已奠定稳固的基础。

在21世纪即将来临的大时代,信息科技一日万里,经济活动日趋全球化;潮汕同胞,正可得为时用,大力协助推广中国对外贸易,促进国际合作,鼓励海外跨国大机构在中国进行文化、科学、教育和工商业投资的密切联系。

这些宝贵机会,我们应该尽力掌握:从潮汕地区,推广到全国性的发展;从回国投资,推广到跨国合作大计,这都是潮汕同胞从爱国爱乡的情怀中,可以在目前有利时势下,尽力发挥的高贵抱负和远大志向。

在对社会做奉献的善举方面,李嘉诚从来都是毫不犹豫的“大手笔”。明末顾炎武有句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为国家的兴衰存亡,每个老百姓都负有责任。孙中山曾大声疾呼:“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国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李嘉诚愿与国家兴衰成败休戚与共,只因为,“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

李嘉诚长子李泽钜曾经深有感触地说道:“爸爸是一个很懂得用钱的人,他知道生命里哪些事情最重要。如果在他一生中,在教育与医疗方面,可以帮助不幸的人,他感觉更加富有。”

李嘉诚基金会

1992年年初,李嘉诚在接受《日本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讲出了自己本来不想披露的事:“我多年来在内地和香港的捐款,计算下来,每年都有1亿港元,很多时候都是以匿名方式捐出,支援本港和内地医疗教育事业的发展。”

为处理有关捐赠事宜,1980年,李嘉诚成立了李嘉诚基金会有限公司。至今为止,据不完全统计,李嘉诚个人及下属集团公司向香港和内地的教育﹑医疗及社会公益之捐款总额已逾百亿港元(不包括海外捐款),其中以个人名义的捐款占70%以上,余下的以下属有关公司的名义捐出。

这其中包含着多少感人的故事!这一宗宗﹑一件件助人﹑救人﹑育人的慷慨捐资,造福社会之善举,是李嘉诚为社会所做出贡献的具体体现,是他对视为第二故乡的香港和全国同胞怀有诚挚爱心的具体展示。

唐代诗人陈子昂《感遇》诗曰:“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以尽忠﹑报国来表现自己对祖国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不仅仅是历史上那些精忠爱国﹑驰骋疆场的勇武之士的满怀豪情,不仅仅是那些文人墨客的愁肠满肚,也是李嘉诚矢志不渝视奉献为生命的终生选择。

小时候我的志愿是做医生,也曾想过当大学教授而不是要做一个企业家,你们也许不知道,我曾想过多少多少次,如果像你们一样有机会上大学,我的一生又会如何呢?所以我很羡慕你们,因为我的梦想就是你们的现实。

因为李嘉诚深深体会到,中国未来的希望就寄托在这一代代身上。

这些年来,在我的基金会成立后,已捐出超过7亿加元(加拿大元),赞助很多公益项目,特别在教育和医疗工作方面,我会继续下去,并且会做得更多,我这样做并非只为了责任感,而是因为这是我所选择的做人方式。

成功与自由,是人类的基本渴求,但其意义却不应局限于一个狭隘的短促的框架内,也不是三言两语所能阐明道白。但若一个人的成功是达到自己定下的并非遥不可及的人生目标,而自由则是对自己的符合伦常的行为向社会负责,那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功﹑可以自由。李嘉诚则挟传统文化的精神而来,与新时代博弈,平和﹑诚实﹑坚忍,把中华文化的立功立德立言之道发挥得淋漓尽致。

2003年9月30日,李嘉诚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张坤专访时,再次真情剖白自己的心路。

知识的力量应该造福人群,我为什么说有第三个孩子呢?有一夜,我睡不着,我就告诉家人,我昨天晚上怎么也睡不着,其实我有三个孩子。外界都知道我只有两个儿子,我却宣布我有三个孩子,大家怎会不大吃一惊呢?睡不着的原因就是担心这个孩子,他们鸦雀无声。我说第三个孩子就是我的基金会。

我的基金会以前本来没设固定的资金,每当需要捐款时,我才向基金会注资。但近年我为基金会长远发展考虑,开始向基金会投入资金,并做长线投资,令资金产生经常收入,做捐款的来源。我更计划按年将自己收入的一部分注入基金,使基金有更充裕的财政基础,可从事越来越多的教育、医疗、老人福利等公益事业。

我希望将来这个基金可以无止境地做下去,要延续到下一代,最少一百年以后。我也请了不少外界人士到基金会做事,在基金会里,捐资哪一个项目,却不由一人说了算,由董事会不记名投票决定。

人家怎样议论我,我不介怀,虽然有人觉得我很神秘,但我的透明度其实很高。基金会的运作,应该让公众知道。我希望基金会运作做到完全透明,基金会的资料会整理成数据库,欢迎人家来参考,将公益事业运作方法向外推广。

现在社会上许多人毕生营营役役,追求财富,忽略了生命的内在价值与真正意义。李嘉诚表示,教育及医疗服务是社会发展两大支柱,他乐于终生为此付出金钱﹑时间和心血。李嘉诚少年时本希望能够像其父亲一样投身教育界或医疗服务,但可惜14岁时,他的父亲因病去世,李嘉诚失去求学深造的机会,弱冠之年,要挑起家庭重担,投身社会,别无其他选择。由于少年时的遭遇,目睹贫病之痛苦,更激发他热衷参与医疗和教育事业,并从中感受到生命重大的实实在在的真谛。

经年累月奔波辛劳,李嘉诚坦言自己也会觉得累,但是能够永恒地维持奉献的热忱,却是他对名利得失有个人的看法,不会刻意追求,不会刻意经营,泰然自若,淡泊疏落。李嘉诚说:

成功之后,利用多余的资金做我内心所想做的事,心安理得,方寸间自有天地。比如,上次我去西北,探访西部六省及一个直辖市,到达甘肃访问一个残联中心,见到那些安装义肢的朋友,他们提着两桶水给我看。我们普通人拿起这么重的两桶水也不太容易,他还提着水跑了两圈。

义肢的受惠人共有六万多位,看着一位原本两条腿都没有,只用一块最便宜的牛皮,用一条绳绑着,在地下跪着走。现在可以正常地生活,我很高兴,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六七万残疾人士复元后,我还考虑继续资助,因为你帮助解决他家人的负担,对社会都有非常大的效益。

一个乐于修习善法,希望得到心境宁静的人,他应如是努力:令自己能干﹑正直﹑高洁﹑恭顺﹑温柔,虚怀若谷。他应知足﹑少欲﹑少俗务﹑生活简朴,对感官欲乐有着天然的本能的自制力﹑谨慎﹑不厚颜无耻,亦不贪恋眷属。随心所欲,更要清心寡欲。无拘无束,亦应循规蹈矩。

他应勤求无过,以免遭到贤明人士的谴责;他应常发善愿:愿一切众生皆能快乐﹑安稳﹑以及心智健康;愿一切众生——无论是弱或强,高或矮,长或短,强壮或中等,大或小,看得到的或看不到的,住在远方的或住在近处的,已生的或即将出生的,无一例外,皆心境快乐;愿不论何处,不管谁都不会欺骗任何人﹑蔑视任何人;愿他在盛怒或恶意时,也不会伤害他人;愿他能像一个不顾自身安危﹑保护着她的独子的母亲一样,培养到对一切众生的无限慈爱。

让他无限的慈爱普及全世界,遍于十方,没有障碍与阻挠,没有仇恨,也没有敌意。无论行﹑住﹑坐﹑卧,只要醒着,他都必须发展他的正念,这才是智者所称的“梵行——最清高的行为”。

李嘉诚深深刻上了《慈悲经》的烙印。虽彻悟禅宗,明心见性,而见思烦恼不易断除,直需历缘锻炼,令其净尽无余,而后分段生死,乃可出离,未能净尽,六道轮回,亦依旧难逃。

佛教宝静安老院重建开幕礼,惜时如金﹑分秒必争的李嘉诚在开幕前提早半小时到场,令不少人“始料不及”。原来李嘉诚是想早些来看看这间安老院,并在佛像面前诚心上香,他亲切地拖着觉光法师的手问道:“这里的老人家住得开心吗?生活好吗?”觉光法师说,他们当然开心。

这间安老院坐落在粉岭百福村,始建于1966年,1992年蒙社会福利署赞助及扩建,并得李嘉诚响应,特为纪念其爱妻李庄月明夫人平生善愿,捐赠拆卸及重建经费合共2800万港币,昭示因缘。

李嘉诚表示,自己一向信奉佛家的博爱精神,长者们曾为家庭﹑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是繁荣的拓荒者和智慧者的泉源,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是社会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特别是年轻的一辈,在不断吸取新信息科技教育的同时,也应从数千年的传统文化积聚沉淀中发扬敬老尊老爱老护老的传统美德。李嘉诚还说,这是他参与兴建的第五间安老院,从每一次与住院老人和工作人员的接触中,他都分享到他们满意于院舍设备和服务的喜悦。这份喜悦来自一种真诚奉献后的丝丝心安理得,而不是那种耍花腔式的敷衍了事。最后,李嘉诚一再强调“对香港有利﹑有益的事,我一定会做。”

李嘉诚多次强调:“生命对于人来说只有一次。在我的有生之年,如果能为人类做出一些贡献,那么,我就心满意足,死而无憾了。”李嘉诚基金会曾经出版一书,名为《大山——再也挡不住知识了》,李嘉诚在致辞中勉励国人,畅谈知识与命运。他指出:有人才,就有发展;有发展,就可以改变生活,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他称,人往往以命运这概念,去面对人生的无奈与不能克服的困难。人生有没有既定的命运,我不知道,但我深信知识可以强化人的意志去改变命运。西部远程教育计划,可帮助原来与知识经济发展相距遥远的人,有机会重塑自己的命运……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情比为社会创造价值,更能为生命带来喜悦。

李嘉诚举例说:“全球化如此大规模的商贸及金融活动,在一个董事会议室内,就可以为地球另一端的地方创造价值或为投资撇账,一张资产负债表是否能反映商贸的真正价值呢?今天全球化信息有爆炸性的力量,我们能传递信息,我们又能否传递意义呢?在这场追求效率及效益最大化的混战中,生命可以变得很无情,人性可以很迷失。”

然而,李嘉诚强调,活在全球化年代,掌握知识未必能完全驾驭自己,他说:“我们能掌握事物的起因,但还不能预知未来。今天社会一切的困境不也就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吗?”李嘉诚表示,只有反思人性才能令迷失的人性复归,而且要有同理心,能易地而处,张开心胸去体会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不同种族的人们所思所想,超越所有隔膜。

在中国残联,笔者有幸看到一封信的复印件。信是云南弥勒县的任志刚让中国残联转寄李嘉诚的。

小任十分聪明,却因小儿麻痹后遗症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信是这样开始的:“您不认识我,但我知道您。我还知道,千千万万像我这样的您不认识的人都知道您,因为我们都是您助残义举的受益者,都是对您心存万分感激的人。”

小任接着说:“当我做了矫治手术后,就在心底发誓:一定要做出样子给您看!我从经销汽车零配件﹑修理汽车干起,现在已拥有一百多万元的固定资产,六千多平方米的厂房,在边远地区,可以算非常富裕了。”小任最后说:“我的家乡叫弥勒,这大概与佛教有些渊源。李嘉诚伯伯,愿佛保佑您。”

佛本无意,事在人为。弥勒开怀,烦恼不再。广结善缘,佛本心源。这也许就是许多香港人日日梦寐以求的善缘。残疾人质朴的话语,也许尚不能表达他们的心情于万一。人由文传,传以人立。德以善念,善由心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长江新里程计划

内地宣布从1995年起,未再发生脊髓灰质炎,以往由此导致的小儿麻痹后遗症手术适应者基本得到矫治;1999年,白内障致盲人数实现负增长;2000年,基本控制碘缺乏危害……这一切,都有李嘉诚播下的一颗颗爱心种子。

李嘉诚最难以忘怀的,是1991年他与属下集团捐给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1亿元港币。时隔八年,1999年李嘉诚在致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国际眼科中心成立的祝词中写道:“至今我仍认为,这是多年来捐款中其中一项最深具意义的事情。”

十一年来,忙到无暇分身的李嘉诚,却从不间断与中国残联领导晤谈,了解残疾人状况。这是为什么?从谈话记录中看到,李嘉诚屡屡提及帮助无助者。他说:“人在无助的时候,帮一下,是最有益的。”这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同身受的显而易见的表白。早在1984年,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成立,邓朴方首次访问香港,李嘉诚就捐款200万元港币。那时的李嘉诚,尽管身家远远没有像现在这样丰厚。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成立之后,1991年李嘉诚再次捐资1.05亿港币。其间发生的故事令人回味:1991年8月,邓朴方率中国残疾人展能团和艺术团访港。时值华东水灾,港澳同胞纷纷为灾民捐款。邓朴方申明,此次赴港不进行募捐筹款。李嘉诚执意前往看望,在刚刚向华东灾民捐献5000万元港币后,又当面送给中国残联一张500万元港币的支票。

晤谈时,邓朴方特别提到:我们把你的捐款作为种子钱,每用一元,带动各方面拿出七倍以上的配套资金,用到残疾人最急需的项目上,以取得最好的效果。邓朴方的一席话,恰与李嘉诚的办事原则及构想不谋而合。李嘉诚连声称赞说:“每一个铜板都是辛辛苦苦得来的,你们使用资金的效益这么高,令人佩服!你们所做的,是一项高尚的事业。”

李嘉诚向邓朴方索要了残疾人事业的资料回去参阅研究。是夜,李嘉诚与两个儿子促膝长谈。内地残疾人的困难困苦令他动情,中国残联使用捐款的效益效率令他动心,中国未来的持续发展更令他动容。

次日,李嘉诚约邓朴方再次晤谈。8月16日,两人再次见面。李嘉诚说:我决定再捐1亿元港币,也作为一颗种子。你们只需争取四五倍的配套经费,便可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士。我捐钱,你们落实计划,为残疾人办点实实在在的事。

眼居五官之首,是心灵之窗。在残疾人中,盲人最为困难。李嘉诚对复明工作非常关注,特别期望五年内把内地七百多万白内障患者全部治好。李嘉诚又说:邓先生,我对于能够帮助残疾人士感到很有意义。你知道吗?上次与你谈了两小时后,我返回办公室,很兴奋,竟然忘了肚子空着,便拿了杯白兰地喝下,立即感觉有些醉意。邓朴方感动地说:十分感谢你的好意,我们回北京研究﹑计划一下,再向你提交详细的计划。

经过三个月的紧张工作,中国残联深入调查,精心测算,并与有关部门反复研讨,结论是:受组织工作和医务力量的限制,五年内难以治愈全部白内障患者;况且,盲人只是残疾人中的一部分,其他各类残疾人亟待救助。

鉴于中国残疾人事业刚刚起步,百业待举,急需制订实施一个均衡的﹑务实的整体计划,却苦于缺少资金。为使捐款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残联期望将其作为更多领域发展的启动资金,成为一颗给各类残疾人带来更多利益的大种子。为此,中国残联着手草拟残疾人事业五年计划纲要,并致函李嘉诚先生,希望与他的代表磋商。12月初,李嘉诚委派次子李泽楷来北京,全面了解内地残疾人状况﹑工作的要点﹑难点及正在拟订的计划纲要草案。

李泽楷一改往常,凝神倾听,仔细阅读,频频点头,俨然一位老成持重的政治家。几天后,李嘉诚回函邓朴方:“贵会最能了解残疾人士之需要,所做之决策亦能令残疾人士,无论心理及生理之健康均得到最大之帮助,本人及属下公司均乐意配合……”

1991年12月29日,国务院正式批准颁发了《中国残疾人事业“八五”计划纲要》及与其配套的16个业务领域实施方案,中国残疾人事业首次有了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同步的系统发展计划。李嘉诚选择其中最急需资金的八个项目投入了他的1亿元港币。李嘉诚希望并相信,这是一颗火一般旺盛的生命种子。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也为此投入了十几亿元资金。同时,社会各界热心关注,踊跃赞助。如今,李嘉诚播下的这粒种子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不仅促进残疾人事业由小到大﹑从点到面,走上系统发展的轨道,而且使众多残疾人实实在在地受益。

1991至1995年的五年间:白内障复明手术107万患者重见光明,年手术量由10万例提高到25万例。进而,到2000年累计实施333万例手术,内地接近一半的患者完成了重见天日的手术。年手术量提高到45万例,实现了白内障致盲人数的负增长。

现在,李嘉诚又开始关注角膜移植,着手解决第二大致盲因素。低视力者配用助视器,低视力康复迈出了开拓性的一步,使以往被误作盲人的4万低视力者告别了朦胧世界,并为数以千万计的低视力者带来福音。此外,资助建设的30个省级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为残疾人提供了全方位服务;还针对内地自然环境普遍缺碘,为6752万孕妇﹑婴儿等特需人群服用了碘油丸,不仅预防了智力残疾,控制了碘缺乏病,而且使新生儿的智商得以提高。

回顾历程,邓朴方十分感慨地说:在我们创业之初,李嘉诚先生的捐款真是雪中送炭,催生了《中国残疾人事业“八五”计划纲要》,带动了事业的全面发展,给六千万残疾人的命运带来整体而久远的影响。

正如《管子·权修》所曰:“一树百获”。新世纪来临,让每个缺肢者都站起来,让所有的盲童都能上学,让生活在基层的残疾人都得到服务。这些,是李嘉诚与中国残联再次合作描绘的一幅曼妙的愿景,真诚的理想,真实的蓝图。

1999年12月,邓朴方将赴香港两天,参加国际会议。李嘉诚闻讯,致电北京,希望与邓朴方在港期间见面晤谈。12月18日,两位老朋友再次相聚。李嘉诚真诚地向邓朴方表示,1991年交谈的情景,印象犹深,当时非常高兴,新世纪来了,彼此一定要加强合作。李嘉诚乐意再捐款筹办新里程计划,原则上不要锦上添花,一定要实实在在的东西。他再三表示,为了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他愿意不断付出精神﹑时间和资源在医疗﹑教育和公益事业上。

邓朴方说:1991年的捐款,对我们的帮助太大了。我55岁了,内地是60岁退休,我想在退休前扎扎实实地做几件事,为后来者留些东西。主要着眼于薄弱环节和发展需要,创造条件,建立基础,形成机制,使残疾人事业得以与经济社会协调地持续发展。无论如何,选好项目,用你的捐款主要做拓荒性的工作。李嘉诚赞许道:机制很重要。

孔子曰:“得之于身者得之人,失之于身者失之人。”

三个月后,中国残联送上一份需6000万捐款资助的“长江新里程计划”,李嘉诚欣然同意。后来,他又主动追加4000万,捐款达1亿元港币,以扩大受益人数。“长江新里程计划”刚刚实施,已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初显成效。

甘肃永登的蒙向延,摔下悬崖,昏迷中冻伤后被截去四肢。他将破篮球绑在下肢残端上跪行,度日维艰,想一死了之。

“长江普及型假肢”让他又站了起来。笔者看到他在用残缺的双臂劳动着,从他的乡音里,只听清了两句:李先生让我又能干活了,我要活下去!

贵州息烽的宋露露﹑宋娇娇两位盲姐妹,早已过了入学年龄,却因贫寒失学至今。李嘉诚的资助将使她们走进向往已久的课堂。这些得益于李嘉诚的聪慧的年轻人,将给盲人康复事业带来生机。蓝图刚刚展开,温暖渐渐显现,更多更美的画卷将陆续展示在世人面前。

近年来,中国残联多次向李嘉诚提议,举行捐款助残总结发布活动,并邀请李嘉诚参加,均被婉言谢绝。忙?李嘉诚确实很忙,但对于分身有术的李嘉诚来讲,这绝对不是理由。李嘉诚说:“这是我作为一个国民应尽之天职。”

李嘉诚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世界上要成就每一样真正有价值而值得骄傲的事,都必须有正确的人生观,为理想和目标付出时间、努力、坚毅的意志和奋斗精神。大家以崇高的价值观,付出爱心、精神,善用宝贵的资源贡献社会,共同为人生留下美好的种子。

这就是李嘉诚与残疾人之间鲜为人知的数以万计的平凡故事中的沧海一粟。踏雪无痕,滴水穿石。

人们从中可以读出商海之外的李嘉诚,一个生活中的﹑立体的﹑大写的“人”。佛学大师赵朴初临终前,在医院挥毫为李嘉诚题词:拳拳爱心。很少题词的李嘉诚,在甘肃省残疾人康复中心一挥而就:“发扬人性中光明与高贵的一面,为无助者提供无偿服务。”

同时同地,残疾人送上他们的礼物——在众多残疾人的签名之上,烘托出一行大字:您的爱改变了我们的一生!

“仁人之心,以天下苍生之心为心。”荒山﹑大漠﹑黄土﹑沙尘,是西北地区人们视野里的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主角。

每年立春过后十多天的时候,这些山上仍是光秃秃的,裸露的山体上既无草木,也无岩石,而是深厚贫瘠干渴的黄土,与大自然一片混沌的黄色浑然成为一体,展现出自然凄凉的沧桑,展示出大自然无情的冷漠,显现出大西北人的无奈与悲哀,显示出黄土高坡的期待与希望。

川,是存在于山与山之间的平地,川中通常有一条或深或浅的河,河里流淌的有些是高山上融化的雪水,春天,溪水潺潺,浅浅的河滩上铺着一些石头块。夏天,很多时间是干涸见底,冬季中一些干涸的河道上还可以行车。相比之下,由于收成较好,川上人家的日子要好过一些。

以种麦子为例,甘肃省临洮县北街村张静家的两亩多地正常年份能收600公斤,而种山地的永登县牌楼村蒙向延家的12亩地基本上望天打卦,每年的总产量一般也就600公斤,也就是说,平均每亩50斤,略微多过种子。

本来,张家和蒙家都属于西北地区农村里千千万万不算富裕却充满温馨的小家庭:丈夫勤快,妻子贤淑,孩子懂事,家庭和睦。

但不幸似晴天霹雳毫不留情地降临到这两户人家,张家宝贝女儿张静失去了左腿,蒙家的顶梁柱——作为丈夫和两个儿子的父亲,蒙向延失去了双手和双脚。突如其来的灾祸一下子攫夺了全家人的欢悦与全部希望。是谁,让许许多多这样的家庭又绽开了笑脸,使他们的院落重新洒满了阳光?使他们的生活充满了希望?是远在香港近在咫尺的李嘉诚。

2004年2月20日上午,在甘肃省康复中心,当15岁的女孩田楠深情讲述自己接受聋儿语训的过程,为自己今天能和健全的孩子们一起念中二,含泪向李嘉诚表达发自内心的真诚感激时,李嘉诚被感动了,李嘉诚坐不住了,双眼湿润的他走过去轻声抚慰。

现场的李嘉诚基金会工作人员抑制不住眼中的泪水,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凤凰卫视主持人吴小莉每每提起这一感人肺腑的场景,亦是不胜唏嘘。而当李嘉诚在发言中说道:“不要难过,要向前看”﹑”谢谢你们给我信心”的时候,人们能清楚地体会到他内心所经历的深深的感动。

我们期待这项有意义的服务能在神州大地展开,并唤起更多有理想、有抱负的医护人员参与。如果一切进度达至预期理想,甚或考虑另设专项基金做长期资助,使这个有意义的项目可以永远继续发展下去。

李嘉诚是谦逊的。李嘉诚确实是真诚的。李嘉诚没有丝毫的自我陶醉,有的只是,对所有参与慈善落实捐款的工作者的真诚感谢。他一再向残联工作人员和各级政府表示发自内心深处的谢意。

在聋儿语训教室,他主动与在场的每一位老师握手致谢。此时此刻,每一个到李嘉诚的人,都能够感受到他那真诚真切慈祥期待的目光。

实际上,“长江新里程计划”在其酝酿和实施过程中,感人的事例不胜枚举。每一个个案包含着一个辛酸动人的故事,每一个个案都展示着人性光辉的散播,每一个个案都凝聚着李嘉诚的心血,每一个个案都唤起了一个个生命崭新的希望与起点,每一个个案都构筑起一个生命的新的支撑点,每一个个案甚至都浇铸出一个出人意料的转折点,每一个个案也都必然演奏出生命与理想的交响乐章。

全国残联的领导反复调研论证,周密地制定了项目实施方案并指导实施。众多的工作人员不辞辛苦,奔波于乡村城镇之中,行走于崇山峻岭间。因为,他们深深知道,在他们的背后,有一股神奇的法力在推动着他们,在鞭策着他们,在鼓励着他们。因为,他们深深知道,绝对不能辜负捐款者李嘉诚的拳拳之心。为无助人士做无偿服务——李嘉诚先生的心愿春风化雨,滋润了无数人的心灵,并化作一股股暖流在人群中传递。

路,在希望中不断地绵绵延伸;希望,在脚下铺就的路上微微浮动;生命,在时空骚动中潺潺荡漾;理想,在蓝天中翩翩飞翔。

李嘉诚资助的项目使众多残疾人重新鼓起了生活的信心:蒙向延可以养羊﹑喂猪﹑养鸡了;赵银生可以种菜加工豆腐了;刘春娥掌握了理发的手艺;吕春玲可以打工挣钱让女儿上学;张静慢慢走进了向往的课堂;李强终于支撑起了自己脆弱的生命……

要知道,有多少个张三李四是从企图自杀的绝境中爬出来的。

离开香港来到寒冷的新疆,从西北到西南,李嘉诚一连九天走访了西部六省八市,足有数万公里,跨越春夏冬三个季节。西部地域辽阔,发展参差,李嘉诚此行希望更多了解当地情况,每到一地,虽仅住一晚,却要连续访问五六个地点,细心听取政府介绍﹑接触各界人士。

数十年来,统领26万员工﹑投资56个国家与地区的李嘉诚,即使有再大的生意,也没有离开香港超过四个工作日,更加不可能连续放假超过四天。而这次,他花了九日行程,也利用了两个周日。也许没人知道,李嘉诚营营役役六十年,休假从来没有连续超过六天。

李嘉诚说:“其实我们在外赚钱也不容易,我是希望能将捐款投到最需要的地方。”在《礼记·礼运篇》中,孔子与子游的对话似乎在今天一样适用。“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在两千多年前物质匮乏的社会,先贤孔子就能够憧憬政治民主,“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希望大公无私,“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向往一种田园风光式的和谐的生活幸福,“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残疾者,皆有所养”——多么美妙理想“和谐”的社会蓝图啊!但是,两千年后的今天,人类已经进化到高度物质文明的今天,对于还在社会底层苦苦挣扎的很多人来说,这依然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幻觉与梦想。

李嘉诚动情地说,我曾做过一个国富民强的好梦。

在我们祖国的土地上,辽阔的沙漠有良好的道路,干旱的地区有充足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地,各地的天然资源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人口密集的城市有舒适的生活环境,风和日丽,商机繁荣,来自不同民族的人一起和睦健康快乐地共处。只要有勇气、信心和坚持,我深信梦境一定会逐步成真。

见到李嘉诚一直默默流泪的兰州市34岁的“小儿麻痹”矫治者刘爱云,曾被绝情的家人遗弃,“长江新里程计划”的实施使她能够告别悲惨的昨天,终于站了起来,并且做到生活自理,结婚生子,开始了幸福的新生活。他们的今天,彰显的是人性中善的力量的无所不及。他们的现状,反映的是人的尊严与爱心的发扬光大。他们的未来,展示的是仁的法力与善缘的绵延不绝。尽管,片言只语根本就不足以表达他们心中的感激。

由于受自然条件以及资金﹑技术﹑文化等方面的局限,相当一部分残疾人的心中仍存留着挥之不去的阴影。

我们在都市的人,对大自然的敬畏感受不深,很难体会到大自然常常对人是如此苛刻。我这次西部行,从新疆开始,一直南下,路上感触良多,慨叹发展的道路如蜀道难行。

丰富的矿源往往处于很偏远的地方,有极度干旱的地区,亦有负担密集人口的城市,沿途我有一个强烈的感觉,一个地方如何利用资源,如何解决贫乏环境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教育。

有好的人才,我们才会寻找出发挥资源的最好方法;有好的人才,我们才会寻找到解决资源贫乏的最佳途径。有人才就有发展,有发展就可以改善生活。

贫穷仍是他们的头号敌人,是盘旋在他们头顶上的黑色幽灵。他们中的一些人眼下乃至以后不得不面临着生计问题,甚至连温饱问题亦未完全解决。这使得助残和扶贫﹑社会保障等工作必然地联系在一起。怕受歧视仍是他们最大的心病,许多残疾人终日不出门,或者不敢出门,或者出门不敢抬头。这不是他们的责任,而是每一个所谓健康的人的失责,这是我们每一个所谓健康的人的耻辱。在这里,人性的光明更折射出心灵的卑微与龌龊,以及心灵残疾的可悲可耻。残疾人的家庭不应是残缺的。残疾人的生活不应该是残缺的。

导致贫穷的根源,也许已超乎我们所能理解,不管是制度上的不足或是个人努力不够所造成,我们每一个人绝不能漠视这日益严重的问题。但是医疗技术的输送能对有需要的社群赋予自助的尊严,人性真心的关怀能为尘世很多遗憾做出一些弥补。

当香港因为一公众设施不能方便残障人士而大声喧闹之际,远在西北,或者近在东南的同胞,或许因为人为的疏忽,瞬间失去了手脚甚至生命。

在甘肃省永登县一个铁道口,这是一个田野里的无人值守的道口,铁道口的两头不远处都是弯道,视线受到阻挡。地处闹市区的兰州饭店门前,站在斑马线的起点,面对车水马龙的奔腾盘旋,人们经常发现过不了马路。因为无论亮什么灯,面前的车辆总是川流不息,而且不见减速。

在2001年春天的夜晚,甘肃省永登县农民蒙向延﹑临洮县一年级小学生张静﹑武威市初二学生田楠的家中荡漾着幸福,灯火也格外明亮,因为他们的心中被另外一盏灯照得亮堂堂的!是的,李嘉诚,给他们的家庭带来了希望与光明。李嘉诚成了这些家庭心中不灭的阿拉丁神灯。

钱可以用,但不可以浪费

李嘉诚对推动慈善公益事业的崇高使命感和热诚投入精神,令人们肃然起敬。“‘栽种思想,成就行为;栽种行为,成就习惯;栽种习惯,成就性格;栽种性格,成就命运’。这记不起来是谁说的话,但我觉得适用于个人和国家。”

2001年2月20日,李嘉诚来到他八年前资助建设的甘肃省残疾人康复中心。正在进行康复训练的脑瘫患者迈开蹒跚的脚步﹑伸出颤抖的双手,李嘉诚快步迎上前去亲切抚慰;经过听力语言训练的聋儿在动听的乐曲中齐声朗诵儿歌﹑跳起稚嫩的舞蹈,李嘉诚不时会意微笑。

李嘉诚还非常仔细地查看了“长江普及型假肢”装配的整个流程,关切地询问假肢是否舒适耐用,当亲眼看到刚装上假肢的残疾人迈出第一步时,一种由衷的喜悦浮现在李嘉诚饱经沧桑的脸庞上,李嘉诚不时颔首微笑。随后,他与残疾人围坐在一起,残疾人发自心底的声音,使李嘉诚十分动情,其中的几个孩子更让他无法安坐。

马上就要成为小学生了,张静却因车祸失去左腿。每天早上,她单腿蹦到门口,眼巴巴地看着小伙伴们背着书包活蹦乱跳地走向学校的背影。2000年7月,李嘉诚资助她装上假肢走进课堂。小张静骄傲地告诉李嘉诚,她语文考了97分,数学得了100分,还当场表演了踢毽子。李嘉诚高兴地接过张静的三好学生奖状,鼓励她说:将来科技发展了,你还会跑起来。

失去了一条腿的6岁儿童窦军,长得虎头虎脑,一脸童真,见到李嘉诚,他毫不怯场地仰着头大声说:“爷爷给了我新腿,我要好好读书,长大后挣好多好多钱,坐着大大的飞机去看李爷爷。”这个爷爷的称呼是发自内心的,是天真真诚的。全场大笑,“李爷爷”也宽慰开心地笑了起来。

临别时,谁也没有想到,李嘉诚向随行人员要来自己的名片,逐一递到残疾人手中,亲切地说:今后,有事找我。在兰州,在商政名流穿梭的频频聚会中,从未看见李嘉诚给任何人送名片,现在他拿出来了,给的却是最普通的残疾人,几个孩子……试问,我们当中,你们当中,他们当中,有几个人,曾有过这样的荣幸?见微知著,这就是李嘉诚的风骨与胸襟。

一星期后,李嘉诚回到香港。就在第二天,百忙之中,他给张静和田楠各写了一封信,表示很高兴与她们见面,同时鼓励她们努力向上,积极面对人生,只要在学业上取得优良成绩,日后如升学遇到困难,可以与他联络。李嘉诚在信中鼓励道:

人生只是短暂的刹那,只要想到为了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为了能够改变家乡的面貌,必然能够以积极进取的姿态,在有限的生命里,不断地充实自己,令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对人类,对家乡有用有贡献的人,哪怕是寂寂无名,只要能够做到心安理得,利人利己,活得实在,活得开心,不虚度光阴,就是一个成功者。

这样一个商界巨子,要务繁多,百事缠身,日理万机,但没有忘了那个农村的残疾小姑娘。

法国18世纪伟大的启蒙哲学家霍布斯有过这样一段话:“因为伟大的人物的本分之一,就是帮助别人,使之免于耻笑,并且只把自己和最贤能的人去相比较。”

人们常常议论李嘉诚,常常以敬仰仰慕羡慕的眼神注目李嘉诚,但是,又有几个人知道,李嘉诚究竟在哪里?

由于盲文的特殊性,盲人书刊成本昂贵,通常由国家补贴﹑按计划限量印制。但1997年,中国盲文出版社却应盲人要求自发地出版了一本《李嘉诚传》,盲人最大的不便是阅读,这不仅因为他们看不见,还因为买不起盲文书刊。

盲人用手触摸的盲文是打在厚厚的卡纸上的凸点,制作复杂,盲文图书的成本是普通图书的十几倍!内地唯一的盲文出版社,基本上是在国家补贴下出版教材和时政书刊。可就在没有国家补贴的情况下,他们出版了第一本盲文传记《李嘉诚传》,居然在短短的三个月内销售一空。

国际公约规定,盲文书刊免费寄递。盲文出版社考虑到盲人的困难,附设了图书馆,开展邮递借阅,使盲人不花钱就能读到书。图书馆特意留下20套《李嘉诚传》以供借阅。四年来,这20套书被排期借阅,从未间断。有时预约期长达半年。图书馆的借阅单显示,《李嘉诚传》都是在还没有归还的时候,就早已被人预定,读者遍及各地,从现代化的大城市到封闭隔绝的小山沟。当作者辗转多人,亲眼看到摸到这本几十页厚纸的书的时候,发现厚厚的卡纸上的盲文凸字几乎被磨平。

这得由多少盲人用自己的食指点触多少次才能磨平啊!这不是在读书,是在用手触摸心中的恩人圣人,是在用心表达无尽的感激。为什么盲人对李嘉诚有如此特殊的情感?也许下面一组数据就是最好的答案。内地七百多万盲人中,五年间,在李嘉诚的资助下,107万白内障致盲者重见了光明。这是总数的七分之一啊!这仅仅是李嘉诚一个人的力量。魔法?神力?如果再有两个﹑三个﹑四个甚至更多的李嘉诚这样的人,那么,内地的千万白内障疾患还存在吗?

在李嘉诚身上,很难推定他所体现的精神与文化究竟应该归于哪个具体时代哪个社会哪个断层哪个族群哪个社区。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似乎是平凡的﹑普通的,然而也绝对是不平凡的,是凡人俗人庸人的超越者,是时代与社会的超越者,是历史的超越者,当然,是不折不扣的现实的超越者。亦是现实的忠诚者与叛逆者。

他热情而又冷静,博爱而又专注,执着而不偏狭,仁慈而不诺诺。2003年2月20日,李嘉诚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答谢鼎力支援和协助的各方人士仪式致词:

我最近看了一本名为《淡紫色》的书,书中的主角是珀金,他是第一位将化学发明转化为工业生产并创造出大量财富的化学家,珀金(W.H.Perkin——编者注)生长在一个普通家庭,老师叫他做一个化学实验,尝试制造奎宁,结果奎宁造不成,却制造出一堆黑色的化学物体,将白布染成紫色,这种名为苯的黑色沉淀物,日后成为提炼出工业上有广泛用途的染料——苯胺紫。

18个月后,他为这项发明申请专利,并大力加以商业化,结果这项发明,成为了其他科学家无数发明的药引,无论在漂染、医药、化妆品、食物工业等方面均有广泛用途,造就了价值以万亿元计的工商业生产。

珀金是一百多年前的人物,今天他已被世人所遗忘,他的故事对我们却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示作用,珀金16岁已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他从个人的好奇出发,目的不是完全为了财富。他并非一帆风顺,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年轻的小伙子,要争取他人的信任是何等困难,但他排除万难,坚持将之转化为商业发展,结果成为一位杰出的企业家,23岁已是当代富豪,36岁盛年退休,重新专注他喜爱的科学研究。

珀金化腐朽成金的传奇并非因为他幸运,而是建基于我们都可以拥有的潜质为无微不至的洞察力、争取知识的热诚、不断进取的毅力、不怕失败的自信。

李嘉诚动辄捐给社会千千万万,而给一个求助者只以言传并济以少许钱物。也许正是这种拿捏得法的历史分寸感,使他能在社会人生的诸种方面取得傲视群雄的空前成功。即使到目前,他似乎也没有失去这种分寸感,他的眼光仍足够敏锐,他的头脑依然清醒,行动依然敏捷,语言仍旧睿智。这使得他每有行动总能令世人大跌眼镜,他的行为有别人想象不到之处,而这行动的成功结果又总如太平洋上的热带气旋高速变幻一样蔚为壮观,令人惊叹,神奇地充实了平凡人的视野,神奇地遮掩了平凡人本该拥有甚或有幸看到的点点光芒。

钱,在李嘉诚心目中,究竟是个什么概念?许多好奇的人常常问到这样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问题。事实上,李嘉诚简朴的生活理念和对待金钱的态度也表现在他的生活细节与投资里。或许,以下一件小事,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李嘉诚对金钱的态度。

有一次,在取汽车钥匙时,李嘉诚不慎掉落了一枚2元硬币,硬币滚到车底。他估计若汽车开动,硬币便会掉到坑渠里,于是蹲下想拾起来。此时旁边一名印度籍保安见到,立即爬到车底代他拾起。李嘉诚接过该硬币后,竟给他100元酬谢。李嘉诚对此的解释是:若我不捡这枚2元硬币,让它滚到坑渠,该2元便会在世上消失。而100元给了保安,保安便可将之用去,发挥其货币的功能,岂不是物尽其用。

我觉得钱可以用,但不可以浪费。

我平生最高兴的,就是我答应帮助人家去做的事,自己不仅完成了,而且比他们要求的做得更好,当完成这些承诺时,那种兴奋的感觉,是难以形容的。

宁养医疗

2001年9月7日,上海市慈善基金宣布,李嘉诚基金会及和记黄埔有限公司共同捐出人民币2810万,支援建设上海市金山众仁护理院,将于2003年建成并投入服务。

拟建于金山区枫泾镇的金山护理院,总建筑面积17300平方米,占地达56943平方米,以两幢三层式设计,共设400张床位。护理院选址环境宁静优美,旨在为孤寡﹑经济特困﹑晚期癌症及因大病﹑垂病后需要护理的老年病人提供康复护理及医疗保健服务。该项目总预算超过5620万元,由李嘉诚及金山区人民政府共同投入支援上海市慈善基金筹建。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表示该护理院将采用老年护理新概念,以优良的环境及高水准的专业服务照顾入住的老人,并会遵照扶危济困的宗旨,资助有特殊困难的入住者。慈善基金会对这次得到李嘉诚基金会及和黄集团的慷慨捐助,感到非常鼓舞。

随着大陆老龄人口逐年上升,市场潜在商机惊人,不少投资者纷纷将目标市场锁定夕阳银发族。李嘉诚表示,已有计划在大陆投资建设连锁养老院。

2003年10月23日,上海金山众仁护理院举行了揭幕仪式。李嘉诚专程从香港赴沪,与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会长陈铁迪共同为护理院揭幕。在揭幕仪式上,李嘉诚在讲话中更提到未来与过去的关系。他有所感触地说:

在罗马神话里,有一尊神,他有两张脸孔,一张前望未来,另一张往后看着过去,人一生面对的各种挑战不断地在重复,知道过去,才可更有力地掌握未来。

在众仁开幕之际,李嘉诚便透露,将有意在大陆投资连锁养老院。之前,李嘉诚在香港已经兴建了五所护理老人院舍,捐资超过1.3亿港元。

上海的《新闻晨报》的分析说,时年75岁的李嘉诚,对老人的心境与遭遇有着真挚的体会,才会想到在大陆投资老人护理院。

以一个富有的人来说,正常生活所需要的钱占比例只是很少,一生没法子用得完。比如,我以二三十年前的财产,就算由那时开始不做事,钱一生也花不完,不用说二三十年后的今天。所以我认为,既然你已有一生花不完的钱,而钱是赚不尽的。若你为了赚钱,做一些对不住良心的事而损坏你的名誉,这个人就很傻。

我一向的做法就是尽本分去赚钱,将赚到的钱,部分帮助社会上有需要的人,在医疗、教育上出力,我尽我的能力去做好,再加上从来不与世人去比较财产的多少,所以在这种心理下赚钱,只有少许的压力。

在中国残联总部,保存着十多年间与李嘉诚先生的往来信件,足有厚厚的两大册。大到项目的选择﹑捐助资金的使用安排,小到为一个残疾人解决具体困难,能想到的﹑能做到的,李嘉诚都事必躬亲,亲自过问。还有一盘录像带,它的由来更是发人深省:李嘉诚在电视上看到国外假肢技术的最新报道,便让人从电视台找来录像带,快递北京供中国残联参考。

李嘉诚的乐善好施不是始于今时今日大富大贵之时,而是贯穿于一生一世每时每刻。20世纪50年代,李嘉诚初做塑胶花生意的时候,经常去皇后大道中的公爵行洽谈生意。细心的李嘉诚经常发现一个四十多岁的﹑样子很斯文的中年妇女,站在路边行乞。虽然是行乞,亦是非常斯文地站在那里,从不主动伸手要钱。一天,天气很冷,她站在那里瑟瑟发抖,也很少有人理会她。李嘉诚便主动趋前,与这位素昧平生的行乞者交谈。

这个行乞的女人,很少有机会看报看电视,并不认识站在她面前的是何方神仙。李嘉诚问她会不会卖报纸,她说有同乡正在干这行。于是,李嘉诚便让她与她的同乡一齐来见,想帮助她做这份小生意。就在约会的那天,偏偏客户提前一天到李嘉诚的工厂参观,在与客户交谈的过程中,李嘉诚突然与客户说了声对不起,安排其他人陪客,就冲出门外,客户以为他去洗手间了,不以为意。

李嘉诚飞车来到约会地点,见到那个妇女与她的同乡,问了一些问题,就把钱交给她,让她去办报刊点,并劝勉她不要再乞讨,要勤奋工作。那位妇女想要问李嘉诚的尊姓大名,李嘉诚已经转身走了。事毕,李嘉诚急匆匆返回公司,急得不耐烦的客户,问李嘉诚为何这么长时间,怎么在洗手间找不到,李嘉诚笑而不语,顾左右而言他。

盲人自有他们传递信息和交流情感的方式。中国残联的一位盲人理事讲述了他到地方经历的两件事。青海一位因外伤而双目失明的70岁老人,终生没有走出过草原。老人对同是盲人的中国残联一位负责人说:草原很大,我走不了多远,可听到很多从我家经过的人都提起李嘉诚。要知道,这是身处闭塞偏远甚至连电视﹑电话都见不到的西部高原。李嘉诚没有来过我们这儿,可他让草原上的许多盲人都睁开了眼。李嘉诚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下面发自肺腑的声音就更使人震撼。一个叫翟艳萍的姑娘,因脊髓灰质炎导致小儿麻痹后遗症,从此,只能手扶脚面在地上蹒跚蹲行。她羞于见人,从未出过家门,熬过漫长的28年——直到接受了矫治手术。她激动万分地说:“28年来,我第一次知道自己的身高;28年来,我第一次站起来做人。”

28年来,她第一次感受到,自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说到这里,翟艳萍泪流满面,向李嘉诚深深地鞠了一躬。翟艳萍的鞠躬,让李嘉诚深深为之震动,仅仅是一个意念,举手之劳,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更可以改变她的一生。28年,这一天来得晚也不晚。最主要的是,终于有了自己未曾想到的这一天。

这是1993年,北京人民大会堂,一次有李嘉诚参加的汇报会上发生的事情。而今天,翟艳萍已经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更有了自己的理想,那就是,尽自己之所能,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士。更重要的是,每天都能够轻松自然地看到蓝天白云的晴朗天空,看到了阳光的照耀,感受到了雨露的滋润,感受到了春天的温暖。

李嘉诚一向对老人护理及宁养服务十分重视,并大力支持,早在1998年,宣布每年捐资人民币2000万元在内地20所重点医院设办免费的末期癌症病人宁养服务,为老人护理项目投入捐献。这就是李嘉诚近年倡导的“宁养医疗”观念,在内地推行宁养院(免费家居镇痛服务)计划。他提及这个计划时表示,自己在香港有不少朋友患肿瘤病,在去世之前受过不少痛苦。李嘉诚与汕头大学医学院的领导商量,希望成立第一家宁养院,并以汕头为首个试点。

缘何使用“宁养”这个名词?李嘉诚说,临终关怀的名字用得不好,临终一词始终会给病人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用宁养院更容易获得接受。

今天有的人你开始给他治疗,不是治疗,是减轻他的痛苦……照医疗来讲,今天的药物,可以减轻他最少90%的痛苦……我说,假如一个药减轻病痛是90%的,价格是50块钱,但是一个可以减轻99%,要100块的,我情愿买100块的,就是尽量令病人的痛苦可以减的越少越好,这是自己心底的想法。

他承认,只有20家是完全不够的,但此服务不能单凭他一个人来做,而是希望借此发挥样板作用,鼓励社会上多一些人一起投入:大家都能够一道,那么这力量就大了,单凭我个人,是做不大的。宁养院“以贫困晚期癌症病人”为服务对象,以“家居服务﹑门诊服务”为服务方式,以“镇痛治疗﹑心理辅导和护理指导”为服务内容,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为内地开展宁养服务探索出可行模式。

2001年,李嘉诚决定,每年捐资二千五百多万元人民币,推动实施全国宁养医疗服务计划,先后与全国19所重点医院签约,分别设立宁养院,使其成为内地上门免费为贫困癌症病人镇痛治疗﹑心理辅导﹑生命伦理等方面照护的临终关怀机构。

李嘉诚基金会全国宁养医疗服务计划办公室公布的数字显示,全国宁养医疗服务计划已经在内地19个城市建立了20个宁养院,有142名专职医护人员,已为4万例贫困晚期癌症病人提供免费家居镇痛治疗﹑心理辅导和护理指导,服务总次数超过38万次。据介绍,内地的20所宁养院分布在13个省﹑市﹑区,覆盖130个以上区县。各宁养院服务半径达200公里。2008年年初,李嘉诚基金会捐出4200万元港币,香港医管局同时提供2300万元港币做配套资金,成立一个“李嘉诚基金会宁养服务计划”,令屯门医院的施永健医生和玛丽医院的梁道伟医生得以完成心愿,为全港三分之二的末期癌症病人提供三至九个月的宁养服务。该计划含“公众教育”﹑“义工服务”﹑“癌症病人资源中心”﹑“医院肿瘤中心”﹑“宁养服务中心”五大部分。

八所宁养中心将覆盖玛丽医院﹑东区尤德夫人那打素医院﹑葛量洪医院﹑伊丽莎白医院﹑基督教联合医院﹑玛嘉烈医院﹑威尔斯亲王医院和屯门医院,每间宁养中心约一千多英尺,设有活动室和诊症室等设施。

该计划将提供8000节心理辅导服务,并估计可以令750名儿童和500个家庭受惠。医管局预计服务提升后,可让额外5000名癌症病人受惠,计划同时会增加2万个日间宁养服务名额和1.2万次家居探访。

李嘉诚在参观宁养中心时赞赏中心的前线工作人员,指他们的工作虽然最终总是面对令人伤感的结局,但值得社会嘉许。一次,有人问起李嘉诚,对临终人士的关怀,为何投下最多心机,毫不吝啬?

他说,因为有一个富豪朋友,身患绝症,在他的最后岁月,惨被病魔煎熬,那份痛苦,没有人帮到他;即使不断打止痛针,痛楚稍减,接着却又是呕吐……他非常感触,朋友那么有钱,已经得到最好的照料,还是如此痛楚,他想到,如果是穷人,无钱无药,面对绝症,不是比富豪朋友苦痛过十倍?在死亡面前,人不论贫富,都毫无尊严,他希望一般病人临终前少受一点痛苦,不但是身体上,还要是精神﹑心灵上的全面照顾,给回他最后的宁静与尊严。

李嘉诚非常欣赏诺贝尔的这一感言:金钱这种东西,只要能解决个人的生活就行,若是过多了,它会成为遏制人类才能的祸害。并且,也一如既往地,不遗余力地推展他的“第三个儿子”的“第三产业”。当然,这并不是每个富豪都乐意做的只出不进的产业。

李嘉诚亦对参与宁养服务的医护人员极度推崇:

宁养院的各位医生及医护人员能够全心全意,不求回报而自愿将爱心奉献给病人,令他们减少痛苦,重拾尊严,并纾缓了病者家人的精神压力,我认为这种品格是非常伟大的。

因为你们所做的,为病人在痛苦中带来希望,将他们的痛苦转化成平和﹑舒适与尊严。

内地受捐助的17家医院是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北京天坛医院﹑北京肿瘤医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中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深圳市人民医院﹑粤北人民医院﹑潮州市中心医院﹑暨南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大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兰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福建省立医院,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及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这些医院今后将每年从李嘉诚基金会获得100万元的捐助,建立免费宁养服务。

医疗扶贫

有一次,扶贫医疗人员得知广西某山村5岁女孩韦芳圆,因患被视为晚期不治之症肿瘤病而家又贫穷无能医治后,将她从广西带到汕头就医。当获悉医生成功为小韦切除肿瘤时,李嘉诚在百忙中特意致电慰问,并派李嘉诚基金会董事周凯旋专程到汕头看望小韦。

为使医疗扶贫工作有效继续下去,李嘉诚亲自设计订制了一只纯金茶杯,并给负责医疗扶贫办公室工作的孙德麟致函,信中说道:

谨送上特别设计、定制并刻有“人间有情”字句的纯金茶杯一只,这是我花了很多时间去构思的,是深深蕴含着我对每一位扶贫医疗工作者由衷的崇敬和谢意,并永志留为纪念。以此鼓励大家。

2004年12月26日还是圣诞假期,李嘉诚早上四点多就起床了,他在晨曦中赶往香港机场搭机飞往汕头,因为李嘉诚基金会要在潮州饶平辖下的三饶卫生院实施的“关心是潮流,打造奉献文化”的医疗扶贫新模式。

从汕头机场到粤北山区小镇三饶还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76岁的李嘉诚好像不太介意沿途颠簸的山路,一路和潮汕地区的领导谈论贫困地区的挑战,同行的汕头大学学生在一旁专注地听着。在启动仪式上,李嘉诚呼吁人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率先将这个可行的计划成功落实,希望可以唤起其他地方的注意,大力进行相同的计划,使内地现存的农村医疗问题有望改变和获得改善。

“关心是潮流”扶贫计划的宗旨是:动员海内外热心人士的力量,在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共同为广大农村贫困病人建立一个可以共同付出和关心的社会服务平台,提供优质而低廉的医疗服务,在社会中打造李嘉诚基金会一直推动的“奉献文化”。

该计划从潮汕地区开始实施,逐渐向全国推广。首先在潮汕地区选择20个乡镇医疗卫生单位分阶段设立医疗“卫星点”,每个“卫星点”投资100万元,20个“卫星点”共计2000万元人民币,其中李嘉诚基金会捐款1000万元人民币,地方政府及其他来源支援1000万元人民币。

李嘉诚说他搞公益事业最重视效率,对口号式的“关心”极其厌恶,因为能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比好的想法更为重要。李嘉诚说这次推出的“关心是潮流”是一个可行及可持续医疗扶贫的新理念。

应三饶父老乡亲之邀,李嘉诚第一次用家乡话致辞。虽然他称离开家乡太久了,潮汕话和普通话一样“普通”,他的潮汕话还是让乡亲们觉得格外亲切。他说:“谁也知道,地球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任何一种制度,能够全面改变贫穷的存在,这不是主观的认知,而是客观的事实。导致贫穷的根源,也许已超乎我们所能理解,不管是制度上的不足或是个人努力不够所造成,我们每一个人绝对不能漠视这日益严重的问题。”

汕头大学医学院医疗扶贫行动办公室的有关人士称,受李嘉诚“济世爱民”精神的感召,目前有成千上万的各地医务人员志愿地参加了“医疗扶贫行动”,更广泛地为贫困病人无偿服务,使更多病人恢复健康。

为了使更多的医务人员参与本项行动,让更多贫困病人得到医疗,已经在更广泛地区建立扶贫基地﹑扶贫点和联络点,为贫困的基层卫生单位提供各种培训和经济设备以及技术支援,使许多基层单位参加医疗扶贫工作。

医疗和教育是李嘉诚投入心力最多的新事业,李嘉诚深深感受到,中国幅员辽阔,需要关爱和帮助的人实在太多太多,个人之力仅是杯水车薪,他认为中国传统视慈济心为个人德行,远不足以平衡物欲世界中对贫病的冷漠。必须改变这种被动的救济,提倡全社会的奉献关爱。

近年来,李嘉诚致力将他的公益事业从原来的捐赠文化推行到“打造奉献的文化”,李嘉诚以“有余补不足”的理念为引导,身体力行,希望以爱心﹑理念及投入唤起更大的社会力量,唤醒冷漠的社会,唤醒人性的良知,唤醒仁爱的理想。

李嘉诚要推动“奉献的参与”,使之成为中国时尚的责任文化,用一种崭新的心态去关心贫穷带来的社会问题,掀起同心合力推动社会改善和人心变迁的新潮流。

“关心是潮流”项目就是这样的设想,香港著名的眼科专家﹑同是潮州人的林顺潮医生负责组织医疗义工,香港文化界的胡恩威包装推广,汕头大学医学院及当地政府架构的支援和国内外潮汕人的捐助,通过建立医疗技术的输送平台和网络输送爱心的帮助,李嘉诚认为让有需要帮助的人能享有自助的尊严是建立良性循环的重要环节。

为使该项目得到国内外潮汕同胞的支援,李嘉诚与数十名来自海外第一次踏足偏远的三饶的国际潮团代表共聚。在交谈中,李嘉诚表示当今的中国人比前人幸运,中国政府致力于建设持续开放及法治的平等社会,尽管未尽完善,但国民亦不再受制于传统社会只能以“无我”为外衣,追求“自我”的扭曲价值观,反之,今天中国人完全可以健康地建立自我,在公平竞争中追求无我。他呼吁从商的人积极和自律地建立公平公正﹑有道德感﹑自重和守法的社会,这样才可为稳定﹑自由﹑和谐的原则赋予真正的意义。

潮州饶平三饶镇卫生院这次幸运地成为李嘉诚“关心是潮流”的第一个“卫星点”,这个有八十多个医护及工作人员的乡镇卫生院,要负责全镇五万多居民及农民的医疗服务,黄文忠院长表示,三饶是一个农业镇,农民的经济收入低,李嘉诚对三饶农民的关爱,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

三饶作为试点,由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先做主导,以因“白内障”而失明的眼科疾病为首个诊疗目标,计划三至五年内使潮汕地区成为无白内障失明的地区,逐步消除各类眼科病患后,转而专注其他农村疾患。

三饶虽然原是李嘉诚资助的汕头国际眼科中心的医疗扶贫点,但每年最多也就是由眼科中心派医生出诊做十多例病人的手术。10月1日,三饶卫生院派出医生护士各二名到汕头及香港参加培训。12月18日,三饶的眼科中心开始工作,20日至25日的五天时间,就让31位病人重见了光明。

黄文忠院长介绍,这样的病例在汕头医治需要3000至6000元人民币,三饶的病人一次性支付费用700元人民币,目前一般的农民家庭都能支付,按成本计算,一年做2000例类似的手术,就略有盈余了。这个计划以因白内障而失明的眼疾为第一个诊疗目标,计划在每个点实施白内障手术1000例,在三到五年的时间内使潮汕地区成为“无白内障失明地区”,并在以后逐步推广到其他地区。

在临时病房里,六十多岁的邓老伯诉说道,自己的左眼患白内障已经六七年了,现在几乎什么也看不见,很苦恼也很不方便。邓老伯早就盼着有一天能够手术治疗,没想到,今天终于意外等到了这次机会,而且是在汕头的大医院做手术。朴实的邓老伯的感觉是:“医生﹑护士人太好了!等手术以后能够重新看见了,一定要记住他们的模样!”这一切的一切,也许,李嘉诚都知道,也许,李嘉并不完全知道。

李嘉诚更热爱他的家乡,关心家乡的建设。他曾在一封给家乡潮州政府的信中写道:

支援国家建设,报效桑梓,此乃本人毕生奋斗之宗旨也,乡中若有何有助于桑梓福利等事,我甚愿尽其绵薄。

李嘉诚还与母亲庄碧琴女士,夫人庄月明女士多次捐款,在内地兴办中小学校,修缮历史古迹。

尽管李嘉诚为当地民众的福利事业做出很多贡献﹑捐赠,但他一律谢绝用他的名字为任何大厦﹑医院﹑学校命名。

1983年元宵节,潮州举行李嘉诚捐建的潮州﹑潮安两医院剪彩仪式,著名画家﹑书法家赖少其先生为李嘉诚之义举所感动,挥毫留下这一充满艺术家情感的佳作。

“李嘉诚先生爱国爱乡,出巨资为人民造房﹑办学﹑建医院,修复名胜古迹,人皆感之。余恭逢盛会,作此以赠。

“见今日,潮州城里,万人空巷,爆竹喧天,海外赤子,热爱家乡。不是唐时长安,胜过长安。

“思往昔,韩退之,被逐长安,路遥马疲遏庾关,始知梅花放。岭东春暖,同心合力,建设好江山。”

从“输血”的援助,达到“造血”以长期服务贫困农民的目的,李嘉诚开启了中国医疗扶贫的新模式,希望这样一个模式也可以在潮汕地区普及更成为全国都可以借鉴的典范。

一位失明多年的农村中年男子经过手术后,在“关心是潮流”揭幕仪式时揭开了纱布,他睁大重见光明的眼睛,看一看这充满阳光的世界,也一定要看一看李嘉诚,满怀感激地说道:“谢谢李嘉诚先生。”

李嘉诚也深有感触地表示:

医疗技术的输送能对有需要的社群赋予自助的尊严,人性真心的关怀能为尘世很多遗憾做出一些弥补。

走过神州大江南北,李嘉诚一直为贫穷农村的医疗不足而感遗憾,更为很多农村跨代贫穷而难过,今天李嘉诚通过“关心是潮流”计划,弥补的不仅是生老病痛带给贫困农村的遗憾,更是一点一滴地弥补了内地农村医疗体制的缺憾。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巴德年教授表示:李嘉诚坐言起行,动用社会力量支援医疗卫生将之落到实处,没有健康哪有小康?李嘉诚以企业家的承担和责任来减轻政府和老百姓的负担,但我认为政府要加大责任,支援这样的活动。

2002年3月,在由他创办的“李嘉诚基金会”网页上,首次公开关于“李超人”的系列纪录片。李嘉诚尊崇的基本信念是“知识改变命运”。早在两三年前,一系列《知识改变命运》励志纪录片在电视播放,由摄影大师顾长卫执导。当时,李嘉诚亦应邀拍了一辑,但因他不愿在电视公开播放,该辑片段亦从未曝光。直至2002年获李嘉诚首肯,在网站播放,外界才有机会一睹为快。

李嘉诚基金会一直对中国大陆﹑香港及海外等多处地方捐款,该基金会正式推出网页,当中总结李嘉诚多年来的捐款活动及有关资料,部分资料更是首度公开,包括有李嘉诚少年与青年时代的黑白照片等。在这段访问中,已为香港的首富﹑国际上举足轻重的人物的李嘉诚,不讳言少年时曾因贫困而失学,更直言自己未有受过正规教育。李嘉诚自言很受父亲那一代人的影响。

我七八岁时,有一晚好冷,半夜醒来,见爸爸一丝不苟地改卷。我没有打扰他,但心里留下好深刻印象。我觉得当时中国的老师、知识分子,都是付出好多,收入好少。

我们的上一代好注重教育,甚至我也很受爸爸那一辈人的影响。

事实上,这从李嘉诚基金会过去一直在教育方面捐献最多便可知道。基金会在教育方面的资助占总额六成四。但李嘉诚本人却从没得到正规教育。不过,他并不同意“知识就是财富”的论调:

知识不能决定你的财富增加,但你会多了机会,你为自己创造机会,才是最好的途径。

李嘉诚称:“我12岁当学徒,不到15岁便担起家庭的担子,没有受过正规教育。我知道要努力工作﹑求取知识,才是唯一的出路。那时我有点钱便买书看,记在脑,到了今天我每晚睡前也一定要看书……”李嘉诚道出他对知识的看法,认为知识创造财富,也创造机会,知识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接着,李嘉诚又谈他对人生的看法。网页上的片段是他身处茫茫雪山下,回忆二十多年前与两子同游此地的往事。

故地重游,他叹天不变地不变,人事却两样,有感人生在世应留下点“美好种子”,人生才不白过,从中亦透露他多年来不断捐款的因由与信念。“富足并非拥有,而是如何运用。”没有钱会给人带来烦恼,但太有钱也会令人很迷惘,李嘉诚对此深有体会。最后,李嘉诚在慈善事业中找到了答案。

特辑中李嘉诚带摄制队到了一个冰天雪地的地方,指着冰湖说,十多二十年前一个夏天,当他的两个儿子泽钜和泽楷年纪还小时,他们三父子在这湖上划过独木舟。他颇感叹地说:“到现在,这里还是一样的山,一样的环境,一百年﹑一千年后山仍是一样,但人却不同了。当你想到,人生就是这样短短一程,自己也希望在仍能做事的时候,尽量在世上留下美好的种子。”

李嘉诚大力支援内地及香港的教育﹑医疗﹑文化及公益事业,努力推动“知识改变命运”,鼓励众人终生追求学问。

人生在世,能够在自己能力所逮的时候,对社会有所贡献,同时为无助的人寻求及建立较好的生活,我会感到很有意义,并视此为终生不渝的职志。

这,更成为李嘉诚的人生格言。据不完全统计资料显示,李嘉诚多年来累积捐款的百亿元中,七成是捐往内地,单是1981年创办的汕头大学,即捐款逾20亿人民币,而过去捐款总额中有71%属内地项目,两成属香港,不足一成为海外;若以捐款的项目分类,64%为教育﹑24%为医疗,其余为文化及公益项目。

2003年10月20日,国家著名历史文化名城——广东潮州,古城墙上下﹑广济桥两旁﹑韩江两岸到处披红挂绿,欢声笑语,一派节日盛况。

有八百多年历史的广济桥将重修,恢复原貌﹑市中心广场暨文化公园等一连串贴近群众文化生活的潮州市“民心工程”将全面开工启动,消息经当地媒体传播后,市民们奔走相告,喜上眉梢。在广济桥上,很多当地百姓和一些摄影爱好者都纷纷掏出照相机,或在桥上留个影,或拍下大桥昔日的旧容貌,以期待改头换面的新形象。

下午2时40分,当广东省原省长﹑广济桥维修委员会名誉顾问卢瑞华宣布开工时,鼓乐齐鸣,群狮起舞,数千名海内外嘉宾报以热烈掌声;数百名工程建设者在桥墩四周的船上向江中投下了一袋袋沙包……

李嘉诚在现场热情洋溢地对记者说:

我离开潮州六十多年,家乡的美丽景色与广济桥一样,长在我的心怀。在这里,祝愿潮州市未来发展更上高峰!祝广济桥早日重放异彩。

乡情乡亲,乡音乡影,余音依然绕梁。六十年,梦一般的六十年,弹指一挥间。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此人此物,此风此雨。恍若六百年前南宋陆游重游沈园。虽然同是犹吊遗踪,此时的李嘉诚,却是心事浩茫连广宇,泫然蹉跎,浮想联翩。

李嘉诚动情地说道,桥梁自古是人类社会沟通交流的意念,一座桥,可以渡过河流和峡谷,有了桥梁,人类就开始互相了解。世界很大,人很渺小,但阻隔人群的湖山河道,是可以迈步跨越的。今天,全球一体化带来机遇和挑战,我们国家也逐渐与世界搭桥接轨。

潮州是华南文化重镇,我们必须积极参与世界的发展,为了促进经济和社会繁荣,城市现代化各种建设固然十分重要,但一切进步与繁荣,又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人吗?所以我们不可忘记,一切进步与发展,都应以人类幸福为依归。没有这目标,发展就失去了意义。

我个人深信通过教育,人文精神和知识可承传和发展,我们大家一定要同心协力,为我们国家和地方培养有道德勇气、有责任感、有志、有识、有恒和有为的代代人才。这就是我们潮州人对国家永远的贡献。

我们二千多万海内外潮邑同胞无论在国内国外,多年代代的努力耕耘,创出成绩,人才辈出,在不同领域中承担着各种角色。在我个人经验里,我发觉恒心与关怀都是没有年龄和区域限制的。

今天的我,还是努力地去克服我面对的困难和做到我想做的事,这是我们要时刻对自己保持的高度要求,不单是为了我们本身、为了我们的下一代、为了我们心爱的祖国大地,亦是为了我们彼此共存的世界做出贡献和创造更光辉的未来。

李嘉诚当场捐赠720万元人民币,兴建六座亭台楼阁。

2005年1月13日,李嘉诚宣布,将他个人投资超过三十年的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近5%股权,全数出售,套现所得约78亿港元,全数拨入其私人公益慈善基金会,以推动在全球的公益活动。这类巨额慈善基金捐献,在外国并不罕见,在香港则是创举,相信是香港富豪历来最大的一笔捐款。李嘉诚说:“很高兴多年来作为CIBC(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的投资者,其投资带来理想回报,将可增加拨作公益用途的资产。”

据李嘉诚慈善基金会发言人表示,全数金额将分配到在香港及加拿大注册的慈善基金会。而李嘉诚基金会的基金,将跟海外的富商慈善基金模式相似,即营运的全数收益只用作公益用途,不会为李嘉诚或其家族成员带来任何直接或间接的利益。

至于拨入两个基金会的比例,基金会发言人并未有详细解释,并表示,拨入基金会的比例是怎样并不重要,因为两个基金在进行公益项目时,都是不分地域﹑不分国界,而今次售股所得,不会单用作加拿大的公益活动,更会用来做香港及内地或世界其他地方的公益项目。发言人又表示,李嘉诚基金会支持的项目,会以教育医疗为主,此外亦非常支持文化及扶贫项目。发言人又称,李嘉诚之所以成立加拿大基金会,希望借此带动当地华人积极参加公益活动。

  1. 出自西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