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乱世风雅与承平羁旅

第二节
乱世风雅与承平羁旅

一、乱世中的风雅与词

元末动乱,士人们与各种政治势力均保持适度距离,以隐约的方式来精心营造清雅感性的文艺生活。杨维桢“会兵乱,避地富春山,徙钱塘。张士诚累招之,不赴……又忤达识丞相,徙居松江之上,海内荐绅大夫与东南才俊之士,造门纳履无虚日。酒酣以往,笔墨横飞。或戴华阳巾,披羽衣坐船屋上,吹铁笛,作《梅花弄》。或呼侍儿歌《白雪》之辞,自倚凤琶和之。宾客皆蹁跹起舞,以为神仙中人”[1]。与兵戈扰攘的大世界相比,杨维桢的个人世界惬意而精致。顾德辉,字仲瑛,昆山人,“购古书、名画、彝鼎、秘玩,筑别业于茜泾西,曰玉山佳处,晨夕与客置酒赋诗其中”[2];倪瓒,“所居有阁曰清,幽迥绝尘。藏书数千卷,皆手自勘定。古鼎法书,名琴奇画,陈列左右。四时卉木,萦绕其外,高木修篁,蔚然深秀。故自号云林居士”,后散财,“扁舟箬笠,往来震泽、三泖间”[3]。他们虽然与政治军事势力保持一定距离,但是他们与当时的文人学士保持了密切的联系。如杨维桢“诗名擅一时,号铁崖体,与永嘉李孝光、茅山张羽、锡山倪瓒、昆山顾瑛为诗文友,碧桃叟释臻、知归叟释现、清容叟释信为方外友”;“徙松江时,与华亭陆居仁及侨居钱惟善相倡和”。[4]顾德辉家有园林玉山草堂,“园池亭榭之盛,图史之富暨饩馆声伎,并冠绝一时”[5],喜好风雅的诗人们经常以类似诗社的形式于此雅集,徜徉于园林山水之间,欣赏书画古玩,诗词唱酬,暂时忘却大世界中的战乱,只是用心去细细感受、体味这眼前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其情景正如《明史》载:“四方文学士河东张翥、会稽杨维桢、天台柯九思、永嘉李孝光,方外士张雨、于彦、成琦、元璞辈,咸主其家……而德辉才情妙丽,与诸名士亦略相当。”[6]这段记载勾画出当时文士的文学活动,颇具代表性。他们雅集于顾仲瑛的私人园林——玉山草堂,以艺术、诗酒相会,他们的作品被顾仲瑛编为《玉山名胜集》《草堂雅集》等。据当时文人的描述,他们均将集会的地点玉山草堂比类于唐代王维的辋川、杜牧的樊川[7],认为“是集与兰亭、桃李园亭并传天壤间”[8],与历史上雅集具有同一风致。玉山雅集分韵、同韵题咏,展现了当时士人群体在乱世之中的风雅与才情。倪瓒,“家雄于赀,工诗,善书画。四方名士日至其门”,也是游走于家庭园林清阁中,且“时与客觞咏其中”。[9]与此类似注重情趣培养的士人较多,比如吕诚,“字敬夫,昆山人。工于吟咏,诗格清丽,与同里郭翼、陆仁、袁华相唱和。尝于园林蓄一鹤,后有鹤自来为伍,因筑来鹤亭,并以名其诗集”[10]

当时避兵于东南的士人多贫病无据而接受军事势力的庇护,因张士诚“好招延宾客,所赠遗舆马、居室、什器甚具。诸侨寓贫无籍者争趋之”[11],加之在张士诚周围有“元学士陈基、右丞饶介典文章”[12],所以士人们纷纷投奔。但他们不久都选择了离开。如孙作,字大雅,江阴人,“元季,絜家避兵于吴,尽弃他物,独载书两簏。士诚廪禄之,旋以母病谢去,客松江”[13]。杨基,“遭乱,隐吴之赤山。张士诚辟为丞相府记室,未几辞去,客饶介所”[14]。士人们的实际表现,与其说他们是去投奔张士诚,不如说是投奔饶介等文人所营造的文化氛围,因而实际上产生了与饶介等相聚而进行的文学存在。元季,刘基先与元、后与朱明合作,在与元合作时,与元将领石末宜孙等唱和往来,诗情勃发。虽然说元末是一动乱的时代,但文人“风流标映,不可指数,盖蔚然称盛已”[15]。这段时期,文人之间联系紧密,形成了比较良好的生态,如《明史》张简本传载:“当元季,浙东、西士大夫以文墨相尚,每岁必联诗社,聘一二文章巨公主之,四方名士毕至,燕赏穷日夜,诗胜者辄有厚赠。临川饶介为元淮南行省参政,豪于诗,自号醉樵,尝大集诸名士赋醉樵歌。简诗第一,赠黄金一饼;高启次之,得白金三斤;杨基又次之,犹赠一镒。”[16]以类似诗社的形式为纽带聚集文人,带动文人创作,展现文人风雅才情,促进艺术的提高。从词作产生环境来看,元末明初依然保持着宋末“应社”的传统。清赵翼《廿二史札记》描述元代文人文艺生存方式:“独怪有元之世,文学甚轻,当时有九儒十丐之谣,科举亦屡兴屡废,宜乎风雅之事,弃如弁髦。乃搢绅之徒,风流相尚如此。盖自南宋遗民故老相与唱叹于荒江寂寞之滨,流风余韵久而弗替,遂成风会,固不系乎朝廷令甲之轻重也欤!”[17]在野状态的文人专力营造清雅环境。落实到元末明初,词的创作多产生于应社以及词人之间的唱和。明人张习《眉庵集后志》:“避兵围城中,日与才友高季迪、王止仲、张来仪、徐幼文辈相倡和以自适。”[18]李东阳《麓堂诗话》:“元季国初,东南人士重诗社。每一有力者为主,聘诗人为考官,隔岁封题于诸郡之能诗者,期以明春集卷。私试开榜次名,仍刻其优者,略如科举之法。”[19]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当时结社为文的流行程度。就在这些结社中,有时可能创作词,典型如顾仲瑛玉山雅集。顾仲瑛与袁华、于立、岳榆、陆仁、张逊等会于玉山草堂,以同调《水调歌头》赋桂花。关于这组词的缘起,袁华在《天香词序》中交代得甚为清楚:“至正龙集壬辰(至正十二年,1352)之九月,玉山主人宴客于金粟影亭。时天宇澄穆,丹桂再花,水光与月色相荡,芳香共逸思俱飘。众客饮酒乐甚。适钱塘桂天香氏来,靓妆素服,有林下风,遂歌淮南招隐之词。玉山于是执盏起而言曰:夫桂盛于秋,不凋于冬。又不与桃李竞秀,或者以为月中所植,信有之矣。今桂再花,天香氏至,岂非诸君子蹑云梯、占鳌头之征乎?请为我赋之。汝阳袁华子英,乃口占《水调》,俾歌以复主人,率座客咸赋焉。”[20]明月澄空、天香袭人,座有佳客、尊前佳人,实是“诸君子蹑云梯、占鳌头之征”。另如谢应芳的词有《水调歌头》“茅仲良初度席上赋”、“洪武元[21]年秋,余卜居千墩,尝作《水调歌》。今也人事乖违……并以留别吴下诸友……”、《满庭芳》“熊元修席上次韵”等,多作于友朋聚会之际。邵亨贞《贺新郎》,“沙德润、任以南相与追和贯酸斋琵琶词韵,拉予同赋。第元韵出入,读之不纯也”;《沁园春》,“龙洲先生以此词咏指甲、小脚,为绝代脍炙。继其后者,独未之见。彦强庚兄示我眉、目二作,真能追逐古人于百岁之上,不既难矣。暇日偶于卫立礼座上,以告孙季野丈,为之击节不已。因相约与同赋,翼日而成什焉”。有信札往复酬唱者,其来去密切的有钱霖、钱应庚,如《南浦·次韵答南金见寄》《摸鱼子·岁晚感怀寄南金》等。有事后追韵者,如《木兰花慢》“苏昌龄过曹云翁贞溪故居,赋词致慕蔺之感。幼文来致其意,求次韵入卷”,《贺新郎》“永嘉曹新民赋词为咏,予适有出不与,越数日,幼文持卷来求次韵,席上口占以答”。与邵亨贞以词唱和的除了比较密切的钱霖、钱应庚之外,还有邾仲义、卫德嘉、李种与、陆彦文、夏士贤、吴野舟、黄一峰、陆壶天、谢士英、王彦强、魏彦文、沙德润、任以南、曹云翁、王逢、张翨、金炯、黄伯阳等多人。正是他们以词交友广泛,结社唱和的形式多样,从而不断促使新的词作出现。也就是说,结社唱和、词友之间的词作往还成为词产生的主要方式。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