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史补注》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辽史补注》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李勉

首先需要搞清几个概念:

辽史——辽是契丹族统治者建立的国家,公元916年建国,国号契丹,建元神册,947年改国号为辽(983年—1066年间曾重新称契丹),到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为金所灭,先后与五代、北宋、金并立。但契丹族存在的历史更长,源出东胡,北魏时始见契丹名。辽史,或者契丹历史,与五代史、宋史、金史等,都是无法分开的。

《辽史》——通常指元代官修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至正年间编撰成书,记事起耶律阿保机元年(907),迄天祚帝保大五年(1125),共219年,合西辽88年,凡307年。共116卷,包括本纪30卷,志42卷,表8卷,传45卷,《国语解》1卷。此前金代曾两次修《辽史》,一次是熙宗皇统八年(1148)进呈的《辽史》,一次是章宗年间陈大任等人修纂的《辽史》,均未正式刊行,后佚失。而现在的这部元修《辽史》又有不同的版本。

《辽史》点校本——中华书局1974年出版的图书,此后成为《辽史》通行本。这是首次按照现代古籍整理规范完成的一部较为完善的点校本。

点校本《辽史》修订本——中华书局2016年出版。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工程的成果之一,是为了适应新时代学术发展和读者使用的需求,对原有点校本进行的全面修订。严格遵循底本校勘原则,吸收最新学术成果,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最完善的点校本。

《辽史补注》——是对《辽史》的全面订补,重在正误补阙,补充了大量资料,可称辽代(契丹)史料的总集。篇幅比《辽史》增加了一倍多。

《辽史》的修撰,起元至正三年(1343),迄至正四年,成书仅用了一年,次年正式刊刻颁行。近六百年后,陈述先生花了六十年时间来订补这部史书,是为《辽史补注》。

为什么要对《辽史》进行补注?

元代修《辽史》,成书仓促,全书116卷,仅用了一年时间便修成。主要依据耶律俨《辽实录》、陈大任《辽史》,并参考《契丹国志》等,很多当时能见到的材料均未采用,更不用说后来发现的金石碑刻材料。因此在“二十四史”中,《辽史》历来有“漏略”“简省”的评价,书中记事不完全、混乱之处颇多。

自明清以来,订补《辽史》者不乏其人,清人厉鹗的《辽史拾遗》、杨复吉的《辽史拾遗补》、近人陈汉章的《辽史索隐》等(以上三种资料,均收入《二十五史三编》),都是颇有成绩的著作。陈述先生毕生致力于辽金史研究,熟读唐、宋、辽、金、元文献,尤其重视出土文献的搜辑,先成《辽文汇》(中国科学院出版局,1953年),继而又增广成《全辽文》(中华书局,1982年),并有多部研究论著问世。《辽史补注》就是陈述先生有感于《辽史》记事之缺漏,在广泛吸纳前人成果、搜辑辽代文献并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集成之作。

陈寅恪先生看过《辽史补注序例》后,甚为赞赏其“宁详勿略之旨”,认为若可成书,“殊可称契丹史事之总集”。顾颉刚先生在1975年为本书写的序里亦盛赞其“是对《辽史》的全面订补,可称一代史料的总集”。此后又陆续增补新见材料,比陈、顾二氏所见内容更为丰富。

什么是“补注”?

“补注”之体,自古有之。刘知幾《史通·补注》所谓“掇众史之异辞,补前书之所阙。若裴松之《三国志》,陆澄、刘昭两《汉书》,刘彤《晋纪》,刘孝标《世说》之类是也”。清代以来,对正史全部作注成书者,有王先谦《汉书补注》、《后汉书集解》、吴士鉴《晋书斠注》、卢弼《三国志集解》,此外还有日本学者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

在体例的选择上,陈述认为应该从欧阳修的工作中吸取经验,《新唐书》和《新五代史》,“新史既行,旧史不废”,“新史既是不能代替旧史,则作新史就是给读者添麻烦”。理想的办法是“提供读者以新材料、新知解,又要尽可能节省读者时间,便于翻检”,也就是不必完全另起炉灶,将相关材料及考订附注于原书之下即可。

陈述先生自陈其“发愿勉为《辽史补注》,补者效褚少孙之补《史记》,注者效裴松之之注《三国》”;具体做法是“以厉、杨之书附《辽史》,并以五代、宋、元诸史及《册府》、《会要》、碑志、杂记补其阙,参取钱大昕《考异》、陈汉章《索隐》汇集一编”。

《辽史补注》与《辽史》点校本是什么关系?

《辽史补注》的作者陈述先生,也是《辽史》的主要点校者之一。

20世纪中叶,中华书局组织全国文史专家整理点校“二十四史”,其中《辽史》的点校先后由冯家昇、陈述担任。点校工作开始于1961年,起初由冯家昇承担。到1966年,完成了超过三分之二的标点和校勘记。后“文革”爆发,工作中断。1970年4月,冯家昇先生去世。1971年点校工作重启,由陈述接手继续点校,最终完成。1974年《辽史》正式出版。

《辽史补注》撰写起始于1930年代史语所时期,1940年左右完成初稿,由于战乱迁徙、物资紧缺等原因,一直未能付印。其间陈述不断根据新的研究成果和新见材料补充撰著。在著书过程中,他还曾辑校各家所录辽文及其新获者(包括碑刻文献),编为《辽文汇》。《辽史补注》和《辽文汇》的长期积累,对《辽史》点校起到了学术支撑的作用,对冯家昇点校的初稿是有力的补充。

《辽史》的点校出版工作完成后,顾颉刚将《辽史补注》推荐给中华书局,并为其作序,“幸随点校本二十四史以并行”,顾氏序说:“我们这次校点工作,可能有一些缺点错误,但质量都有所提高,由于《补注》的出版,显然又是一个新的突破。”当年书并未付印,仅商定了排印办法、体式。此后几年陈述先生几次病重,又经历丧妻之痛,但仍然坚持工作,不断为《辽史补注》吸取新的营养。利用新收辑的材料增订《辽文汇》成《全辽文》,1982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又将这些增益为《辽史补注》的新资料。在史文文本方面,《辽史补注》也吸收了《辽史》点校本的校勘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正文改动多于点校本。

《辽史补注》与《辽史》修订本是什么关系?

《辽史补注》于1990年代初基本成书。1992年,陈述先生去世,没能看到书稿的出版。

2006年起,中华书局开始着手规划点校本“二十四史”的修订工作。《辽史》的修订,由北京大学历史系刘浦江教授主持。自2007年5月至2014年7月,前后历时七年告竣。此后,《辽史》修订稿又经过一年多的审订、修改和校阅,终于2016年4月正式推出《辽史》修订本。刘浦江教授于2016年1月因病辞世,也未能看到修订本的面世。

修订本充分吸收了近几十年辽史学界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是辽史研究和辽史文献整理一个新的标杆。《辽史补注》虽未出版,但修订组也辗转参考过手稿。因时间延误,近二三十年的新成果新资料,《辽史补注》未能收入,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但即便如此,作为对《辽史》的全面订补,《辽史补注》依然是当代辽史研究中篇幅最大、内容最为丰富的长篇巨著,是读《辽史》者离不开的资料。

《辽史补注》都补注了什么内容?

《辽史》点校本与修订本都是5册,100万字左右;而《辽史补注》全10册,240万字,意味着增补的资料比《辽史》史文增加了一倍多。

陈述先生自拟《补注》内容有四个方面:正误、补阙、补歧异、存类事。正误包括正驳文、定朔闰、辨重出、纠讹舛、移卷次;补阙包括补传、补志表、增事、加详、训诂;补歧异包括补歧译和补异文;存类事包括附类事和存人物。

《辽史补注》全书注释有7000余条,征引文献超过900种,涵盖以上诸个方面。

而对正文的“补”包括:补志2种,分别是《补选举志》和《补艺文志》,《选举志》分10个子目,《艺文志》分经史子集四部,共收录书目190种。《地理志》补州34个,《百官志》补机构及职名共140条,《礼志》补嘉礼3种,《食货志》据内容补子目8。重新编制表2:《外戚表》、《游幸表》。《公主表》补记公主12人。增补人物传记共145人。《国语解补》增收65个词汇。为了与《辽史》原文相区别,我们在正文增补的条目前都加了“〔补〕”字,读者可一目了然。

(原载2017年12月15日中华书局微信公众号,作者系中华书局古籍整理出版中心历史编辑室编辑)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