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篇”是怎样选出来的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编辑手记

“百篇”是怎样选出来的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编辑手记

彭玉珊

自2015年2月,李克强总理倡议编纂“百篇”始,至2016年10月,中华书局正式出版《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以下简称《百篇》)为止,历时一年又八个月,这部总计50万字、由101篇作品组成的经典文选,终于问世。

本书的出版过程,特别适合用一句老话来概括:“事非经过不知难。”传统典籍,卷帙浩繁,欲以百篇之规模,为读者勾勒出中华文化的大概,并不容易;《古文观止》《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众多“文选”珠玉在前,为后来者提供了足够好的参考,也生成了足够多的压力。

然而,再繁难的事情,若肯静下心来,从结果向过程倒推,操作路线总会渐渐清晰。总的来看,从策划到出版,需解决的问题大致可以依次概括为:一、《百篇》的最终呈现样态是什么?二、用何种方法,来决定《百篇》选文的具体篇目?三、撰稿者需遵循何种编写规范?四、编辑加工者按照何种标准进行后期打磨?

第一个问题,是“定调”。我们希望读者拿到一部这样的书,既是历代名著名篇的精粹选本,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较小体量的缩影。第三、四个问题,是“实操”。力求通过多方合作,使读者拿到的这部《百篇》,呈现出体例严谨、版本考究、注释详尽、讲析晓畅的面貌。

特别具有挑战性的,实际上是第二个问题,“选择”。对难以计数的名篇进行取舍增删,均对参与这项工程的人员,在学养、魄力、见识、流程把控能力等多个层面,构成重重考验。

自2015年5月底至2015年10月中旬,为确定选目阶段。

责任编辑首先整理出一份参考篇目初选表单,选目来自历史上的三部经典选本——《古文观止》《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的全部篇目,现行初中课标与高中教案的规定背诵默写古文篇目,高中几种版本新课标教材文言文选目,以及古籍类出版社近年文选类出版物出现频率最高的选篇,等等。也即通过总结已有成果,向编委提供基本数据参考。

编委收到这份大表格,经过筛选与补充,各自提交一份选目,由责编将编委的选目进行汇总整理,标注选文所处时代、作者、被提名次数、编委意见、文体(按照《经史百家杂钞》的文体分类方式),以及是否被收入三部经典选本和现行初、高中课本等关键信息(见附图)。接着,表格按照票数,重新排序,123篇得票超半数的文章,一目了然。选目的大致范围,就此确定。同时,票数偏少的文章,另列一表,以备参考。

随后,责编将所有选篇原文一一找到,按照朝代次序编入一个大文档,编目打印装订成册,连同票数统计表格,一并交由本书二审审阅,并根据二审意见进行完善。

编委会根据责编提供的材料,经过多次讨论,几度投票,再参考李克强总理对本书提出的修改意见,最终确定了101篇选目。

值得一提的是,编委票数,并非决定某篇入选的唯一标准,文体归属、所处朝代、作者、文章生僻程度等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比如,清人阮元《畴人传序》,得票数偏低,也不见于三部选本及现行课本,但是,《畴人传》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中国自然科学家传记,在中国自然科学史以及中国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中,阮元提出天文历算之学是“实事求是之学,非方技苟且干禄之具”,令人读之,精神一振。选入本篇,正是《百篇》立足当代、尊重科学的体现。

又如,热门作者苏轼,除最后入选的《赤壁赋》《潮州韩文公庙碑》外,还有《留侯论》《教战守策》等文章被提名,但为全书选篇均衡度考虑,只保留两篇。

再如,唐代魏徵《谏太宗十思疏》,得票数很高,但编委经过综合考量,删去本文,替换为《〈贞观政要〉三则》。

《过秦论》《出师表》《岳阳楼记》等脍炙人口的文章,历代选本及当代语文课本都不会漏选,得票排名亦非常靠前。《百篇》将这些名篇,一一收入。

吸收前人已有成果、尊重客观统计数据,再反复讨论,充分权衡,最终,《百篇》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在继承前人选本中经典文章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发展,书中60%的篇目,为《古文观止》《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所未收。

这份选目,是否已绝对合理,无任何遗憾?或者说,《百篇》是否已足够完美,无任何瑕疵?主编袁行霈先生《后记》说得明白:“定有疏漏谬误之处。”任何一项工作,抱着绝对完美、一击即中的想法,则第一步都难以迈出;相信自己,尊重前辈,信任同仁,在切磋琢磨中稳步推进,才能在这一代人手里,做出真正无愧当代、有益后世的事情。

(原载《书品》2017年第二辑,作者系中华书局营销中心市场部员工)

0033-01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初选篇目票数统计表(节选)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