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粲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西南)人。出身于东汉有名的大家族,少有才名。十七岁时就避难荆州,依附刘表十五年,但始终以其“貌寝而体弱通脱”,得不到刘表的重用。刘表死后,归附曹操。曹操让他做过丞相掾、军谋祭酒、侍中等,并封他为“关内侯”。建安二十二年,死于瘟疫。
王粲博学多识,问无不对,且过目不忘,才思敏捷。所传诗、赋、论、议近六十篇。他的诗赋情调悲凉,比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乱与民众的苦难。其艺术成就,亦被认为是“建安七子”之最。今传《王侍中集》辑本一卷。
七哀诗(其一)[628]
西京[629]乱无象[630],豺虎方遘患[631]。复弃中国去[632],委身适荆蛮[633]。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634]。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635]?”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636],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637],喟然伤心肝。
说明
这首五言古诗以当时的乐府新题“七哀”为题,见于《文选》。汉初平三年(192),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在长安作乱,王粲前往荆州刘表处避乱。此诗就写他离开长安时以及离乱途中的所见所感。前六句写告别故土故人时的情景,接着着重刻画了一位不得已抛弃亲生儿子的母亲的形象。作者质朴明白的叙述,流露出强烈的抑制不住的“不忍”,儿子的号泣与母亲的绝命之言,令人心悸痛不已。最后四句宛如压抑之后从心底发出的一声长叹。王粲出于对乱世中人民所遭受的巨大苦难的深切同情,怀念西汉前期曾经一度的升平之治。然而盛世留下的除了使王粲喟然伤心的追忆之外,也只有霸陵岸上的“明主”陵阙了。
集评
(梁)钟嵘曰:其源出于李陵,发愀怆之词,文秀而质羸。在曹刘间别构一体,方陈思不足,比魏文有余。
——《诗品》
(梁)沈约云:子建、仲宣以气质为体,并标能擅美,独映当时。又云:
仲宣“霸岸”之篇,直举胸情,非傍诗史。
——《宋书·谢灵运传论》
(唐)释皎然云:此事在耳目,故伤见乎辞,及至“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思苦则已极,览辞则不伤,一篇之功并在于此。使古今作者味之无厌。末句因悟彼泉下人,盖以逝者不返,吾将何亲,故有肺腑之叹。
——《诗式》
(明)杨慎云:王仲宣“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涵蓄蕴藉,自然不可及。
——《升庵诗话》
(明)陆时雍云:载事陈情,登歌入雅,千载以下,想见其言之切而事之悲者。
——《古诗镜》
(明)孙鑛云:亦只以古色妙,古古朴朴更不着一绮靡语,苍劲有骨力,驱遣全是史笔。
——《文选集评》
(明)徐祯卿云:仲宣流客,慷慨有怀,西京之余,鲜可诵者。
——《谈艺录》
(清)李光地云:“悟彼下泉人”,取风诗下泉之意,以见王业之衰,百姓流离,回首长安,正与“念彼京、周”之忾同也。
——《榕村诗选》
(清)朱嘉徵云:“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使人低回欲绝,去汉乐府何远。又云:相其英分见人,变古诗之淳茂而自成其雄高磊落,大手笔也。
——《汉魏诗集广序》
(清)宋征璧云:王仲宣“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杜诗诸别俱本此。
——《抱真堂诗话》
(清)何焯云:“路有饥妇人”六句,杜诗宗祖。“驱马弃之去”六句,欲弃去而复顾念京师,然安得明王贤伯一拯此患乎?
——《义门读书记》
(清)贺贻孙云:看诗当设身处地,方见其佳。王粲《七哀诗》云:“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昔视之平平耳,及身历乱离,所闻所见,殆有甚焉。披卷及此,始觉鼻酸。
——《诗筏》
(清)陈祚明云:王仲宣诗如天宝乐工,身经燔迁之后,作《雨霖铃》曲,发声微吟,觉山川奔迸,风声云气与歌音并至。只缘述亲历之状,故无不沉切。又云:跌宕不足而真挚有余。伤乱之情,《小雅》变风之余也。
——《采菽堂古诗选》
(清)陈祚明又曰:乱世之苦,言之真切。“委身”字可悲,本以避乱,然此身终莫必。又云:闻泣不能不顾,顾而终不还,情哀至此。
——《采菽堂古诗选》
(清)牟愿相云:王仲宣诗如汉工铜器,土埋不浊。
——《小澥草堂杂论诗》
(清)方伯海云:下泉人即指文帝,汉治莫隆于文帝。当此人民丧乱,知必喟然内伤,全从“霸陵”二字生出也。
——《文选集评》
(清)施补华云:蔡琰《悲愤》诗,王粲《七哀》“路逢饥妇人”一首,刘琨《重答卢谌作》,已开少陵宗派。盖风气之变,必先有数百年之积也。
——《岘佣说诗》
(清)沈德潜云:古今流传名句,如“思君如流水”,如“池塘生春草”,如“澄江静如练”……情景俱佳,足资吟咏。然不如“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忠厚悱恻,得“迟迟我行”之意。
——《说诗晬语》
又云:“未知身死处”二句,妇人之词。又云:此杜少陵《无家别》、《垂老别》诸篇之祖也。
——《古诗源》
(清)张玉榖云:首六,直就世乱说起,追叙避地荆州,出门情事。“出门”十句,叙在途饥荒之景,然胪陈不尽,独就妇人弃子一事,备极形容,而其他之各不相顾,塞路死亡,不言自显。作诗解此举重该轻之法,庶几用笔玲珑。末四,南登回首,兜应首段。伤心下泉,缴醒中段。收束完密,全篇振动。
——《古诗赏析》
(清)方东树云:仲宣《七哀》,首篇起六句,点题交待耳,而叙事高迈,沈雄阔大,气象体势,骞举清恻。“出门”以下,又以中道所见言之,情词酸楚,直书所见,至不忍闻。《小雅》伤乱,同此惨酷。“南登霸陵岸”二句思治。以下转转振起,沉痛悲凉,寄哀终古。其莽苍同武帝,而精融过之。其才气喷薄,似犹胜子建。感愤而作,气激于中,而横发于外,后惟杜公有之。
——《昭昧詹言》
(近人)陈延杰云:粲之《七哀诗》,写兵乱之象,凄怆欲绝,所以沈约称其“霸岸”之篇,而叹为茂制也。
——《诗品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