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施工准备与现场管理

第1章 施工准备与现场管理

1.1 施工准备工作

1.1.1 施工准备工作的分类

1.按施工准备工作范围不同分类

(1)全场性施工准备 它是以一个建筑工地为对象而进行的各项施工准备。

(2)单位工程施工条件准备 它是以一个建筑物或构筑物为对象而进行的施工条件准备工作。

(3)分部(分项)工程作业条件的准备 它是以一个分部(分项)工程或冬雨期施工为对象而进行的作业条件准备。

2.按拟建工程所处的施工阶段的不同分类

按拟建工程所处的施工阶段不同,可分为开工前的施工准备和各施工阶段前的施工准备。

(1)开工前的施工准备 它是在拟建工程正式开工之前所进行的一切施工准备工作。其目的是为拟建工程正式开工创造必要的施工条件。它既可能是全场性的施工准备,又可能是单位工程施工条件的准备。

(2)各施工阶段前的施工准备 它是在拟建工程开工之后,每个施工阶段正式开工之前所进行的一切施工准备工作。其目的是为施工阶段正式开工创造必要的施工条件。如混合结构的民用住宅的施工,一般可分为地下工程、主体工程、装饰工程和屋面工程等施工阶段,每个施工阶段的施工内容不同,所需要的技术条件、物资条件、组织要求和现场布置等方面也不同,因此在每个施工阶段开工之前,都必须做好相应的施工准备工作。

1.1.2 施工准备工作的内容

工程项目施工准备工作按其性质及内容通常包括技术准备、物资准备、劳动组织准备、施工现场准备和施工场外准备。

1.技术准备

(1)熟悉、审查施工图纸和有关的设计资料。

1)熟悉、自审设计图纸的内容 熟悉及掌握施工图纸应抓住以下重点:

①基础及地下室部分。核对建筑、结构、设备施工图中关于基础留口、留洞的位置及标高的相互关系、排水及下水的去向、变形缝及人防出口做法、防水体系的做法要求,特殊基础形式做法等是否处理恰当。

②主体结构部分。弄清建筑物墙体轴线的布置,主体结构各层的砖、砂浆、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有无变化,阳台、雨篷、挑檐的细部做法、楼梯间的构造、卫生间的构造、对标准图有无特别说明和规定等。

③装修部分。弄清有几种不同的材料、做法及其标准图说明,地面装修与工程结构施工的关系,变形缝的做法及防水处理的特殊要求,防火、保温、隔热、防尘、高级装修等的类型和技术要求。

2)审查设计技术资料 审查设计图纸及其他技术资料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审查拟建工程的地点、建筑总平面图同国家、城市或地区规划是否一致,以及建筑物或构筑物的设计功能和使用要求是否符合卫生、防火及美化城市方面的要求。

②审查设计图纸是否完整、齐全,以及设计图纸和资料是否符合国家有关工程建设的设计、施工方面的方针和政策。

③审查设计图纸与说明书在内容上是否一致,以及设计图纸与其各组成部分之间有无矛盾和错误。

④审查建筑总平面图与其他结构图在几何尺寸、坐标、标高、说明等方面是否一致,技术要求是否正确。

⑤审查工业项目的生产工艺流程和技术要求,掌握配套投产的先后次序和相互关系,以及设备安装图纸与其相配合的土建施工图纸在坐标、标高上是否一致,掌握土建施工质量是否满足设备安装的要求。

⑥审查地基处理与基础设计同拟建工程地点的工程水文、地质等条件是否一致,以及建筑物或构筑物与地下建筑物或构筑物、管线之间的关系。

⑦明确拟建工程的结构形式和特点,复核主要承重结构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是否满足要求,审查设计图纸中的工程复杂、施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的分部(分项)工程和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检查现有施工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能否满足工期和质量要求,并采取可行的技术措施加以保证。

⑧明确建设期限、分期分批投产和交付使用的顺序和时间,以及工程所用的主要材料、设备的数量、规格、来源和供货日期;明确建设、设计和施工等单位之间的协作、配合关系,以及建设单位可以提供的施工条件。

3)熟悉、审查设计图纸的程序 熟悉、审查设计图纸的程序通常分为自审阶段、会审阶段和现场签证三个阶段。

①设计图纸的自审阶段。施工单位收到拟建工程的设计图纸和有关技术文件后,应尽快地组织有关的工程技术人员熟悉和自审图纸,写出自审图纸的记录。自审图纸的记录应包括对设计图纸的疑问和有关建议。

②设计图纸的会审阶段。一般由建设单位主持,由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参加,三方进行设计图纸的会审。图纸会审时,首先由设计单位的工程主设计人向与会者说明拟建工程的设计依据、意图和功能要求,并对特殊结构、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提出设计要求;然后施工单位根据自审记录以及对设计意图的了解,提出对设计图纸的疑问和建议;最后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对所探讨的问题逐一地做好记录,形成“图纸会审纪要”,由建设单位正式行文,参加单位共同会签、盖章,作为与设计文件同时使用的技术文件和指导施工的依据,以及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进行工程结算的依据。

③设计图纸的现场签证阶段。在拟建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施工的条件与设计图纸的条件不符,或者发现图纸中仍然有错误,或者因为材料的规格、质量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或者因为施工单位提出了合理化建议,需要对设计图纸进行及时修订时,应遵循技术核定和设计变更的签证制度,进行图纸的施工现场签证。如果设计变更的内容对拟建工程的规模、投资影响较大时,要报请项目的原批准单位批准。在施工现场的图纸修改、技术核定和设计变更资料,都要有正式的文字记录,归入拟建工程施工档案,作为指导施工、竣工验收和工程结算的依据。

(2)原始资料的调查分析 为了做好施工准备工作,除了要掌握有关拟建工程的书面资料外,还应该进行拟建工程的实地勘测和调查,获得有关数据的第一手资料。

①自然条件的调查分析。建设地区自然条件的调查分析的主要内容有:地区水准点和绝对标高等情况;地质构造、土的性质和类别、地基土的承载力、地震级别和烈度等情况;河流流量和水质、最高洪水和枯水期的水位等情况;地下水位的高低变化情况,含水层的厚度、流向、流量和水质等情况;气温、雨、雪、风和雷电等情况;土的冻结深度和冬雨季的期限等情况。

②技术经济条件的调查分析。建设地区技术经济条件的调查分析的主要内容有:地方建筑施工企业状况;施工现场的动迁状况;当地可利用的地方材料状况及国拨材料供应状况;地方能源和交通运输状况;给水排水、供电供气(热)状况;地方劳动力和技术水平状况;当地生活供应、教育和医疗卫生状况;当地消防、治安状况和参加施工单位的力量状况。

(3)编制施工预算 施工预算是根据施工图预算、施工图纸、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施工定额等文件进行编制的,它直接受施工图预算的控制。它是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各项成本支出、考核用工、“两算”对比、签发施工任务单、限额领料、基层进行经济核算的依据。

(4)编制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是施工准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根据拟建工程的规模、结构特点和建设单位的要求,在对原始资料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编制出一份能切实指导该工程全部施工活动的施工组织设计。

2.物资准备

材料、构配)件、制品、机具和设备是保证施工顺利进行的物质基础,这些物资的准备工作必须在工程开工之前完成。根据各种物资的需要量计划,分别落实货源、运输和储备,使其满足连续施工的要求。

(1)物资准备工作的内容 物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建筑材料的准备;构(配)件和制品的加工准备;建筑安装施工机具的准备和生产工艺设备的准备。

1)建筑材料的准备 建筑材料的准备主要是根据工料分析,按照施工进度计划的使用要求以及材料储备定额和消耗定额,分别按材料名称、规格、使用时间进行汇总,编出建筑材料需要量计划。建筑材料的准备包括:三材、地方材料、装饰材料的准备。准备工作应根据材料的需要量计划,组织货源,确定加工、供应地点和供应方式,签订物资供应合同。

2)构(配)件、制品的加工准备 根据施工预算提供的构(配)件、制品的名称、规格、质量和消耗量,确定加工方案和供应渠道以及进场后的储存地点和方式,编制出其需要量计划,为组织运输、确定堆场面积等提供依据。

3)建筑安装施工机具的准备 根据采用的施工方案,安排施工进度,确定施工机械的类型、数量和进场时间,确定施工机具的供应办法和进场后的存放地点和方式,编制建筑安装机具的需要量计划,为组织运输、确定堆场面积等提供依据。

4)生产工艺设备的准备 按照拟建工程生产工艺流程及工艺设备的布置图提出工艺设备的名称、型号、生产能力和需要量,确定分期分批进场时间和保管方式,编制工艺设备需要量计划,为组织运输、确定堆场面积提供依据。

978-7-111-53262-0-Chapter01-1.jpg

图1-1 物资准备工作程序图

(2)物资准备工作的程序 物资准备工作的程序是搞好物资准备的重要手段。一般程序如图1-1所示。

3.劳动组织准备

劳动组织准备工作的内容如下:

(1)建立拟建工程项目的领导机构 施工组织机构的建立应遵循以下的原则:根据拟建工程项目的规模、结构特点和复杂程度,确定拟建工程项目施工的领导机构人选和名额;坚持合理分工与密切协作相结合;把有施工经验、有创新精神、有工作效率的人选入领导机构;认真执行因事设职、因职选人的原则。

(2)建立精干的施工队组 施工队组的建立要认真考虑专业、工种的合理配合,技工、普工的比例要满足合理的搭配要求,要符合流水施工组织方式的要求,确定建立施工队组(是专业施工队组,或是混合施工队组),要坚持合理、精干的原则;同时制订出该工程的劳动力需要量计划。

(3)集结施工力量、组织劳动力进场 工地的领导机构确定之后,按照开工日期和劳动力需要量计划,组织劳动力进场。同时要进行安全、防火和文明施工等方面的教育,并安排好职工的生活。

(4)向施工队组、工人进行施工组织设计、计划和技术交底 施工组织设计、计划和技术交底的目的是把拟建工程的设计内容、施工计划和施工技术等要求,详尽地向施工队组和工人讲解交待。这是落实计划和技术责任制的好办法。

施工组织设计、计划和技术交底的时间应在单位工程或分部(分项)工程开工前进行,以保证工程严格地按照设计图纸、施工组织设计、安全操作规程和施工验收规范等要求进行施工。

施工组织设计、计划和技术交底的内容有:工程的施工进度计划、月(旬)作业计划;施工组织设计,尤其是施工工艺;质量标准、安全技术措施、降低成本措施和施工验收规范的要求;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实施方案和保证措施;图纸会审中所确定的有关部位的设计变更和技术核定等事项。交底工作应该按照管理系统逐级进行,由上而下直到工人。技术交底的方式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现场示范形式等。

队组、工人接受施工组织设计、计划和技术交底后,要组织其成员进行认真地分析研究,弄清关键部位、质量标准、安全措施和操作要领。必要时应该进行示范,并明确任务及做好分工协作,同时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保证措施。

(5)建立健全的各项管理制度 工地的各项管理制度是否建立、健全,直接影响其各项施工活动的顺利进行。通常内容如下:工程质量检查与验收制度,工程技术档案管理制度,建筑材料(构件、配件、制品)检查验收制度,技术责任制度,施工图纸学习与会审制度,技术交底制度,职工考勤、考核制度,工地及班组经济核算制度,材料出入库制度,安全操作制度,机具使用保养制度。

4.施工现场准备

施工现场的准备工作,主要是为了给拟建工程的施工创造有利的施工条件和物资保证。其具体内容如下:

①做好施工场地的控制网测量。

②搞好“三通一平”。

③做好施工现场的补充勘探。

④建造临时设施。

⑤安装、调试施工机具。

⑥做好建筑构(配)件、制品和材料的储存和堆放。

⑦及时提供建筑材料的试验申请计划。

⑧做好冬雨期施工安排。

⑨进行新技术项目的试制和试验。

⑩设置消防、保安设施。

5.施工的场外准备

施工准备除了施工现场内部的准备工作外,还有施工现场外部的准备工作。其具体内容如下:

(1)材料的加工和订货 建筑材料、构(配)件和建筑制品大部分均必须外购,工艺设备更是如此。如何与加工、生产单位联系,签订供货合同,搞好及时供应,对于施工企业的正常生产非常重要;对于协作项目也是这样,除了要签订议定书之外,还必须做大量的相关方面的工作。

(2)做好分包工作和签订分包合同 由于施工单位本身的力量所限,有些专业工程的施工、安装和运输等均需要向外单位委托。根据工程量、完成日期,工程质量和工程造价等内容,与其他单位签订分包合同,以保证按时实施。

(3)向上级提交开工申请报告 当完成材料的加工和订货及做好分包工作和签订分包合同等施工场外的准备工作后,应该及时地填写开工申请报告,并上报上级批准。

1.1.3 施工准备工作实施

1.编制施工准备工作计划

为了落实各项施工准备工作,加强检查和监督,必须根据各项施工准备工作的内容、时间和人员,编制出施工准备工作计划。

由于各准备工作之间有相互依存的关系,除用上述表格编制施工准备工作计划外,还可采用编制施工准备工作网络计划的方法,以明确各项准备工作之间的关系,找出关键路线,并在网络计划图上进行施工准备期的调整,尽量缩短准备工作的时间,使各项工作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分期分批地进行。

2.建立严格的施工准备工作责任制

由于施工准备工作范围广、项目多,故必须有严格的责任制度。把施工准备工作的责任落实到有关部门和个人,以便按计划要求的内容和时间进行工作。现场施工准备工作应由项目经理部全权负责。

3.建立施工准备工作检查制度

在施工准备工作实施过程中,应定期进行检查,可按周、半月、月进行检查,主要检查施工准备工作计划的执行情况。如果没有完成计划要求,应进行分析,找出原因,排除障碍,协调施工准备工作进度或调整施工准备工作计划。检查的方法可用实际与计划进行对比,或相关单位和人员在一起开会,检查施工准备工作情况,当场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后一种方法见效快,解决问题及时,现场采用较多。

4.坚持按建设程序办事,实行开工报告和审批制度

当施工准备工作完成到具备开工条件后,项目经理部应申请开工报告,报企业领导审批方可开工。实行建设监理的工程,企业还应将开工报告送监理工程师审批,由监理工程师签发开工通知书,在限定时间内开工,不得拖延。

5.施工准备工作必须贯穿施工全过程的始终

工程开工以后,要随时做好作业条件的施工准备工作。施工顺利与否就看施工准备工作的及时性和完善性。因此,企业各职能部门要面向施工现场,像重视施工活动一样重视施工准备工作,及时解决施工准备工作中的技术、机械设备、材料、人力、资金、管理等各种问题,以提供工程施工的保证条件。项目经理应十分重视施工准备工作,加强施工准备工作的计划性,及时做好协调、平衡工作。

6.争取协作单位的支持

由于施工准备工作涉及面广,因此除了施工单位本身的努力外,还要取得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供应单位、银行及其他协作单位的大力支持,分工负责,统一步调,共同做好施工准备工作。

1.2 工程测量

1.2.1 民用建筑施工测量

1.主轴线的测设

(1)主轴线的布设形式 根据建筑物的布置情况和施工场地实际条件,主轴线可布置成图1-2所示的形式。无论采用何种形式,主轴线上的点数不得少于3个。

978-7-111-53262-0-Chapter01-2.jpg

图1-2 主轴线的布设

(2)根据建筑红线测设主轴线 在城市建设中,新建建筑物均由规划部门给设计或施工单位规定建筑物的建筑红线。建筑红线一般与道路中心线相平行。根据红线可采用直角坐标法测设主轴线。

(3)根据已有建筑物测设主轴线 在现有建筑群内新建或扩建时,设计图上通常给出拟建的建筑物与原有建筑物或道路中心线的位置关系数据,主轴线就可根据给定的数据在现场测设,采用测设直线、直角的方法设定。

(4)根据建筑方格网测设主轴线 在施工现场有方格网控制时,可根据建筑物各角点的坐标,用直角坐标法测设主轴线。

一般平面控制网测设的主要技术要求见表1-1、表1-2。

1-1 建筑物施工平面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978-7-111-53262-0-Chapter01-3.jpg

注:n为测站数。

1-2 水平角观测的测回数

978-7-111-53262-0-Chapter01-4.jpg

2.建筑定位放线

(1)房屋基础放线 根据场地上民用建筑主轴线控制点或其他控制点,首先将房屋外墙轴线的交点用木桩测定于地上,并在桩顶钉上小钉作为标志。房屋外墙轴线测定以后,再根据建筑物平面图,将内部开间所有轴线一一测出,然后检查房屋轴线的距离。最后根据中心轴线,用石灰在地面上撒出基槽开挖边线,以便开挖。

如同一建筑区各建筑物的纵横边线在同一直线上,在相邻建筑物定位时,必须进行校核调整,使纵向或横向边线的相对偏差在5cm以内。

(2)龙门板的设置 施工开槽时,轴线桩要被挖除。为了方便施工,在一般民用建筑中,常在基槽外一定距离处钉设龙门板(图1-3)。

978-7-111-53262-0-Chapter01-5.jpg

图1-3 龙门板设置

a)龙门板平面布置 b)转角处龙门板 1—龙门桩 2—龙门板 3—轴线钉 4—线绳 5—引桩 6—轴线桩

(3)引桩(轴线控制桩)的测设 由于龙门板需用较多木料,而且占用场地,使用机械挖槽时龙门板不易保存。因此可以采用在基槽外各轴线的延长线上测设引桩的方法,作为开槽后各阶段施工中确定轴线位置的依据。即使采用龙门板,为了防止被碰动,也应测设引桩。在多层楼房施工中,引桩是向上层投测轴线的依据。

引桩一般钉在基槽开挖边线2~4m的地方,在多层建筑施工中,为便于向上投点,应在较远的地方测定,如附近有固定建筑物,最好把轴线投测在建筑物上。引桩是房屋轴线的控制桩,在一般小型建筑物放线中,引桩多根据轴线桩测设。在大型建筑物放线时,为了保证引桩的精度,一般都先测引桩,再根据引桩测设轴线桩。

3.房屋基础施工测量

(1)基槽(坑)抄平 为了控制基槽的开挖深度,当基槽快挖到槽底设计标高时,应用水准仪在槽壁上测设一些水平的小木桩,使木桩的上表面离槽底的设计标高为一固定值。为施工时使用方便,一般在槽壁各拐角处和槽壁每隔3~4m均测设一水平桩,必要时,可沿水平桩的上表面拉上白线绳,作为清理槽底和打基础垫层时掌握标高的依据。标高点的测量允许偏差为±10mm。

(2)垫层中心线投测 垫层打好以后,根据龙门板上的轴线钉或引桩,用经纬仪把轴线投测到垫层上去,然后在垫层上用墨线弹出墙中心线和基础边线,以便砌筑基础。

(3)防潮层抄平与轴线投测 当基础墙砌筑到±0.000标高下一层砖时,应用水准仪测设防潮层的标高,其测量允许偏差为±5mm。防潮层做好后,根据龙门板上的轴线钉或引桩进行投点,其投点允许偏差为±5mm。然后将墙轴线和墙边线用墨线弹到防潮层面上,并把这些线延伸并画到基础墙的立面上。

4.多层建筑物施工测量

(1)轴线投测 在多层建筑施工过程中,常用经纬仪或悬吊垂球法把轴线投测到各层楼板边缘或柱顶上,并在楼板上分间弹出墙轴线及边线。每层楼应测设长轴线1~2条,短轴线2~3条,其投点允许偏差为±5mm。当各轴线投到楼板上之后,要用钢卷尺测量其间距作为校核,其相对误差不得大于1/2000。

(2)高层传递 多层建筑物施工中,标高传递一般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

1)利用皮数杆传递高程 在皮数杆上自±0.000起,门窗口、过梁、楼板等构件的标高都已标明。一层楼砌好后,则从一层皮数杆起,一层一层往上接。

2)利用钢卷尺直接丈量 在标高精度要求较高时,可用钢卷尺沿某一墙角自±0.000起向上直接丈量,把标高传递上去。然后根据由下面传递上来的高程立皮数杆,作为该层墙身砌筑和安装门窗、过梁及室内装修、地坪抹灰时掌握标高的依据。

3)吊钢卷尺法 在楼梯间吊上钢卷尺,用水准仪读数,把下层标高传到上层。

5.高层建筑物施工测量

高层建筑物施工测量中的主要问题是控制垂直度,就是将建筑物的基础轴线准确地向高层引测,并保证各层相应轴线位于同一竖直面内,控制竖向偏差,使轴线向上投测的偏差值不超限。高层建筑物轴线的竖向投测,主要有外控法和内控法两种。

(1)外控法 外控法是在建筑物外部,利用经纬仪,根据建筑物轴线控制桩来进行轴线的竖向投测,亦称作“经纬仪引桩投测法”。

978-7-111-53262-0-Chapter01-6.jpg

图1-4 经纬仪竖向投测法(一)

1)在建筑物底部投测中心轴线位置。如图1-4所示,高层建筑的基础工程完工后,将经纬仪安置在轴线控制桩A1A1B1B1上,把建筑物主轴线精确地投测到建筑物底部,并设立标志,如图中的a1a1b1b1′,以供下一步施工与向上投测之用。

2)向上投测中心线。随着建筑物升高,轴线将逐层向上传递。将经纬仪安置在中心轴线控制桩A1A1B1B1上,严格整平仪器,用望远镜瞄准建筑物底部已标出的轴线a1a1b1b1′点。用盘左和盘右分别向上投测到每层楼板上,并取其中点作为该层中心轴线的投影点,如图中a2a2b2b2′。

3)增设轴线引桩。当楼房逐渐增高,而轴线控制桩距建筑物又较近时,望远镜的仰角较大,操作不便,投测精度也会降低,所以可将原中心轴线控制桩引测到更远的地方,或者附近大楼的屋面。

如图1-5所示,将经纬仪安在已经投测上去的较高层(如第十层)楼面轴线a10a10′上。瞄准地面上原有的轴线控制桩A1A1点,用盘左、盘右分中投点法,将轴线延长到远处A2A2′点,并用标志固定其位置,A2A2即为新投测的A1A1轴控制桩。

978-7-111-53262-0-Chapter01-7.jpg

图1-5 经纬仪竖向投测法(二)

(2)内控法 内控法是在建筑物内±0.000平面设置轴线控制点,并预埋标志。在各层楼板相应位置上预留200mm×200mm的传递孔,在轴线控制点上直接采用吊线坠法或激光铅垂仪法,通过预留孔将其点位垂直投测到任一楼层。

1)内控法轴线控制点的设置。如图1-6所示,基础施工完毕后,在±0.000首层平面上的适当位置设置与轴线平行的辅助轴线。辅助轴线距轴线500~800mm为宜,并在辅助轴线交点或端点处埋设标志。

2)吊线坠法。这种方法一般用于高度在50~100m的高层建筑施工中,锤球的重量约为10~20kg,钢丝的直径约为0.5~0.8mm。每点投测两次,两次投测偏差每层不大于3mm,全高不超过3H/10000,取用平均值。

978-7-111-53262-0-Chapter01-8.jpg

图1-6 轴线控制点的设置

3)激光铅垂仪法。激光铅垂仪是一种专用的铅直定位仪器,适用于高层建筑物、烟囱及高塔架的铅直定位测量。

6.民用建筑物施工放样允许偏差

一般民用建筑物施工放样允许偏差应满足表1-3的规定。

1-3 民用建筑物施工放样允许偏差

978-7-111-53262-0-Chapter01-9.jpg

1.2.2 工业建筑施工测量

1.厂房控制网测设

厂房控制网分为三级:第一级是机械传动性能较高且有连续生产设备的大型厂房和焦炉等;第二级是有桥式起重机的生产厂房;第三级是没有桥式起重机的一般厂房。厂房矩形控制网的允许误差应符合表1-4的规定。

1-4 厂房矩形控制网允许误差

978-7-111-53262-0-Chapter01-10.jpg

2.厂房柱列轴线测设与柱基础施工测量

(1)厂房柱列轴线测设 根据厂房平面图上所标注的柱间距和跨距尺寸,用钢卷尺沿矩形控制网各边量出各柱列轴线控制桩的位置,并打入大木桩,桩顶用小钉标出点位,作为柱基测设和施工安装的依据。丈量时应以相邻的两个距离指标桩为起点分别进行,以便检核。

(2)厂房柱基础的放线 在进行柱基测设时,应注意柱列轴线不一定都是柱基的中心线,而一般立模、吊装等习惯用中心线,此时,应将柱列轴线平移,定出柱基中心线。

(3)柱基础施工测量

1)基坑开挖深度的控制。当基坑挖到一定深度时,应在基坑四壁、离基坑底设计标高0.5m处,测设水平桩,作为检查基坑底标高和控制垫层的依据。

2)杯形基础立模测量。基础垫层打好后,根据基坑周边定位小木桩,用拉线吊锤球的方法,把柱基定位线投测到垫层上,弹出墨线,用红漆画出标记,作为柱基立模板和布置基础钢筋的依据。立模时,将模板底线对准垫层上的定位线,并用锤球检查模板是否垂直。将柱基顶面设计标高测设在模板内壁,作为浇筑混凝土的高度依据。

3)柱基础顶面(杯口)中心线投点与抄平。在柱基拆模以后,根据矩形控制网上柱中心线端点,用经纬仪把柱中心线投到柱基础(杯口)顶面,并绘标志标明,以备吊装柱子时使用。中心线投点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将仪器安置在柱中心线的一个端点,照准另一端点而将中心线投到杯口上;另一种是将仪器置于中心线上的适当位置,照准控制网上柱基中心线两端点,采用正倒镜法进行投点。然后在柱基或杯口用水准仪抄平,弹标高线,作为柱子施工的依据。

4)基础中心线及标高测量允许偏差见表1-5;基础竣工标高测量允许偏差见表1-6;基础竣工中心线投点允许偏差见表1-7。

1-5 基础中心线及标高测量允许偏差 (单位:mm)

978-7-111-53262-0-Chapter01-11.jpg

注:测设螺栓及模板标高时,应考虑预留高度。

1-6 基础竣工标高测量允许偏差 (单位:mm)

978-7-111-53262-0-Chapter01-12.jpg

1-7 基础竣工中心线投点允许偏差 (单位:mm)

978-7-111-53262-0-Chapter01-13.jpg

3.厂房结构件安装测量

(1)柱子安装测量

1)柱子安装前的准备工作。对每根柱子按轴线位置进行编号,并检查柱子的尺寸是否符合图纸的尺寸要求。在柱身的三面,用墨线弹出柱中心线,每个面在中心线上画出上、中、下三点水平标记,并精密测量出各标记间距离。

2)调整杯底标高。检查牛腿面到柱底的长度,看其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如不相符,就要根据实际柱长修整杯底标高。具体做法是:在杯口内壁测设某一标高线,然后根据牛腿面设计标高,用钢卷尺在柱身上量出±0.000及某一标高线的位置,并涂上标志;分别量出杯口内某一标高线至杯底高度及柱身上某一标高线至柱底高度,并进行比较,以修整杯底,高的地方凿去一些,低的地方用水泥砂浆(或细石混凝土)填平,使柱底与杯底吻合。

3)柱子垂直校正测量。将两架经纬仪安置在纵横轴线上,离柱子的距离约为柱高的1.5倍,先照准柱底中心线,再渐渐仰视到柱顶,如中心线偏离视线,表示柱子不垂直,可调节拉绳或支撑、敲打楔子等方法使柱子垂直。满足要求后,要立即灌浆,以固定柱子位置。

柱子安装测量允许偏差应满足表1-8的要求。

1-8 柱子安装测量允许偏差

978-7-111-53262-0-Chapter01-14.jpg

注:H为柱子高度。

(2)起重机梁安装测量

1)起重机梁安装前的准备工作。在柱面上量出起重机梁顶面标高;在起重机梁上弹出梁的中心线;在牛腿面上弹出梁的中心线。

2)起重机梁安装时的中心线测量。根据厂房控制网或柱中心轴线端点,在地面上定出起重机梁中心线(即起重机轨道中心线)控制桩,然后用经纬仪将起重机梁中心线投测在每根柱子牛腿上,并弹以墨线,投点误差为±3mm。吊装时使起重机梁中心线与牛腿上中心线对齐。

3)起重机梁安装时的高程测量。起重机梁顶面标高,应符合设计要求。根据±0.000标高线,沿柱子侧面向上量取一段距离,在柱身上定出牛腿面的设计标高点,作为整平牛腿面及加垫板的依据。同时在柱子上端比梁顶面高5~10cm处测设一标高点,据此整平梁面。梁面整平以后,应置水准仪于起重机梁上,检测梁面的标高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误差应不超过±3~±5mm。

(3)起重机轨道安装测量

1)用平行线法测定轨道中心线。轨道中心线最好于屋面安装后测设,否则当屋面安装完毕后应重新检查中心线。在测设起重机梁中心线时,应将其方向引测在墙上或屋架上。

2)起重机轨道安装时的标高测量。起重机轨道中心线点在梁面上,测定以后,应根据中心线弹出墨线,以便安放轨道垫板。在安装轨道垫板时,应根据柱子上端测设的标高点,测出垫板标高,使其符合设计要求,以便安装轨道。梁面垫板标高的测量允许偏差为±2mm。

(4)梁及轨道等安装测量允许偏差 安装测量允许偏差应满足表1-9、表1-10的规定。

1-9 梁及轨道等安装测量允许偏差

978-7-111-53262-0-Chapter01-15.jpg

1-10 构件预装测量允许偏差

978-7-111-53262-0-Chapter01-16.jpg

注:l为自交点起算的横向中心线长度的米数。长度不足5m时,以5m计。

4.机械设备安装测量

安装测量是设备安装工艺过程中的主要工作,它的目的是调整设备的中心线、水平和标高,使三者的安装偏差达到偏差范围之内。

(1)机械设备基础控制网测设 常用的测设方法如下:

1)内控制网的测设。在厂房基础柱子和厂房部分建成后才进行机械设备基础施工时,采用此方法。它是根据厂房矩形控制网进行引测,其投点容许偏差为±2~±3mm。内控制网的设置,一般是选在稳定的柱子上预设标板或槽钢,将设备基础中心线的端点投测在上而形成的。

2)不设内控制网。当厂房基础与机械设备基础同时施工时,采用此方法。它是采用在靠近设备基础的周围架设钢线板或木线板,根据厂房控制网,将设备基础的主要中心线投测在上,作为后续施工的依据。

(2)机械设备安装测量 机械设备基础、基础底层和基础上层的定位放线与标高控制与厂房安装测量相同。

(3)机械设备安装测量的允许偏差见表1-11;附属构筑物安装测量的允许偏差见表1-12;管线定位允许偏差见表1-13;管线标高测量允许偏差见表1-14。

1-11 机械设备安装测量的允许偏差

978-7-111-53262-0-Chapter01-17.jpg

1-12 附属构筑物安装测量的允许偏差

978-7-111-53262-0-Chapter01-18.jpg

注:H为管道垂直部分的长度/mm。

1-13 管线定位允许偏差

978-7-111-53262-0-Chapter01-19.jpg

1-14 管线标高测量允许偏差

978-7-111-53262-0-Chapter01-20.jpg

1.2.3 建筑物沉降与变形观测

1.沉降观测水准点的测设

(1)水准点的形式与埋设 沉降观测水准点的形式与埋设要求,一般与三、四等水准点相同。选择时根据现场的具体条件、沉降观测在时间上的要求等决定。通常可以在房屋或结构物上设置标志作为水准点,但这些房屋或结构物的沉降必须证明已经达到终止。一般情况下,可以利用工程施工时使用的水准点,作为沉降观测的水准基点。当场地为砂土或其他不利情况,应建造深埋水准点或专用水准点。

(2)水准点的布设 水准点的数目应尽量不少于3个;水准点应尽量与观测点接近,其距离不应超过100m;水准点应布设在受振区域以外的安全地点;水准点离开公路、铁路、地下管道和滑坡至少5m;避免埋设在低洼易积水处及松软土地带;冻土带水准点的埋设深度至少要在冰冻线下0.5m。

(3)沉降观测水准点高程的测定 沉降观测水准点的高程应根据厂区永久水准基点引测,采用二等水准测量的方法测定。往返测误差不得超过978-7-111-53262-0-Chapter01-21.jpgn为测站数)或978-7-111-53262-0-Chapter01-22.jpg 。如果沉降观测水准点与永久水准基点的距离超过2000m,则不必引测绝对标高,而采取假设高程。

(4)三、四等水准测量及观测的技术要求 三、四等水准测量及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见表1-15、表1-16。

1-15四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978-7-111-53262-0-Chapter01-23.jpg

注:1.结点之间或结点与高级点之间,其路线的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的0.7倍。

2.L为往返测段、附合或环线的水准路线长度/km,n为测站数。

3.数字水准仪测量的技术要求和同等级的光学水准仪相同。

1-16四等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

978-7-111-53262-0-Chapter01-24.jpg

注:1.三、四等水准线采用变动仪器高度观测单面水准尺时,所测两次高差较差,应与黑、红面所测高差之差的要求相同。

2.数字水准仪观测,不受基、辅分划或黑、红面读数较差指标的限制,但测站两次观测的高差较差,应满足表中相应等级基、辅分划或黑、红面所测高差较差的限值。

2.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的要求,沉降观测点应布设在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的点位,砌筑小阴井加以保护。沉降点宜选在下列位置:

1)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及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2)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不同地质条件、不同荷载分布、不同基础类型、不同基础埋深、不同上部结构、建筑裂缝、后浇带、沉降缝和伸缩缝的两侧,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及填挖方分界处。

3)宽度大于或等于15m,或宽度小于15m但地质条件复杂以及膨胀土地区的建筑物的承重内隔(纵)墙设内墙点,以及框架、框剪、框筒、筒中筒结构体系的楼、电梯井和中心筒处。

4)筏基、箱基的四角和中部位置处。

5)多层砌体房屋纵墙间距6~10m横墙对应墙端处。

6)框架结构建筑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墙轴线上,以及可能产生较大不均匀沉降的相邻柱基处。

7)高层建筑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对应末端处。

8)邻近堆置重物处、受震动有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滨(沟)处。

9)重型设备基础和动力设备基础的四角、基础形式或埋深改变处以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

10)对于电视塔、烟囱、水塔、油罐、炼油塔、高炉等高耸构筑物,应设在沿周边在与基础轴线相交的对称位置上,点数不少于4个。

3.建筑物的沉降观测

(1)沉降变形监测的精度要求 沉降观测的测量,应使用精密水准仪,优先采用精密水准仪DSZ05或DS05,具有测微装置的,最低使用DS1水准仪。视线长度宜为20~30m,视线高度不宜低于0.5m,宜采用闭合法消除误差。观测时,仪器应避免安置在有空气压缩机、搅拌机、卷扬机等振动影响的范围内,塔式起重机等施工机械附近不宜设站。

(2)沉降观测的周期和时间

1)初测。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否则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意义。初测应增加观测,以提高初始值的可靠性。

2)施工阶段的沉降观测。应依据施测方案随施工进度及时进行。

重要建筑可在基础完工或地下室砌完后开始观测。大型、高层建筑可在基础垫层或基础底部完成后开始观测。观测次数与时间应视地基与加荷情况而定。民用建筑可每加高1~2层观测一次;工业建筑可按不同施工阶段(如回填基坑、安装柱子和屋架、砌筑墙体和设备安装等)分别进行观测。如建筑物均匀增高,应至少在每增加荷载的25%时各测一次;施工过程中如暂时停工,在停工时及重新开工时应各观测一次;停工期间,可每隔2~3个月观测一次;封顶后1~2月观测一次;竣工后观测周期,根据建筑物的稳定情况确定。

特别需要指出:沉降速度≥2.0mm/d应停止施工,分析原因,采取措施。沉降速度≥1.0mm/d应减缓加载速度并增加观测次数。

3)建筑物使用阶段的观测。观测次数应视地基土类型和沉降速度快慢而定。一般在第一年观测3~4次,第二年2~3次,第三年后每年一次,直至稳定为止。观测的期限一般规定如下:砂土地基2年,膨胀土地基3年,黏土地基5年,软土地基10年。若沉降速度小于0.01mm/d,根据沉降曲线分析,认为已经稳定,可以停止观测。

4)对于荷载突然增加,基础四周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水等情况,均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当建筑物突然发生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裂缝时,应立即逐日或2~3d一次的连续观测。

(3)沉降观测的精度及成果整理

1)沉降观测的精度。仪器在每一测站观测完前视各点以后,再回视后视点,两次读数之差,即沉降观测点相对于后视点高差测定的允许偏差,一般为±2mm,大型及重要建筑为±1mm。

2)沉降观测成果整理

①每次观测结束后,要检查记录计算是否正确,精度是否合格,若误差超过允许偏差,应重新观测,然后进行误差分配,并将观测高程列入沉降观测成果表中,计算相邻两次观测的沉降量,并注明观测日期和荷重情况。为了更清楚地表示沉降、时间、荷重之间的相互关系,还要画出每一观测点的时间与沉降量的关系曲线及时间与荷重的关系曲线。

②建(构)筑物竣工验收地基变形要求以沉降速度(即沉降量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判定,曲线应逐步收敛,曲线的斜率应逐渐减少或趋向于零,最后一次观测的沉降速度应符合表1-17的规定。

1-17 竣工验收最后一次观测的沉降速度允许值

978-7-111-53262-0-Chapter01-25.jpg

③工程竣工观测资料整理,工程竣工时,应提交下列有关沉降观测资料:

沉降观测成果表;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图;沉降量—时间—沉降速度(s-t-v)曲线图;沉降量—时间—荷载(或加载楼层数)曲线图;建筑物等沉降曲线图(如观测点数量较少,可以不提交);沉降观测技术报告;观测工作方案。

4.沉降观测常见问题处理

在沉降观测工作中常遇到一些矛盾现象,并从沉降与时间关系曲线上表现出来。对于这些问题,必须分析产生的原因,予以合理地处理。沉降观测常见问题分析及处理措施见表1-18。

1-18 沉降观测常见问题分析及处理措施

978-7-111-53262-0-Chapter01-26.jpg

5.建筑物变形与裂缝观测

(1)倾斜观测

1)倾斜观测常用垂准测量方法进行。即在待观测建筑物上设置上、下两点或上、中、下三点标志作为观测点,各点应位于同一垂直视准面内。如图1-7所示,MN为观测点。如果建筑物发生倾斜,以ΔB表示N′N之间的水平距离,ΔB即为建筑物的倾斜值。若以H表示其高度,则倾斜度为:

i=ΔB/H

2)高层建筑物的倾斜观测,必须分别在互成垂直的两个方向上进行。用尺子量出在XY墙面的偏移值ΔB、ΔA,然后用矢量相加的方法,计算出该建筑物的总偏移值ΔD,即:978-7-111-53262-0-Chapter01-27.jpg ;根据总偏移值ΔD和建筑物的高度H即可计算出其倾斜度i

978-7-111-53262-0-Chapter01-28.jpg

图1-7 一般建筑物的倾斜观测

iD/H

3)圆形建(构)筑物主体的倾斜观测。圆形建(构)筑物的倾斜观测采用垂准测量的方法,是在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上,测定其顶部中心对底部中心的偏移值。

如图1-8所示,用望远镜将烟囱顶部边缘两点AA′及底部边缘两点BB′分别投到标尺上,得读数为y1y1′及y2y2′。烟囱顶部中心O对底部中心O′在y方向上的偏移值Δy为:

978-7-111-53262-0-Chapter01-29.jpg

978-7-111-53262-0-Chapter01-30.jpg

图1-8 圆形建(构)筑物主体的倾斜观测

用同样的方法,可测得在x方向上,顶部中心O的偏移值Δx为:

978-7-111-53262-0-Chapter01-31.jpg

用矢量相加的方法,计算出顶部中心O对底部中心O′的总偏移值ΔD,即:

978-7-111-53262-0-Chapter01-32.jpg

根据总偏移值ΔD和圆形建(构)筑物的高度H即可计算出其倾斜度i。另外,亦可采用激光铅垂仪或悬吊锤球的方法,直接测定建(构)筑物的倾斜量。

4)建筑物基础倾斜观测(图1-9)

978-7-111-53262-0-Chapter01-33.jpg

图1-9 基础倾斜观测

①建筑物的基础倾斜观测一般采用精密水准测量的方法,定期测出基础两端点的沉降量差值Δh,再根据两点间的距离L,即可计算出基础的倾斜度(图1-9a):

978-7-111-53262-0-Chapter01-34.jpg

②对整体刚度较好的建筑物的倾斜观测,亦可采用基础沉降量差值,推算主体偏移值。用精密水准测量测定建筑物基础两端点的沉降量差值Δh,再根据建筑物的宽度L和高度H,推算出该建筑物主体的偏移值ΔD(图1-9b),即:

978-7-111-53262-0-Chapter01-35.jpg

多层和高层建筑的整体倾斜允许值见表1-19。

1-19 多层和高层建筑的整体倾斜允许值

978-7-111-53262-0-Chapter01-36.jpg

注:倾斜指基础倾斜方向两端点的沉降差与其距离的比值。H指室外地面起算的建筑物高度/m。

(2)位移观测 根据平面控制点测定建筑物的平面位置随时间而移动的大小及方向,称为位移观测。位移观测首先要在建筑物附近埋设测量控制点,再在建筑物上设置位移观测点。位移观测的方法有以下两种:基准线法和角度前方交会法。

1)基准线法。某些建筑物只要求测定某特定方向上的位移量,如大坝在水压力方向上的位移量,这种情况可采用基准线法进行水平位移观测。观测点与控制点应位于同一直线上,控制点至少须埋设三个,控制点之间的距离及观测点与相邻的控制点间的距离要大于30m,以保证测量的精度。控制点必须埋设牢固稳定的标桩,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控制点应进行检查,以防止其变化。建筑物上的观测点标志要牢固、明显。

2)角度前方交会法。如图1-10所示,ABC为控制点,M为观测点。采用测角法进行观测,设第一次在A点所测角度为β1,第二次测得角度为β2,两次观测角度的差数Δβ=β2-β1,则建筑物之位移值:

978-7-111-53262-0-Chapter01-37.jpg

978-7-111-53262-0-Chapter01-38.jpg

图1-10 位移观测

位移测量的允许偏差为±3mm,进行重复观测评定。

(3)裂缝观测 建筑物发现裂缝,除了要增加沉降观测的次数外,应立即进行裂缝变化的观测。为了观测裂缝的发展情况,要在裂缝处设置观测标志。设置标志的基本要求是,当裂缝开展时标志能相应的开裂或变化,正确地反映建筑物裂缝发展情况。其形式有石膏板标志、镀锌薄钢片标志、金属棒标志。

1.2.4 竣工总平面图的编绘

1.编制竣工总平面图的目的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是根据设计总平面图施工的。在施工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使建(构)筑物竣工后的位置与原设计位置不完全一致,所以,需要编绘竣工总平面图。

编制竣工总平面图的目的:一是为了全面反映竣工后的现状;二是为以后建(构)筑物的管理、维修、扩建、改建及事故处理提供依据;三是为工程验收提供依据。

2.编绘竣工总平面图的方法和步骤

(1)确定竣工总平面图的比例尺 竣工总平面图的比例尺,应根据企业的规模大小和工程的密集程度参考下列规定:小区内为1∶500或1∶1000;小区外为1∶1000~1∶5000。

(2)绘制竣工总平面图图底坐标方格网 编绘竣工总平面图,首先要在图纸上精确地绘出坐标方格网。一般使用杠规和比例尺来绘制。

坐标格网画好后,应进行检查。用直尺检查有关的交叉点是否在同一直线上;同时用比例直尺量出正方形的边长和对角线长,视其是否与应有的长度相等。图廓之对角线绘制允许偏差为±1mm。

(3)展绘控制点 以图底上绘出的坐标方格网为依据,将施工控制网点按坐标展绘在图上。展点对所邻近的方格而言,其允许偏差为±0.3mm。

(4)展绘设计总平面图 在编绘竣工总平面图之前,应根据坐标格网,先将设计总平面图的图面内容按其设计坐标,用铅笔展绘于图纸上,作为底图。

(5)竣工总平面图的编绘

1)绘制竣工总平面图的依据。设计总平面图、单位工程平面图、纵横断面图和设计变更资料;定位测量资料、施工检查测量及竣工测量资料。

2)根据设计资料展点成图。凡按设计坐标定位施工的工程,应以测量定位资料为依据,按设计坐标(或相对尺寸)和标高编绘。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拐角、起止点、转折点应根据坐标数据展点成图;对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附属部分,如无设计坐标,可用相对尺寸绘制。若原设计变更,则应根据设计变更资料编绘。

3)根据竣工测量资料或施工检查测量资料展点成图。在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过程中,在每一个单位工程完成后,应该进行竣工测量,并提供该工程的竣工测量成果。

对凡有竣工测量资料的工程,若竣工测量成果与设计值之比差不超过所规定的定位允许偏差时,按设计值编绘;否则应按竣工测量资料编绘。

4)展绘竣工位置时的要求。根据上述资料编绘成图时,对于厂房应使用黑色墨线绘出该工程的竣工位置,并应在图上注明工程名称、坐标和标高及有关说明。对于各种地上、地下管线,应用各种不同颜色的墨线绘出其中心位置,注明转折点及井位的坐标、标高及有关注明。在一般没有设计变更的情况下,墨线绘的竣工位置与按设计原图用铅笔绘的设计位置应该重合,但坐标及标高数据与设计值比较有的会有微小出入。随着施工的进展,逐渐在底图上将铅笔线都绘成为墨线。

在图上按坐标展绘工程竣工位置时,以坐标网格为依据进行展绘,展点对邻近的方格而言,其允许偏差为±0.3mm。

3.编绘竣工总平面图时的现场实测工作

凡属下列情况之一者,必须进行现场实测,以编绘竣工总平面图:

1)由于未能及时提供建筑物或构筑物的设计坐标,而在现场指定施工位置的工程。

2)设计图上只标明工程与地物的相对尺寸而无法推算坐标和标高。

3)由于设计多次变更而无法查对设计资料。

4)竣工现场的竖向布置、围墙和绿化情况,施工后尚保留的大型临时设施。

为了进行实测工作,可以利用施工期间使用的平面控制点和水准点进行施测。如原有控制点不够使用时,应补测控制点。

建筑物或构筑物的竣工位置应根据控制点采用极坐标法或直角坐标法实测其坐标。实测坐标与标高的精度应不低于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定位精度。外业实测时,必须在现场绘出草图,最后根据实测成果和草图,在室内进行展绘,便成为完整的竣工总平面图。

4.竣工总平面图最终绘制

(1)分类竣工总平面图的编绘 对于大型企业和较复杂的工程,如将厂区地上、地下所有建筑物和构筑物都绘在一张总平面图上,这样将会使图面线条密集,不易辨认。为了使图面清晰醒目,便于使用,可根据工程的密集与复杂程度,按工程性质分类编绘竣工总平面图。

(2)综合竣工总平面图 综合竣工总平面图即全厂性的总体竣工总平面图,包括地上、地下一切建筑(构)筑物和竖向布置及绿化情况等。如地上、地下管线及运输线路密集,只编绘主要的。

1)工业管线竣工总平面图。工业管线竣工总平面图又可根据工程性质分类编绘,如上下水道竣工总平面图、动力管道竣工总平面图等。

2)厂区铁路、公路竣工总平面图。图上须注明线路的起止点、转折点、变坡点、桥涵及附属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坐标,以及曲线元素的数值等。

工业企业竣工总平面图的编绘,一般应随着单位或系统工程的竣工,及时地编绘单位工程或系统工程平面图;并由专人汇总各单位工程平面图以编绘竣工总平面图。

(3)竣工总平面图的图面内容和图例 竣工总平面图的图面内容和图例,一般应与设计图取得一致。图例不足时,可补充编制,但必须加图例说明。

(4)竣工总平面图的附件 为了全面反映竣工成果,便于生产管理、维修和日后企业的扩建或改建,下列与竣工总平面图有关的一切资料,应分类装订成册,作为竣工总平面图的附件保存。

1)地下管线竣工纵断面图。

2)铁路、公路竣工纵断面图。工业企业铁路专用线和公路竣工以后,应进行铁路轨顶和公路路面(沿中心线)水准测量,以编绘竣工纵断面图。

3)建筑场地及其附近的测量控制点布置图及坐标与高程一览表。

4)建筑物或构筑物沉降及变形观测资料。

5)工程定位、检查及竣工测量的资料。

6)设计变更文件。

7)建设场地原始地形图。

1.3 施工现场管理

施工现场管理是指项目经理部按照《施工现场管理规定》和城市建设管理的有关法规,科学合理地安排使用施工现场,协调各专业管理和各项施工活动,控制污染,创造文明安全的施工环境和人、材、物、资金流畅通的施工秩序所进行的一系列管理工作。

1.3.1 施工项目现场管理的内容

施工项目现场管理的主要内容见表1-20。

1-20 施工项目现场管理的主要内容

978-7-111-53262-0-Chapter01-39.jpg

(续)

978-7-111-53262-0-Chapter01-40.jpg

1.3.2 施工项目现场管理的要求

施工项目现场管理的要求见表1-21。

1-21 施工项目现场管理的要求

978-7-111-53262-0-Chapter01-41.jpg

(续)

978-7-111-53262-0-Chapter01-42.jpg

1.3.3 施工项目现场管理的主要措施

1.文明施工的主要组织管理措施

(1)健全管理组织 施工现场应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主任工程师为栋号负责人(或承包队长),生产、技术、质量、安全、消防、保卫、材料、环保、行政卫生等管理人员为成员的施工现场文明施工管理组织。施工现场分包单位应服从总承包单位的统一管理,接受总承包单位的监督检查,并负责本单位的文明施工工作。

(2)健全管理制度 主要包括以下制度:

1)个人岗位责任制。文明施工管理应按专业、岗位、区片、栋号等分片包干,分别建立岗位责任制度。

2)经济责任制。把文明施工列入单位经济承包责任制中,一同“包”“保”、检查与考核。

3)检查制度。施工现场文明施工检查是一项经常性的管理工作,可采取综合检查与专业检查相结合,定期检查与随时抽查相结合,集体检查与个人检查相结合等方法。

4)奖惩制度。文明施工管理实行奖惩制度,要制订奖惩细则,坚持奖惩兑现。

5)持证上岗制度。施工现场实行持证上岗制度。进入现场作业的所有机械司机、信号工、架子工、司炉工、起重工、爆破工、电工、焊工等特殊工种施工人员,都必须持证上岗,工地食堂应有食品卫生许可证,炊事员有健康证。

6)会议制度。施工现场应坚持文明施工会议制度,定期分析文明施工情况,针对实际情况制订措施,协调解决文明施工问题。

7)各项专业管理制度。文明施工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因此除文明施工综合管理制度外,还应建立健全质量、安全、消防、保卫、机械、场容、卫生、料具、环保、民工管理等制度。这些专业管理制度中,都应有文明施工内容。

(3)健全管理资料

1)关于文明施工的标准、规定、法律法规等资料应齐全。

2)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中应有质量、安全、保卫、消防、环境保护的技术措施和对文明施工、环境卫生、材料节约等的管理要求,并有施工各阶段施工现场的平面布置图和季节性施工方案。

3)施工现场应有施工日志,施工日志中应有文明施工内容。

4)文明施工自检资料应完整,填写内容符合要求,签字手续齐全。

5)文明施工教育、培训、考核记录均应有计划、资料。

6)文明施工活动记录,如会议记录、检查记录等。

7)施工管理各方面专业资料。

(4)开展竞赛 在现场各个方面专业管理之间应开展文明施工竞赛活动。竞赛形式多样,并与检查、考评、奖惩相结合,竞赛评比结果张榜公布于众。

(5)加强教育培训工作。

(6)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现代化管理方法,提高机械化作业程度。在有条件的地方应尽量集中设置现代化搅拌站,或采用商品混凝土;混凝土构件、钢木加工等,尽量采用工厂化生产;广泛应用新的装饰、防水等材料;改革施工工艺,减少现场湿作业、手工作业,降低劳动强度;应用电子计算机和闭路电视监控系统提高机械化水平和工厂化生产的比重。

2.施工现场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

(1)实施环保目标责任制 把环保指标以责任书的形式层层分解到有关单位和个人,列入承包合同和岗位责任制,建立环保自我监控体系。

(2)加强检查和监控工作 要加强检查,加强对施工现场粉尘、噪声、污水的监测和监控工作。要与文明施工现场管理一起检查、考核、奖罚。及时采取措施消除粉尘、噪声和污水的污染。

(3)保护和改善施工现场的环境,要进行综合治理 一方面施工单位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噪声、污水、粉尘的污染,另一方面,应该协调外部关系,同当地居委会、村委会、派出所、居民、建设单位、环保部门加强联系。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认真对待来信来访,凡能解决的问题,立即解决。一时不能解决的扰民问题,也要说明情况,求得谅解并限期解决。

(4)要严格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 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必须有环境保护的技术措施。在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和组织施工过程中都要执行国家、地区、行业和企业有关防治空气污染、水源污染、噪声污染等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5)采取技术措施防止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和噪声污染。

1.3.4 施工项目现场综合考评

1.施工项目现场综合考评的概况

施工项目现场综合考评的概况见表1-22。

1-22 施工项目现场综合考评的概况

978-7-111-53262-0-Chapter01-43.jpg

(续)

978-7-111-53262-0-Chapter01-44.jpg

2.施工现场综合考评的内容(表1-23)

1-23 施工现场综合考评的内容

978-7-111-53262-0-Chapter01-45.jpg

(续)

978-7-111-53262-0-Chapter01-46.jpg

3.施工现场综合考评办法及奖罚(表1-24)

1-24 施工现场综合考评办法及奖罚

978-7-111-53262-0-Chapter01-47.jpg

1.4 施工和现场管理常用资料

1.4.1 建筑工程分部(分项)工程划分

建筑工程分部(分项)工程划分见表1-25;室外单位工程划分见表1-26。

1-25 建筑工程分部(分项)工程划分

978-7-111-53262-0-Chapter01-48.jpg

(续)

978-7-111-53262-0-Chapter01-49.jpg

(续)

978-7-111-53262-0-Chapter01-50.jpg

(续)

978-7-111-53262-0-Chapter01-51.jpg

(续)

978-7-111-53262-0-Chapter01-52.jpg

1-26 室外单位工程划分

978-7-111-53262-0-Chapter01-53.jpg

1.4.2 常用构件代号

常用构件代号见表1-27。

1-27 常用构件代号

978-7-111-53262-0-Chapter01-54.jpg

注:1.预制钢筋混凝土构件、现浇钢筋混凝土构件、钢构件和木构件,一般可直接采用本附录中的构件代号。在绘图中,当需要区别上述构件的材料种类时,可在构件代号前加注材料代号,并在图纸中加以说明。

2.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构件的代号,应在构件代号前加注“Y-”,如Y-DL表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起重机梁。

1.4.3 钢材

1.钢筋符号(表1-28)

1-28 钢筋符号

978-7-111-53262-0-Chapter01-55.jpg

2.钢材产品代号

(1)碳素钢的产品代号见表1-29。

1-29 碳素钢的产品代号

978-7-111-53262-0-Chapter01-56.jpg

(2)优质碳素结构钢的产品代号见表1-30。

1-30 优质碳素结构钢的产品代号

978-7-111-53262-0-Chapter01-57.jpg

(3)合金钢的产品代号见表1-31。

1-31 合金钢的产品代号

978-7-111-53262-0-Chapter01-58.jpg

1.4.4 脚手架和垂直运输设施

1.脚手架

脚手架搭设高度的限值见表1-32;梁模板支撑架构造的一般要求见表1-33;梁板模板支撑架构造的一般要求见表1-34。

1-32 脚手架搭设高度的限值

978-7-111-53262-0-Chapter01-59.jpg

1-33 梁模板支撑架构造的一般要求

978-7-111-53262-0-Chapter01-60.jpg

1-34 梁板模板支撑架构造的一般要求

978-7-111-53262-0-Chapter01-61.jpg

(续)

978-7-111-53262-0-Chapter01-62.jpg

注:1.水平加强层的作用为加强支架整体刚度和分布不均匀的集中荷载,其下的竖向斜杆一般只设于周边。

2.非几何不可变杆系结构的剪刀撑和斜杆设置不低于相应脚手架的构造规定。

3.依承载需要和计算结果决定是否采用变杆距和变步距。

2.垂直运输设施

垂直运输设施的总体情况见表1-35;高层建筑垂直运输设施配套方案见表1-36。

1-35 垂直运输设施的总体情况

978-7-111-53262-0-Chapter01-63.jpg

(续)

978-7-111-53262-0-Chapter01-64.jpg

1-36 高层建筑垂直运输设施配套方案

978-7-111-53262-0-Chapter01-65.jpg

(续)

978-7-111-53262-0-Chapter01-66.jpg

1.4.5 建筑工程主要材料消耗量指标

1.各类结构工业厂房每100m2建筑面积主要材料消耗量参考指标(表1-37)

1-37 各类结构工业厂房每100m2建筑面积主要材料消耗参考指标

978-7-111-53262-0-Chapter01-67.jpg

注:抗震烈度为7度。

2.每立方米混凝土中模板接触面积参考

(1)现浇混凝土每立方米混凝土中模板接触面积参考见表1-38。

1-38 现浇混凝土每立方米混凝土中模板接触面积参考

978-7-111-53262-0-Chapter01-68.jpg

(续)

978-7-111-53262-0-Chapter01-69.jpg

(2)现场预制混凝土每立方米混凝土中模板接触面积参考见表1-39。

1-39 现场预制混凝土每立方米混凝土中模板接触面积参考

978-7-111-53262-0-Chapter01-70.jpg

(续)

978-7-111-53262-0-Chapter01-71.jpg

(3)构筑物每立方米混凝土中模板接触面积参考见表1-40。

1-40 构筑物每立方米混凝土中模板接触面积参考

978-7-111-53262-0-Chapter01-72.jpg

3.每立方米钢筋混凝土钢筋含量参考(表1-41)

1-41 每立方米钢筋混凝土钢筋含量参考

978-7-111-53262-0-Chapter01-73.jpg

(续)

978-7-111-53262-0-Chapter01-74.jpg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