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地方性报道

第三章 地方性报道

“麻雀”学校铸就“鸿鹄”之志

——从《一个教师两个娃坚守在深山洼》引发的思考看山区农村教育的状况

任 飞

核心提示:一厢情怀,支撑着她的信念,与孩子们相守——不抛弃,不放弃!在最美的青春年华里,她把自己奉献给了钟爱的教育事业,却没有丝毫抱怨。她就是为天使修补翅膀的人。大山里的孩子们给了她快乐和幸福,同时她的朴实与善良也滋润着山区的希望!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对她真实的写照。她就是《三晋都市报》2013年11月22日的通讯报道《一个教师两个娃坚守在深山洼》的报道对象刘国花。用她的坚持,十几年如一日地坚守三尺讲台,培养出的山里娃一个个步入象牙塔,而她也谱写出了一曲乡村教师生命不息、育苗不止的赞歌。

关键词:教育 深山洼 坚守《三晋都市报》人物通讯

入选理由:《三晋都市报》2013年11月22日的通讯报道《一个教师两个娃坚守在深山洼》(简称《坚守》),向人们讲述了农村女青年刘国花毅然舍弃进城工作的机会,接受家乡父老的诚恳留请,不辞工作艰辛,不嫌报酬低微,十几年如一日,默默地工作在三尺讲台上,为农村教育奉献宝贵青春的感人事迹。作品通过主人公的工作与生活多个层面,一方面展示了一个农村青年教师在极其艰苦和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的坚守和奉献,诠释了当代青年在设计自己的人生道路时,只要能将自身理想和现实需要统一起来,并且能坚持下去,一样可以发光,可以出彩。但更重要的一方面是通过文章对山村教学现状的描述,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二十多年后,农村地区特别是边远山区的农村教育盲点依然存在,城乡教育平衡发展的问题及如何保障农村孩子受教育权利的问题,仍有待解决。作品以朴实无华的文字勾勒出细腻的感情场景,虽没有在主人公外形特征上着一点笔墨,却以独特的角度和描述方式刻画了她的言行、观点,使主人公的精神形象跃然纸上,是一篇育人励志、催人进取的好报道。

从整篇文章轻重有序、以事寓理的写作风格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深入实际生活、挖掘社会亮点、探索解决途径的求实作风和真情实感。

一、《坚守》内容梗概及写作背景

刘国花正在教室给孩子们上课

通讯《一个教师两个娃坚守在深山洼》写的是晋北贫困山区的教育现状,落笔在大山深处南神头村的一所只有一个教师和两个娃的山村“麻雀小学”,讲述的是一个战胜从月薪100元到零工资的艰难窘境、14载苦心培育10余名大学生、甘守清贫的年轻女教师坚守和期盼相交织的工作生活历程。通过几个情景的呼应,塑造了一个可敬的女教师形象:面对村支书的请求,一句“我能”就承担了四、五年级英语教学,一年级包班,另外还“捎带”幼儿班的重任,并取得了好成绩;面对学校体制调整后“七八岁孩子要走到六七里远的地方上学”和“家长们一个个忧心忡忡”的情景,以及“村里困难到了连老师百元工资都无法兑现”的困境,刘国花“不挣一分钱”地当起了义务教师。这篇通讯令人信服地展示了山区教育工作者忍受清贫、坚守职责的品德,满腔热情地歌颂了女教师生命不息、育人不止的情操。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选材、立意、表述等方面,匠心独运,手法独到。运用背景材料写新闻是新闻写作的传统手法,近年来中宣部大力提倡要进一步提高新闻报道的公信力、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这篇通讯报道也正是在全体新闻工作者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活动期间应运而生的。记者通过走访山区群众、采访主人公和切身体验女教师的教学实况,多次穿插运用女教师十几年来为了山区教育事业不畏贫寒、同简陋的教学环境和自身疾病顽强抗争的真实细节,详略得当,穿插得体,极大地提高了新闻的价值,给读者以心灵的震撼和精神升华的享受。

二、“乡村教育”引热议,《坚守》传递正能量

记者提炼了在采写中获取的大量生活素材,精心摘取了女教师平凡14载教学生活中的人生片断,剪裁颇为精当:老校长去世后,“我要像他一样兢兢业业地把工作继续下去,让他走得安心”。从此,“给孩子们上课、打扫卫生、带队去别的学校参加考试……这些无一例外地落在了刘国花肩上,她像老校长一样管理起了这所乡村小学和一波又一波的孩子们”。她“最大的欣慰”就是“一次一次看到孩子们优异的统考成绩”,她的价值就是“他们出息了,我也就出息了”,生动地为我们展现了山村教师无私的奉献精神。在结构手法、谋篇布局上力求朴实自然、不事雕琢,在写作手法上不着意渲染、不夸张描写,尽量用事实说话,与女教师低调踏实的性格和思想相吻合,保证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性。“2008年时,这里还有24个孩子,现在只剩下了两个。虽然娃不多,但是我还是按照教学进度给他们上课。”刘国花告诉记者,“由于村里穷,以前学生上学都在村里,全村30岁以下的村民都是我的学生,如今,他们的孩子也是我教。”这句话充满了她对工作的热爱和自信之情。一句“泪水和汗水没有白流,娃娃们都很争气,这是我最大的欣慰”,道出了她心里“乐开了花”的满足和朴素的生活态度。面对联校校长因为她是非正式教师而给予的口头表扬,她“感到非常失落”,在委屈得“忍不住哭了起来”的同时,“发誓要进入教师编制”,于是她选择自费在职就读。面对低微的工资待遇和社会现实的冲击,她坚定地表示“认准的事,我是不会变的,责任心早已迫使我哪怕是零工资也要坚守到底”。就这样十几年来,她培养出了十二三个大学生。作者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山村教师无悔的人生追求。更让人肃然起敬的是,他描写了刘国花抵抗疾病,坚守在三尺讲台上,专注地讲着“1像铅笔能写字,2像鸭子水中游……”让读者感受到了平凡之中的伟大,弱小之外的坚强,用极平常的文字描绘出生动感人的画面,堪称妙笔。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