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我手写我口”的诗令尹——黄荐鹗和他的《适可庐诗集》

践行“我手写我口”的诗令尹

——黄荐鹗和他的《适可庐诗集》

广东梅州是诗人成长的一片沃土,宋湘、李黼平、李光昭、黄遵宪、丘逢甲、李金发、蒲风,在中国诗歌史上都拥有重要的席位,其余如廖纪、徐青、黄香铁、温训、叶璧华、林良铨、胡曦、黄药眠、温流等梅州籍诗人,犹如点点繁星,在诗歌的殿堂闪耀光芒。

在这片名家辈出的梅山梅水间,钟灵毓秀的山水还孕育出一大批诗歌的精灵,他们像云雀般鸣唱,真情歌咏胸臆和家乡。像著名诗人黄遵宪的家乡——梅州东郊的攀桂坊,除了黄遵宪和李黼平、李光昭、叶璧华、黄药眠成就卓然外,其实还有众多繁茂的绿叶,烘托出红花的艳丽,如黄基、李仲昭、李季子、黄澜、李素英等亦在诗国,辟出一片天地。

《适可庐诗集》的作者也来自攀桂坊,虽然他的诗才被星光熠熠的前辈们掩盖,但他以辛勤的笔耕,以写实的风格,践行他的同乡族兄黄遵宪“我手写我口”的诗歌主张,留下的诗歌,为后人观察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风云变幻的中国历史,以及了解百年前的梅州风貌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窗口。这位诗人就是被梅州籍著名教育家廖道传称为“诗令尹”的黄荐鹗,民国时期的饶平县首任县长。

士子苦读求仕进,民国两次掌县篆

黄荐鹗,谱名黄遵荣,字继衡,广东嘉应东街堡(今梅州市梅江区攀桂坊)人,与著名诗人、外交家、思想家黄遵宪是同族远房兄弟,均为攀桂坊黄氏开基祖黄恬生的裔孙。

黄荐鹗生于晚清,早年师从邻近的宿儒杨穆吾,又曾在东山书院读书,于弱冠之年考中秀才入庠读书。1905年9月2日,清政府下诏宣布废止科举、兴办学堂,实行了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退出中国历史舞台,无数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从而改变自身命运的路径作古,黄荐鹗像其他知识分子一样必须寻找新的出路。

1906年,黄荐鹗以秀才身份考入广东法政学堂,成为广东法政学堂的第一届学员。清末民初广东风云人物陈炯明也同时入学,成为黄荐鹗同班同学。陈炯明后来加入同盟会,秘密从事反清活动,学业难免分心,时常在功课、听课笔记上求助于同窗黄荐鹗,两人友情甚笃。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不久,陈炯明被广东军政府推为代都督,黄荐鹗能出任民国时期饶平县的首任县长,除了自身的资历外,两人的私交也起到一定作用。在黄荐鹗的诗集里,可以看出他与陈炯明的交往,伴随着政局变化带来的宦海沉浮。

1913年“二次革命”后,陈炯明因反袁失败逃亡海外,黄荐鹗也失去饶平县长的职务,经汕头北上,先后游历上海、天津、北京。此后,他可能得到同乡好友杨少穆(其启蒙恩师杨穆吾之子)的引荐,沿长江入四川,任梁山县知事。黄荐鹗晚年游历福建漳州,去世前任广东海康分庭检察官。他一生走遍大江南北,耳闻目睹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晚清新政、辛亥革命、“二次革命”等历史事件,接触的历史人物众多,人生经历丰富,这些都在他的诗歌作品中有所反映。

诗歌创作重平实,记历史风云变迁

黄荐鹗喜爱写诗,养成走到哪里写到哪里的习惯,把所闻所见所思付诸笔端,其诗平易晓畅,客观记事,践行黄遵宪提倡的“我手写我口”,所到之处未有遗漏,作品编年成集,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同为爱国知名士,偏受龙逢惨酷刑。北阙呼冕天不雨,东园秘器夜沉星。岛夷未灭身先死,越寇飞来眼始醒。抄蔓传来瓜实尽,何人都下吊君灵。”1898年戊戌政变失败,谭嗣同等六人惨遭杀害,黄荐鹗写出《哭六君子》,表达对六君子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和沉痛哀悼。在他的《适可庐诗集》中,很多是写他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细腻描述了当时的社会现状,抒发自身情感。如《哭海军》《哭朝鲜》《哀党人》《外国联军入京》《羊城兵变》等,反映了一个知识分子在国家衰乱时期的真实心态。

黄荐鹗的五百多首诗里,有相当篇幅是描写他早年读书生涯以及清末民初梅县风光与风情的,在那个缺乏照片的年代,他写实的作品可谓真实记录梅县的历史画卷。如《树湖听戏》:“梅城丝管演三秋,非赵非吴非越讴。座上周郎人不识,曲中有顾问伶优。”真实反映那个年代,梅城居民在今天南门商业广场附近树湖坪祈福,表演民间曲艺的热闹景象和戏曲的内容。他在《松口安济庙》提到:“古庙岩岩镇恶溪,化除鳄患媲昌黎。崇宁赐额褒安济,桑梓蒙庥仰福褆。”过去对庙里祭祀的安济侯身份,人们曾出现梅鋗和水神两种说法的争论,诗人认为安济侯是水神,而且是在宋徽宗崇宁年间赐额的。

总之,《适可庐诗集》蕴含的地方史料价值,对于研究梅州的晚清历史,澄清一些迷雾,绝不亚于梁伯聪的《梅县风土二百咏》、张芝田的《梅州竹枝词》。有别于前者的是,《适可庐诗集》取材范围更广,涉及大江南北以及四川少数民族地区的风情;其编年体例,颇有日记味道,史料价值更胜一筹。因作者与陈炯明的私交,诗集又为历史学家提供了一份研究陈氏的历史文献,殊为难得。

《适可庐诗集》在黄荐鹗生前基本定稿,他去世后,其子黄复生经过整理,请黄荐鹗生前的同乡好友吴凤声、廖道传作序,在新会付梓出版。由于历时有年,加上当时印数较少,原书目前存世极少,且为繁体竖排线装,于一般的读者而言存在阅读困难。为此,出于保存抢救客家历史文献的使命,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决定组织有关专家,对《适可庐诗集》进行点校,并做一些注释,补充作者的相关史料,使蒙尘已久的先贤诗文得以付梓再版。

刘奕宏

2016年12月6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