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应斌教授的新著《范梈与他的〈海康集〉》即将出版,我十分高兴。他特别叮嘱我,在前面写几句话。

本不欲应承,因为我才疏学浅,故从未斗胆为他人作序;何况文史专家应斌兄学富五车,我哪敢不自量力地“赐序”呢?但是,为了纪念我们的特殊缘分,为了纪念我们三十余年的友情,我又欲罢而不能。

在茫茫人海中,我与应斌兄特别有缘。首先,我们是同乡,均出生在湖北省西南部的利川土家族地区。其次,我们是“同年”,1977年恢复高考时我们一起洗脚上田,进入大学。再次,我们两度成为同事:先是在湖北民族学院中文系同事十二年;尔后我们天各一方,再相会于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同事十二年,直到今天。更为重要的是,他性情直爽,这一点我们也非常相似。因此,多年来我们一直在人格上彼此欣赏,学问上共同切磋,人生上相互扶助,友情历经三十余载而始终不渝。莎士比亚在《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中说,深厚的友情是“思想所不能形容、言语所不能详尽、计数所不能衡量、文士所不能抒发、诗人所不能讴吟”的。人生不过百年,生命何其短暂,人海何其茫茫,但是我们竟能如此,难道不是特殊的缘分和人生之大幸么?为此,我又怎能拒绝呢?

既是老友,自不便相互吹嘘,但我又不能不说上几句。《范梈与他的〈海康集〉》,是应斌兄退休后在新的领域中撰写的第一部专著。他的专业本是中国古代文学,著述甚多,其中《中国文学的起源》已纳入台湾的国学基本丛书。但他在花甲之年仍宝刀未老,又转入雷州地方文化研究的新领域,而且在一年内完成了这部力作。它所体现的生命不息、研究不止的人生精神,令人感佩。

《海康集》是元诗四大家之一的范梈在海北海南道肃政廉访司的首府雷州任照磨期间的诗集,但它在明代已散佚。应斌兄在文献典籍中游弋时发现了它,并披沙拣金地寻觅和辨识,终于把它们一一地钩稽出来,并作了很好的梳理分析,使《海康集》几百年后得以重现“江湖”。2014年春节期间,我一口气通读了全稿,深感《海康集》这颗南海之珠的可贵,更感应斌兄在沧海之中发现它的艰辛。这部著作具有原创性、开拓性,为北部湾地区和雷州半岛的历史与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历史和文学资料,打开了新的学术视野。它所体现的博览群书、目尽今古的学术精神,也令人景仰。

在湛江师范学院的日子里,我们几度合作开展学科建设和学术课题研究,本书即是我主持的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字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

为了我们的缘分和情谊,为了本书所体现的人生精神和学术精神,我冒昧写下以上文字。不知应斌兄以为然否?

朱 城

甲午年正月初五于湛江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