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假如遍地都是“熊掌”

3.假如遍地都是“熊掌”

去年在某地采访,见农民正在种植一种宽叶儿的绿色植物,县上一位领导同志神秘地介绍说:“这叫芦荟,是我们从外国引进的。这家伙神着呢,能排毒、养颜,还能调节神经功能……超市里,销得很火,一片叶子可卖几十元、甚至上百元。”他说,县里决定抓住结构调整的契机,发展10万亩。

“卖这么贵……是不是很难成活?”“噫!皮实得很,比庄稼好侍弄多了,十天半月不浇水,照样活得滋滋润润。”

当下,我心里就有些疑惑:价格这么高又这么容易伺候的东西,种的人肯定不少。如果大家都种,还能卖出好价吗?

没承想,我的忧虑还真不是多余的。国庆节期间,该县来了一位朋友,问起芦荟,他告诉我:烂市了!

事情总是这样,什么东西一旦流行起来,在热浪裹挟下,其功效总是被炒得无与伦比的好,身价也立马倍增。而一旦热退浪消,时尚发生变化,又会出现什么状况呢?荷兰“郁金香事件”的教训可谓沉痛矣!16世纪中叶,郁金香从土耳其传入西欧,不久在荷兰种郁金香成为一种时尚。特别是变种郁金香栽培成功后,稀有品种的郁金香球茎的价格一路飙升。到1636年,较高级品种的一个球茎,就可以换到两匹马、一辆马车和一套马具。查尔斯·麦凯在《异常的大众妄想和狂热》一书中这样描述:谁都相信郁金香热会永远持续下去,似乎世界上每个角落的富人都在定购球茎。贵族、平民、农民、手工业者、船员、仆人,还有扫烟囱的、开旧货店的,几乎无人不染指郁金香。所有的人都将财产换成现金,再进行郁金香投资。然而不可避免的泡沫破裂,终于在1637年2月4日这一天到来。这天,希望出手的人挤满了各地的交易所,价格急剧下落,市场迅速崩溃。许多靠贷款进行买卖的人,突然之间变得身无分文甚至破产。没有预料的事态使城市陷入混乱,直到发生国家危机。

事实上,这方面的例子,我们身边也比比皆是。从长春“疯狂的君子兰”到湖南的“暴砍苎麻风波”、山东的“苍山蒜薹事件”……尽管这些东西泛起的“泡沫”远没有郁金香那么大,但对于刚刚解决温饱的农民来说,其滋味应该是非常苦涩的了。

我们常说,结构调整要跟着市场走。跟着市场走,并不意味着要亦步亦趋围着时尚转。跟着市场走,题中应有之义就是:洞悉市场上泛起的种种“泡沫”,避害趋利,使自己的产品适应市场的需要和变化。

说到底,市场上没有哪一种商品称得上绝顶的好。所谓好坏,只是相对而言。孟子有句名言:“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他这样取舍,前提是因为鱼多熊掌少。假若遍地都是熊掌,而鱼却少得可怜,那么,他还会取熊掌吗?

(2000.10.23)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