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自己,找到自己

离开自己,找到自己

有人说“离开自己,才找到自己”。

她和过去的自己告别,离开熟悉的环境,一个人来到异国他乡,在浪漫的国度,成长为另一个自己。她说:如果不对自己狠一点,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大潜力。

每年在我生日那天都会收到一封信,手写的信。黑色墨迹布满白色信笺,字里行间透着真挚情谊。

在微信、短信、电话、电子邮件等通信工具发达的今天,已经很少有人愿意坐在书桌前,将满满情谊付诸笔端了。骑士逸却坚持如此,八年如一日,未曾改变。

信的开篇照例是关于她的近况,信的末尾写着:“Happy Birthday(生日快乐),My Princess(我的公主).”

落款是:“Your Knight(你的骑士).”

每次看到她的来信,我的心头总会一暖,为她还在坚持用手写信这么古老的方式传达心意,也为她每次都能牢记我的生日。

认识骑士逸之前,我过的是农历生日,对星座一知半解,一直用农历生日对应星座,很长一段时间都以为自己是天秤座。

认识骑士逸后,她写信告诉我,我农历生日那天对应的阳历生日是11月16日,对应的星座是天蝎座。她说:“你从前过的是农历生日,以后每一年我要给你过阳历生日,这天你的生日祝福会来自我一人。”

由于我是个工作狂,常常会忘记自己的生日,加之有人说一年最好只过一次生日。于是,自从收到骑士逸的生日祝福后,我索性每年只过一次阳历生日。

骑士逸是我的读者,短头发、娃娃脸的“90后”,她比我小,却从来都不叫我姐姐。我们相识的时候,我刚大学毕业,她还是一名中学生。她写信给我,说她欣赏我的文章,欣赏我在文章中传达的生活态度。我一般在QQ上回她,工作不忙的时候会给她回信。一来二往,我们渐渐熟稔。她说,她觉得我很善良,希望我一辈子做她的公主,她愿意做骑士永远保护我;她还说,她恨不得自己为男儿身,这样长大就可以娶我。后来,她得知我有男朋友,跟我说虽然很嫉妒他,但仍然送给我满满的祝福。

当时她只是一名中学生,而且我们未曾谋面,可是,她通过信件对我说这些,让我觉得很暖心。我本来是个略有些自卑的姑娘,从来都不觉得自己好看,也不觉得自己的文章写得有多好,她的信让我知道原来在她眼中我竟然那么美好。她给了我信心和鼓励。后来,她成了我的第一个读者,几乎我每写一本书,都会先发给她看。她并不是一味地称赞,也会提出中肯的意见。

除了交流写作心得,我们还交换彼此的生活,我说我在北京生活的鸡毛蒜皮,她说她在学校的生活:月考又考第一名了,她好像喜欢上了一个男生,那个男生是她的同桌。因为他喜欢喝某品牌的矿泉水,她就也只喝那个品牌的矿泉水,然后把喝完的空瓶收集下来,放在卧室里。

每天一瓶矿泉水,就像她暗恋他时的心情,清爽透明。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就意味着她暗恋了他多少天。可是,有一天,她的矿泉水瓶被她母亲当成废品卖掉了,她伤心欲绝,和母亲大吵一架。她刚读高中,她不能跟母亲说,这些矿泉水瓶对她而言意义非凡,那是她青春年少暗恋一个人的所有情愫。她只能说,你侵犯了我的隐私,我的房间不用你来收拾。她的母亲很诧异,也很不解,她好心帮闺女收拾房间,孰料却吃力不讨好,被闺女大骂一通。

尽管和母亲之间有一些小摩擦,但她对父亲和母亲更多的是爱,她说她爱父母的相亲相爱,也爱父母的包容,还有她生活的那座美丽的江南小城苏州。她说,她要考苏州的大学,毕业后留在苏州工作,在父母身边待一辈子。当然,为了见我一面,她决定考上大学后就来北京。

后来,她真的考上了苏州一所大学,也真的来北京见我,还给我带了一盒阳澄湖大闸蟹作为见面礼。

曾经,我真的以为她会如她自己规划的那样,在苏州待一辈子。

曾经,骑士逸也这么认为。

当我突然有一天,收到骑士逸从法国巴黎邮寄过来的信件时,我才知道,她居然去蓝带国际学院巴黎总部学做西点和西餐了。这着实令我大跌眼镜,我没有想到她会离开苏州,一个人去那么遥远的地方学习、生活。

二十一岁之前,她一直在苏州生活,每次旅行都是和父母结伴而行。对父母的规划言听计从,从未偏离过轨道,可是现在,她居然离开父母长久以来的庇护,只身一人去了巴黎!而且,她从来没有跟我说过要去巴黎!

我只知道,她大学期间在一家蛋糕店实习过,平时也喜欢做做饼干、小点心之类的。我以为这只是她的爱好罢了,没想到她会当成毕生追求!

她每天在朋友圈发上课时学做的西餐、西点,看起来格外诱人。我饿的时候是坚决不看她的相册的,否则越看越饿,自己找虐。

或许是她长大了的缘故,抑或是彼此都很忙碌,我们的信件不如之前多了,我们的联系也不如之前紧密,可我相信,我们仍然把彼此放在心上最温暖的一隅。

对她突然去巴黎,我一直心存疑惑—她为何舍得放下苏州小城的安逸生活,离开熟悉的环境,选择一个人去巴黎?

我和她相约要好好聊一下。她的课程安排很紧,我的工作又倍加忙碌,加上巴黎和北京有时差,我们好不容易抽出半天时间通过网络深聊。

那天,她那里是阳光明媚的巴黎下午,我这里是灯火通明的北京夜晚。

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巴黎圣母院、塞纳河、香榭丽舍大街、露天咖啡厅,随处可见接吻的情侣,空气中弥漫着咖啡的香气和浪漫的气息……巴黎给我的印象是这样的。

可是,骑士逸却告诉我:巴黎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好。雾霾天会看不见铁塔,地铁站里都是流浪汉,还随地大小便,景区的扒手不少,地铁还经常故障,害她现在七点就出门,就怕地铁停在半路或者叫他们全部下车……更恐怖的是,去年有个中国女生也是读蓝带的,在地铁里被人推到铁轨上不幸去世了。

骑士逸的话颠覆了我对巴黎的一贯印象。对于没去过巴黎的我而言,巴黎如梦境一般美好;对于已经在巴黎生活了半年的她而言,巴黎还原了现实的本来面目。

梦境总比现实美好,现实总比梦境残酷。

所谓成长,无非就是越来越能接受现实,渐渐明白现实和梦境之间的距离,并努力平衡好这种距离。

从苏州到巴黎,骑士逸在不断平衡现实和梦境之间的距离。

人生在世,能够找到自己喜欢并愿意为之持续努力的事情,或许就可以称作梦想吧。每个人都会拥有梦想,而找到梦想之前或许还要走一些弯路。

很多人就是在追求梦想的路上跌跌撞撞,才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梦想。

就这点而言,梦想有时就像谈恋爱,你需要多尝试几次,才明白什么是最适合你的。

来巴黎学做西点之前,骑士逸也曾拥有过别的梦想。

她曾经想当一名作家,无奈当作家需要超强的毅力,她常常半途而废,长篇小说每每写到一半就写不下去了。可能对写作的热爱程度不够吧,于是只能惜别作家梦。

她也曾经想要当一名日语翻译,大学期间的第二外语选了日语,学得也不错。无奈,却遭到经历过抗日战争的爷爷的竭力反对。加之后来日语翻译遍地都是,要学到非常高的水平才有出头之日,她又不愿意去培训机构当老师。于是她的日语翻译梦破灭。

大学时她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到苏州一家糕点店做实习生,渐渐地,她发现自己热爱那些甜蜜又美好的糕点,她不但发现吃甜食是治愈坏情绪的一种方式,还十分享受做点心的时光,备觉身心愉悦。

可那时候,她纯粹只把做糕点当成爱好,从没想过它可以是一个梦想,并为之奋不顾身。

一切都缘于一个朋友对她的刺激。

那是她读高中时认识的朋友,向来没什么主见,平时一起吃饭问她想吃什么,她都无一例外地回答“随便”。她的大学和专业是她父母挑的,工作也是父母找的,近期父母在安排给她相亲。

骑士逸觉得这样的人生太没意思了,仿佛能一眼望到头,生活平淡似水,碧波无澜。

再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她从小到大也一直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伞下,除了旅行,未曾离开过苏州城。待在父母身边的确安逸舒服,可是如果她的人生是父母包办的,她就像傀儡一般没有自我,那这辈子她岂不是白活了?她希望她安逸的下半辈子是由她自己创造的,而不是由父母一手帮她建设好的。

于是,她计划离开父母,离开熟悉的苏州城,离开过去的自己,寻找另一种可能。

她选择巴黎并不是因为这座城市有多浪漫,而是因为这座城市拥有一所一百二十年历史的烹饪名校—法国蓝带国际学院。

大学毕业不老老实实在家乡找一份工作,却要到巴黎学做西点,难不成花那么多钱学成归来就为了当个厨子吗?

骑士逸的父母并不赞成女儿此举,甚至觉得这是女儿在和他们开玩笑。

可是,骑士逸比谁都清楚,她这次是认真的,她要认真为自己谋一个全新的未来。

她自己联系中介,报名雅思上课,考试一次性通过,然后申请学校。当她云淡风轻地对父亲说“我雅思过了,在申请学校”时,父亲的表情异常震惊。他以为女儿是说着玩的,孰料她居然付诸行动了,而且效率还这么高!

不仅申请学校,就连找巴黎的房子、付房租定金、买机票等一系列事情都是骑士逸独自完成。

父母对此难以置信,那个一直腻在父母身边的乖女儿,青春期都没怎么叛逆,现在快二十二岁了,反倒突然发表独立宣言了?

不过看骑士逸一副“我意已决”的样子,父母除了支持她的决定,别无他法。她父亲当时心里还隐约想着:说不定她一个人在外面生活一阵子,不习惯,待不了多久就回来了!

事实上,父亲低估了女儿的能力。一个人的潜力是无穷的,用骑士逸的话来说:如果不对自己狠一点,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大潜力。

2014年8月底,骑士逸一个人来到巴黎。

学习的内容分初、中、高三个级别,每个级别上10周课。本来西餐是10周学完30节课,西点是10周学完20节课,她为了挑战自己,选的是大文凭,也就是西餐、西点同时学,10周学完50节课。

每上完一个级别的课就要参加考试,如果考试不通过就得交钱重新再学一遍,没有补考的机会。看起来还蛮残酷的。

来不及思乡,骑士逸很快就投入到学习中,几乎每节课她都是完成速度最快的。

课堂其实就相当于一个厨房,老师都是chef(厨师)。就像我们上学时喜欢给老师取绰号一样,骑士逸给老师取的绰号分别是萌爷爷、失败大师、耐心大师、低分chef、霍比特小精灵等。

她最喜欢的是萌爷爷,站在他旁边做任何事情都觉得很自在。萌爷爷欣赏她总能默默地快速完成品相和味道都不错的蛋糕,觉得她很聪明,这给了她极大的鼓励。不像有些chef,批评她上课不问问题,还怪她太害羞沟通有障碍。她为自己争辩:“那些欧美学生问的都是为什么剥虾线、为什么要保留虾尾之类的愚蠢问题,中国人一年吃多少只虾啊,如果问这种拉低我智商的愚蠢问题,我宁可不得高分。”

低分chef很帅,不知为何给所有人打分都特别低,没有人超过3.5分,一般都是3分。不过水平差的同学喜欢他,因为他打分虽然都是低分,但没有低于3分的。

她最不喜欢的是失败大师,只要上他的课,她就做什么错什么。失败大师在某节课给她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那节课他炮轰了她四次。第一次被炮轰是她把面包切成直角三角形,第二次被炮轰是她的面皮擀得稍微长了点,第三次被炮轰是怪她没先把称好的面团放冰箱。失败大师呱呱呱地说着法语,语速极快,她试图打断又被骂。失败大师暴怒道:“中国人就是这样,到法国来学习不先把法语学好,你既然听不懂我在说什么,不如滚出去!”然后他把她的面团狠狠地往桌上一砸。就这样她还是没能逃掉第四次炮轰。

失败大师把她的面团弄混了,她就得重新称面团,导致的结果是:别人的点心已经进模子准备烤了,她还没做完。因此遭遇了第四次炮轰。

满腹委屈在心里翻涌,比她做得差的同学大有人在,失败大师就偏偏揪住她!怪她法语没学好就来,但是当初招生的简章上写的明明是只需要英语好就可以啊!

她后来安慰自己:我每次做错一点点失败大师就骂我,或许是因为他对我要求太高的缘故吧?这样想着,她的心情就会好一些。

渐渐地,她练就一身金钟罩铁布衫,chef骂就骂呗,确实不好的就改呗,无理的指责就左耳进右耳出呗。

或许是她上每节课都很用心的缘故,基本上每个chef在课后都能叫出她的名字,因此她成了这一届颇受关注的学生之一。

她说,她之所以如此用心,除了热爱,还有一个原因:她被蓝带不公平的打分制度激励了。她暗下决心:凭什么那些会说法语的欧美女生撒个娇就能拿高分,老娘法语虽然破,还偏偏就要让你们看看法语破的亚洲女生的厉害!

做一个美厨娘并非一件易事,不但要刀功了得,把土豆切成大小相仿的橄榄状,还要耐得住热油的摧残。有一次实践课上,煎肉的热油溅到她的手和胳膊上,起初不太明显,她只用冷水冲了一下就继续干活。等她削完三个土豆,chef才发现她的烫伤,很惊讶,问她:“是今天烫到的吗?你怎么不说?”

她说:“涂了药膏就没法做事了。”

chef一下子就热血沸腾起来,双手握拳敲桌子,指着骑士逸对大家说:“烫伤了都不吭一声,继续削土豆,这才是真正的厨师。”然后他又对骑士逸说,“初级到这个阶段,土豆能削成这样的人很少。土豆大小都一样,而且有七个面。很棒!”

哪怕手上被烫伤的部分又红又疼,哪怕到现在手上仍留有疤痕,这番话却让骑士逸备受鼓舞。没有什么比肯定和认可更能让一名新学员开心的了!

如今,骑士逸在巴黎已经待满半年,也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

尽管这里办事总是慢半拍,到当地的OFII办合法居留时,发房补时,他们总能拖好久。他们优哉游哉的,有时候两三个月也办不下来一件事,投诉都没用。骑士逸就安慰自己:慢慢等吧,急不来。

想家的时候,她会跑到大中华超市,邂逅“女神”老干妈;她会在寒风中排半个多小时的队,只为吃诸葛烤鱼;她会把父亲发在朋友圈的苏州风景照保存下来,欣赏家乡的季节更迭。

但她一直对父母和朋友说的却是:“我一切都挺好的,没事就别老惦记我啦。”

骑士逸在巴黎体验一个人的生活:刮风下雨父亲再也不会随传随到,为了省钱她还自己钎裤脚,手被飞溅的花生油烫伤后想到的不是赶紧擦药,而是先把土豆削完。

一个人生活激发了她的独立自主性,她为母亲安排了台湾自由行。以前是母亲带她旅行,现在是她带着母亲旅行,一切都不用母亲操心。

以前她说什么父母都当作玩笑话,现在她在父母面前越来越有话语权了。

虽然她还只是一位二十二岁的姑娘,但她对未来已经有着清晰的规划:她一边学习一边申请做学校的助教,然后打算申请去餐厅实习,给自己历练的机会。历练厨艺的同时,历练自己一个人生活的能力。在巴黎待两三年,然后回国开一间美好的糕点店,有美味点心、精致西餐、芳香咖啡,还有一排排好书。

我很欣慰,我的骑士逸真的长大了。

骑士逸已经成长为厨娘逸,已经从爱穿T恤牛仔裤的假小子成长为爱穿裙子女人味十足的美女,已经从看不清未来、摇摆不定的迷茫少女成长为目标坚定、有明确人生规划的独立女性。

虽然她到巴黎的时间不长,有些东西却在悄悄改变。或许它就叫作成长,成长就是和过去的自己告别,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如果你想射门,你必须拿到进场的资格

很多人喜欢做牛逼的梦,可是当你的能力还跟不上你的梦想时,要学会适当降低门槛。如果你想射门,必须先拿到进场的资格。只有进了足球场你才有机会踢球,才有机会射门。

某天中午,我和同事一起吃饭闲聊,我说:“我今年都没怎么运动,居然瘦了十斤。”言外之意其实是想表明因为工作忙已经达到自动减肥的效果。

“你怎么没运动?你每天都围绕着我们的工位转二十圈以上。”

吐槽郑话音刚落,大家都笑了起来。

有天吐槽郑问:“我桌上的书目去哪里了?”

我说:“被我拿回家了,书目展现了我一年的工作成果,我每天都枕着它入眠呢。”

吐槽郑:“那你得多拿几本书目回家垫在头下面,对颈椎好。”

我:“……”

有一阵子合作的出版社不让用带有“美人”字眼的书名,丁墨的《美人为馅》面临改名的风险。我向同事咨询该书名好不好。

吐槽郑率先发言:“怎么有种小笼包的即视感?”

大家自动脑补陈妍希版小龙女,集体笑喷。

行政在公司群里说明天早上体检,同事蒋说:“最怕体重环节。”

吐槽郑说:“单腿上秤会轻很多哟,你试试。”

有同事问吐槽郑:“你为什么还不结婚?”

吐槽郑回答:“我浪荡惯了。”

我觉得吐槽郑长得像《万万没想到》里的王大锤。他顺杆爬,“对,他是我失散很久的兄弟。”

有迷恋王大锤的女同事故意反驳他:“你没王大锤好看。”

吐槽郑笑道:“他没我猥琐。”

会吐槽、敢自黑的吐槽郑是我们公司的设计师,很多大神作者的图书封面都出自他手,而且几乎每本书的封面都获得了读者的一致好评。吐槽郑对此颇为得意,设计每个封面时,他都力求做出有特色、不一样的创意,从而让读者在享受精彩的图书内容之前,先被精美的封面吸引眼球。

做大神的书自然是压力无穷的,吐槽郑有时候也会抓狂地说:“谁现在有空,麻烦把我推下楼。”可是,不管压力如何大,时间如何紧迫,他每次都能顶住压力设计出一个90分以上的优质封面。因此,我夸他:“你真是最具韧性的设计师。”

他摇摇头,“你忘了说最关键的一点。”

我疑惑,“哪点关键?”难道我夸得还不到位?

“我应该是走在马路上回头率最高的设计师啊!”他理直气壮地说。

吐槽郑又傲娇了。不过,在阴盛阳衰的出版圈,他确实算得上一枚帅哥。

从事着自己喜欢的工作,拿着不菲的薪水,成为大神作者的御用设计师,每逢假期就去向往的地方旅行,吐槽郑的生活看起来过得挺滋润吧。

然而,他也有着鲜为人知的辛酸过往。

2010年,吐槽郑三十岁。都说“三十而立”,可在三十岁这一年,他的世界却是一团糟。

那时候他还不是封面设计师,只是一名童书插画师。由于童书定价低,给插画师的稿费也低,他赚的钱勉强能养活自己。然而,他当时的女朋友每月薪水是他的六倍,两人也常常因为经济差距悬殊而吵架。

为了提高收入,拉近他和女友之间的差距,2009年年初,他听信一位朋友的话,辞职在家和那位朋友一起策划童书。可是那位朋友年底落跑,当初合同上允诺给他的年终分红打了水漂。他这一年几乎是零收入,激化了他和女友的矛盾。女友提出分手,要求他尽快搬出他们曾经充满爱的小屋。

失恋后,吐槽郑在一家专门做童书的图书公司找到一份内文排版的工作,底薪三千。可是,他才入职一周就被公司炒了鱿鱼。让他哭笑不得的是被炒的理由,居然是:“你年纪太大,不适合做童书。”

他三十了,古人云“三十而立”,他失去了恋情,丢掉了工作,手头没几个钱,一个人漂泊在北京,拿什么去立?

不是不难过的,只是难过之后,更多的是自省。

他到底适不适合做童书?继续在童书出版圈混,到底有没有出路?他假使重新找工作,要往哪个方向发展?

排版这个岗位可能在童书公司的老板看来是不重要的,所以他才会被老板那么痛快地炒鱿鱼。不做排版,不做童书插画师,他还能做什么?他要如何找到一份别人认为重要的工作,避免以后再经历被炒鱿鱼的遭遇?

这些问题困扰着他,虽然一时半会儿得不到明确答案,但他觉得是时候对自己进行一次深刻的剖析了。

同样到北京发展,为什么有人就混得风生水起,而他却还在贫困线上挣扎?到底是他在最初就走错了方向,还是他不够努力?

他一边思索一边寻找新的工作。

手头没多少钱,住不起市区的房子,他只得去通州租了一间每月房租七百元的房子。

在他穷得快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时候,终于有家设计工作室向他抛出了橄榄枝。这家设计工作室需要一名设计助理,鉴于他以前没有相关工作经验,对方给他开出的工资是每月一千元的底薪。

这样的薪水跟他大学实习时的薪水相差无几,而且也负担不起他在北京的基本生活。

到底去不去呢?

稍作迟疑之后,他还是选择去。

以前都是为了钱,为了谋生去找工作,这一次,他豁出去了。他决定不单单为了钱工作,而是为了做好一件事。

设计师的相关工作是他以前从未接触过的,而如果成了设计师,那一定是很重要的人,很重要的人绝对不会被炒鱿鱼的。

抱着这样的信念,吐槽郑进了这家设计工作室。

他好学上进,加上有一定美术基础,也有两个封面得到了客户的认可。然而,当他有一个封面屡次修改都得不到工作室老大和客户的认可时,老大对他失去了信心。

那天,老大把他叫到办公室,语重心长地对他说:“试用期两个月了,你的能力还是达不到我们工作室的要求。我建议你出去后赶紧转行吧,你不适合做设计这一行。”

简直是晴天霹雳!他这次只想好好地把设计助理这份工作做好,他甚至想着只要能在工作室做久一些,多学习多进步,向真正的设计师靠近。可是,老大一句话就轻易摧毁了他的梦想。

老大是出版圈的资深设计师,他的话对吐槽郑打击很大。

而且,接连两份工作都被炒鱿鱼,吐槽郑都有些怀疑自己的人生是不是太失败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他再度失业后不久,从小跟他最亲近的奶奶临终前想见他一面。奶奶在家乡武汉,他迫不及待想飞回去见奶奶最后一面,可是他手头的钱都不够他买张回武汉的飞机票!

世界上最悲哀的莫过于亲人离世时,却无法第一时间赶到她身旁,和她做一次告别。

他是个不服输的人,也是个不甘示弱的人,穷困潦倒的时候,他都没有找朋友借一分钱。

他信奉“自助者天助”,觉得别人的帮忙如同施舍,他不需要别人施舍。

那是他三十年以来最难熬、最孤独的时刻,没有人可以帮他,他只能咬着牙关硬扛。每天去超市买两个馒头,就着紫菜汤包、榨菜,或者煮碗泡面,一天三顿就这么应付过去。那时吃这些吃得太多太频繁,以致现在他一闻到紫菜汤、泡面的味道就感觉恶心。

那段时间说短不短,说长不长,仅仅几个月时间,在吐槽郑看来,却感觉格外漫长。

人在低谷无路可走的时候,总会觉得时间过得特别慢。

也就是那段连一顿好饭都吃不上的时光,让吐槽郑暴瘦了。他现在总得意扬扬地跟别人说:“老子就是能吃,老子就是吃不胖的体质。”可谁又会知道作为一枚吃货的他,曾经吃饭对他来说不过是充饥而已呢?

下一份工作还没找到,房租马上又要交,无可奈何之际,他只得向弟弟求助。弟弟借给他一千元,对他说:“哥,你真的要想办法努力了,我救急不救穷啊!”

父亲得知他的近况,对他说:“在外面实在混不下去,就回来吧。”

他不想打退堂鼓,他不想这样以一个失败者的姿态返乡,他不想就这样向北京投降。他偏偏要在北京闯出一片天地。

吐槽郑决定振作起来,理性地跳出自己,剖析自己。

难道设计工作室老大说他不适合做设计,他就真的不适合当设计师吗?

他的未来难道是别人说出来的吗?

他冷静地分析自己的优缺点。优点是大学时他是学美术的,做过六年的插画师,有一定审美天赋。缺点是他工作经验不足,缺乏设计技巧。

他觉得设计需要天赋,需要感觉,而他对设计有一种天然的感觉,这是很好的基础,是哪怕后天再努力也学不来的,但是经验和技巧却是熟能生巧的。

首先,他坚信自己能做设计师,并且要在这条路上继续努力;其次,由于他目前经验不足,能力有限,他只能降低找工作的门槛。知名设计工作室、知名图书公司肯定与他无缘,因为门槛高的公司对应的要求就高。他能力还不够,只能尝试着找找对封面设计要求没那么高的图书公司。

于是,他在豆瓣网上找到一家专门给传统出版社设计封面的图书公司。相较市场化运作强的图书公司,某些传统出版社对封面设计的要求没那么高。

他把之前在设计工作室做的几个封面发给那家图书公司,孰料对方一眼就相中了他。

或许是黑暗过后的黎明来得太晚的缘故,他都有些难以置信。

后来,每当有人抱怨自己有梦想却难以实现的时候,吐槽郑都会对他说这么一句:“如果你想射门,你必须拿到进场的资格。你只有进场踢球,才有机会射门。”

这绝对是他自己的心路历程,正因为他通过这家图书公司正式踏入图书封面设计的圈子,他才有机会做图书封面,才有机会为设计师的梦想努力。

吐槽郑在这家图书公司工作了一年,不仅封面过稿率高,还得到了公司领导和出版社编辑的称赞。

在一片称赞声中,他没有自满,他冷静地分析:他们称赞我,是因为他们对封面的要求不高。

他对自己说:如果一个人在三流水平环境中沾沾自喜,那么他也会变成三流水平的人。因为环境决定眼界和水平。

通过一年的历练,吐槽郑觉得自己的设计技巧日益成熟,他完全有能力到门槛更高、市场化运作更好的大型图书出版公司。

他奉行的理念就是—“要么不做,要么做得最好”。

也是机缘巧合,当时某擅长做社科书的出版公司刚好在招聘一名封面设计师,吐槽郑面试成功。

其实工资并没有比之前的图书公司高多少,要求反而高很多,而且上班地点离他租住的地方很远。每天早晨,他五点钟就得起床,光从家里去公司的路上就花费两个半小时。

但是,那会儿的他已经不再是为钱为谋生而跳槽了,他是为了梦想,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

他告诉自己:如果你想挣钱,不要只想着挣钱。想着做好一件事,有能力了自然能挣钱。

新公司对封面的标准和要求都高了,他第一年做了两百个封面稿,过稿率为1/3,第二年他的过稿率为2/3。

他在进步,也在成长,可是他却突然停下脚步,再一次思索。

或许以前失败的经历赋予了他善于分析自己的习惯。

每到一个阶段,他都会跳出自己,理性地剖析。

他如果留在这边,仅仅从工作的角度来看是好的,适应了大公司的环境和节奏,过稿率高,待遇也不菲。

但是他如果继续待下去,会对他的个人发展不利。他的设计水平不会得到提升,因为社科书封面设计比较粗放,没有细节,用四个字总结就是“字大色亮”。

思来想去,他决定去挑战一家对封面要求更高的出版公司,而且那家出版公司必须是做青春文学的,因为青春文学对封面设计的细节要求很高,如果他能把握好青春文学的细腻感觉,他也能换个角度重新设计社科书。

其实当初我们公司是招吐槽郑来设计社科书封面的,因为他之前在社科书封面设计方面硕果累累。

然而,当我们的青春书封面难产时,就找他试试看,谁知道就这么一试,让我们知晓了他对设计天然的感觉。后来试得越多,他就越上手,做的封面也越多,渐渐地他就成了青春文学大神的御用设计师。

如果不是吐槽郑对我袒露心声,我不会知道他当初来我们公司就是直奔青春文学书而来的。

他笑着说:“还是那句话,如果你想射门,你必须拿到进场的资格。你只有进场踢球,才有机会射门。

“我知道咱公司擅长做青春文学,我就是冲着做青春书封面来的。但是最初我不能说把青春文学类的书交给我做吧,我之前没做过这类书封面,你们也不信任我。但通过我给公司做社科书封面,领导也会见识到我的能力,然后才会试探着让我做青春书的封面,这样我才能不断涉猎青春书封面设计。”

不过为白马时光的图书做封面设计是很不容易的,用吐槽郑的话说,在有的公司做封面设计,只要编辑对封面满意就行了。但是到了白马时光,每一个封面都要做到精益求精,而且封面不但要编辑满意,还要严苛的老板满意,还要作者满意,还要发行满意,甚至还要读者满意。如果封面发到网上,吐槽一堆,封面很可能推翻重做。

正因为如此,他设计每本书封面的过程都是一次涅槃,可出来的效果很好,在同类书中能够脱颖而出。

在生活中深入接触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我从吐槽郑身上学到的是—

如果你想射门,你必须拿到进场的资格。你只有进场踢球,才有机会射门。

如果你想踏入某个行业,从事某项职业,当你能力不够的时候,你可以先从这个行业最基层的工作做起,然后再脚踏实地一步步实现目标。

如果你想挣钱,不要只想着挣钱。想着做好一件事,有能力了自然能挣钱。

有不少人在找工作时,或者在领导安排新的工作时,首先想的不是“我能否把这个工作做好”,而是这份工作能让我赚多少钱?谋生固然重要,可如果每次工作都只盯着钱,你的视野就永远无法拓宽,你的能力也永远无法得到提升。

每到一个阶段,你都要跳出自己,理性地剖析自己。

有些人会质疑:“我明明吃的苦不比别人少,为什么没成功?”

那可能在于你还不够了解自己,努力的方向不对。

这时就需要跳出自己看自己,找到自己的优缺点,找到适合自己做的事情,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很多时候,努力的方向比速度更重要。

执着的人拥有隐形翅膀

不管经历过多少风雨,相信为梦想而执着的我们,都拥有一双隐形翅膀,即使跌到谷底,也有重新飞翔的力量。

APEC过后,北京城又渐渐被雾霾笼罩,空气污染指数高达324。在充斥着PM2.5的空气中,连呼吸都感到难受。

挤上公交车,拿掉口罩,没过一会儿,喉咙就开始发痒,忍不住咳嗽起来。环视一圈,发现车上的乘客几乎一个个都用口罩将自己武装起来。

这场景让我不由得联想到电影《星际穿越》中的画面:沙尘暴来袭,人们纷纷戴上口罩开车逃向家中。地球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不得已只能向外太空寻找新的家园。

在雾霾的笼罩下,矗立的高楼大厦和流动的车辆变得模糊不清,看不真切。

此时我禁不住想,为什么不选一个更适合居住的城市生活呢?明明我的家乡江苏和BOB的家乡贵州都空气清新,还离亲人近,我们不需要飞向外太空的宇宙飞船,只需要一张机票就可以抵达。

如果我不在北京,不从事出版行业,我可以做一名自由作家,阅读、写作、旅行会成为我生活的主旋律,想起来就足够精彩。不用忍受雾霾,也没有快节奏生活的压力。真的能做到“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然而,我怕回去后,会陷入深深的自责,我的一走了之不但辜负了信任我的作者们,也辜负了自己曾经的梦想。

假使我离开出版行业,我毫不怀疑现在跟我合作的作者都能找到新的归宿,然而,我担心别人不会像我对他们那么用心。

之所以有这份自信,不仅因为我签约的作者几乎都是和我一起成长的,更因为做书这件事对我而言是梦想,是生命的一部分。

上次陪顾西爵去长沙签售,有幸见到了神交已久的作者自由行走。一起吃晚饭时,她对我说:“你跟别的出版人不同。我跟别的出版人合作过,他们也很认真负责,也很敬业。但他们是一种旁观者、局外人的姿态,可是你不一样。你会把作者的事当成你自己的事,永远都会站在作者的角度考虑。”

自由行走的这番话让我备感欣慰,几乎戳中我的泪点。都说做图书是为他人做嫁衣,可我对每本书都如同对自己的孩子一般,或许正因如此,每本书的内容、封面我都会打磨纠结许久,即使不是每本书都得到读者的满意、获得市场的认可,但我确实是对每本书都尽到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我为什么会走上出版这条路呢?有时候我会忍不住回首过往。

2005年7月,我大学毕业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北京。学生时代,我在全国各大杂志报纸上发表过不少文章,又曾担任过某杂志的特约编辑,我便想当然地把求职目标定位为杂志编辑。

我一边找工作,一边为自己的书稿寻找出版社。彼时,身边几个写文章的朋友都陆续出书了,说不羡慕是不可能的。毕竟,每个写作的人心里都有一个文学梦。

那时候的媒介平台远没有现在这么开阔发达,没有微博、微信,只有榕树下、红袖添香,出版一本作品也比较有难度。

在书稿被至少五家出版社无情退稿后,我出书的热情几乎被磨灭了。我安慰自己,没关系,是你写得不够好,你还有进步的空间。等你写得足够好,总会有伯乐发现你的。

直到某天我认识了一个叫沈文婷的姑娘,初识她缘于她在某文学网站的个人专栏。她清新隽永的文字打动了我,沿着文字的足迹,我找到了她的联系方式。她的第一句寒暄就让我很温暖:“我很喜欢你的文字,我想做你的书。”我难以置信,几乎是本能地问她为何想给我出书。她说,你的小说幽默风趣,文字平实动人,故事贴近生活,不同于那些无病呻吟耍花枪的所谓青春文学。

就好像阴雨连绵的天空突然放晴,就好像布满荆棘的路途鲜花遍放,就好像夜航的水手看见灯塔,我的整个世界明亮起来。

估计那时的沈文婷也没想到,她不仅给予我对写作的信心,还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在出书的过程中,有些细节她会让我参与。有次她对我说:“你的文案写得很好,简直是天生的图书编辑。”

有时候,我们会因为他人的一句话而改变选择,改变对自己的认识,从而改变整个人生。

正因为沈文婷的这句话,让我改变了求职方向。我再也不找杂志编辑的工作了,我开始把简历投往各大图书出版公司。

只是这条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走,我投出的简历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我不甘心,在简历上增添了即将出版几本书的信息,然后将完善好的简历重新发到图书出版公司的信箱。可以说,当时全北京所有图书出版公司的招聘信箱都被我的简历骚扰了一番。可是,效果甚微,只有寥寥几家公司约我去面试,而面试后也就不了了之了。“刚毕业没有相关工作经验,不是中文系出身,图书编辑看稿子常常需要安静地坐一天,你看起来太活泼不像能胜任这份工作的人……”这些都是他们拒绝我的理由。

许多时候我也怀疑,是不是找错了求职方向,想做图书编辑究竟是不是我一时冲动?

我用了一个礼拜的时间认真想这个问题:我究竟为什么要做图书编辑?只是因为文婷一句无心插柳的话,还是她点燃了我内心的梦想?沉静下来后,内心的声音告诉我一个真实的答案—我想为和我一样热爱写作的人找到一条坚持写作的道路。写作是一件孤独的事情,写作的时候面对的只有自己,写完后渴望得到鼓励和认可,而新人作者想要出书并不容易。而我,特别想为那些有写作天赋却暂时得不到赏识的作者谋求一条出书的道路。

一旦我对某件事执着起来,就会坚持到底。我再次修改简历,在文婷的建议下,将写封面文案的经历添了进去。就这样,我第三次把简历投出去。

五月天在《疯狂世界》里唱:“青春是挽不回的水,转眼消失在指间,用力地浪费,再用力地后悔。”可我却觉得,不曾为之努力,没有竭尽全力的青春都是白费的。毕竟青春只有一次,如果没有为青春竭尽全力努力一次,以后想要后悔都来不及了。

就在那年的九月,国庆长假前夕,我接到了某大型出版公司的面试通知。很幸运的是,这次面试我顺利通过了。虽然岗位并非图书编辑,而是营销企划助理。即便如此,我仍有个信念:只要一只脚踏进出版界的舞台,我就会尽力释放自己的能量。

纵然琐事繁多,我也没有忘记要给作者出书的初衷,我拿选题的热情甚至比有些策划编辑还要浓烈。那家公司对选题的要求很严格,我报的选题十有八九通不过。尽管如此,在做营销的大半年期间,我还是成功策划出版了两本书。

众所周知,北京的房租很高,我作为新人,当时的工资几乎是全公司最低的。忙碌烦琐的工作已经无法让我静下心来写作,我只能依靠已出版图书的稿费养活自己。偏偏不巧的是,沈文婷离职后那家公司发生变故,有两本书的稿费拖着迟迟不支付。我屡次打电话跟公司老板交涉,他们每次都答应得好好的,但总是没有下文。无奈之下,我打算找律师援助,结果律师让我先支付律师费,律师费几乎达到稿费的一半,权衡之下只能作罢。

也就是在那一刻,我深切体会到作者的无助。哪怕为了作者的合法权益,我也一定要做一名优秀的出版人,这样在维护作者的利益方面我才会有一定的话语权。

或许,正是这样的信念一直支撑着我走到现在,在最困难、最绝望的时候也没有放弃过,在出版市场经济萎靡的时候也没有想过转行。

走到今天,我进入图书出版行业已近十年,获得了许多作者的信任并帮助他们走向越来越高的平台。我始终记得自己踏入出版业的初衷:我是为了让更多人圆作家梦才来的。

做书对别人而言可能只是一份工作,对我而言却是梦想,是心灵深处最深的渴望。

一直很欣赏《最初的梦想》里的这句话——“如果梦想不曾坠落悬崖,千钧一发,又怎会晓得执着的人,拥有隐形翅膀?”

不管经历过多少风雨,相信为梦想而执着的我们,都拥有一双隐形翅膀,即使跌到谷底,也有重新飞翔的力量。

在追求梦想的路上,我们都一样。有我陪伴,你并不孤单。

这世界辽阔,我们总会实现一个梦

“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是头等大事。”有个朋友在送我的本子扉页上这样写道。常常有人问我梦想是什么,怎么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梦想。在我看来,梦想不是多么高深莫测的话题,梦想不是触不可及的白云,梦想也不是追随别人成功的步伐。梦想是你最喜欢做的那件事,梦想是你内心深处最强烈的渴望,梦想是你可以为之不顾一切竭尽全力。

文子常以胖和眼睛小自黑。如果他在朋友圈放他和浩森的合影,要么把眼睛睁得倍儿大,要么干脆在自己眼睛上p个大眼贴纸,然后备注“这下没人说我眼睛小了吧”。至于胖这回事,他毫不介意朋友称他“文胖”,甚至还在书里写“如果真有一场拥抱会,我要先瘦下来,免得肚子太大,听不到你说的悄悄话”。

选择和浩森那样一个颜值爆表、身材超赞的帅哥在一起合照,文子也只能充当绿叶了。不过让他略感不公平的是——明明他和浩森同龄,为什么别人就叫他文姥爷,叫浩森为浩森哥哥?辈分好混乱哦!

事实上,没有浩森陪衬,单独看文子,绝对是优质帅哥一枚。我第一次见到他是在北京冬日的某个下午,午后的阳光透过五道营某咖啡厅的落地玻璃窗照进来,投射在文子充满笑意的脸上,一瞬间,仿佛整间咖啡厅都暖洋洋的。他整个人裹在一件黑色长大衣里面,没有想象中那么胖,透着文艺气息。传说中的小眼睛藏在黑框眼镜后面,即使他没笑,也觉得他似乎在笑。他的眼睛天生含笑,平添几分亲和力。

和文子见面之前,我们在网上就已经互动频繁,关系熟络。他每次在朋友圈发照片,我一定是点赞最积极的那个,哪怕他说因为熬夜脸上冒出了一颗痘痘,我也会毫不犹豫地点赞。有时他会故作愤愤地回一句:“搞不懂点赞的人到底存着什么样的心理。”这句话我就当没看见,溜之大吉。

即便我如此不厚道,每次我需要照片做插图的时候,作者签售需要化妆师的时候,作者需要拍宣传照的时候,他总是会义不容辞地帮我。他这么个热心肠的人,应该算得上是现在流行的大暖男吧。

我们相识才两年时间,却已然把对方当老友。其实,如果是同类人,根本不在乎相识多久。

我总相信,茫茫人海中有一个巨大的磁场,会把性格相似、理念一致的同类人吸引到一起。

文子说:“我不愿花时间和精力记录过多的遗憾,因为只有好的东西才值得留在我的记忆里。”我也是这样的,除了写一些有启发意义的挫折经历,大多数时候我都是在记录生活中的美好。我认为,记录的美好多了,心里自然就溢满阳光。

文子说他不喜欢爱抱怨和浑身负能量的人,如果有人老在朋友圈发牢骚,他会毫不迟疑地屏蔽他的消息。我也是如此,我总觉得与其花时间抱怨,不如把这时间用来充实自己或者享受生活。

文子年少时痴迷写作,渴望自己的文字有一天能变成铅字。他尝试着投稿到杂志社,却不断被退回来。他并没因此放弃,继续笔耕不辍,后来他的稿子发表了,后来他在杂志上有了固定专栏,再后来他出书了。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能体会那种从得不到认可到默默坚持再到终于实现梦想的感动。

我们最大的共同点或许还在于——我们都是平凡人,可我们都找到了自己的梦想,并且愿意为了这个梦想不顾一切。

2012年平安夜,北京的街头被圣诞节的氛围笼罩,随处可见绚丽夺目的灯光。就在这个热闹的夜晚,文子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打算离开生活了九年的北京,去往杭州。

那天很冷,他拉着行李箱和朋友小暖告别,小暖问他:“你舍得吗?九年了,说走就走。”

毕竟这座城市是他梦想的发源地,也承载着他九年的青春回忆。本该是伤感的时刻,他并没有让自己多想,笑了笑,嘻嘻哈哈就把这个话题带过去了。

对于他辞职离开北京的壮举,不仅身边很多朋友颇感惊讶,他父母起初也难以接受。

父亲为此找他谈话,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什么时候再回去上班?”

他回答得斩钉截铁:“我不想回去了,我想拍照。”

父亲听后很生气,提高分贝说:“早知道就不让你碰相机了!”

文子不想和父亲争吵,低头沉默不语。

他原来在电视台的那份工作看起来很光鲜,如果还留在那里,假以时日可能有加薪升职的机会,会更容易获得传统意义上的成功。可是,他不想过那样的生活。那种看上去前程似锦的生活对他来说反而是包袱和禁锢。

他喜欢摄影,喜欢旅行,喜欢用手中的相机记录平凡人美好的生活,记录沿途曼妙的风景。他觉得这样的生活才是他想要的。

他不想做传统意义上的成功人士,他想打破禁锢,为梦想寻找一个新的出口。

从前他按部就班地上学,参加高考,读大学,找工作,过着和普通人无异的生活。直到有一天他认识了生命中最重要的朋友浩森,摸到了那台黑色相机,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他面前打开。

他突然发现:原来,记录生活的方式不只是文字,还可以用光影。内心深处的一个微小梦想仿佛被打开,并迅速蓬勃起来。

在兴趣和梦想的指引下,他从摄影菜鸟渐渐成长为小有名气的摄影师。喜欢他摄影风格的人越来越多,他成立了摄影工作室MOON,首度提出“全国巡拍”的概念,去不同的城市,用影像记录不同人的青春和感情。

时间总是不够,他一边工作一边摄影,越来越难以二者兼顾,不能自由地安排自己想做的事情。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提出辞职,决定为了梦想拼搏一把。

辞掉光鲜诱人的工作,在别人看来难以理解,还觉得他有一些盲目和随性。然而,对文子来说,这却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他说,青春只此一次,值得我们倾尽全力。

既然决定离开,就不会再回头。待父亲冷静下来,他对父亲说:“我已不再是孩子了,我应该让自己来掌舵自己的人生。”

他考上重点大学时,他找到薪水不错的工作时,亲戚朋友都很羡慕父亲,父亲也为自己拥有这么一个优秀的儿子感到骄傲。

可是文子却迷茫了,他所拥有的这一切,真的是他喜欢的吗?他从事的这份工作只是随大流,只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许吗?

他用一个小长假的时间来考虑这件事。然后,他决定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只有他自己知道——在路上为别人拍照的时候,他是多么自由多么快乐,仿佛迎着春风奔跑,风里都是花香的味道。

普天之下的父母,没有不期望自己孩子优秀的。他们一方面期望和孩子相聚的时间多一些,另一方面又忍痛让他们飞去更辽阔的世界找寻自我。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斗争,只要孩子足够坚持,最终往往是父母妥协。

父亲发现文子心意已决,于是不再劝说,给予他支持。

创业初期,又是到一座新的城市,他忙得团团转,跟父亲联系得较少,每次他还没来得及打电话告诉父亲他最近在忙什么,父亲就会先打来电话。

有次父亲在电话中问他:“你是不是要出书了?”他回答“是”。父亲又问他:“你是不是决定以后在杭州定居了?”他依然回答“是”。他口头上回答得简洁,心里却略有些酸涩。

纵然他为梦想奋斗疏于和父亲联络,但父亲还是通过别的渠道了解了他的近况,一直关注着他的生活。他仿佛是高飞的风筝,无论飞多高多远,那根线也会牢牢被父母握在手心。

也是在那个时刻,他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平时和父亲面对面交流的时间太少,那次通话结束后,他在书桌上铺好信笺,给父亲写了一封信。把他对父亲的误解,把他对父亲的感激,把他对父亲的深情一一付诸笔端。

这封真情流露的信,父亲收到后老泪纵横,感慨万千。他从前认为文子任性叛逆其实是文子成长的一种表现,毕竟孩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父亲因此也释怀了,从心底理解了文子的选择。

因为工作的关系,文子会领略到世界各国的风光,也会在路上结识很多新朋友。可是,走再远,他始终都要回家。经历得多了,他越发明白陪伴的重要性。当他在杭州有了自己的房子后,他便把父母接到杭州住上一阵,尽可能多一点时间陪伴他们。

文子说:“以前很多人问我MOON最珍贵的是什么。我一直没有明确的答复,但今天我想我明白了:MOON最珍贵的就是陪伴在我们生命里的人。”

陪伴在我们生命里的人,除了父母,就是身边那些不离不弃的朋友。文子的好人缘让他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浩森算是其中最特殊的一个。

浩森不仅是文子的合伙人,还是那个为文子打开摄影梦想窗户的人。他陪伴文子走过最宝贵的十年青春岁月。遇到荆棘和泥泞,两人互相激励,保持乐观和自信;遇到荣誉和鲜花,两人互相督促,保持理智和清醒。

人生悠远漫长,能有知己一路同行,实乃一大幸事。

如今,文子的工作室做得风生水起,新书《我不要一成不变的生活》也成为畅销书,全国各地都有他的忠实粉丝。当初他只为追逐梦想,把摄影这件事做好,但现在,他也收获了满满的成功。

即便如此,他仍然没有懈怠,没有停下脚步。他说,他总想学习多一点的东西,去多一些地方,丰富和挖掘自己。

追梦旅程上最需要的是坚持,就如文子的好友小暖说的那样:“坚持,是对梦想的尊重和对青春的报答。”

这世界辽阔,我们总要找到自己喜欢做的那件事,或许那就是你的梦想所在。

而实现梦想的唯一方式就是拥有足够的勇气和行动力,去坚持到底。

你的努力是为了让你的选择更正确

人生就是一张试卷,上面有很多选择题,怎么选择全凭你自己。纵使人生的选择题没有标准答案,选择的时候也要遵从自己的内心,日后少一点后悔,也算不负此生。唯有这样,你才会比任何时候都要努力,因为你想用行动去证明:你的选择是正确的。

与苏锦重逢是在国展书会最后一天,彼时,我们已经有半年多没有任何联系了,本以为生命中再无交集的人突然出现在你面前,还说要请你喝咖啡,还是蛮讶异的。

我们选了临窗的位置落座,在卡布奇诺的香气中,苏锦说:“亚娟姐,我现在开始后悔了,当初就不应该听我妈的建议,回家乡做什么银行系统的工作。现在我每天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还要强颜欢笑地应对各种复杂的同事关系,真是身心俱疲啊!你说我现在该怎么办?”

苏锦曾是我部门的一位编辑,半年前,因为工作上遇到了一些不顺,加上她妈妈不停地在电话中跟她鼓吹在家乡为她谋求了一份多么安稳的工作,于是,她动摇了。

她提离职,我并不感到意外。她心有余而力不足,她很努力认真,却始终跟别的编辑之间有点差距,这些我都看在眼里。

但我能感觉到她是真心热爱这份工作,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相信假以时日,她会做出成绩来的,于是我试图挽留她。

“苏锦,你不要急,你先不要跟其他编辑比,你跟你自己比,你不觉得你已经比刚开始来的时候进步很多了吗?”我看着她说。

她微微一愣,抬起头来。

“你之所以做书慢,只是因为做图书封面的经验不足,而公司对封面的要求又很高。可是你在写方案方面、做版式设计方面进步都很大。

“你不需要跟别人比,只要跟自己比,今天比昨天进步了一点,就算成功。”

苏锦是来提辞职的,她以为我会很爽快地答应,没想到我会跟她说这些,一时她不知道该回应什么才好。

见她沉默,我问她:“你大学是学什么的?”

她回答:“会计。”

原来她和我一样,都是半路出家,学了别的专业却从事了文字方面的工作。可见是对文字工作足够热爱。

我让她把母亲和我说的话都抛到一边,仅仅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一周以后,再来告诉我走还是留。

一周后,苏锦选择了离开,我当然尊重她的选择。

这半年多没有她的任何消息,我想她应该是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并刻意避免跟我这个昔日上司联系。所以,对于现在突然出现在我面前,并抛给我一个那么沉重话题的她,我一时真不知道如何回答。

窗外,霓虹灯不停地闪烁,五彩的光映照在苏锦施过淡妆的脸上本应熠熠生辉,但她眼中的焦灼与落寞却让她看起来疲惫不堪。

我跟苏锦说:“你的具体情况我不是很清楚,但我的故事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

年少时,关乎我人生的很多次选择都是由父母做出的,我自己并没有选择的机会,或者说是我没有赋予自己选择的权利。

中考填志愿时,父亲让我填了师范学校和重点高中,后来我的分数能上重点高中,他觉得我上高中考大学比较有出息。于是,我上了省重点高中。

高二文理分班时,明明我喜欢文科,父母却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让我选了理科。

直到高考失败,我的分数和本科无缘,父亲觉得望女成凤梦破灭,成天发脾气。

虽然现在在我看来,人生足够漫长,如同一部厚重的书,高考只是其中一页,不管考得好与坏,翻过去就是了。

但当年,对十八岁的我而言,高考的意义重大,是决定人生成败的分水岭。高考失利,在亲戚异样的眼神和父亲的责骂声中,我体会到深深的挫败感。

在选择复读还是直接上一所大专院校时,父亲选择了让我上大专,他担心我复读不一定能考好。这一点其实正如我意,我也惧怕重过一遍那种每天算着高考倒计时的黑暗日子。

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题,是从我离开父母身边开始的。

我是在扬州某大学读的大专,扬州城风景秀美,宛如清新淡雅的江南美女,激发我很多创作灵感。高中时写小说被父母认为是不务正业,现在进了大学,终于可以泡在图书馆读喜欢的书,听喜欢的音乐,写喜欢的文字。

跟单调又辛苦的高中生活相比,大学的生活丰富多彩又自由自在。美好的大学生活中,我给自己的唯一压力是——我一定要考上本科。定这个目标,有两个原因:一是我希望能充分利用大学的时间来提高自己,以弥补高考失利的遗憾;二是当时的就业形势所需,用人单位倾向选择学历高的人才,我希望将来自己求职时不会因为学历而被拒之门外。

学历更高意味着在求职时有更多选择权和自主权,能够选择自己相对喜欢的工作。

就像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中对安德烈说的那样:“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大二时,有了“专转本”的机会,但是高昂的学费却让我有些望而却步,毕竟家中经济条件有限。

我打电话跟父母商量要不要参加“专转本”考试,父亲说可以去试试看,考上后去不去上再说,如果我非要上,只能自己想办法付学费。母亲则坚决反对去考,说供我读大专已属不易,家里弟弟、妹妹上学也急需钱,我不能如此自私,为了自己的前途不顾弟弟和妹妹。

归根到底,父母并不支持我去考试,理由是没钱支持我继续深造。

打电话的那个夜晚我失眠了,辗转反侧,左思右想,最终我决定去参加考试。

这是我第一次违背父母的意愿,也是我第一次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题。

我无法想象如果当初不去考试今天会怎样,我只知道,我从来没有为这个决定后悔过。

后来,我通过“专转本”的初试和复试,进入一所重点大学。学费问题是我自己解决的,通过助学贷款和给杂志写文章赚稿费,我顺利读完了大学。并且,在这所大学里,我收获了一份难能可贵的爱情。

也是从那次亲自为人生做选择题之后,我才真正学会了独立。从那之后,虽然父母还是会时不时给我意见,但我仅作参考,每次做选择的决定权还是在于我。

大学毕业进入社会后,面临的选择就更多了——和他谈了这么久恋爱,该不该和他结婚过一辈子?房价下降了,该不该在这个时候买房子?工作做得不是很开心,该不该选择辞职?

对于职场中人而言,最常见的选择莫过于跳槽,这时,身边的人会给你不同的意见,你有时难免会失去主张。

就拿我上一次跳槽来说吧,那次选择比以往任何一次跳槽都要艰难。

我在那家公司创建了女性阅读品牌“蝴蝶季”,从2008年1月出版第一本带有“蝴蝶季”logo的图书起,到2012年12月的整整五年时间,出版了上百本图书,也培养了不少原创作者。我的五年青春时光在“蝴蝶季”绽放,我的爱好和梦想在这里发芽、生根,我对“蝴蝶季”有着难以割舍的深厚感情。

因此,当新公司几次三番向我抛出橄榄枝的时候,我犹豫了。

一方面我想离开,我忍受不了公司拖欠作者稿费的行为,我希望把更多精力放在如何做好书上面,而不是为公司找理由拖欠作者稿费。我自己当作者时曾被出版社辜负过,而我进出版圈的初衷就是为作者谋福利,如今弄成这样的局面,我十分为难。作者们是出于信任才跟我合作,我不能辜负他们。

一方面我又想留下,除了我是品牌创始人对它有感情之外,还因为这份工作不需要坐班,压力不大,对于刚生完孩子的我而言再合适不过。新公司离家远,每天一来一回路上奔波的时间就是两个多小时,下班回到家接近八点,陪伴孩子的时间十分有限。

新公司给出的薪水也不是很有诱惑力,跟之前的待遇差不多。此时,身边的朋友、家人都劝我留下来,公司领导得知我有去意时,也表示来年给我加薪。只有作者们作为被拖欠稿费的受害者,支持我离开,说如果我到新公司发展得好,他们也跟着沾光。

说实话,当时我真的左右为难,一时间难以抉择。

可权衡再三,我决定接受新公司的offer,但是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不打卡考勤,不要求每天都去公司,实施弹性工作制。

我提这个要求不是懒得去公司,而是希望如果新工作忙得分身乏术时,我能留有一点时间照顾家庭、陪伴孩子。再忙的工作狂也不能忽略孩子的成长,毕竟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

虽然在新公司我享受的是弹性工作制,但实际上我比从前更努力。因为我要让当时不赞同我离开的人,甚至对我的选择冷嘲热讽的人明白,我的选择是对的。后来,事实证明如此,两年的时间里我给自己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苏锦听我说完这些,似有所悟,她望着我,真诚地说:“亚娟姐,我明白了,我还是要自己做选择,不要被别人的意见所左右。当初我要是不听我妈的建议回老家,说不定现在已经做出一番成绩了。实不相瞒,我已经辞了家乡那份安稳但无趣的工作,准备重新做文字相关的工作,我的爱好在这里,我愿意用汗水来浇灌我的梦想,我想,我终有一天会成功,像你一样。”

“如果你说的成功是指遵从自己的内心做自己想做的事,那我可以做你的榜样;如果你是指权力、财富、地位的话,我还差得很远。”我笑了,继续说道,“当然,后一种成功有的话咱也不拒绝。但我还是觉得,无论何时何地,做快乐的自己,能够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比所谓的成功更重要。”

人生就是一张试卷,上面有很多选择题,怎么选择全凭你自己。纵使人生的选择题没有标准答案,选择的时候也要遵从自己的内心,日后少一点后悔,就算不负此生。

而且,你会发现——只要是遵从自己内心做出的选择,你一定会比任何时候都要努力,因为你想用行动去证明:你的选择是正确的。

走上坡路的时候,遇到的阻力最大

现在觉得累,觉得难受正常,因为你在走上坡路,只有走下坡路才不累。可是,熬过去就会柳暗花明,你承受得比别人多,就会比别人收获得多。

李小姐是个男人,得此花名,缘于他走路时如弱柳扶风,被别人调戏时往往先羞红脸,见到蛇时会“啊”地发出一声比少女还夸张的尖叫。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