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

F

范昌乾(1907—1987),揭东炮台人。早年就读于汕头艺术师范学校、上海新华艺术大学。1931年回汕与孙裴谷等创建艺涛画社,1934年与黄裳等创办瀛寰艺术学校。1956年旅居新加坡,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开课授徒,并任新加坡华翰书画研究会顾问、导师,为新加坡培养了不少美术人才,是新加坡现代水墨画的重要开拓者之一。

范昌乾画作得益于吴昌硕、王个簃、诸闻韵诸家,诗、书、画、印俱精,作画题材广泛,尤精兰竹。王个簃曾题赞道:“写真能涉道源。”并附小序:“笔墨精妙,艺近乎道,兰竹见秀雅拔俗,书诗金石,能自辟畛畦。”又曾题:“昌乾老弟作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意味浓郁。”国画大师张大千也赞曰:“简俊莹洁,妙造自然。”其画作如大中堂《竹石图》,几株修竹挺然而立,笔情恣放,潇洒豪迈,浓淡相融,笔势雄奇,墨华焕发,呈现着郁勃的生机。又以朴厚灵动的行草自配诗云:“隐面潆情执意雕,此时仿佛乐中朝。娟娟美好无边竹,一片心声沃里饶。”从而使竹的实体和精神表现得更为充足。

(《范昌乾画集》)

范罕予(1903—?),字介眉。潮安人。幼年即从岭南诗画家郭餐雪习绘事,又入汕头专修科深造。后漫游泰、法、南洋群岛等地,尽绘其名山风景。曾开个展于泰国美术学院,深受欢迎。所作山水、花卉无不情韵深厚,别具风趣。

(《潮州历代美术家辞典》)

范家驹(1881—1943),别名芝生,晚年自署蹶翁。潮阳和平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入庠,二十八年中举人,三十年登进士,曾任法部郎中,后绝意仕途,以病辞官回乡,与郑邦任等办六都高等小学堂。1910年随父往上海经商。在上海期间,与黄遵宪、李瑞清、刘大同、朱汝珍等知名人士往来密切。

范家驹师法汉隶、魏碑,尤喜“二爨”。擅楷书、行书,造诣宏深。笔墨圆厚潇洒,外松内紧,挺劲秀丽,雄浑壮伟,古拙沉实,庄严肃穆,熔隶楷于一炉。潮阳现保存其笔迹多处,多为楷书,似隶非隶,近楷非楷,纯粹魏碑书风,圆厚华润,平正冲和,安静深穆,风度端凝。范家驹传世扇面较多,书法风格大致相同,笔画多有隶意,圆润古拙,骨秀而不瘦,肌丰而不肥。

(范进乐提供)

范其务(1888—1937),字志陆,大埔三河梓里人。广东黄埔陆军水学堂第三期、南京第四陆军中学、日本东京大学政治系毕业。历任广东北伐军排长,钦廉民军联络官,两广盐运使署缉私科长,东路讨贼军上校参谋。广东海关监督、电报局长。1925年任汕头市政厅长。后任武汉卫戍司令部汉口办事处主任、财政部盐务总处处长、福建省政府委员兼财政厅长、大埔县长等。

其书学“二爨”,稚拙古朴,隶意浓厚,气质高古。传世书作,字体多介于隶、楷之间,质拙凝重,主用方笔,字形或大或小,结法紧密但不类型化,变化丰富,显得端严高古。

(《民国广东将领志》)

范卓坚(1918—1982),潮阳和平福善村人,与清末进士范家驹是同乡族亲。范家驹以魏碑扬名于世,受其影响,范卓坚从小就喜欢书法艺术。在潮阳六都中学读初中期间,他就对隶、篆、楷、草、行各种字体均有所涉猎。初中毕业后,他在经营酒业之余,专攻范家驹的魏碑体和苏东坡的行书,颇有成效。

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范卓坚更潜心于书法,他的魏碑写得遒劲稳健、厚朴沉实,行书用笔有苏轼丰腴跌宕、天真烂漫之趣。当时,民间上门索字者甚众,尤其是他的魏体,甚是适合作墓碑字,因而目前遗存于山上的墓碑笔迹甚多。对于求字者,他来者不拒,毫不计较报酬,群众口碑甚好。

(范进乐提供)

范祖庚,字绳斋。南澳人。同治年间任粤围副车,光绪三十五年(1909)恩科正榜(赐进士),历任南澳学海书院、饶平瑞光书院主讲。擅书画。

(《潮州历代美术家辞典》)

方朝泰,惠来秀水里人。同治十二年(1873)贡元。能诗,亦能书,惠来前詹铭湖岩内摩崖石刻“香风洞”三字,是他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与吴佐熙、谢锡勋同游时所书。

(《揭阳美术家人名辞典》)

方棣棠(1899—1968),潮阳洋乌都司马浦人。曾赴法国、比利时留学,任巴黎道路建筑公司、亨土登建筑事务所、鲁力建筑公司工程师,中国国民党旅欧支部副部长、驻法总支部执委、驻比利时通讯处主任等。回国后,历任中山大学工程办事处主任及石牌新址校舍总监,广东省建设厅技正、第二科科长、技术室主任,广州市都市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工业专科学校和中山大学、重庆大学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南工学院(今为华南理工大学)教授,著有《工程力学及结构力学》《工程构造原理》《材料力学》等,方棣棠长期致力于建筑科学研究,书法较少传世,其书温润娴雅、清新自然、用笔潇洒,令人喜爱。

(《汕头大博览》)

方功惠(1829—1897),字庆龄,号柳桥。湖南巴陵(今岳阳市)人。光绪十年(1884)至二十一年(1895)曾三任潮州知府,长达七年。擅长书法,尤以楷书为妙,时潮州城大街商户多有方太守写的招牌字,现已不可见。光绪十三年(1887),两广总督张之洞定潮,檄方功惠重修韩文公祠,“移祠左大士庵于山坡,开拓界址,而翼以亭阁,山麓架石桥,以便往来,其规模丽倍于昔”。现韩文公祠正堂栋梁有方功惠题字“大清光绪十四年冬十月谷旦两广总督部堂重修,二品顶戴补用道署潮州府知府兼理盐运同候补知府方功惠监修”,正是这次大修韩祠的实物记录。方功惠自幼嗜书,家有碧琳琅馆,藏书十万卷,富甲粤东,当时几乎可与陆氏皕宋楼和丁氏八千卷楼相匹。方氏饶于资财,故他喜欢刻书,所刊《碧琳琅馆丛书》,收书四十四种,其中多是海内罕见孤本;又刻有《古经解汇函》《古小学汇函》《全唐文纪事》等。

方功惠书法作品甚丰,然至今已不多见,百榕斋收藏方氏小楷扇面,书写工整秀丽,已改变欧体的方劲为圆润,应属方氏自家面目。

(《潮州历代美术家辞典》)

方靖山(1869—1941),名朝安,字靖山,号学稼子,以字行。惠来县秀水里人。就读广州黄埔水陆师学堂。清光绪年间贡生,继赴石城任堂兄方纬星的副官。在抗击法舰入侵石城之战中立功,授江苏补用知府。后加入同盟会,民国年间任广东新丰、从化县县长,广州述善堂总理。又创办述善中学,任校长兼教员。还曾任省城潮州八邑会馆总理、广州商会、广州七十二行顾问等,期间代表商界向朝廷献议,减收税金一半,使业界受益。谢世时,蒋中正书“一方矜式”、林森书“岭南者德”刻于柱联之上。擅诗能书。有《秀水诗文集》。从化大凹村存有其手书匾额“戒欺书室”,上款“民国二十年国庆”,落款为“惠来方朝安”,皆楷书。较著名的学生有后来成为“普宁民国三大书家”之一的顾百陶。

(《惠来县志》,黄外浩提供)

方隆义(1879—1982),惠来东陇村人。十岁失怙,幼而能自立。1927年参加彭湃在苗海领导的革命武装暴动,负责运送军饷。一生不沾烟、茶、酒。喜吃鱼,少吃肉。性乐观爽直,以武术、书法自娱,书法为乡民所喜爱。1982年春月104岁无疾而终。

(《揭阳美术家人名辞典》)

方明生(1905—1985),普宁东坑人。1927年进汕头震东中学读书。1928年往暹罗当家庭教师,翌年参加暹京反帝大同盟。1937年6月回国,参加普宁县青年抗敌同志会,后历任中共区委书记、特派员等。1949年5月任中共普宁县委常委,参与筹备建立普宁县人民政权的工作。后历任汕头专员公署副专员、中共汕头地委统战部部长等。在汕头离休后,为汕头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名誉主席、汕头华侨历史学会会长。其书法疏朗有致,劲若飞动,如朗月清风,书韵自高。

(《普宁县人物传》)

方乃斌(1895—1991),字启东。惠来惠城人。1920年毕业于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1922年就任广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今韩山师范学院)校长,1927年4月至1948年冬,历任汕头市市长,普宁、阳春、潮阳、增城等县县长,其间曾任汕头市立第一中学和惠来县立中学校长。1949年后移居台港两地。居港台40年间,专事教授、搜集与研究词文,编辑出版专集有《青山草庐词稿》《词史大全第一辑》《葵庐词钞(沁园春百阕)》《葵庐词钞三百首》《历代三千家词》《葵庐文钞》等。方乃斌的书法继承“二王”传统,点画细劲,结体秀长,风格清朗俊逸。

(《韩师史略》)

方瑞麟(1880—1951),字少麟,别字悟庵。普宁洪阳人。光绪三十一年(1905)留学日本,适孙中山于日本东京组织中国同盟会,其在孙中山熏陶下加入同盟会,并受孙中山委派回潮汕协助许雪秋组织起义。辛亥革命后,方瑞麟任南洋华侨宣慰员,后曾任潮安县长、惠来县长、韩江治河处主任等职,1932年8月至1933年4月任潮阳县长,1936年任广东政府驻汕头参议员。汕头沦陷后回普宁,出任浚河委员会主任。潮阳成田简朴村三复里克成堂石刻为其所书,古拙沉雄,潇洒奔放,刚健清新。又擅隶书,匀整秀丽、体态扁平、行距疏朗、逸致翩翩、秀美飞动。

(《普宁县人物传》)

方若琪(1916—2004),别号老榕、得古、王理,署居室为常乐斋、六桂草堂。惠来人。1936年赴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专攻中国画,花鸟师从潘天寿、王个簃,山水师从汪省远,书法师从李健、马公愚。毕业后历任惠来中学、汕头第一中学、韩山师范专科学校教师。出版有《当代画家作品集·方若琪》《方若琪画展作品集》。

方若琪擅长花鸟画,喜为“闲花”“小草”造像,信手拈来,生机盎然;用笔融冶金石气,古拙奇崛,娇丽清新;构图奇险,尽脱窠臼,视觉冲击力强烈;设色灿烂辉煌,形成奇崛峥嵘、婀娜婉转的鲜明风格。书法方面主要临习《郑文公碑》《爨宝子》《石门颂》和《石鼓文》等,以碑的笔法入行书,在画面上的行书题跋,高古清新,天真野逸,与画浑然一体。作品入选第一、二届全国美术展,海峡两岸名家画展。

(《当代画家作品集——方若琪》)

方寿君(1872—1925),笔名方松。惠来惠城人。擅画,以人物见长,有北派风格,寥寥数笔,浓淡相宜。宣统二年(1910)有《达摩过海图》参加南京全国画展,获第二名。

(《揭阳美术家人名辞典》)

方书宏(1887—1964),普宁洪阳人。青年时往潮安浮洋学泥塑,后赴泰国皇家厨做菜,在泰国生活二十多年。返国后在洪阳等地制作活景,有泥塑、面塑的古装人物等,兼制大戏服、头盔、戏具。独创“麦秆花”,即各种花鸟草虫和各类纸制画屏,匠心独运,技艺独特,深受民间好评。

(《揭阳美术家人名辞典》)

方书林,号鲁斋。抗日战争前后曾在省立韩山师范学校(今韩山师范学院)任教,时胡镇福任该校校医,方为胡所集画册题词,录伊秉绶语,并仿伊君隶书体。其还曾录诗作数首赠同事王显诏,中有《山村绝句》云:“冈峦叠叠拥丹霞,林木青青映几家,野翁朝出锄园草,牧女夜归浇井花。”书隶体,劲健古朴,得力于隶书伊秉绥。

(《潮州历代美术家辞典》)

方勋(1839—1889),普宁洪阳西村人。方耀之弟。曾任福建汀漳龙兵备道。擅书。普宁洪山顶华岩寺纱帽石,有他在光绪十四年(1888)重阳书撰的记游文,为行书。台湾《台南市寺庙匾联图集》载,方勋于光绪三年(1877)为台南三山国王庙书“重瞻山斗”匾,下款为“钦加布政使衔统领台南潮晋全军福建尽先补用道克勇巴图鲁方勋敬撰并书”。

(《揭阳美术家人名辞典》)

方耀(1834—1891),又名辉,字照轩。普宁洪阳西村人。出身行伍,以剿太平军发迹,官至广东水师提督。咸丰元年(1851),方耀在其父方源所率乡团任职,后与太平军作战,从把总升为都司,赐号展勇巴图鲁。同治元年(1862)调海南,补琼州镇右营都司,署三江协副将。七年八月,调任潮州镇总兵。九年,受总督瑞麟委派,开始清办潮州积案,数年间,办案数千宗,杀戮近3 000人,其中有义军、抗官抗租者,也有土豪海盗。这就是潮汕民间所称的“方大人办清乡”。十三年起主持韩江流域十八都疏浚韩江水道,令各县开浚溪河以保农田,又命疏浚汕头厦岭海至举登一带水域,并清丈滨海沙田,课税充作军饷。同时,倡办金山书院及各县乡学数百所;开设韩江书局,购刻书籍;在各地广设善堂,救济收养孤儿,收埋冻馁乞丐。光绪三年(1877)调任广东陆路提督。五年再任潮州镇总兵,负责潮州、南澳至碣石防务,先后修筑加固汕头崎碌等处沿海炮台。九年中法战争爆发,调钦州驻防。十一年署理广东水师提督,驻虎门。后卒于任上。

同治间方耀于揭阳棉湖兴建兴道书院,书院门匾背面“砥行立名”四字为方耀所书,笔力雄健,沉着激迈。

(《潮汕百科全书》)

方志星(1919—2006),惠来人,1944年毕业于桂林美术专科学校,参加在桂林举办的西南剧展及田汉任总领队的桂林文化界组织的文抗队,到前线表演慰问伤病员。后任中学校长,参与组建汕头市人民剧社并任社长,从事美术戏剧工作数十年。曾为汕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处级干部、汕头市书画社主任、中国民主同盟汕头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素以画竹、兰、棕榈见长,绰约多姿,传递着清新纯净、洒脱高雅之风貌。

(《醉墨》《汕盟艺风》)

房修,字竹漪。闽派画家。清康熙年间,从福建迁居潮州城马房巷。相传房修来潮“入城十三担画稿”。房修在潮期间,曾设帐课徒,传授闽派画法。黄壁、陈琼、李灿、赖焦等均得其亲授。

房修擅长山水、花卉画,尤以意笔花卉见长,常作大幅画,功力深厚。汕头博物馆藏其大中堂山水画,宽116厘米,高213厘米,经专家鉴定为二级真品。画面壮观,层次丰富,笔墨潇洒遒劲,颇具巨然笔意。清末县令侯乙符(名节)题诗曰:“古瀛论名画,黄壁与陈琼。余颖亦作手,杜元尤铮铮。兹观房修画,气象何峥嵘。诸子伏海滨,中原晦其名。即此尺幅中,千山凛秋声。黄陈与余杜,不知孰横竖。我闻房皋民,山水号最精。修岂其苗裔,韶秀与之争。谁与究画史,一令识者评。君但宝此图,斯乃潮之英。隐岑先生雅属。甲子冬日乙符漫笔。”画中房修题识共两行字,上部已残缺,第一行字存“月中浣之三日”,第二行存“修”字及“房”字一小部分,末有印,白文为“房修”,朱文为“竹漪”。

(《潮州历代美术家辞典》)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