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第二篇

樱花赞

冰心

樱花是日本的骄傲。到日本去的人,未到之前,首先要想起樱花;到了之后,首先要谈到樱花。你若是在夏秋之间到达的,日本朋友们会很惋惜地说:“你错过了樱花季节了!”你若是冬天到达的,他们会挽留你说:“多呆些日子,等看过樱花再走吧!”总而言之,樱花和“瑞雪灵峰”的富士山一样,成了日本的象征。

我看樱花,往少里说,也有几十次了。在东京的青山墓地看,上野公园看,千鸟渊看……;在京都看,奈良看……;雨里看,雾中看,月下看……日本到处都有樱花,有的是几百棵花树拥在一起,有的是一两棵花树在路旁水边悄然独立。春天在日本就是沉浸在弥漫的樱花气息里!

我的日本朋友告诉我,樱花一共有三百多种,最多的是山樱,吉野樱,和八重樱。山樱和吉野樱不像桃花那样地白中透红,也不像梨花那样地白中透绿,它是莲灰色的。八重樱就丰满红润一些,近乎北京城里春天的海棠。此外还有浅黄色的郁金樱,花枝低垂的枝垂樱,“春分”时节最早开花的彼岸樱,花瓣多到三百余片的菊樱……掩映重叠、争妍斗艳。清代诗人黄遵宪的《樱花歌》中有:

墨江泼绿水微波

万花掩映江之沱

倾城看花奈花何

人人同唱樱花歌

……

花光照海影如潮

游侠聚作萃渊薮

……

十日之游举国狂

岁岁欢虞朝复暮

这首歌写尽了日本人春天看樱花的举国若狂的盛况。“十日之游”是短促的,连阴之后,春阳暴暖,樱花就漫山遍地的开了起来,一阵风雨,就又迅速地凋谢了,漫天遍地又是一片落英!日本的文人因此写出许多“人生短促”的凄凉感喟的诗歌,据说樱花的特点也在“早开早落”上面。

也许因为我是个中国人,对于樱花的联想,不是那么灰黯。虽然我在一九四七年的春天,在东京的青山墓地第一次看樱花的时候,墓地里尽是些阴郁的低头扫墓的人,间以喝多了酒引吭悲歌的醉客,当我穿过圆弯似地莲灰色的繁花覆盖的雨道的时候,也曾使我起了一阵低沉的感觉。

今年春天我到日本,正是樱花盛开的季节,我到处都看了樱花,在东京,大阪,京都,箱根,镰仓……但是四月十三日我在金泽萝香山上所看到的樱花,却是我所看过的最璀璨,最庄严的华光四射的樱花!

四月十二日,下着大雨,我们到离金泽市不远的内滩渔村去访问。路上偶然听说明天是金泽市出租汽车公司工人罢工的日子。金泽市有十二家出租汽车公司,有汽车二百五十辆,雇用着几百名的司机和工人。他们为了生活的压迫,要求增加工资,已经进行过五次罢工了,还没有达到目的,明天的罢工将是第六次。

那个下午,我们在大雨的海滩上,和内滩农民的家里,听到了许多工农群众为反对美军侵占农田作打靶场奋起斗争终于胜利的种种可泣可歌的事迹。晚上又参加了一个情况热烈的群众欢迎大会,大家都兴奋得睡不好觉,第二天早起,匆匆地整装出发,我根本把今天汽车司机罢工的事情,忘在九霄云外了。

早晨八点四十分,我们从旅馆出来,十一辆汽车整整齐齐地摆在门口。我们分别上了车,徐徐地沿着山路,曲折而下。天气晴朗,和煦的东风吹着,灿烂的阳光晃着我们的眼睛……

这时我才忽然想起,今天不是汽车司机们罢工的日子么?他们罢工的时间不是从早晨八时开始么?为着送我们上车,不是耽误了他们的罢工时刻么?我连忙向前面和司机同坐的日本朋友询问究竟。日本朋友回过头来微微地笑说:“为着要送中国作家代表团上车站,他们昨夜开个紧急会议,决定把罢工时间改为从早晨九点开始了!”我正激动着要说一两句道谢的话的时候,那位端详稳静、目光注视着前面的司机,稍稍地侧着头,谦和地说:“促进日中人民的友谊,也是斗争的一部分呵!”

我的心猛然地跳了一下,像点着的焰火一样,从心灵深处喷出了感激的漫天灿烂的火花……

清晨的山路上,没有别的车辆,只有我们这十一辆汽车,沙沙地飞驰。这时我忽然看到,山路的两旁,簇拥着雨后盛开的几百树几千树的樱花!这樱花,一堆堆,一层层,好像云海似地,在朝阳下徘红万顷,溢彩流光。当曲折的山路被这无边的花云遮盖了的时候,我们就像坐在十一只首尾相接的轻舟之中,凌驾着怡荡的东风,两舷溅起哗哗的花浪,迅捷地向着初升的太阳前进!

下了山,到了市中心,街上仍没有看到其它的行驶的车辆,只看到街旁许多的汽车行里,大门敞开着,门内排列着大小的汽车,门口插着大面的红旗,汽车工人们整齐地站在门边,微笑着目送我们这一行车辆走过。

到了车站,我们下了车,以满腔沸腾的热情紧紧地握着司机们的手,感谢他们对我们的帮助,并祝他们斗争的胜利。

热烈的惜别场面过去了,火车开了好久,窗前拂过的是连绵的雪山和奔流的春水,但是我的眼前仍旧辉映着这一片我所从未见过的奇丽的樱花!

我回过头来,问着同行的日本朋友:“樱花不消说是美丽的,但是从日本人看来,到底樱花美在哪里?”他搔了搔头,笑着说:“世界上没有不美的花朵……至于对某一种花的喜爱,却是由于各人心中的感触。日本文人从美而易落的樱花里,感到人生的短暂,武士们就联想到捐躯的壮烈。至于一般人民,他们喜欢樱花,就是因为它在凄厉的冬天之后,首先给人民带来了兴奋喜乐的春天的消息。在日本,樱花就是多!山上、水边、街旁、院里,到处都是。积雪还没有消融,冬服还没有去身,幽暗的房间里还是春寒料峭,只要远远地一丝东风吹来,天上露出了阳光,这樱花就漫山遍地开起!不管是山樱也好,吉野樱也好,八重樱也好……向它旁边的日本三岛上的人民,报告了春天的振奋蓬勃的消息。”

这番话,给我讲明了两个道理。一个是:樱花开遍了蓬莱三岛,是日本人民自己的花,它永远给日本人民以春天的兴奋与鼓舞;一个是:看花人的心理活动,做成了对于某些花卉的特别喜爱。金泽的樱花,并不比别处的更加美丽。汽车司机的一句深切动人的、表达日本劳动人民对于中国人民的深厚友谊的话,使得我眼中的金泽的漫山遍地的樱花,幻成一片中日人民友谊的花的云海。让友谊的轻舟,激箭似地,向着灿烂的朝阳前进!

深夜回忆,暖意盈怀,欣然提笔作《樱花赞》。

一九六一年

[鉴赏]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福建闽侯县人。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五四”运动时,在协和女子大学预科学习,并开始文学创作。1926年先后在燕京、清华大学任教。主要作品有散文《寄小读者》、《冰心散文集》、《归来以后》、《樱花赞》、《小桔灯》、《拾穗小才帅》等;小说集《南归》、《往事》、《冰心小说集》等。

这篇散文作者以饱蘸诗意的笔,描绘了日本樱花之美,并以花喻人、托物抒情,由衷地赞颂中日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她是一篇笔调清丽、感情真挚、寓意深远的优美散文。

文章开门见山地点题,写到:“樱花是日本人民的骄傲。”“到日本去的人,未到之前,首先要想起樱花;到了以后,首先要谈到樱花”。如此用两个“首先”加以突出樱花的地位。倘若没碰上樱花季节,日本朋友不是“惋惜”就是“挽留”,这更说明樱花季节的珍贵。然后以“总而言之”加以概括:“樱花和瑞雪灵峰的富士山一样,成了日本的象征。”这样把樱花的赞美之情推到了一个高峰,使文章一开始对读者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下文对作者主题思想的表达自然水到渠成。

纵观全文,“寓情于景”,作者把自己对日本人民的友好感情完全倾注在对樱花的“漫话”之中。作者对樱花的外形美,略而不谈,却饶有兴味地去写樱花被人们珍重及樱花季节的盛况,别开生面地描绘出樱花美的图景,从而表达作者对日本人民的赞美之情。作者还借用“景因情异”之笔,描绘出清新优美的意境:那漫山遍野的樱桃,“幻成一片中日人民友谊的花的云海”,在这里作者就是通过意境的描绘,来表达浓郁的感情。语言朴素、格调清新、令人回味无穷。

另外作者在描述和赞美樱花的时候,将迤通潇洒的笔锋一转,穿插记叙了似乎题外的一件事:在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了内滩渔村坐车返回车站时,正遇上当地汽车司机举行罢工。为了不耽误中国作家代表团的返程时间,日本工人临时决定把原定的罢工时间从早晨八点推迟到九点开始。正当作者激动地想要说一两句道谢的话时,一位汽车司机谦和地说:“促进日中人民的友谊也是斗争的一部分呵!”此时,作者感到“心猛然地跳了一下,象点着的焰火一样,从心灵深处喷出了感激的漫天灿烂的火花……”。作者的妙笔生花,在这里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形象化了,给读者以深刻的感染,我们从这段描述中,不难看出中日人民深厚的情谊在通篇散文中的份量。在作者细腻的文笔之下,樱花已成为中日人民友好情谊的象征。这篇作品不仅仅赞赏了樱花之美,同时也歌颂了中日友谊。

谈生命

冰心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地穿过了悬岩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乐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时候他遇到峋山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地起伏催逼,直到他过了,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静静地流着,低低地吟唱着,轻轻地渡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这激电,这迅雷,使他心魂惊骇,疾风吹卷起他,大雨击打着他,他暂时浑浊了,扰乱了,而雨过天晴,只加给他许多新的力量。有时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向他照耀,向他投影,清冷中带些幽幽的温暖:这时他只想憩息,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终于有一天,他远远地望见了大海,呵!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这大海,使他屏息,使他低头,她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大海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延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地破壳出来。他也许长在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了天,呵!看见了天!他便伸出嫩叶来吸收空气,承受日光,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他也许受着大树的荫遮,也许受着大树的覆压,而他青春生长的力量,终使他穿枝拂叶地挣脱了出来,在烈日下挺立抬头!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荫,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秋风起了,将他叶子,由浓绿吹到绯红,秋阳下他再有一番的庄严灿烂,不是开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后的宁静和怡悦!终于有一天,冬天的朔风,把他的黄叶干枝,卷落吹抖,他无力地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然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叶,大生命中之一滴。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等于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我曾读到一个警句,是“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世界、国家和个人的生命中的云翳没有比今天再多的了。

[鉴赏]

冰心(1900—1999),女,现、当代著名作家,世纪同龄人。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在新诗、小说、散文及翻译诸多方面均卓有建树,尤以散文创作见长。著有散文集《寄小读者》、《冰心散文选》及《归来以后》、《我们把春天吵醒了》、《小橘灯》、《樱花赞》、《拾穗小札》和《晚晴集》、《记事珠》、《我的故乡》、《冰心近作选》等。有《冰心文集》、《冰心散文全编》等多种版本行世;《冰心散文选》是其较好的散文选本。

《谈生命》是世纪老人冰心在生命暮年所写的一篇带有比喻、象征,有着哲理寓意的“生命体验”散文。它不仅哲思深邃、宏阔,形象鲜明、生动,而且文字精练、老到,像一篇美轮美奂的“散文诗”。

全文为“一片作”,一气呵成。但细读全文,似可断为三部分:“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是一段;“生命又像一棵小树”是又一段;“宇宙是一个大生命”则是最后(第三)一段。前两部分寓“意”于“像”,平静对待苦、乐,是以相同的意思、不同的比喻,做了“复沓”的强化表达,写得生动、具象,神采飞扬;最后一部分直抒胸臆,升华哲理,说出了作者历经百年沧桑、备尝酸甜苦辣后的生命“体验”,十分警醒、动人。

生命中有快乐,也有苦痛:“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因此,我们应该“感谢生命”!她自己一生的“体验”使她极自然地欣赏这样的警句:“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在这里,她几乎是在企盼、赞美“苦痛”(云翳)了!而这,正是这位百岁老人在她生命的“黄昏”时刻留给我们的宝贵“箴言”!

这种“主旨”或“立意”,我们在以前的众多文章中是不曾见的!

为了“生命”中这“够多的云翳”,我们应感谢冰心!

养花

老舍

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我可还没成为养花专家,因为没有工夫去作研究与试验。我只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乐趣,花开得大小好坏都不计较,只要开花,我就高兴。在我的小院中,到夏天,满是花草,小猫儿们只好上房去玩耍,地上没有它们的运动场。

花虽多,但无奇花异草。珍贵的花草不易养活,看着一棵好花生病欲死是件难过的事。我不愿时时落泪。北京的气候,对养花来说,不算很好。冬天冷,春天多风,夏天不是干旱就是大雨倾盆,秋天最好,可是忽然会闹霜冻。在这种气候里,想把南方的好花养活,我还没有那么大的本事。因此,我只养些好种易活、自己会奋斗的花草。

不过,尽管花草自己会奋斗,我若置之不理,任其自生自灭,它们多数还是会死了的。我得天天照管它们,像好朋友似地关切它们。一来二去,我摸着一些门道:有的喜阴,就别放在太阳地里;有的喜干,就别多浇水。这是个乐趣,摸住门道,花草养活了,而且三年五载老活着、开花,多么有意思呀!不是乱吹,这就是知识呀!多得些知识,一定不是坏事。

我不是有腿病吗,不但不利于行,也不利于久坐。我不知道花草们受我的照颐,感谢我不感谢;我可得感谢它们,在我工作的时候,我总是写了几十个字,就到院中去看看,浇浇这棵,搬搬那盆,然后回到屋中再写一点,然后再出去,如此循环,把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到一起,有益身心,胜于吃药。要是赶上狂风暴雨或天气突变哪,就得全家动员,抢救花草,十分紧张。几百盆花,都要很快地抢到屋里去,使人腰酸腿疼,热汗直流。第二天,天气好转,又得把花儿都搬出去,就又一次腰酸腿疼,热汗直流。可是,这多么有意思呀!不劳动,连棵花儿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么?

送牛奶的同志,进门就夸“好香”!这使我们全家都感到骄傲。赶到昙花开放的时候,约几位朋友来看看,更有秉烛夜游的神气——昙花总在夜里放蕊。花儿分根了,一棵分为数棵,就赠给朋友们一些;看着友人拿走自己的劳动果实,心里自然特别喜欢。

当然,也有伤心的时候,今年夏天就有这么一回。三百株菊秧还在地上(没有移入盆中的时候),下了暴雨。邻家的墙倒了下来,菊秧被砸死者约三十多种,一百多棵!全家都几天没有笑容!

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实,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鉴赏]

老舍(1898~1960),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市人。著名小说家、剧作家。曾任北京文联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等职。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散文集有《我热爱新北京》、《老舍散文选》等。

《养花》是一篇讲养花之乐的短文,从文中我们看到的却是一颗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美好心灵。洋溢着对美的事物的热爱之情。

文章的题目是“养花”,全篇都在谈养花之事,只字未提其它内容。但,读者能从字里行间,仿佛能看到这样的字眼:“生活是多么有趣啊!生活是多么美好啊!”这正是作者的绝妙之处,也是文章的魅力所在。

在老舍看来,花就是一种生命的象征,花开得大小好坏无所谓,只要开花,他就心满意足了。因为开花,就是美好生命的展示,花的自然色状,带给人的是生命的启示。因此,他愿意养“自己会奋斗的花草”。

作者虽然患有腿病,仍然悉心关照花草。他看着一颗好花生病欲死就难过,抢救风雨中的花草,累得腰酸腿疼、热汗直流,他感到说不出的有意思。当写至因下暴雨,“邻家的墙倒下来,菊秧被砸死者约三十多种,一百多棵!全家都几天没有笑容!”行文至此,读者可以想象的出,当那墙垣轰然倒下,压到那稚嫩的菊秧上时,老舍及他的家人,或许因见到菊秧被压折毁灭时的痛苦,而引发出了内心深处同样痛苦的振颤。因为他们太爱那些花了,花成了他们家的一员,只有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才会因为一些花草的死亡而“全家都几天没有笑容”,而对于物的这种怜悯与哀伤,正表现出老舍作为人的善良。

文章的结尾写的是“养花的乐趣”,乐趣何在?在于“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实,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有花有实、有香有色”,是花的自然色状的动人;“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是将花人格化,达到了一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既须劳动,又长见识”,是在养花中得到的一种生活哲理。老舍在养花中“长见识”,读者在读《养花》亦在长见识啊!

这篇散文语言朴实,写得非常自然,恰似面对朋友随随便便讲出来的,看不到一点刀斧痕迹。然而,它又很讲究结构和布局。全篇不离养花,但层次十分分明,或谈养花的爱好、或谈养花的辛苦,或谈养花的乐趣……在叙述中有对比,有变化。特别是最后一段寥寥数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升华了文章的主题思想,并将读者的兴趣推向了高潮,这时收束全文,恰到好处,让读者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亡人逸事

孙犁

旧式婚姻,过去叫做“天作之合”,是非常偶然的。据亡妻言,她十九岁那年,夏季一个下雨天,她父亲在临街的梢门洞里闲坐,从东面来了两个妇女,是说媒为业的,被雨淋湿了衣服。她父亲认识其中的一个,就让她们到梢门下避避雨再走,随便问道:

“给谁家说亲去来?”

“东头崔家。”

“给哪村说的?”

“东辽城。崔家的姑娘不大般配,恐怕成不了。”

“男方是怎么个人家?”

媒人简单介绍了一下,就笑着问:

“你家二姑娘怎样?不愿意寻吧?”

“怎么不愿意。你们就去给说说吧,我也打听打听。”她父亲回答得很爽快。

就这样,经过媒人来回跑了几趟,亲事竟然说成了。结婚以后,她跟我学认字,我们的洞房喜联横批,就是“天作之合”四个字。她点头笑着说:

“真不假,什么事都是天定的。假如不是下雨,我就到不了你家里来!”

虽然是封建婚姻,第一次见面却是在结婚之前。定婚后,她们村里唱大戏,我正好放假在家里。她们村有我的一个远房姑姑,特意来叫我去看戏,说是可以相相媳妇。开戏的那天,我去了。姑姑在戏台下等我。她拉着我的手,走到一条长板凳跟前。板凳上,并排站着三个大姑娘,都穿得花枝招展,留着大辫子。姑姑叫着我的名字,说:

“你就在这里看吧,散了戏,我来叫你家去吃饭。”

姑姑的话还没有说完,我看见站在板凳中间的那个姑娘,用力盯了我一眼,从板凳上跳下来,走到照棚外面,钻进了一辆轿车。那时姑娘们出来看戏,虽在本村,也是套车送到台下,然后再搬着带来的板凳,到照棚下面看戏的。

结婚以后,姑姑总是拿这件事和她开玩笑,她也总是说姑姑会出坏道儿。

她礼教观念很重。结婚已经好多年,有一次我路过她家,想叫她跟我一同回家去。她严肃地说:

“你明天叫车来接我吧,我才走。”我只好一个人走了。

她在娘家,因为是小闺女,娇惯一些,从小只会做些针线活,没有下场下地劳动过。到了我们家,我母亲好下地劳动,尤其好打早起,夏秋两季,听见鸡叫,就叫起她来做饭。又没个钟表,有时饭做熟了,天还不亮。她颇以为苦。回到娘家,曾向她父亲哭诉。她父亲问:

“婆婆叫你早起,她也起来吗?”

“她比我起得更早。还说心痛我,让我多睡了会儿哩!”

“那你还哭什么呢?”

我母亲知道她没有力气,常对她说:

“人的力气是使出来的,要伸懒筋。”

有一天,母亲带她到场院去摘北瓜,摘了满满一大筐。母亲问她:

“试试,看你背得动吗?”

她弯下腰,挎好筐系猛一立,因为北瓜太重,把她弄了个后仰,沾了满身土,北瓜也滚了满地。她站起来哭了。母亲倒笑了,自己把北瓜一个个拣起来,背到家里去了。

我们那村庄,自古以来兴织布,她不会。后来孩子多了,穿衣困难,她就下决心学。从纺线到织布,都学会了。我从外面回来,看到她两个大拇指,都因为推机杼,顶得变了形,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

后来,因为闹日本,家境越来越不好,我又不在家,她带着孩子们下场下地。到了集日,自己去卖线卖布。有时和大女儿轮换着背上二斗高梁,走三里路,到集上去粜卖。从来没有对我叫过苦。

几个孩子,也都是她在战争的年月里,一手拉扯成人长大的。农村少医药,我们十二岁的长子,竟以盲肠炎不治死亡。每逢孩子发烧,她总是整夜抱着,来回在炕上走。在她生前,我曾对孩子们说:

“我对你们,没负什么责任。母亲把你们弄大,可不容易,你们应该记着。”

一位老朋友、老邻居,近几年来,屡次建议我写写“大嫂”。因为他觉得她待我太好,帮助太大了。老朋友说:

“她在生活上,对你的照顾,自不待言。在文字工作上的帮助,我看也不小。可以看出,你曾多次借用她的形象,写进你的小说。至于语言,你自己承认,她是你的第二源泉。当然,她瞑目之时,冰连地结,人事皆非,言念必不及此,别人也不会作此要求。但目前情况不同,文章一事,除重大题材外,也允许记些私事。你年事已高,如果仓促有所不讳,你不觉得是个遗憾吗?”

我唯唯,但一直拖延着没有写。这是因为,虽然我们结婚很早,但正象古人常说的:相聚之日少,分离之日多;欢乐之时少,相对愁叹之时多耳。我们的青春,在战争年代中抛掷了。以后,家庭及我,又多遭变故,直至最后她的死亡。我衰年多病,实在不愿再去回顾这些。但目前也出现一些异象:过去,青春两地,一别数年,求一梦而不可得。今老年孤处,四壁生寒,却几乎每晚梦见她,想摆脱也做不到。按照迷信的说法,这可能是地下相会之期,已经不远了。因此,选择一些不太使人感伤的断片,记述如上。已散见于其他文字中者,不再重复。就是这样的文字,我也写不下去了。

我们结婚四十年,我有许多事情,对不起她,可以说她没有一件事情是对不起我的。在夫妻的情分上,我做得很差。正因为如此,她对我们之间的恩爱,记忆很深。我在北平当小职员时,曾经买过两丈花布,直接寄至她家。临终之前,她还向我提起这一件小事,问道:

“你那时为什么把布寄到我娘家去啊?”

我说:

“为的是叫你做衣服方便呀!”

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

1982年2月12日晚

[鉴赏]

孙犁(1913~)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散文小说合集《白洋淀纪事》;散文集《晚安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泽集》、《远道集》、《老荒集》、《陋巷集》、《无为集》以及《孙犁散文选》等。

孙犁的《亡人逸事》,属于痛定思痛的作品,虽然他选择了一些“不太使人感伤的断片”,但那哀念之情已深深地渗在字里行间了,这实如宋人那句词:“情似雨余粘地絮”思念亡妻之情已深深嵌入心的沃野了。这篇散文情节平常却真实,语言朴实却精炼。正是在这一点上显示了孙犁散文的巨大魅力。

逸事是从“天作之合”的婚姻说起的,其实对“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旧婚姻而言,“天作之合”,只不过是一句虚言。然而在文章里“天作之合”简直就有了一种神话色彩。正如妻所言:“假如不是下雨,我就到不了你家里来!”在这一则逸事的叙述中,作者对那天的雨也怀着感激之情。倘真是“天作之合”,那是真当感谢天的,其实大凡人们谢天时,都是因为他享得了自己意想不到或难以承受的幸福、作者特记“天作之合”,或正是因为妻子为他带来了爱、幸福、宽慰、甚至写作的灵感。在这里,与其说作者谢天、不如说是在谢妻。实际上对天的感念,就是对妻的感念。

作者将最感人之处,写在文章末尾一节,妻子临终时仍记着的事是若干年前丈夫在北平做小职员时,寄至她家的两丈花布,那两句看似平常的问答,将夫妻恩爱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在字面之下,我们可以想到:因为那两丈花布,妻子对丈夫又增了多少爱与体贴。中国传统讲究得桃报李。《诗经·卫风·木瓜》有“投我的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的句子,这正可以作传统观念较强的妻子为人善良的写照。文章以妻子“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作结,使读者看到了一个辛劳一生,无怨无悔、温柔亦坚强的善良的中国妇女形象。她是带着一丝幸福的笑容去的,可这幸福的载体仅只是两丈花布,太容易满足了,令丈夫感动不已。所以作者愧疚地写到:“我们结婚四十年,我有许多事情对不起她,可以说她没有一件事情是对不起我的。”,在这里作者前后仅用两个对不起总结了他们四十年的夫妻生活。人至思念之极,往往愧悔之心生,对亡人的愧疚与自责,往往是对亡人的极度思念造成的。

文章的感情是深沉蕴藉的,它像陈年的老酒,香醇清冽,悠远绵长,令人回味无穷;文章的白描又是多么娴熟,它得心应手,朴实无华,叫人拍手称快。

读完此文,苏东坡的“不思量,自难忘……”词句不禁涌上心头。是啊,他们的神韵何等相似!

日出

刘白羽

登高山看日出,这是从幼小时起,就对我富有魅力的一件事。

落日有落日的妙处,古代诗人在这方面留下不少优美的诗句,如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可是再好,总不免有萧瑟之感。不如攀上奇峰陡壁,或是站在大海岩头,面对着弥漫的云天,在一瞬时间内,观察那伟大诞生的景象,看火、热、生命、光明怎样一起来到人间。但很长很长的时间,我却没有机缘看日出,而只能从书本上去欣赏。

海涅曾记叙从布罗肯高峰看日出的情景:

我们一言不语地观看,那绯红的小球在天边升起,一片冬意朦胧的光照扩展开了,群山像是浮在一片白浪的海中,只有山尖分明突出,使人以为是站在一座小山丘上。在洪水泛滥的平原中间,只是这里或那里露出来一块块干的土壤。

善于观察大自然风貌的屠格涅夫,对于日出,却作过精辟的描绘:

……朝阳初升时,并未卷起一天火云,它的四周是一片浅玫瑰色的晨曦。太阳,并不厉害,不像在令人窒息的干旱的日子里那么炽热,也不是在暴风雨之前的那种暗紫色,却带着一种明亮而柔和的光芒,从一片狭长的云层后面隐隐地浮起来,露了露面,然后就又躲进它周围淡淡的紫雾里去了。在舒展着云层的最高处的两边闪烁得有如一条条发亮的小蛇;亮得像擦得耀眼的银器。

可是,瞧!那跳跃的光柱又向前移动了,带着一种肃穆的欢悦,向上飞似的拥出了一轮朝日。……

可是,太阳的初升,正如生活中的新事物一样,在它最初萌芽的瞬息,却不易被人看到。看到它,要登得高,望得远,要有一种敏锐的视觉。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说,看日出的机会,曾经好几次降临到我的头上,而且眼看就要实现了。

一次是在印度。我们从德里经孟买、海德拉巴、帮格罗、科钦,到翠泛顿。然后沿着椰林密布的道路,乘三小时汽车,到了印度最南端的科摩林海角。这是出名的看日出的胜地。因为从这里到南极,就是一望无际的、碧绿的海洋,中间再没有一片陆地。因此这海角成为迎接太阳的第一位使者。人们不难想象,那雄浑的天穹,苍茫的大海,从黎明前的沉沉暗夜里升起第一线曙光,燃起第一支火炬,这该是何等壮观。我们到这里来就是为了看日出。可是听了一夜海涛,凌晨起来,一层灰蒙蒙的云雾却遮住了东方。这时,拂拂的海风吹着我们的衣襟,一卷一卷浪花拍到我们的脚下,发出柔和的音响,好像在为我们惋惜。

还有一次是登黄山。这里也确实是一个看日出的优胜之地。因为黄山狮子林,峰顶高峻。可惜人们没有那么好的目力,否则从这儿俯瞰江、浙,一直到海上,当是历历可数。这种地势,只要看看黄山泉水,怎样像一条无羁的白龙,直泄新安江、富春江,而经钱塘入海,就很显然了。我到了黄山,开始登山时,鸟语花香,天气晴朗,收听气象广播,也说二三日内无变化。谁知结果却逢到了徐霞客一样的遭遇:“浓雾弥漫,抵狮子林,风愈大,雾愈厚……雨大至……”只听了一夜风声雨声,至于日出当然没有看成。

但是,我却看到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不过,那既不是在高山之巅,也不是在大海之滨,而是从国外向祖国飞航的飞机飞临的万仞高空上。现在想起,我还不能不为那奇幻的景色而惊异。是在我没有一点准备、一丝预料的时刻,宇宙便把它那无与伦比的光华、丰采,全部展现在我的眼前了。当飞机起飞时,下面还是黑沉沉的浓夜,上空却已游动着一线微明,它如同一条狭窄的暗红色长带,带子的上面露出一片清冷的淡蓝色晨曦,晨曦上面高悬着一颗明亮的启明星。飞机不断向上飞翔,愈升愈高,也不知穿过多少云层,远远抛开那黑沉沉的地面。飞机好像唯恐惊醒人们的安眠,马达声特别轻柔,两翼非常平稳。这时间,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像一片红云了,像一片红海了。暗红色的光发亮了,它向天穹上展开,把夜空愈抬愈远,而且把它们映红了。下面呢?却还像苍莽的大陆一样,黑色无边。这是晨光与黑夜交替的时刻,这是即将过去的世界与即将到来的世界交替的时刻。你乍看上去,黑夜还似乎强大无边,可是一转眼,清冷的晨曦变为磁蓝色的光芒。原来的红海上簇拥出一堆堆墨蓝色云霞。一个奇迹就在这时诞生了。突然间从墨蓝色云霞里矗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出来的一刹那。然后在几条墨蓝色云霞的隙缝里闪出几个更红更亮的小片。开始我很惊奇,不知这是什么?再一看,几个小片冲破云霞,密接起来,溶合起来,飞跃而出,原来是太阳出来了。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不知不觉,所有暗影立刻都被它照明了。一眨眼工夫,我看见飞机的翅膀红了,窗玻璃红了,机舱座里每一个酣睡者的面孔红了。这时一切一切都宁静极了,宁静极了。整个宇宙就像刚诞生过婴儿的母亲一样温柔、安静,充满清新、幸福之感。再向下看,云层像灰色急流,在滚滚流开,好让光线投到大地上去,使整个世界大放光明。我靠在软椅上睡熟了。醒来时我们的飞机正平平稳稳,自由自在,向我的亲爱的祖国、向太阳升起的地方航行。黎明时刻的种种红色、灰色、黛色、蓝色,都不见了,只有上下天空,一碧万顷,空中的一些云朵,闪着银光,像小孩子的笑脸。这时,我深切感到这个光彩夺目的黎明,正是新中国瑰丽的景象;我忘掉了为这一次看到日出奇景而高兴,而喜悦,我却进入一种庄严的思索,我在体会着“我们是早上六点钟的太阳”这一句诗那最美、最深刻的含意。

一九五九年

[鉴赏]

刘白羽(1916~)北京人,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早晨的太阳》、《红玛瑙集》、《芳草集》、《海天集》、《刘白羽散文选》以及长篇系列散文《心灵的历程》等。

在这篇散文中,作者借描绘日出的壮丽景观,来象征新中国的光辉前程,隐喻我们的祖国如旭日东升,蒸蒸日上。所以说《日出》是一篇意境深邃、款曲有致的散文佳作。

文章开头作者故意先不让主题思想呈现出来,而是用很多笔墨谱写了一段很长的“前奏曲”,在一番紧锣密鼓的开场白后,方才引出重头戏。这里可以看出三个不同的特定节奏和典型场景。它们是逐渐变换的:由轻淡到深邃,由隐映到闪亮,由静态形象到动态形象。先看第一:“上空游动着一线微明,它如同一条狭窄的暗红色长带,带子的上面露出一片清冷的淡蓝色晨曦,晨曦上面高悬着一颗明亮的启明星。”这个场景,我们可称之为日出的“蓄势”。再看第二:“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像一片红云了,像一片红海了。暗红色的光发亮了,它向天穹上展开,把夜空愈抬愈远,而且把它们映红了。……一转眼,清冷的晨曦变为磁蓝色的光芒。原来的红海上簇拥出一堆堆墨蓝色云霞。一个奇迹就在这时诞生了。”我们把这个场面叫作“点染”。作品将以上两个特殊的场景变换,写得非常美丽而具有神秘感。可是更美丽、更神秘的是第三个场景的重墨描绘。我们可以称它为“爆发”。不难看出,“蓄势”和“点染”是为了引出“爆发”,是“爆发”的含蓄的前奏。

作者在精心创造“蓄势”、“点染”、“爆发”这日出三部曲时,其感情的浓度和想象的透明度感人至深。整个日出过程都被刻画成为鲜灵活现的跳跃形象。它们饱含着作者蓬勃进取的思绪。此处的“物”与“人”,在感情上建立了细致的呼应。作者还常常将文学想象,作为人物感情交融的桥梁。那像灰色急流的云层,那像沸腾的溶液似的抛物线,那像小孩子笑脸的闪着银光的云朵,那像刚诞生过婴儿的母亲一样温柔安静的宇宙,都是比喻;而一切比喻,都是想象。作者把想象赋予了“物”,甚至他乘坐的国际班机也被写成具有人的感情:“飞机好像唯恐惊醒人们的安眠,马达声特别轻柔,两翼非常平稳。”这些纵深入微的散文艺术技巧,正说明了作者深厚精湛的文学思维修养和文学功力。

这篇散文以动人之处,除表现在“曲以尽致”的艺术美之外,还在于作者赋予《日出》的时代精神。作者始终推崇“我们的散文,应当充分的反映我们英雄时代的风貌与光辉”。因此,不管在歌颂祖国山川的壮丽,还是描绘草木虫鱼,他都要从中反复探求和提炼出闪光的思想,用“时代精神”赋予散文以新的血液和生命,并与时俱进,弘扬时代的主旋律。

长江三日

刘白羽

十一月十七日

……

雾笼罩着江面,气象森严。十二时,“江津”号启碇顺流而下了。在长江与嘉陵江汇合后,江面突然开阔,天穹顿觉低垂。浓浓的黄雾,渐渐把重庆隐去。一刻钟后,船又在两面碧森森的悬崖陡壁之间的狭窄的江面上行驶了。

你看那急速漂流的波涛一起一伏,真是“众水会万涪,瞿塘争一门”。而两三木船,却齐整的摇动着两排木桨,像鸟儿扇动着翅膀,正在逆流而上。我想到李白、杜甫在那遥远的年代,以一叶扁舟,搏浪急进,该是多少雄伟的搏斗,会激发诗人多少瑰丽的诗思啊!……不久,江面更开朗辽阔了。两条大江,骤然相见,欢腾拥抱,激起云雾迷蒙,波涛沸荡,至此似乎稍为平定,水天极目之处,灰蒙蒙的远山展开一卷清淡的水墨画。

从长江上顺流而下,这一心愿真不知从何时就在心中扎下根子,年幼时读“大江东去……”读“两岸猿声……”辄心向往之。后来,听说长江发源于一片冰川,春天的冰川上布满奇异艳丽的雪莲,而长江在那儿不过是一泓清溪;可是当你看到它那奔腾叫啸,如万瀑悬空,砰然万里,就不免在神秘气氛的“童话世界”上又涂了一层英雄光彩。后来,我两次到重庆,两次登枇杷山看江上夜景,从万家灯光、灿烂星海之中,辨认航船上缓缓浮动而去的灯火,多想随那惊涛骇浪,直赴瞿塘,直下荆门呀。但亲身领略一下长江风景,直到这次才实现。因此,这一回在“江津”号上,正如我在第二天写的一封信中所说:

“这两天,整天我都在休息室里,透过玻璃窗,观望着三峡。昨天整日都在朦胧的雾罩之中。今天却阳光一片。这庄严秀丽气象万千的长江真是美极了。”

下午三时,天转开朗。长江两岸,层层叠叠,无穷无尽的都是雄伟的山峰,苍松翠竹绿茸茸的遮了一层绣幕。近岸陡壁上,背纤的纤夫历历可见。你向前看,前面群山在江流浩荡之中,则依然为雾笼罩,不过雾不像早晨那样浓,那样黄,而呈乳白色了。现在是“枯水季节”,江中突然露出一块黑色礁石,一片黄色浅滩,船常常在很狭窄的两面航标之间迂回前进,顺流驶下。山愈聚愈多,渐渐暮霭低垂了,渐渐进入黄昏了,红绿标灯渐次闪光,而苍翠的山峦模糊为一片灰色。

当我正为夜色降临而惋惜的时候,黑夜里的长江却向我展开另外一种魅力。开始是,这里一星灯火,那儿一簇灯火,好像长江在对你眨着眼睛。而一会儿又是漆黑一片,你从船身微微的荡漾中感到波涛正在翻滚沸腾。一派特别雄伟的景象,出现在深宵。我一个人走到甲板上,这时江风猎猎,上下前后,一片黑森森的,而无数道强烈的探照灯光,从船顶上射向江面,天空江上一片云雾迷蒙,电光闪闪,风声水声,不但使人深深体会到“高江急峡雷霆斗”的赫赫声势,而且你觉得你自己和大自然是那样贴近,就像整个宇宙,都罗列在你的胸前。水天,风雾,浑然融为一体,好像不是一只船,而是你自己正在和江流搏斗而前。“曙光就在前面,我们应当努力。”这时一种庄严而又美好的情感充溢我的心灵,我觉得这是我所经历的大时代突然一下集中地体现在这奔腾的长江之上。是的,我们的全部生活不就是这样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的吗?现在,船上的人都已酣睡,整个世界也都在安眠,而驾驶室上露出一片宁静的灯光。想一想,掌握住舵轮,透过闪闪电炬,从惊涛骇浪之中寻到一条破浪前进的途径,这是多么豪迈的生活啊!我们的哲学是革命的哲学,我们的诗歌是战斗的诗歌,正因为这样——我们的生活是最美的生活。列宁有一句话说得好极了:“前进吧!——这是多么好啊!这才是生活啊!”……“江津”号昂奋而深沉的鸣响汽笛向前方航进。

十一月十八日

在信中,我这样叙说:“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我在海洋上远航过,我在天空上飞行过,但在我们的母亲河流长江上,第一次,为这样一种大自然的威力所吸慑了。”

朦胧中听见广播到奉节。停泊时天已微明。起来看了一下,峰峦刚刚从黑夜中显露出一片灰蒙蒙的轮廓。启碇续行,我到休息室里来,只见前边两面悬崖绝壁,中间一条狭狭的江面,其余天空各处还是云海茫茫。瞿塘峡口上,为三峡最险处,杜甫《夔州歌》云:“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古时歌谣说:“滟滪大如马,瞿塘不可下;滟滪大如猴,瞿塘不可游;滟滪大如龟,瞿塘不可回;滟滪大如象,瞿塘不可上。”这滟滪堆指的是一堆黑色巨礁。它对准峡口。万水奔腾一冲进峡口,便直奔巨礁而来。你可想象得到那真是雷霆万钧,船如离弦之箭,稍差分厘,便撞得个粉碎。现在,这巨礁,早已炸掉。不过,瞿塘峡中,激流澎湃,涛如雷鸣,江面形成无数漩涡,船从漩涡中冲过,只听得一片哗啦啦的水声。过了八公里的瞿塘峡,乌沉沉的云雾,突然隐去,峡顶上一道蓝天,浮着几小片金色浮云,一注阳光像闪电样落在左边峭壁上。右面峰顶上一片白云像白银片样发亮了,但阳光还没有降临。这时,远远前方,无数层峦叠嶂之上,迷蒙云雾之中,忽然出现一团红雾,你看,绛紫色的山峰,衬托着这一团雾,真美极了,就像那深谷之中向上反射出红色宝石的闪光,令人仿佛进入了神话境界。这时,你朝江流上望去,也是色彩缤纷:两面巨岩,倒影如墨;中间曲曲折折,却像有一条闪光的道路,上面荡着细碎的波光;近处山峦,则碧绿如翡翠。时间一分钟一分钟过去,前面那团红雾更红更亮了。船越驶越近,渐渐看清有一高峰亭亭笔立于红雾之中,渐渐看清那红雾原来是千万道强烈的阳光。八点二十分,我们来到这一片晴朗的金黄色朝阳之中。

抬头望处,已到巫山。上面阳光垂照下来,下面浓雾滚涌上去,云蒸霞蔚,颇为壮观。刚从远处看到那个笔直的山峰,就站在巫峡口上,山如斧削隽秀婀娜,人们告诉我这就是巫山十二峰的第一峰,它仿佛在招呼上游来的客人说:“你看,这就是巫山巫峡了。”“江津”号紧贴山脚,进入峡口。红通通的阳光恰在此时射进玻璃厅中,照在我的脸上。峡中,强烈的阳光与乳白色云雾交织一处,数步之隔,这边是阳光,那边是云雾,真是神妙莫测。几只木船从下游上来,帆篷给阳光照的像透明的白色羽翼,山峡却越来越狭,前面两山对峙,看去连一扇大门那么宽也没有,而门外,完全是白雾。

八点五十分,满船人,都在仰头观望。我也跑到甲板上来,看到万仞高峰之巅,有一细石耸立如一人对江而望,那就是充满神奇缥缈传说的美女峰了。据说一个渔人在江中打鱼,突遇狂风暴雨,船覆灭顶,他的妻子抱了小孩从峰顶眺望,盼他回来,一天一天,一月一月,他终未回来,而她却依然不顾晨昏,不顾风雨,站在那儿等候着他——至今还在那儿等着他呢!……

如果说瞿塘峡像一道闸门,那么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船随山势左一弯,右一转,每一曲,每一折,都向你展开一幅绝好的风景画。两岸山势奇绝,连绵不断,巫山十二峰,各峰有各峰的姿态,人们给它们以很高的美的评价和命名,显然使我们的江山增加了诗意,而诗意又是变化无穷的。突然是深灰色石岩从高空直垂而下浸入江心,令人想到一个巨大的惊叹号;突然是绿茸茸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特别好看的是悬岩上那一堆堆给秋霜染得红艳艳的野草,简直像是满山杜鹃了。峡急江陡,江面布满大大小小漩涡,船只能缓缓行进,像一个在丛山峻岭之间慢步前行的旅人。但这正好使远方来的人,有充裕时间欣赏这莽莽苍苍、浩浩荡荡长江上大自然的壮美。苍鹰在高峡上盘旋,江涛追随着山峦激荡,山影云影,日光水光,交织成一片。

十点,江面渐趋广阔,急流稳渡,穿过了巫峡。十点十五分至巴东,已入湖北境。十点半到牛口,江浪汹涌,把船推在浪头上,摇摆着前进。江流刚奔出巫峡,还没来得及喘息,却又冲入第三峡——西陵峡了。

西陵峡比较宽阔,但是江流至此变得特别凶恶,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船一下像流星随着怒涛冲去,一下又绕着险滩迂回浮进。最著名的三个险滩是:泄滩、青滩和崆岭滩。初下泄滩,你看着那万马奔腾的江水会突然感到江水简直是在旋转不前,一千个、一万个漩涡,使得“江津”号剧烈震动起来。这一节江流虽险,却流传着无数优美的传说。十一点十五分到秭归。据袁崧《宜都山川记》载:秭归是屈原故乡,是楚子熊绎建国之地。后来屈原被流放到泊罗江,死在那里。民间流传着:屈大夫死日,有人在泊罗江畔,看见他峨冠博带,美髯白晢,骑一匹白马飘然而去。又传说:屈原死后,被一大鱼驮回秭归,终于从流放之地回归楚国。这一切初听起来过于神奇怪诞,却正反映了人民对屈原的无限怀念之情。

秭归正面有一大片铁青色礁石,森然耸立江面,经过很长一段急流绕过泄滩。在最急峻的地方,“江津”号用尽全副精力,战抖着,震颤着前进。急流刚刚滚过,看见前面有一奇峰突起,江身沿着这山峰右面驶去,山峰左面却又出现一道河流,原来这就是王昭君诞生地香溪。它一下就令人记起杜甫的诗:“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我们遥望了一下香溪,船便沿着山峰进入一道无比险峻的长峡——兵书宝剑峡。这儿完全是一条窄巷,我到船头上,仰头上望,只见黄石碧岩,高与天齐,再驶行一段就到了青滩。江面陡然下降,波涛汹涌,浪花四溅,当你还没来得及仔细观看,船已像箭一样迅速飞下,巨浪为船头劈开,旋卷着,合在一起,一下又激荡开去。江水像滚沸了一样,到处是泡沫,到处是浪花。船上的同志指着岩上一片乡镇告我:“长江航船上很多领航人都出生在这儿……每只木船要想渡过青滩,都得请这儿的人引领过去。”这时我正注视着一只逆流而上的木船,看起这青滩的声势十分吓人,但人从汹涌浪涛中掌握了一条前进途径,也就战胜了大自然了。”

中午,我们来到了崆岭滩跟前,长江上的人都知道:“泄滩青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可见其凶险了。眼看一片灰色石礁布满水面,“江津”号却抛锚停泊了。原来崆岭滩一条狭窄航道只能过一只船,这时有一只江轮正在上行,我们只好等下来,谁知竟等了那么久,可见那上行的船只是如何小心翼翼了。当我们驶下崆岭滩时,果然是一片乱石标立,我们简直不象在浩荡的长江上,而是在苍莽的丛林中找寻小径跋涉前进了。

十一月十九日

早晨,一片通红的阳光,把平静的江水照得像玻璃一样发亮。长江三日,千姿万态,现在已不是前天那样大雾迷蒙,也不是昨天“巫山巫峡气萧森”,而是苏东坡所谓的“楚地阔无边,苍茫万顷连”了。长江在穿过长峡之后现在变得如此宁静,就像刚刚诞生过婴儿的年轻母亲一样安详慈爱。天光水色真是柔和极了,江水像微微拂动的丝绸,有两只雪白的鸥鸟缓缓地和“江津号”平行飞进,水天极目之处,凝成一种透明的薄雾,一簇一簇船帆,就像一束一束雪白的花朵在蓝天下闪光。

在这样一天,江轮上非常宁静的一日,我把我全身心沉浸在“红色的罗莎”——卢森堡的《狱中书简》中。

这个在一九一八年德国无产阶级革命中最坚定的领袖,我从她的信中,感到一个伟大革命家思想的光芒和胸怀的温暖突破铁窗镣铐而闪耀在人间,你看,这一页:

雨点轻柔而均匀地洒在树叶上,紫红的闪电一次又一次地在铅灰色中闪耀,遥远,隆隆的雷声像汹涌的湃澎的海涛余波似地不断滚滚传来。在这一切阴霾惨淡情景中,空然间一只夜莺在我窗前的一株枫树上叫起来了!在雨中,闪电中,隆隆的雷声中,夜莺啼叫得像是一只清脆的银铃,它歌唱得如醉如痴,它要压倒雷声,唱亮昏暗……

昨晚九点钟左右,我还看到壮丽的一幕,我从我的沙发上发现在窗玻璃上的玫瑰色的反照,这使我非常惊异,因为天空完全是灰色的。我跑到窗前,着了迷似的站在那里。在一色灰沉沉的天空上,东方涌现出一块巨大的,美丽得人间少有的玫瑰色的云彩,它与一切分隔开,孤零零地浮在那里,看起来像是一个微笑,像是来自陌生的远方的一个问候。我如释重负地长吁了一口气,不由自主地把双手伸向这幅富有魅力的图画,有了这样的颜色,这样的形象,然后生活才美妙,才有价值,不是吗?我用目光饱餐这幅光辉灿烂的图画,把这幅图画的每一线玫瑰色的霞光都吞咽下去,直到我突然不住笑起自己来。天哪,天空啊,云彩啊,以及整个生命的美并不只存在于佛龙克,用得着我来跟它们告别?不,它们会跟着我走的,不论我到哪儿,只要我活着,天空、云彩和生命的美会跟我同在。

“江津”号在平静的浪花中缓缓驶行。我读着书,一种非常珍贵的感情渗透我的全身。我必须立刻把它写下来,我愿意把它写在这奔腾叫啸、而又安静温柔的长江一起,因为它使我联想到我前天想到的“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的想象,过去,多少人,从他们艰巨战斗中想望着一个美好的明天呀!而当我承受着像今天这样灿烂的阳光和清丽的景色时,我不能不意识到,今天我们整个大地,所吐露出来的那一种芬芳、宁馨的呼吸,这社会主义生活的呼吸,正是全世界上,不管在亚洲还是在欧洲,在美洲还是在非洲,一切先驱者的血液,凝聚起来,而发射出来的最自由最强大的光辉。我读完了《狱中书简》,一轮落日——那样圆,那样大,像鲜红的珊瑚球一样,把整个江面笼罩在一脉淡淡的红光中,面前像有一种细细的丝幕柔和地、轻悄地撒落下来。

最后让我从我自己的一封信中抄下一段,来结束这一日吧:

夜间,九时许从前面漆黑的夜幕中,看见很小很小几点亮光。人们指给我那就是长江大桥,“江津”号稳稳地向武汉驶近。从这以后,我一直站在船上眺望,渐渐的渐渐的看出那整整齐齐的一排像横串起来的珍珠,在熠熠闪亮。我看着,我觉得在这辽阔无边的大江之上,这正是我们献给我们母亲河流的一顶珍珠冠呀!……再前进,江上无数蓝的、白的、红的、绿的灯光,拖着长长倒影在浮动,那是无数船只在航行,而那由一颗颗珍珠画出的大桥的轮廓,完全像升在云端里一样,高耸空中,而桥那面,灯光稠密的简直像是灿烂的金河,那是什么?仔细分辨,原来是武汉两岸的亿万灯光。当我们的“江津”号,响亮地向武汉市发出致敬欢呼的声音时,我心中升起一种庄严的情感,看一看!我们创造的新世界有多么灿烂吧!……

一九六○年

[鉴赏]

刘白羽的《长江三日》是一篇典型的写景散文,作者采用日记的形式,描述了本人乘船自重庆、经三峡至武汉这段航程所领略的无限风光,并将情与景交融起来营构意境,抒写了作者对生活和人生的思索。意境广阔,寓意深远。堪称刘白羽散文的代表作。

《文心雕龙·诠赋篇》中写到:“情以物兴,故义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强调作品中的“情”要以“物”作基础,“物”也应融合着情。刘白羽这篇散文的景物描写,处处都融合着作者真切的感情,每一段写景文字都透露着作者的感情色彩,例如,写黑夜江船所见:“我一个人走到甲板上,这时江风猎猎,上下前后,一片黑森森的,而无数道强烈的探照灯光,从船顶上射向江面,天空江上一片云雾迷蒙,电光闪闪、风声水声,……你觉得你自己和大自然是那样贴近,就像整个宇宙,都罗列在你的胸前。水天、风雾、浑然融为一体,好像不是一只船,而是你自己正在和江流搏斗而前。”我们从这段景物描写中,深切感受到作者时代的激情和豪放、旷达、进取的精神。

随着“江津”号三天的航程,作者根据时间和地点的变易,采用移步换形的写景方法,把长江及两岸的无限风光,作为能动的画廊,向读者展示出变幻无穷的画面。在其间,并细致运用了“移情”手法,使景物形象变成感情形象。例如:在描写船在三峡行进的情景时,这样形容:“峡急江陡,江面布满大大小小漩涡,船只能缓缓行进像一个在丛山峻岭之间漫步前行的旅人”。又如:当船行驶至长江中下游江段时,这样描绘到:“长江在穿过长峡之后,现在变得如此宁静,就像刚刚诞生过婴儿的年轻母亲一样安祥慈爱。”这些都是将无“情”之物,赋予了人物感情。如此写来,作品中的“物”也就与作品中的“人”,有了近似的喜怒哀乐。“物”对“人”就产生了艺术感染作用。

写三峡胜景,是这篇散文的“高潮”,作者通过细心观察和比较,成功地写出了景物个性美,三处没有一笔犯重,并各有特色,真是难能可贵。

纵观全文,可以看出作者把内容转化为形式的过程,着力在情与景有机地融合上。他把写景与抒情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将情语融景语,用独特之情贯独特之景,使情与景交相辉映、浑然一体,从而构成一个传情达意的艺术境界。

读沧海

刘再复

我又来到海滨了,又亲吻着海的蔚蓝色。

这是北方的海岸,烟台山迷人的夏天。我坐在花间的岩石上,贪婪地读着沧海——展示在天与地之间的书籍,远古与今天的启示录。我心中不朽的大自然的经典。

我带着千里奔波的饥渴,带着长岁月久久思慕的饥渴,读着浪花,读着波光,读着迷蒙的烟涛,读着从天外滚滚而来的蓝色的文字,发出雷一样响声的白色的标点。我畅开胸襟,呼吸着海香很浓的风,开始领略书本里汹涌的内容,澎湃的情思,伟大而深邃的哲理。

打开海蓝色的封面,我进入了书中的境界,隐约地,我听到太阳清脆的铃声,海底朦胧的音乐。乐声中,我眼前出现了神奇的海景,我看到了安徒生童话里天鹅洁白的舞姿,看到罗马大将安东尼和埃及女王克莉奥特佩拉在海战中爱与恨交融的戏剧,看到灵魂复苏的精卫鸟化作大群的银鸥在寻找当年投入海中的树枝,看到徐悲鸿的马群在这蓝色的大草原上仰天长啸,看到舒伯特的琴键像星星在浪尖上跳动……

就在此时此刻,我感到一种神奇的变动在我身上发生,一种无法言说的谜在我胸中跃动:一种曾经背叛过我自己但是非常美好的东西复归了,而另一种我曾想摆脱而无法摆脱的东西消失了,我感到身上好像减少了很多,又增加了很多,只是减少了些什么和增加了些什么,很难说清。我只感到自己的世界在扩大,胸脯在奇异地伸延,一直伸延到无穷的远方,伸延到海天的相接处,我觉得自己的心,同天,同海,同躲藏的星月连成一片。也就在这个时候,喜悦像涌上海面的潜流,突然滚过我的胸脯。生活多么好呵!这大海拥载着的土地,这土地拥载着的生活,多么值得我爱恋呵!

我不能解释自己身上所发生的一切,然而,我仿佛听到蔚蓝色的启示录在对我说,你知道什么是幸福吗?你如果要赢得它,请你继续畅开你的胸襟,体验着海,体验着自由,体验着无边无际的壮阔,体验着无穷无尽的渊深!

我读着海。我知道海是古老的书籍、很古老很古老了,古老得不可思议。

原始海洋没有水,为了积蓄成大海,造化曾经用了整整十亿年。造化天才的杰作呵!十亿年的积累,十亿年的构思,十亿年吮吸天空与大地的乳汁。雄伟的横贯天地的巨卷呵!谁能在自己的一生中读尽你的丰富而博大的内涵呢?

有人在你身上读到豪壮,有人在你身上读到寂寞,有人在你心中读到爱情,也有人在你心中读到仇恨,有人在你身边寻找生,有人在你身边寻找死。那些蹈海的英雄,那些自沉海底失败的改革者,那些越过怒浪向彼岸进取的冒险家,那些潜入深海发掘古化石的学者,那些耳边飘忽着丝绸带子的水兵,那些驾着风帆顽强地表现自身强大本质的运动健将,还有那些仰仗着你的豪强铤而走险的海盗,都在你这里集合过,把你作为人生的拚搏的舞台。

你,伟大的双重结构的生命,兼收并蓄的胸怀:悲剧与喜剧,壮剧与闹剧,正与反,潮与汐,深与浅,珊瑚与礁石,洪涛与微波,浪花与泡沫,火山与水泉,巨鲸与幼鱼,狂暴与温柔,明朗与朦胧,清新与混沌,怒吼与低唱,日出与日落,诞生与死亡,都在你身上冲突着,交织着。

哦!雨果所说的“大自然的双面像”。你不就是典型吗?

在颤抖的长岁月中,不知有多少江河带着黄土染污你的蔚蓝,不知道有多少狂风带着大陆的尘埃挑衅你的壮丽,也不知道有多少巨鲸与群鲨的尸体毒化你的芬芳,然而,你还是你,海浪还是那样活泼,波光还是那样明艳,阳光下,海水还是那样清。不是吗?我明明读到浅海的海底,明明读到沙,读到礁石,读到飘动的海带。

呵!我的书籍,不被污染的伟大的篇章,不会衰老的雄奇的文采!我终于找到了书魂——一种伟大的力量,一种比海上的风暴更伟大的力量,这是举世无双的沉淀力与排除力,这是自我克服与自我战胜的蔚蓝色的奇观。

我读着海,从浅海读到深海,从海平面读到海底我神往的世界。但我困惑了,在我的视线未能穿透的海底,伟大书籍最深的层次,有我读不懂的大深奥。

我知道许多智勇双全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探险家,也在读着深海,他们的眼光像一团炬火正在越过黑色的深渊去照明海底的黄昏。全人类都在读海,世界皱着眉头在钻研着海的学问。海底的水晶宫在哪里?海底的大森林在哪里?海底火山与石油的故乡在哪里?古生代里怎样开始生物繁衍的故事?寒武纪发生过怎样惊天动地的浮沉与沧桑?奥陶纪和志留纪发生过怎样扣人心扉的生存与死灭?海里有机界的演化又有过怎样波澜壮阔的革命的飞跃?

我读着我不懂的深奥。于是,在花间的岩石上,我对着浪花,发出一串串的海问,从我起伏的热血中涌流出来的海问。我知道人类一旦解开了海谜,读懂这不朽的书卷,开拓这伟大的存在,人类将有更伟大的生活,世界将三倍的富有。

我有我读不懂的大深奥,然而,我知道今天的海,是曾经化为桑田的海,是曾经被圆锥形的动物统治过的海,是曾经被凶猛的海蛇和海龙霸占过的海。而今天,这荒凉的波涛世界变成了另一个繁忙的人世间。我读着海,读着眼前驰骋的七彩风帆,读着威武的舰队,读着层楼似的庞大的轮船,读着海滩上那些红白相间的帐篷,和刚刚拥抱过海而倒卧在沙地上沐浴阳光的男人与女人。我相信,二十年后的海,被人类读不懂其深奥的海,又会是另一种壮观,另一种七彩,另一种海与人和谐的世界。

伟大的书籍,你时时在更新,在丰富,在进化,一刻也不停止。我曾经千百次地思索,大海,你为什么能够终古常新,能够有这种永远不会消失的气魄。而今天,我读懂了:因为你自身是强大的,自身是健康的,自身是倔强地流动着的。

别了,大海,我心中伟大的启示录,不朽的经典。今天,我在你身上体验到自由,体验到力,体验到丰富与渊深。也体验着我的愚昧,我的贫乏,我的弱小。然而,我将追随你滔滔的寒流与暖流,驰向前方,驰向深处,去寻找新的力和新的未知数,去充实我的生命,更新我的灵魂!

[鉴赏]

刘再复(1941~)福建南安人。文艺理论家、作家。主要作品有《雨丝集》、《深海的追寻》、《告别》、《太阳·土地·人》、《洁白灯心草》、《寻找的悲歌》、《刘再复散文诗选》等。并在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刘再复把科学家的冷彻与诗人的热情作适度的调和,写出了这篇思想深邃、气势开阔、文笔雄放的散文诗,熔哲理思辩与抒情于一炉,形成与众不同的独特风格。

大海,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胸怀博大,充满活力与希望。古往今来,东方西方,赞美大海的诗文难以尽数。然而《读沧海》,却独辟蹊径,巧妙地把大海比作一本巨著,说它是“展示在天与地之间的书籍,远古与今天的启示录,我心中不朽的大自然的经典。”通篇围绕一个“读”字展开,由“打开海蓝色的封面”到“从浅海读到深海,从海平面读到海底我神往的世界”,步步扩展,诗情层层向前推进,从而使作品获得较大的思想容量以及感情的深度和力度。

大海是生命的摇篮,如果没有海,地球至今仍是死寂一片;大海是力的象征,海里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海又是一部历史,人世间流传着许许多多人与海的故事,所以说,大海是一部内容充实的书。

海的性格是多样的。海,可以寄托人类的一切感情:豪放与寂寞、仇恨与爱情、诞生与死亡、明朗与朦胧。海,也具有人类的一切希望,英雄、改革者、冒险家、学者、水兵、运动健将,还有海盗,都曾到海上去实现自身的价值。所以说,大海是一部丰富多彩的书。

作者把海当做书来读,其用意无非是让人们从海中得到某种启示:只有像海那样兼收并蓄、人才能有力,丰富和充实,也才能获得自由和永生。人的愚昧和贫乏,在于没有海一般广阔的胸襟,人的弱小在于能战胜别人而不善于战胜自己。

海是不可穷尽的,海里有许多人们“读”不懂的“大深奥”,对着这“伟大书籍最深的层次”,作者发出一连串的“海问”。人对海之所以不能尽通,是因为它“时时在更新、在丰富、在进化,一刻也不停止”,也正是因为如此,人才感到海的渊深,同时也感到自身的愚昧,贫乏和弱小。

在写作技巧上,这篇文章有两个特点。一是大量运用较长的排比句。长的排比句一组一组地出现,恰似一排排海浪涌来,不停地拍打着海岸,也叩击着读者的心灵。另一个特点是,具有广博的知识性,文章不长,但它包容的天地非常广阔,上至宇宙太空,下至人世间的风俗,上溯远古的文明史,下至对未来的预测,从社会生活到自然界,诗篇熔铸了不少海洋学、地质学、天文学、历史学、文艺学等方面的知识。总之,它包罗万象,像大海一样丰富,令读者受益匪浅。

榕树,生命进行曲

刘再复

我时常思念着故乡的灵魂,榕树。

记得有人问我:你追求过怎样美丽的灵魂?我说,榕树。

情感的潺潺,思想的潺潺,再一次流过故乡崎岖的山野,再一次流过往昔峥嵘的岁月,回过头来思量,那昨天使我爱恋过的灵魂,今天依然使我向往着的灵魂,也只有它——

榕树,我的永恒的爱恋。

我爱恋的榕树,不知道使多少陌生人为它兴叹过,倾倒过。

真是太壮阔了。只要你接近它,就会感到它的全身,都充满着一种最动人的东西,这就是生命。

善于思辩的哲学家说,美就是充满生命的人和物。我相信,因为榕树,我才相信。

几乎是整个童年时代与少年时代,我都在观赏这种洋溢着生命的大树。

我喜欢这种绿色世界在无风中的平静,雍容、丰盛、满足,像沉默的大山一样岿然而立。

我更喜欢它在风中的时刻。榕树的每一片绿叶,都像风帆那样善于捕捉最弱的微风。因此,当轻风吹拂的时候,它的叶子就会颤动起来,刹那间,树上好像千百万绿色的蝴蝶,在一开一翕地扇着翅膀,共同编织着生命的织锦。

更使我陶醉的是雄风吹动的时刻。此时的榕树,瞬息间从沉默的大山变成汹涌的大海,波浪在树梢上澎湃着,时时发出拍打蓝天的沙沙的响声。

有一位很重感情的北方朋友告诉我,他第一次见到南国土地上的高大榕树时,几乎吓呆了。榕树那企图笼罩大地的浓荫,那企图吞没白云的树冠,那企图饮尽地下全部水份的根群,那陡立而又弯曲多节的巨枝所构筑的殿廊、山脉、峡谷和道路,一起在放射着生命的光波与音波。这种柔和而强大的波浪,把他的心灵摇撼得很久很久。

在撼动中,他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另一种强大的生命所照明,所溶解,所征服。他觉得自己完全被这种强大的生命所俘虏,并且被剥夺了身上的渺小、卑琐、颓唐与消沉。在树下,澄清的空气中,他觉得自己的灵魂升腾起来了,仿佛也变成一只扇动着翅膀的绿蝶,也在这个充满生命的葱笼世界中快乐地翔舞。

我比这位北国的友人更了解榕树,生命里积淀着更多的榕树的碧叶。

我家乡的山野与原野上,处处都有榕树。肥沃的地上,贫脊的地上;坚硬的地上,松软的地上;有泥土的地上,几乎没有泥土的地上。

我家乡的山野与原野上,时时都有榕树。潮湿的时节,干旱的时节;雨淋的时节,霜打的时节;有春天的时节,没有春天的时节。

小时候我迷恋过一棵倔强的小榕树。它就在几乎没有泥土的地方发展它的生命。它那生的征程,就在我家屋后的一块浑圆形的岩石上进行。大约三年时光,我一直追随着它的足迹,注视着它那平稳而坚实的脚步。

我不知道它是在岩缝的哪一处破芽而出,只看着它从缝穴里长出来的早初的嫩枝。这棵嫩枝在岩石的悬崖上,沉着地、缓慢地跋涉,攀登,开拓着本没有路的路,本没有前方的前方。

当它发现岩石身上的小坑洼处,有一点薄薄的尘土,就果断地在那里扎下了根,扎下一个营寨,然后又向前伸延,迈进,不倦地继续寻找着前方险峻的路,险峻的希望。

更使我惊讶的是,它在找不到任何营寨的时候,竟从生命深处撒出一束根须,像蚕儿抛出的银丝。柔韧的丝丝朝下生长,直至亲吻到地平面上的小草。后来,我才知道,这就是所谓气根。在没有泥土的时候,气根凭借它奋发的天性,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然后把自己养育成榕树另一翼的生命线。

突破、挣扎、发展、挺进,这是一支青绿色的生命进行曲,这是一支铁流似的生命凯旋曲。

正是这支无声、无畏的歌,把巍峨的韧性,第一次灌进了我的贫穷而干旱的童年,灌进了我的还在襁褓中的人生。

后来,我在泉州的清源山和福州的于山里,看到了辉煌的石壁榕,才知道比起我家屋后那支进行曲来,还有更雄壮的进行曲。

清源山的石壁榕,真是生命的奇迹。这棵雄伟的榕树,生长在足有三层楼高的一块巨岩上,而本身又有两层楼高,观赏它时,非仰视不可。

沿着石壁,许多粗壮的根从岩顶射向大地。有的像缆索悬荡在空中,有的像巨蟒盘旋而下。它们把整块巨石紧紧拥抱。假如从云端俯瞰下来大约会看到这棵榕树像巨人伸出手臂,抱住一块天然宝石,企图把它从大地的母腹中拔出。

我很幸运,竟在一次雾天里见到清源石榕别样的风姿。那时,雾气正像炊烟似的袅袅上升,一阵一阵地掠过岩石,而且一阵比一阵浓烈,最后岩石像沉浸在浩渺的云海中。而榕树,被云岚雾霭所凝聚成的大白盘托住,在迷蒙的烟波中忽隐忽现,好像飘动在云空中的神树。更有意思的是:在榕树背后,又隐约可以见到岩石的母山中的一座寺庙,庙宇在云雾缭绕中浮沉,朦朦胧胧地,像是天上的殿堂。见到眼前景象,我竟飘飘忽忽起来,仿佛置身于云中仙山,置身于琼楼玉宇与金木玉树之前,似乎还听到苏东坡的南方口音:“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在于山,我又一次见到气派雄伟的石壁榕。也是站在巨石肩膀上的云中大树,也是气吞大地的巨蟒似的根群。

于山是闽乡的父老们庆贺民族英雄戚继光凯旋归来的地方。在庆祝这位中华的抗倭将领赫赫战功的盛典中,有气壮山河的石壁榕屹立身后,有无声的生命进行曲在人们心中鸣响,不仅使英雄增色,而且使人想起英雄的生命进行曲怎样坚韧地组合它的豪迈的节奏,我们伟大的长江与黄河所哺育的民族,又充满着怎样不可战胜的生命。

了解清源山和于山石壁榕的友人告诉我:这种榕树所立足的岩石,不是一般的岩石,而是最坚硬的花岗岩。如果说,要在世界上寻找一种在最坚硬的基石上生长出来的最坚硬的生命,那就是榕树。

他还告诉我,这种生命的奇观,是发端于一种细韧的种子之中。那是一颗成熟的、像小珍珠似的果子,果子里面包藏着许多小颗粒似的种子。大约是一只顽皮的鸟儿,在它吞食了榕果之后,就选择这个奇伟的地方,排泄出它消化不了的种子。这颗种子,这个鸟儿的胃肠消化不了的生命,就凭借岩上那一层尘埃凝结成的薄薄的泥土,悄悄地、雄心勃勃长成绿光四射的庞然大物。

仔细瞧瞧,岩石上好像没有别的生命,也许在岩缝里有几株细小的野草,但我看不清。这种岩石真是生命难以生存和发展的地方。

榕树,就在生命难以生存的地方,让自己生长成伟大的生命;在生命难以发展的地方,把自己发展成其他生命望尘莫及的参天巨木。

这是多么了不起的生命进行曲。

因为和榕树同一故乡,所以我还知道它的生命进行曲有一种更超常的旋律。

那是我在一次砍柴时体验到的。我曾经在无意中砍伤过榕树还活着的青枝,被我误认为是死枝的生枝。就在我的斧头砍下而提起的一刹那,它立即喷涌出雪白的乳汁,也许不是乳,而是血。总之,白色的生命之泉,神速地注入伤痕,盖住伤痕,而且很快就凝固,伤痕也随之愈合。

榕树这种生命泉,这样果断,这样机敏,这样迅速地履行它的天职,真叫人感慨不已。难怪榕树能够那么快地治好自己的创伤,继续壮大它那郁郁葱葱的事业。

我见过一棵伤痕累累的榕树,依然生长得非常美,每一片叶子都绿得发蓝,在阳光的映照下,满树好像垂挂着无数忽明忽灭的蓝宝石,我不知道这棵饱经风霜的大树抗衡过多少无情的刀剑,才赢得今天这种生命的繁荣。

我还看到惊动我故乡的大风暴,那是雷霆与闪电助阵的大风暴,榕树在风暴中是那样从容不迫,它那钢铁一样的躯干,镇定地屹立着,而它的枝叶摇曳着,有的被折断了。但是在风暴过后,我看到那些被打入地里的青枝,有的竞依附着泥土,独自重新萌动,复苏逝去的绿色。这失去母体的生命,不仅没有饥饿而死,而且执着地把自己发展成一个新的母体。

我还看到一次更撼动人心的生的壮观。那是在一次空前的劫难中,有一棵榕树被狂风击倒了。于是,一个奇迹因此发生了。这棵被拔倒的大树,并没有从此走向死亡,而是倒伏在地上,倔强地呼吸着,继续着生命的另一种道路。它那庞杂的根系一半裸露在地上,一半还残留在地下。残留在地下的那一半,负起它生命的全部使命,继续勇敢地演奏着它的生命进行曲。我看到,绿芽在这倒下的身躯里,纷纷崛起,接着,又长出新的嫩枝和嫩叶,青春,在这受难的生命中继续繁衍;琴键,在倒下的琴体中继续跳动。直到我在青年时代离开故乡那一年,还看到这倒下的生命体上那不朽的业绩,不屈的凯旋。

这种倒伏的生命与不倒伏的灵魂浑然一体的奇迹,这种在风暴中失败而最终又在风暴中胜利的力量,使我意识到,真正伟大的生命进行曲,是不会死亡的!即使被击倒在地狱里,它也会在地母伟大的怀中继续歌唱!

我常常思念着故乡的灵魂,榕树。

我常常思念着故乡的那一支生命的进行曲,榕树。

我点燃一枝心香,祝愿这支伟大的生命之曲,长久地在我故乡明丽的土地上歌唱。愿它常常挺进到我的心灵和我的梦境,常常挺进到为我所爱的一切心灵和为我所爱的一切梦境中。我祝福一切正直的胸脯里,都有一支巍峨的歌,都有一支峥嵘的进行曲,都有一棵飞翔着千百万绿蝶的——榕树。

[鉴赏]

《榕树,生命进行曲》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作者通过对榕树的描写,表达了个人的主观感受。

作者之所以对榕树怀有很深的感情,是因为他和榕树是同一故乡,被榕树那令人惊异、发人奇想的外在奇观和巨大的生命力所深深地折服,从心底发出对榕树的感叹:“我的永恒的爱恋”。这样一位多情作者讲榕树的故事,自然是情真意切的。

榕树很美,而且美得惊人。它有钢铁般坚韧的庞大躯干;它有意欲吞没白云的树冠;它有意欲饮尽地下全部水份的根群;它有意欲笼罩大地的浓荫。无风时,它平静,雍容,“像沉默的大山一样岿然而立”,微风中,叶子微微颤动,像千百万绿色的蝴蝶;大风一起,它“瞬息间的从沉默的大山变成汹涌的大海。”

作者小时候曾长期观察一棵小榕树,看着它怎样从缝穴中伸出嫩枝,怎样在悬崖上攀登,怎样在薄薄的尘土里扎下根,又怎样撒出气根以吸收空气中的水份。榕树能在贫瘠的土地上成长壮大的性格,给了童年时的作者极深刻的印象,成为他日后创作的源泉。

全文作者不惜笔墨,对榕树的英姿作了详尽的描写。全文最精彩的部分,要算对石壁榕的奇观的描写。写石壁榕时,作者选取了奇特的角度。先从下往上看,榕树“沿着石壁,许多粗壮的根从岩顶射向大地,有的像缆索悬荡在空中,有的像巨蟒盘旋而下。”然后又换了一个角度,假想“从云端俯瞰下来大约会看到这棵榕树像巨人伸去的手臂,抱住一块天然宝石,企图把它从大地母腹中拔出。”这景象何等壮观!在榕树这壮观的形象中,也有几分是作者的奇想。发完奇想,作者实实在在地交待了这奇异景观的来历,原来竟是小鸟把榕树的种子带到那岩石上,这未能被鸟儿消化掉的种子竟在那里创造出生命的奇迹!

接着,作者又写了榕树的一种“更超常的旋律”。受了伤的榕树,自己弥合伤口;折断的青枝,入地后又长成另一棵榕树;被击倒的榕树,仍匍匐着继续它的生命进行曲。行文至此,榕树的形象完全立起来了,丰满了。

作者在这篇作品中大量使用了拟人与象征手法。这种鲜明的人格化描写,赋予了树以特有的人的品格、性情、灵魂与情感。人与树,在生命进行曲的旋律中高度融合于同一韵律中,客观描写主观情思,在突破、抗争、发展、挺进的律动里,天衣无缝地交织在同一生命锦缎上。

读罢此文,不由得想起二千年前我国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的名作《橘颂》,它通过对橘的歌颂展示了诗人的伟大人格。我们从《榕树,生命进行曲》里,明显的看到了《橘颂》的影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