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歌剧人的责任和使命

当代中国歌剧人的责任和使命

——2008中国歌剧论坛开幕式主题发言

金曼

歌剧在中国诞生以来,许多中国艺术家为谋求中国歌剧的发展,走出中国歌剧自己的道路,以毕生精力和艺术才华,上下求索、奋力向前,使中国歌剧艺术不断取得进步,开创出了一片灿烂绚丽的歌剧天地。这是我们所有后来者不可忘记的功绩。

今天,作为中国歌剧人,如何继承中国歌剧艺术的优良传统,继续推进中国歌剧事业的发展,又到了必须为自己设定新目标、制定新任务的时刻。

25

我认为,当代中国歌剧人的责任和使命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体现:

一、创造具有独特气质和品格的中国歌剧

在目前,“中国歌剧”的概念还只是相对存在的。歌剧在中国已有了近百年的历史,有数百部歌剧作品,其中不乏优秀之作,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产生了积极影响。因此,我们没有理由说中国歌剧不存在。

可是,假如我们换一个角度,如在世界文化艺术园林中,已经有了中国文学、中国美术、中国电影、中国杂技……在世界音乐艺术宝库中,有意大利歌剧、德国歌剧、法国歌剧、俄罗斯歌剧,有英国音乐剧、美国音乐剧……从这样的意义上讲,我们还能说有“中国歌剧”这个概念吗?

我认为,我们在这里所讲的“中国歌剧”,应是指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拥有相当数量经典歌剧作品和杰出歌剧表演艺术家,产生了较大国际影响的艺术门类的概念。

“中国歌剧”的基本特征是:中国人的创作、中国的音乐、中国的故事、中国的语言。但这还远远不够,“中国歌剧”还应拥有更为丰富的内涵。

“中国歌剧”是能以其独特的品格和气质,准确演绎中国人的生活与情感,体现中国文化精神,具有中国音乐灵魂的歌剧;是可以用中文唱响世界,能充分展现中国气派的歌剧;是能够为世界所接受,真正成为世界音乐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的歌剧。

“中国歌剧”不仅能映射出中国音乐、戏曲、文学等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也能映射出通过借鉴吸收而兼具西方歌剧、西方文化的优质和精华。二者相融,浑然一体,又独树一帜。

这是我心目中的中国歌剧!

这是我矢志追求的中国歌剧!

这是我愿意倾毕生精力而为之的中国歌剧!

我坚信,在这片生长着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戏曲、文学、曲艺、绘画等艺术的沃土上,一定会诞生出独立于世界的中国歌剧!

二、促进中国歌剧流派的形成和推动中国歌剧学派的建立

我知道,提到形成和建立中国歌剧学派、流派问题,许多人是有想法的,甚至有些忌讳。我也仔细询问过,为何要如此“谨慎”。但在认真听了“谨慎”的原因和理由后,我反而更觉得提出这样的目标具有必要性、现实性和紧迫性。

在今天,提出促进中国歌剧流派的形成和推动中国歌剧学派的建立是正逢其时。也许在三十年前这样提出不合适,二十年前也不妥当,但以我们今天所处的全球一体化的国际环境,以我们今天的国力,以我们今天的歌剧人才储备,以我们今天的歌剧创作积累,是应该也必须这样提出的,否则我们就辜负了这样一个时代,否则我们就丢失了一个大好的发展时机。

所谓学派,学说、观点不同而形成的派别而已;所谓流派,学术思想、艺术风格不同形成的派别而已。学派、流派可有大有小,规模和影响或有强有弱,但仍然可以成“派”成“流”。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必表现得过于自谦或自卑。过于自谦或自卑,是对中国歌剧前辈们付出的艰辛努力的罔视,是对中国歌剧已取得的成就的评价不足,是对中国歌剧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的错误估判。

当然,歌剧的流派、学派是在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而未必是有意强行建构能达成的。但是用积极的行动促进和推动流派、学派的形成和建立,显然是更可取的。

歌剧在意大利诞生之后,百年内便在国内形成了佛罗伦萨派、威尼斯派、罗马派、那不勒斯派等歌剧流派;百年后在世界上又有了意大利歌剧、德国歌剧、法国歌剧、俄罗斯歌剧等派别。以发展的眼光看(请注意,我不是说现在),中国歌剧通过中国几代歌剧人的努力和积累,在世界上也终将能够成为一派。

从发展和繁荣中国歌剧的角度思考,我们还应当鼓励在国内形成各类歌剧派别,如地域派别,像西北歌剧、南派歌剧、北派歌剧等;也可以作曲家形成派别,以歌剧表演艺术家形成派别,诸如此类。

总之,我们要鼓励不同艺术风格的歌剧出现和涌现,鼓励不同歌剧学术思想的产生和存在。

促进中国歌剧流派的形成和推动中国歌剧学派的建立,一是要认真学习和研究世界歌剧艺术,吸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无论歌剧的音乐结构、歌唱和表演方法还是剧院的经营、管理等等,都要研究透、学到家。二是必须立足本土,向中国戏曲、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虚心学习。不断地从它们当中汲取养分,是发展中国歌剧的根本性前提。在此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建立起中国的歌剧体系,从理论到实践,从风格到品质,从音乐、内容到审美情趣,使我们的歌剧具有地地道道的中国特色和气质,最终形成中国歌剧流派,建立起中国歌剧学派。

我认为,我们这一届中国歌剧研究会所代表的歌剧同仁们,一定要不失时机地把我们的目标作为口号喊出来,并努力、快速向这一目标挺进。否则,因我们的不作为,会贻误中国歌剧发展的大好时机。

三、让中国歌剧走向国际舞台

中国歌剧能不能走上世界歌剧舞台的中央,不仅关系到“中国歌剧”的概念能否确立,也决定着中国歌剧的发展是否上升到一个新阶段。因为,“中国歌剧”是一个必须放置在世界范围里才能成立的概念,而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偏于一隅的戏种概念。

这要求中国歌剧在世界舞台上的呈现是经常性的,偶有出现是不够的;中国歌剧作品应是丰富和不断涌现的,而不是一部或几部剧目;中国歌剧不应仅在美欧的少数国家上演,而是要在更多的洲际国家上演并流传,范围是全球性的。唯如此,中国歌剧在世界上才会真正具有影响力;唯如此,“中国歌剧”的概念才能最终确立。

中国歌剧走向世界,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今天,中国已经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也被要求在文化艺术领域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新贡献。

中国歌剧原本就是中西文化艺术融合的产物。中国歌剧过去学习借鉴西方歌剧的创作形式,是“融合进来”。“融合进来”的歌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文化艺术,是西方艺术对中国的贡献。今天我们让中国歌剧走出去,争取被别人认同、接受、分享,是“融合出去”。而“融合出去”,将是中国对世界作贡献。

中国歌剧走向世界与其他中国艺术形式走向世界相比具有先天优势。前面说过,中国歌剧是中西文化艺术融合的产物,它的音乐结构、发声方法、使用的乐器和演奏形式,是为世界许多国家的观众所熟悉和习惯的,而在此基础上再以中国的语言讲述中国的故事,展现中国文化、中国音乐的魅力,就少了许多陌生、隔膜,而比较容易介入和被接受。

中国歌剧要真正实现走出去,要靠歌剧的质量、数量和有效途径。从质量上讲,歌剧作品一定要有很高的规格和精良的品质,一定是能够与世界上的优秀歌剧比肩的艺术佳作。如果是连国内的观众都不喜欢都通不过的东西,走向世界那就是自取其辱;从数量上讲,如果没有一批优秀歌剧在世界范围产生影响,也还是不能确立“中国歌剧”的概念。从途径上讲,我们可以有政府间、民间的交流,可以采取国内国外院团联合上演的形式,更理想的是国外院团主动上演并作为保留剧目,这将更能体现“融合出去”的文化价值和贡献。

总之,中国歌剧只有走向世界,被更多的人接受和喜爱,在国际歌剧市场上逐渐占有和增大份额,才能够在世界艺术之林中争得“中国歌剧”的一席之地。

在今天,中国歌剧理应得到政府的特别关注、鼓励和支持。中国歌剧这种既是“外来的”又是“中国的”优势,在中国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提升国家软实力、影响力方面,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作用,应该得到更好更有效的发挥。

四、培养优秀、杰出的歌剧人才

中国歌剧要振兴,要跻身于世界艺术之林,必须拥有一大批优秀、杰出的歌剧人才,这是打造“中国歌剧”的根本,是中国歌剧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如果说,歌剧是表演艺术中的最高综合形式,是一种极致的艺术,那么歌剧也必须是由这个领域里的顶尖人才来创作和呈现,才会有经典歌剧作品产生的可能。很难想象,一部优秀的、可以传世的歌剧作品会出自资质平庸、素养不高的作者手中。

尽管我们说,近30年来中国歌剧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实事求是地讲,歌剧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发展速率比较缓慢,受关注的程度还不够高,影响还不够大。这除了文化、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外,优秀、顶尖的歌剧人才的匮乏是一个重要因素,包括歌剧文学创作、歌剧音乐创作、歌剧导演、歌剧指挥、歌剧表演,甚至歌剧的舞台美术与技术等方面都是如此。搞歌剧制作的人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有一个不错的题材或题目,想要把它制作成歌剧时,放眼望去,偌大一个国家,那么多的专业人员,却很难找寻到合适的创作者和合适的舞台呈现者。

歌剧艺术人才的培养,是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的。一般的人才培养,中国现有的艺术院校或一般综合性大学的艺术院系基本可以完成,但要培养顶尖的歌剧的各类人才,培养出色的歌剧艺术家和歌剧艺术大师,还需要有更高层次的“歌剧的”教育和“歌剧的”教学体制机制、“歌剧的”专业师资队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为培养优秀、杰出的歌剧人才,还需要建立专业的歌剧教研体系和机构,以满足中国歌剧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这也正是北京大学建立以歌剧理论、创作和表演为方向的教学科研机构——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的出发点和切入点。

五、提振艺术家精神

艺术家精神是指艺术家对艺术的态度,是艺术家对艺术热爱、执著乃至献身的一种境界。我越来越相信,从事艺术者,非尊艺术至上不能有建树。艺术至上,乃是艺术家的生命力、创造力的源泉,也是艺术家的最高精神境界。

我认为,中国歌剧发展至今还不能令人满意,主要是因为我们歌剧界的这种精神还不够强烈、不够强大。我们应当反思当前艺术界、歌剧界过分市场化、世俗化的倾向,努力在精神价值与世俗利益的对峙、博弈和巨大的张力中,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正途。艺术界、歌剧界中弥漫的浮躁气息,一切向钱看,为钱迎合市场,都是过分世俗化的表现,都是对艺术精神的背离。

我们要想把中国歌剧事业做得更好,首先要将艺术家精神振作起来,让愿意为歌剧艺术献身的人多起来,为歌剧做出的实际行动和努力多起来,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意愿更加强烈起来。过去,我们的许多歌剧前辈之所以有成就,是因为他们就是这样做的。他们已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今天,我们仍有许多在歌剧战线做出成绩的同仁,也是因为他们在履行对歌剧事业的承诺,秉承了这种精神。

总之,当代歌剧人的责任和使命是光荣而艰巨的:

创造具有独特气质和品格的中国歌剧,歌剧在中国就会有蓬勃生气,就会有大发展。

促进中国歌剧流派的形成和推动中国歌剧学派的建立,歌剧在中国就能得到繁荣和进步。

让中国歌剧走向国际舞台,“中国歌剧”的概念就能确立,中国歌剧对世界文化艺术就能有新贡献。

培养出优秀、杰出的歌剧人才,中国歌剧就能够更好地可持续地向前发展。

振奋起当代中国歌剧人的精神,就能够完成上述责任和使命。

今天,是我们的时刻,是我们歌剧人采取行动的时刻。尽管前方的道路将很漫长,我们前行的脚步会很艰难,尽管实现这些目标,也许需要五年、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但我们从未像现在这样满怀希望并坚定信念,去努力实现我们的目标。我坚信,我们当代歌剧人作为一个整体,只要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就一定会实现这些目标!

中国的歌剧人,为中国歌剧的繁荣和发展行动起来!为完成我们的神圣责任和使命行动起来!

(金曼 中国歌剧研究会常务副主席、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院长)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