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凤霄的绿色文学——姚凤霄女士散文集《一叶慈悲》序

姚凤霄的绿色文学——姚凤霄女士散文集《一叶慈悲》序

阿成

我这里所说的“绿色文学”,绝非意在创建一个新的文学概念,而是反映了当下受众在精神生活方面,对绿色生活的眷恋与期待。的确,在我国现当代的文学作品当中,我们极少能看到对绿色生活之追叙与向往的作品。尽管如此,这种天赐绿色生活的伴随,不单单洋溢着人们对绿色、诗意与温馨岁月之甜美的回味,也引发了他们对生命与生活质量的深层次思索。这自然不仅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层面上的强势呈现——这便是我读姚凤霄女士散文新集《一叶慈悲》所引发的想法。

众所周知,在我们读当代文学作品的时候,不难发现,其中多数的作品与人们当下热望的绿色生活无关。就是说,这样一种本应当由文学家承担起来的文学创作责任被忽略掉了。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也的确,“绿色文学”的创作并非每一个作家都可以信手拈来,一蹴而就。毫无疑问,作家若要进行这一门类的文学作品创作,总要具备以下条件:首先,他们必须拥有(曾经)在绿色环境中生活的经历。而且这样的“生活”经历并非当下的那种旅游式的体验,而是作家从少儿时代到青年时代,始终在那样的自然环境里生活与劳作,并且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经验和生命流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拥有这样生活环境的作家有很多,但并不能说因此就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专事绿色文学创作的作家。我认为,这一领域更需要一个作家拥有细腻的情感和对自然界深情入微的观察和体验才行。这样的文字表达曾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有过呈现,其中黛玉葬花不仅仅赢得了许多少男少女的眼泪,而且林黛玉对落花的惜怜也让我们深受感动。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弱女子的多愁善感,若是从这样一个近乎闲笔式的人物表达中做进一步的挖掘,就会发现,这难道不是曹雪芹先生对先前那样一个鸟语花香、青山绿水生活的眷恋与惆怅吗?如此看来,在文学作品中,即便是隐晦的表达也能“泄露”作者对先前“绿色生活”难以忘怀的拳拳情愫。亦不难发现,个中优秀作家笔下的每一景,每一物,每一个人物,无一不是来自作家灵魂深处的真情再现。姚凤霄女士的那篇散文《请还我们夜的黑》,过于直白的篇名似有普通之嫌,但通读全文,才会为我们认识一个作家的品质打开了一扇清新且明亮的大门。她在文章中这样写道:“我专门去小城外看夕阳西下,迎接夜的到来,亲身感受一下夜的黑……我来到小城外开阔的河岸边,极目瞭望四野的景色。太阳一个趔趄跌到西山后面了,茫茫河滨倦鸟归林,野兔、黄鼠狼等小动物小心地蛰伏。余晖扇动暧昧的翅膀,风刹住奔走的脚步四处游荡。山川河滨的轮廓柔美起来,天和地渐渐靠近,慢慢地亲近、亲密。湿润的水汽开始呵护花草树木,枝枝叶叶在微风中晃着,晃着晃着就隐藏了细密,只剩下淡淡的轮廓。一种暗色绵绵的气场不断围拢过来,朦朦胧胧的光影淡若烟气,宁静的夜走来了……夜深了,小城的灯像长久失眠人的眼。纯粹的夜的黑,我们周围真不多了,我鼻子有些酸酸的,为那些弱小之流,更为我们这些匍匐在大地上的芸芸众生。”其实,类似的作品,如《给草原梳个麻花辫》《听得见的孤独》《乘一叶慈悲越界来》《太阳晒熟了喷香的豆子》都有令人沉醉的描述。凡此种种,与其说这是作家对曾经生活过的故乡的深深眷恋,莫如说这种追怀之情已经脱离了单纯的惜怀层面,上升到了对自然界、对整个人类生活所发生的细致入微,又至关重要的影响层面上了。这样有担当的笔致,不仅仅昭示了一个作家的胸怀与境界,更是呈现了作家对人类生活品质的悉情关注。

这一点无疑是姚凤霄女士这本散文集的价值所在。

徜徉在姚凤霄的散文世界里,我随着她笔尖的引导,走进了她少儿时的故乡,体验到了她的父辈,以及家乡之乡民与名人多姿多彩的生活。迎面而来的乡情、乡音、民俗、桑蚕、缫丝、绸缎,连同民间传说,如同春风一般环绕在我的身旁,似是在我的眼前展开了一幅别样的《清明上河图》。正是这种自由肆意的古今点染,这种俯仰成趣的笔致,这种不容置辩的倾诉,使得姚凤霄的散文因此具有了“小历史”的身份与品质。

在姚凤霄的这一类散文当中,我特别注意到那篇写王尽美的散文《梦随王尽美思想长风烟》。我甚至认为,同是姚凤霄家乡人的王尽美,不只是一个普通的家乡人,而是一位让年轻的女作家引以为自豪的英雄。要知道,在当今,青年人对英雄的崇拜似日渐淡漠,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一个人,没有英雄的伴随与引领,国之振兴,民之幸福,人之进步,就会大打折扣。但在姚凤霄的散文当中,让我们从王尽美身上,感受到了柳疃人的那种追求自由、追求解放、向往美好生活的优秀秉性。崇是仰视,敬是敬重。这样的文格与人格在在姚凤霄的散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当代,国人已把“丝绸”升华到一种开放、合作、共同进步与繁荣的精神号角,赋予了它更加丰厚的精神内涵,成为中国革命历史与当代经济发展及人类共同昌盛的诗样的、更富时代精神的链接。而王尽美先生,他公开身份曾是一个开明的柳疃丝绸商人,更是一个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姚凤霄在文中写道:“1921年的秋天,小桥流水,青砖黛瓦,柳林风荷,曲院回廊的江南美景,留不住革命者匆匆的脚步。一个烟雨迷蒙的黄昏,风华正茂的王尽美头戴礼帽,一身灰色长袍的商人装束,带领共产国际的代表尼克尔斯基悄然离开上海(去苏俄参加共产国际的会议)。”温故而知新。这位年轻、儒雅、自信且果敢的革命先行者与当代的“丝绸之路”的契合,使得山东的这座柳疃小镇也因此变得不同凡俗起来。

在姚凤霄女士的散文当中,我还注意到某些古今议论与思考。这样的创作方式在中外的散文史上亦多有呈现,比如司马迁、苏格拉底等等。掩卷沉思,这无疑是一个艰苦的创作方向,但却值得走下去。作为一个读者,我相信姚凤霄女士在这方面的创作定有更大、更多的斩获。

回到最初。我与姚凤霄女士的相识,还是在几年前的一次文学活动的遥望之中。在那次活动当中,我不知道为什么姚凤霄女士与我们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们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故而对于她的了解终是所知甚少。不过,在几年后的进一步接触当中,了解到姚凤霄女士主要是从事散文的创作。当然,她还创作了长篇和中短篇小说及文学评论等,而其中最让我感到惊异的是她的古诗词写得也很好。我不知道她是否出版过古诗词方面的专辑,或者已经出版过也未可知。如此看来,一个优秀的散文家、小说家毕竟要具备多方面的艺术才能才好,不仅仅要有丰厚的个人生活,敏锐的观察能力,超尘拔俗的胸怀与境界,同时还要有较高的艺术造诣和丰厚的学养。而这一切又得体且自然地体现在作者的文章当中了。所以,我们有理由为姚凤霄女士新散文集喝彩。

备聊一格,是为序。

阿成简介

阿成,著名作家,原名王阿成。山东博平人,民进成员,燕山大学客座教授。享受中国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编审。中国作协全委会六、七、八、九届委员,中国写作中心会员,哈尔滨作协主席。现为哈尔滨市作协主席、哈尔滨专家顾问委员会专家,黑龙江省作协副主席。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