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与莱布尼茨 科学史上的两颗璀璨巨星

牛顿与莱布尼茨
科学史上的两颗璀璨巨星

现代青年既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素质,又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是指人了解和掌握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反应能力、接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与演绎能力。人文素质是指由人文知识内化成的人文精神,如气质、修养、情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如果说科学素质的重点在如何做事,那人文素质的重点就在如何做人;科学素质提供的是“器”,人文素质提供的是“道”。牛顿是百科全书式的“全才”(数学、光学、力学、天文学、热力学、化学、声学),莱布尼茨是历史上少见的通才(哲学、数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神学、历史学、语言学),他们都是既成“器”又悟“道”的人。

在许多青年的眼中,牛顿与莱布尼茨两位人物就是物理或数学课本上“令我们痛苦”的存在,大家都记得他们有着那个时代标志性的“蓬蓬头”,也曾经苦恼于记不住、看不懂他们所创立的一条条定理、一个个公式。实际上,这样伟大的人物也有着与我们类似的青春年华。在成为伟人之前,他们跟很多人一样,也曾经是喜爱读书的孩子,也曾经是为热爱的事业而奋斗的年轻人,在经过不断地学习、努力之后,他们才成为后来的科学的革命者。

一、牛顿:从贫苦少年,到科学巨擘

1643年,艾萨克·牛顿在英国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里呱呱坠地。他的童年并不幸福,甚至是有缺憾的。牛顿是一个遗腹子,还没出生父亲便已撒手而去;在他2岁时,母亲改嫁,自此以后牛顿只能与外祖母相依为命。因为很少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所以牛顿小时候性格有些孤僻,沉默寡言的他不喜欢与别人交流。但牛顿也不像别的小朋友一样顽劣,他爱思考,热衷于制作各种机械玩具。

12岁那年,牛顿来到镇上开始了中学的学习。对各种事物有着浓厚兴趣的他在学校里如鱼得水,在课堂上学到很多知识。然而遗憾的是,牛顿刚上中学没多久,他的继父去世,母亲带着3个孩子回到了外祖母家中。因为生活困难,母亲让牛顿回家帮助做农活以求生存,牛顿迫不得已辍学回家了。

就算是在辍学期间,牛顿也没有浪费时间。他在忙着干农活时,也没有落下学习,而是十分投入地自学着,甚至做了很多让人啼笑皆非的“傻事”:因为读书时太过投入,他忘记了时间,结果回过神时找不到了自己家的牛;为了测量风力,他在倾盆大雨里中跑来跑去,全身都湿透了也不以为意。牛顿的母亲看到了他渴求学习知识的决心和恒心,又担心他这样下去容易出事,所以就让他回到学校继续上学。就这样,牛顿回到了学校,继续如饥似渴地汲取书本上的知识。

1661年,牛顿考进剑桥大学。在大学里牛顿一样保持着童年时的认真钻研精神,在做实验和进行学术研究时,常常如痴如醉,忘却自我。有一次,他一边看书一边煮鸡蛋,过了很久后揭开锅盖才发现,自己煮的居然不是鸡蛋,而是刚才放在一边的那块怀表。还有一次,牛顿在家里宴请好友,寒暄过后想起自己的实验还没完成,于是回到实验室继续实验。过了很久,好友见他还不出来,就先把自己的那份鸡肉吃掉了。牛顿走出实验室后看到桌子上的鸡骨头,恍然大悟一般说道:“我还以为自己没吃饭呢,原来已经吃过啦!”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