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散文

第一部分 散文

碣石山寻古

在山东省最北部的无棣县碣石山镇有一座不起眼的小山丘,镇因山而得名。碣石山面积只有0.39平方公里,海拔63.4米,在广袤的鲁北平原它是唯一的一座山。山体屡遭破坏令人遗憾。据科学家考证,它是火山爆发喷积而成,如今已有73万岁。它没有泰山的雄伟,没有黄山的奇峻,没有华山的险峻,然而它却跟数不清的古代名人事件有着密切的联系,反倒名膺大山。走近碣石山就会寻到一段鲜活的历史,领略到名山的风范。2005年7月22日,在我的好朋友郭云鹰同志陪同下,我和骆希代、杨守岭、李秀宗等迎着落日的余晖,登上了这厚重的历史文化名山。

此山历史上又叫无棣山、马谷山、盐山等,位于山东无棣县,唐朝诗人刘长卿有首《晚泊无棣沟》描写过此山,诗云:

无棣何年邑,

长城作楚关。

河通星宿海,

云近马谷山。

僧寺自云外,

人家绿渚间。

晚来潮正满,

处处落帆还。

而提起曹操的《观沧海》,更是声名远播。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碣石山在哪儿?正是眼前脚下的这座小山丘!从唐朝起就有人考证“碣石”二字,考证秦始皇,考证汉武帝那些有作为的皇帝们曾经登临、刻碑的碣石山,跟《尚书·禹贡》所载“恒、卫既从,大陆既作。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的碣石是不是一码事?

郭云鹰同志根据明清之际大学者顾炎武的文章、诗词等历史资料,进行了细致的实地考察研究,排众议而明确禹贡碣石在无棣。曹操所登临的碣石也在无棣,《观沧海》正是在此写就。著名历史学家、秦汉史专家安作璋教授亲笔题词“禹迹已湮,碣石犹存;盛世复名,历史重光”,对禹贡碣石在无棣、曹操“观沧海”登临处在无棣这一研究成果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极高的评价。2001年9月,无棣县委县政府举办仪式为此山恢复最早的称谓——碣石山,又进行全面规划,将其开发为旅游区。如今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山不在高,水不在深。走近碣石山,令人耳目一新。从北山门出发,拾级而上就会惊奇地发现,漫山遍野都是火山弹。这是火山喷发时四下迸溅的岩浆遇到大气压形成的,大的形如馒头,小的形如煤球,在阳光的照耀下五彩缤纷。曲径通幽,进入石林,但见怪石嶙峋,高石如锥,危崖若倾,中间的“三国石”鼎足而立,让游人浮想联翩。蜿蜒盘旋至山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观海亭”中的“魏武帝曹操登临处”。登临此亭,心旷神怡,感叹沧桑巨变,凭栏吊古。北望渤海,山纹丝不动,可海浪却一天天退远了……“观沧海”和“处处落帆还”的景象一去不复返了。细想我们今天来此观海与曹操观海已相距1700多年,真是沧海桑田!俯瞰山下,阡陌纵横,层林尽染,气象万千,方圆数十里的美景尽收眼底,让人留连忘返。

碣石山的确是一座历史名山,也是一个传统的文化宝库,历代文人墨客或香火祀神,或凭崖垂钓,或登山吊古,或吟诗抒怀,留下了许多让人回味的历史典故。新恢复的神庙、玉皇庙、大雄宝殿更是别具特色。目前,一座集旅游观光、人文贸易于一体的名山已大放异彩。碣石山一定能够用它宽阔的胸怀接纳四海宾朋!

2005年10月18日
(原载于济南出版社《禹贡碣石山》,有改动)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