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咏鹅

04 咏鹅

这一节,我们来学习《咏鹅》,据说这是天才诗人骆宾王7岁时所做的一首诗。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骆宾王,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初唐诗人,他与同一时期的其他三位著名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四人中,骆宾王年龄最大,大约生于唐太宗统治的晚期。

骆宾王出身官宦家庭,父亲做过县令,但死得很早,所以他从小家境贫寒。好在骆宾王读书有天赋,被乡里称为“神童”。

公元684年在骆宾王的一生中非常重要。这一年,唐朝开国功臣李勣的孙子李敬业(本姓徐,也叫徐敬业)被贬为柳州刺史,因为不满武则天临朝听政、架空皇帝,李敬业在扬州和几个同时被贬的失意官吏,起兵反叛。骆宾王也参与其中,他为李敬业作了一篇《讨武曌檄》。也就是声讨武则天、揭发其罪行的文告。

这是一篇名垂千古的雄文,骆宾王用对称句式罗列了武则天的罪状,号召天下共同讨伐,那时候虽然没有微博微信,但这篇文章因为太过文采飞扬,一下子就在全国传诵开来。据说武则天拿到这篇檄文,一口气读下去,到了最后一段,极为震动,问:“这是谁写的?”回答说骆宾王。武则天慨叹:“这么有才华的人,宰相怎么没有尽早重用?”

这有点像史书里写曹操和袁绍打仗,大文学家陈琳给袁绍写了一篇檄文骂曹操,曹操正在病中,头疼欲裂,读完檄文后,一跃而起,出一头汗,病都好了,问手下:“这是谁写的?”手下说:“陈琳。”曹操慨叹:“好文章,可惜跟错了人,跟着袁绍那种人,浪费文才。”

和陈琳情况一样,骆宾王也跟错了人。李敬业不久兵败,骆宾王就此下落不明,时年大约46岁。有人说他已死在乱军之中,还有人说他逃走了,躲在寺庙里削发为僧,活了90多岁才死。

关于后一种说法,有一个传说。说是唐朝有个诗人叫宋之问的,擅长五律,被贬江南,有一天夜游灵隐寺,看见湛明的月亮,忍不住在长廊上吟起诗来,先吟了两句,很流利,但接下来卡了壳,于是来回焦虑踱步。这时有个老僧问:“少年,这么晚为什么还不睡觉?”宋之问说:“看到这样的夜景,想吟诗,才写得两句,却突然没有了灵感。”老僧说:“何妨念头两句来听听。”宋之问就吟道:“鹫岭郁苕峣,龙宫锁寂寥。”老僧脱口而出:“何不续‘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宋之问大吃一惊,心想,我那前两句,和他这两句比,简直不能算诗,等于堆砌汉字。没想到偏僻的寺庙还有这样的才僧。他一晚上没睡好,辗转反侧,第二天一早又去找老僧,想多学点本事,至少从老人肚子里顺几句好诗,没准让自己留名青史。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宋之问以喜欢顺别人的诗句闻名,他的外甥刘希夷写过两句好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还没发表,宋之问读到草稿,把外甥叫去,开门见山,要求把那两句好诗让给他。刘希夷却不肯,宋之问大怒:“那就别怪舅舅不讲亲情了。”命令家奴把刘希夷夹起来,压上几个土袋。刘希夷就这样被活活闷死。

谁知老僧已经不见了,有别的僧人悄悄告诉他:“公子,不妨告诉您,那老僧就是骆宾王啊。他一时技痒,露才扬己,却泄露了身份,只好连夜逃了。”

这两个故事虽然有趣,但都是瞎编的。历史上刘希夷比宋之问年纪还老,籍贯也不同省,不可能是舅甥关系。而且宋之问当时名气大过刘希夷,根本犯不着为两句诗犯杀人命案。因为刘希夷不是街上无名无姓的乞丐,杀了没人会追究。刘希夷是进士出身,也算名作家,哪能随便杀掉。骆宾王的事也一样,宋之问固然比骆宾王小18岁,但当骆宾王年老之时,宋之问绝对不算“少年”。当然,故事虽然瞎编,但也可见骆宾王的过人才华。

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这首诗的内容:《咏鹅》全诗总共四句,好像是一首五绝,但由于第一句只有三个字,因此还不算绝句。

诗歌的写法是一种儿童的视角,起句接连三个“鹅”字,仿佛一个儿童突然看见池塘里的鹅,充满惊喜。

“曲项向天歌”,是说这些鹅姿态优美,脖子修长弯曲,朝天歌唱。项,本义是脖子的后面部分,脖子的前面部分叫颈,但这里笼统指脖子。鹅是人类能驯化的家禽中最美丽的一种,它的美丽,主要就在于脖子弯曲修长。古人写到美女时,也往往要说她们的脖子修长。比如曹植的《洛神赋》,其中洛神就是“延颈秀项”的,“延”就是“长”的意思。

古代人把鹅也称为雁,认为是一个品种,尤其是毛色黄褐的那类,和雁几乎一模一样。按照现代动物学分类,鹅属于雁族,其实就是野生的大雁驯化而成。雁族里另一种禽鸟天鹅,脖子更加修长,比家鹅还要漂亮,古人叫“鹄”,飞得很高,一般看不到,所以骆宾王看到的鹅,应该是家鹅。

鹅因为它的漂亮,被很多文人喜欢。东晋的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尤为知名。他住在会稽郡(今浙江绍兴)的时候,听说有个孤寡老太养了一只鹅,擅长鸣叫,就带着亲友去观赏,谁知老太婆听见王羲之要来,欢天喜地,把鹅给杀了炖汤,隆重招待王羲之,搞得王羲之叹息不已。

第三四句,“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写鹅在水上漂浮的样子。雪白的毛浮在碧绿色的水上,红色的脚掌拨动清澈的波浪。色彩对比鲜明,很有画面感。

客观地说,这首诗放在诗歌史上,不能说是杰作。但如果我们考虑到,它的创作者当时还是一位年仅7岁的儿童,就会觉得很了不起了。我们现在7岁的孩子,绝大多数还处在背诵唐诗绝句的阶段,很少有诗歌创作能力,骆宾王却已经能把他所见的鹅,用音节和谐的诗句描绘出来,而且敏锐地抓住了鹅身上所有最典型的特征:弯曲的长脖子,擅长划水的红色的蹼,雪白的羽毛……应该说,这种捕捉典型特征的能力,足以当得起神童的美誉。

这首诗大概是所有中国人儿童时期读的第一首古诗,因为再也没有比它字数更少但又有名的古诗了,也因为这首诗,骆宾王在中国妇孺皆知。本来在初唐四杰中,骆宾王排行最末,也就是说,他被视为四人当中才华最弱的那位,但因为这首诗,他的名声起码要排行第二。最为人所知的大概是王勃,因为他写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而原本排在第一第二的杨炯、卢照邻,估计没有多少中国人知道。初唐四杰的命运大多不好,王勃27岁就溺水惊吓而死,卢照邻得了重病不堪忍受而自杀,杨炯稍好点,也不过活了43岁。骆宾王死在乱军中的可能性比较大,说他当了和尚,只不过是人们美好的愿望。

骆宾王最好的作品应该是《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写的是自己在40多岁坐牢时的所见,通过歌颂蝉无人理解的高洁,来阐发自己对朝廷的赤胆忠心,句意沉痛,但人没活到一定年龄,不易理解。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