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的豁达

胡适的豁达

胡适先生有着许多迷人的性情,豁达就是其中之一。

林谷《胡适与梁启超这样论战》一文提到胡适两件轶事,可见胡适先生的精神风采。

胡适一生与梁启超曾发生两次大的学术交锋。一次是梁启超批评胡适著《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1922年3月4日,梁启超赴北大三院讲演,题目就是《评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梁启超虽然也肯定了该书的成绩,批评时却措词犀利,让人很有些难堪。梁启超讲完后留下一段时间让胡适答辩,胡适说:“中国哲学史正在草创时期,观点不嫌多”,“我希望多得许多不同的观点,再希望将来的学者多加上考虑的功夫,使中国哲学史不致被一二人的偏见遮蔽了。”还有一次是胡适批评梁启超著《墨经校释》。1921年,梁启超将《墨经校释》四卷送请胡适作序。胡适写了一篇长文,文章中首先赞扬梁氏20年前提倡墨子研究的贡献,说明自己是受梁氏的影响而爱上墨子的,然后直率地提出了一些不同的意见。梁启超有些不快,虽然也称许胡适这种“极纯笃的学者风度于学风大有所裨”,在编排书稿时,却把胡适的序放在末尾,而把自己反驳的文章放在书前。对梁启超这种孩子气的做法,胡适一笑置之。1929年梁启超病逝,次日,胡适与陈寅恪等人一起参加了梁启超的入殓仪式。在日记里,胡适提到过去那两次学术交锋,说:“这都表示他的天真烂漫,全无掩饰,不是他的短处,正是可爱之处。”

面对梁启超的挑战,胡适的豁达是显而易见的,这种豁达一方面有对长者的尊重,梁启超比胡适大18岁;另一方面也标示了胡适做人的理念。说起豁达,我们最容易想到的一个相关词是人品。的确,豁达是与人品紧密相关的,心胸狭窄的人、自私自利的人,是绝然做不到豁达的。不过,在我看来,豁达更多的是一种生命智慧。

豁达可以使一个人保持心灵的宁静。无数事实告诉我们:一个易被外界主宰的人得不到生命的快乐,只有具备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我们才能发现生活中的那些美好的东西,而豁达是一个人走向超脱的最初之门。豁达能促使我们反省自己。“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做学问也好,干别的什么也罢,很难不出纰漏,有人给我们提出批评意见,哪怕一些话不太好听,我们也应首先接受下来,觉得他说得对,就按人家的去做,不对,坚持自己的思路就是了,你也不损失什么。豁达还有利于打造自我形象。一个人要想与别人搞好关系,一个重要的途径是让别人产生安全感。豁达的人比一般人攻击性小些,因而被接受度自然也大,更容易获得良好的口碑。豁达是一种智慧,真正的智慧是值得我们一生追寻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