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不死君难

晏子不死君难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题解】

崔杼在自己府中杀死了齐庄公,晏子赶去凭吊,在崔杼家门外发表了这一通令人深思的谈话。这番话的中心,是围绕着臣子是否应该为国君殉身或逃亡展开的。晏子认为,不论是国君还是臣子,都应该以国家利益为重,以人民利益为重,作为臣子,要以此标准来选择自己的行为态度。晏子在这里把传统的忠义提高到国家、人民利益的高度来认识,而不是简单地对哪个君王负责,间接地批判了愚忠。儒家提倡民本,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晏子的行为与观点正与儒家学说合辙,所以历来被推许为贤明的榜样。

崔武子见棠姜而美之〔1〕,遂取之〔2〕。庄公通焉,崔子弑之。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3〕,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4〕?”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5〕?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6〕,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7〕,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8〕,三踊而出〔9〕。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注释】

〔1〕崔武子:崔杼。齐执政大夫。 棠姜:齐棠邑大夫的遗孀。

〔2〕取:同“娶”。

〔3〕晏子:晏婴,字平仲,曾任齐卿。

〔4〕亡:与上“行”同意,指逃往国外。

〔5〕口实:指俸禄。

〔6〕私昵:为个人宠爱的人。

〔7〕有君:立了国君。庄公为崔杼所立。

〔8〕兴:起来。

〔9〕三踊:跳脚三次,表示哀痛。

【译文】

崔武子见到棠姜,觉得她很美,就娶她为妻。齐庄公与棠姜私通,崔武子杀了齐庄公。

晏子站在崔武子家门外,他的随从问他:“你准备去死吗?”晏子说:“他只是我一个人的国君吗,我该为他死?”随从说:“那么逃亡吗?”晏子说:“他死是我的罪过吗,我要因此而逃亡?”随从说:“那么回去吗?”晏子说:“国君已经死了,我回到哪里去?做人民君主的人,难道是用来凌驾在人民之上的吗?是让他来主持国政的。做君主的臣子的人,难道是为了自己的俸禄?是让他来治理国家的。所以国君为了国家而死,臣子就应该为他而死;国君是为了国家而逃亡,臣子就跟随他逃亡。如果国君是为自己个人而死,为自己个人而逃亡,不是他私人宠爱的人,谁胆敢承担这责任?而且别人立了国君又杀害了他,我岂能为他而死,又岂能为他而逃亡?但是我又能回到哪里去呢?”崔家把门打开,晏子进去,头枕在尸体的大腿上号哭,然后站起来,跳脚三次后出去。有人对崔武子说:“一定要杀了他!”崔武子说:“他是人民爱戴的人,放过他,可以得到民心。”

(李梦生)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