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歷代文集叢刊」序

「天津歷代文集叢刊」序

天津這一地名,給人很多聯想。屈原《离骚》説「朝發軔於天津」,那是天上的銀河。地上的「天津」,也總與河流有關。歷史上的天津,也確實與運河的開通、南北航運的發達密切相關。後來有天津開埠,形成「南有上海,北有天津」的中國經濟大格局,這是經濟的天津。人們説天津有六百多年歷史,是從明朝建天津衛算起。從永樂時在此建衛所,天津就成爲軍事重鎮,「天津衛」在人們心中是一個深刻的記憶,這是軍事的天津。那麼人文的天津呢?在人們的印象中,這似乎很淡薄。人文積澱,天津確實没有豫、魯、苏、浙那麼深厚。但了解天津的人應該知道,天津歷史也一樣悠久。天津所轄薊州,就是一個古老且極具文化積澱之地。「教五子,名俱揚」的竇燕山,「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都是天津薊州人。發掘梳理後你會發現,天津的人文積累之豐富,是遠超一般人想象的。清人修《天津府志》,説:「隽、鮑騰聲於天漢,賈、高揚烈於有唐。降自元明,懷文被質者,史不絶筆。彬彬乎邦家之光矣。」近代人所著《天津志略》則説:「歷代之文存詩稿,多如恒河沙數。」民國時天津修志局曾徵書,據説所得頗豐。高凌雯對此感慨稱:「志局徵書,得鄉人詩集最夥,强半未刊之稿,曩所未見者也。藉非有此搜羅,幾何不令前人佳什盡就沉没耶?然既得之矣,更一覽而置之,無所表彰,則沉没者異日仍將難免也!」

爲使這些典籍不至「沉没」,搜輯整理前賢著述,展示天津深厚的文化積澱,傳承天津文化血脈,推動地方學術研究、歷史文化資源開發,了解天津,建設天津,一直是天津社會科學院學者致力的事業。前輩學者中,較早的卞僧慧一輩曾校點天津最大文學總集《津門詩鈔》,之後趙沛霖一代創辦文獻類刊物《天津文學史料》,及門巋等先生又編纂《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匯典》與《中國歷代文獻精粹大典》。今天的天津,已經成爲國内學術重鎮,天津社會科學院又是人才薈萃之地,天津的歷史文獻整理工作必須做得更好。新一代的學者,把做好地方文獻的發掘與整理,全面研究天津歷史文化,藉此爲天津經濟社會之快速發展,提供精神動力與智力支持,作爲自己的重要責任。閆立飛、羅海燕等有情懷、有志向的年輕學者,傾注大量心血,投入極大精力,從現存近三千種歷代津人著述中,選取學術價值高、影響深遠之足本、善本和孤本,匯輯、標點、注釋、補佚,編成「天津歷代文集叢刊」,並力求實現全文數字化。其所涉人物及著述,既有梅成棟等文學之士,也有王又樸等經學大家,更有徐世昌等政治名人,内容則涵蓋政治、經濟、軍事、歷史、哲學、文學、語言,及社會、民俗、文物、醫學、農林、科技等。其重要價值,自不待言。

近些年,各地都在整理地方歷史文獻,浙江有「浙江文叢」,江蘇有「江蘇文庫」,湖北有「荊楚文庫」,河南也在啟動「中州文庫」。與這些大工程相比,「天津歷代文集叢刊」規模没那麼大,却自有特色,自有其不可替代的獨特價值。經過整理者長期辛勤的勞動,成果終於結出,叢刊即將出版,這是一件可喜可賀的大事。在祝賀與喜慶之餘,更殷切祈盼政府與學界各方,能予這一工程以更多支持與援助,使歷代津人著述從歷史塵埃中,更快再現於世,並在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發揮其作用。

是爲序。

查洪德

己亥年冬於天津

(查洪德,教育部長江學者,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