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千秋师表 雅文共赏
朱自清,1898年11月出生于江苏东海县一个小官僚的封建家庭,原名自华,号秋实。六岁时全家从东海移居扬州,成长于扬州,故自称“扬州人”。1920年从北大哲学系毕业,旋即在扬州八中、杭州一中、吴淞中国公学、台州六师、温州十中、宁波四中、白马湖春晖中学等地任教五年,以渊博的知识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后经过俞平伯推荐,被聘为清华大学教授、中文系主任。无论朱自清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文学创作是他从未中断过的事业。其一生著有20多部书,近200万字,为中国现代文学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朱自清不仅仅是著名的学者和教授,更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还配得上“民主斗士”的称号。
作为学者和教授的朱自清,在古典文学、语文教育、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经典常谈》是朱自清系统评述《诗经》《春秋》《楚辞》《史记》《汉书》等古籍的论文结集,写得深入浅出,至今仍是青年人研究古典文学的入门向导。他与叶圣陶联璧,共著的《国文教学》《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等书获得了极高的赞誉。临终前他还与叶圣陶、吕叔湘合编《开明高级国文课本》等。朱自清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语文教育家,正如叶圣陶所说:“他是个尽职的胜任的国文教师和文学教师。”(叶圣陶《朱佩弦先生》)《诗言志辨》是朱自清功力极深的著作,诗歌研究人员不可不读。另外,他还先后对古诗十九首、乐府、唐宋诗作过深入的研究,对李贺、陶渊明作过认真的考证。称得上是一位“求真化俗的学者”。
作为诗人和散文家的朱自清,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作过许多开创性的工作:他与人合作创办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并且加入了创作新诗的行列,写下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首抒情长诗——《毁灭》;同时,他还编选了《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第一次对新诗创作进行了历史性的总结。
朱自清对新文学的最大贡献,是他所擅长的散文小品。朱自清是一名出色的小品散文家,以“美文”的创作实绩,彻底打破了复古派认为白话不能作“美文”的迷信;他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上和“五四”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在中国散文的百花园中,朱自清的散文独具一格,他的写景抒情散文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显示了“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者,白话文也并非做不到”,尽了“对于旧文学的示威的历史任务”(鲁迅《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匆匆》《背影》《荷塘月色》《春》等名篇,一直被认为是“白话美文的典范”。
作为民主斗士的朱自清,从青年时代起,就坚持真理、不畏强权。但是他无力改变内忧外患的形势,为此苦闷彷徨,甚至躲进书斋,“两耳不闻窗外事”。然而,朱自清毕竟是一位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他不会让自己“蛰伏”很久。1945年他回成都时对夫人陈竹隐说:“以后中间路线是没有了,我们总要把路线看清楚,勇敢地向前走。”闻一多遇刺后,更坚定了他的决心和方向。面对反动统治,勇敢而坚定地投身到“反饥饿,反迫害”的民主斗争中去。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称赞他大义凛然的骨气:“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文如其人,人如其文。纵观朱自清的作品,从早期的清秀隽永到中期的质朴腴厚,到后期的激进深邃,无不显示出他独特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情趣,无不与时代的脉搏息息相关。
《朱自清大全集》本着优中选精的原则,斟酌再三,将朱自清最脍炙人口的散文、游记、杂论、诗歌、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作品精选出来,集结成书。鉴于朱自清的散文成就最大,本书的遴选也比较侧重于其散文作品。相信这些触动灵魂的优美文字,定能在岁月的长河里如宝石般熠熠生辉,陪伴着我们一路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