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诗经

第一卷 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在内容上《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是“五经”之一。

作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源头之一,《诗经》一直受到历代读书人的尊崇,经历两千多年已成为一种文化基因,融入华夏文明的血液。

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关关雎鸠(1),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2)

参差荇菜(3),左右流之(4)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5)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6)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7)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

(1)关关:鸟鸣声。雎鸠:一种鸟。相传此鸟情意专一,生死相伴。(2)逑:配偶。(3)荇菜:一种水草。(4)流:即求。(5)寤寐:醒来和入睡。(6)思服:思念。(7)芼:摘取。

【赏析】

这首《关雎》是诗三百中最著名的一首,诗的内容很单纯,描写了君子对淑女的爱慕之情以及追求不得的苦恼与哀愁。古时被认为是歌颂“后妃之德”的,但后人一般视为是周秦爱情诗的典范。

在盈耳的鸟鸣声中,在清脆的和鸣中,我们似乎不经意跨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来到这片长满荇菜的沙洲,观望到两千多年前的淑女与君子的绵绵爱情。“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田野之中,空气清新,雎鸠和鸣,河水微澜,古朴单纯的情愫就以这样的暖色调渐渐氤氲开来。河岸之上,徘徊着的小伙子,对着河心开始发呆。密密麻麻的荇菜如翠玉凝成,青青成荫,它们的茎须在流水的冲刷下参差不齐,涟漪缠绵。那个勤劳美丽的姑娘已经闯进他的心怀。姑娘穿着和荇菜一样色泽的罗布裙子,在水边采摘青青的荇菜。荇菜上开着黄色的美丽小花,和她一样自然、美好。夜深的时候,“求之不得”的思念与忧愁令他辗转反侧不能入眠。

在先秦时期,各地都有民谣,或者叫风。《诗经》中的“风”的意思就是各地的民歌,当时有专门的采集者到各地去收集歌曲,《汉书·食货志》中就有明确的记载,农忙时,周朝廷就派出专门的王官(就是采诗官)到全国各地去采集民谣,目的是了解民情。

从《关雎》可以看出,先秦之时,情窦初开的青年男女相思之情坦率,毫不掩饰自己的愿望。现代人在面对真爱相对古人来说有时反而少了那份勇敢。“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这也成为历代相互倾慕的青年男女表达内心感情的一种方式,众所周知的就有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千古佳话,司马相如在卓府的一曲《凤求凰》换来了卓文君跟随相如私奔。

《关雎》的美妙,不仅美在窈窕,美在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的相思想念,美在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希望,更美在最初时候的那份在河之洲、左右流之的不可得。“文似看山不喜平”,《关雎》有这段“不得”,整诗一下子鲜活丰富起来。

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说美都是散发着淡淡的哀愁。《关雎》所体现出来的美天生带了一份哀愁,淳朴而高贵。

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

葛之覃兮(1),施于中谷(2),维叶萋萋(3)

黄鸟于飞(4),集于灌木(5),其鸣喈喈(6)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7)

是刈是濩(8),为絺为绤(9),服之无斁(10)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

薄澣我衣(11)。害澣害否(12)?归宁父母(13)

【注释】

(1)葛:麻,又叫夏布。覃(tán):指蔓生之藤。(2)施(yí):蔓延。(3)萋萋:茂盛。(4)黄鸟:黄雀。(5)集:栖止。(6)喈喈:鸟鸣声。(7)莫莫:茂盛的样子。(8)濩(huò):热水煮物,即将葛放入水中煮。(9)絺(chī):细葛布。绤(xì):粗葛布。(10)斁(yì):厌。(11)澣:洗涤。(12)害:通“曷”,何。(13)归宁:回家安慰父母。

【赏析】

《毛诗序》中认为这首诗是赞美“后妃”美德的,后妃出嫁前“志在女工之事,躬俭节用,服瀚濯之衣,尊敬师傅”,就是为天下的妇女做个好榜样,大家跟着学,达到教化目的。但我们更愿意相信诗中这位欢乐劳作的女子来自民间。关于这首诗的理解,觉得没有比余冠英先生的释义更清澈而又让人动心了:葛藤枝叶长又长,嫩绿叶子多又壮。收割水煮活儿忙,细布粗布分两样,做成新衣常年穿。女子的劳作并不稀奇,《诗经》中的劳作处处可见,劳作与风雅相结合才是风景。

孔子曾说过,《葛覃》唱的是先民最初的志向,看见美好的事物溯本思源,穿上衣服想起辛勤劳作的女子,这是人人都有的朴素情感。作为男人,穿上“她”用心制成的衣裳,不管是一件貂皮大衣,还是一件简单的粗布衣服,那种直抵人心的温暖就是一股无法替代的力量。

先秦女子朴素的劳作一直流传,即使是贵族女子,在出嫁之前也须“十年不出……学女事,以共衣服”。葛布粗裳的简单生活虽然没有丝绸般的光彩和华美,却是柔软坚韧,悠远绵长。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寥寥数语,便是一个梦境,一种境界,空谷流传,数千年后,可爱的劳作者在葛藤间的歌唱,依然悦耳动听。连以古板着称的经学家们也认为,《葛覃》中是以葛藤来比喻女子的缠绵柔情,以葛叶来比喻女子容颜美貌,以黄雀的歌唱比喻女子的纯真与欢乐。割来葛藤浸沤多日,剥下葛麻织成葛布做成新衣服,任劳任怨从不说辛苦,生命如此简单,这正是《诗经》打动人们的原因之一。

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桃之夭夭(1),灼灼其华(2)

之子于归(3),宜其室家(4)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5)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6)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

(1)夭夭:桃树含苞欲放的样子。(2)灼灼:指桃花盛开色彩鲜明的样子。华:即花。(3)之子于归:这位出嫁的姑娘。(4)宜:和顺。室家:夫妇,现多指家庭。(5)蕡(fén):肥大。(6)蓁蓁:叶子繁茂的样子。

【赏析】

桃树茂盛美如画,花儿朵朵正鲜美。这位花一样的女子要出嫁,祝福你建立一个和美的家!

桃树茂盛美如画,果实累累结满枝。这位花一样的女子要出嫁,祝福你建立一个和美的家!

桃树茂盛美如画,绿叶茂盛展光华。这位花一样的女子要出嫁,祝福你建立一个幸福的家!

《诗经》里的爱情诗很多,三百篇里大约占了四分之一的数量。《毛诗序》旧说这首《桃夭》是“后妃之所至”,但我们宁可相信《桃夭》本来就是一篇寻常女子出嫁的贺诗。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夭夭”一般来说是“美丽”的意思,其实就是专门形容桃花的。许多爱情诗歌都充满惘然惆怅,薄命红颜一般,但是《桃夭》的欢快喜庆却让人不由自主地受到感染。一个女人在她最美的时候出嫁,让要娶她的男子不惜翻山越岭,不惧迢迢前路,把自己的命运同她的拴在一起,是一份对美的交代,还是一种对美的颂扬呢?也许是二者都有吧。

古代的嫁女并不简单,据《礼记·婚义》记载:古代女子出嫁前三个月,须在宗室进行一次教育:“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教成之祭,牲用鱼,芼之以萍藻,所以成妇顺也。”之后选择日子,女子出嫁的日子自然是在桃花盛开的季节,那摇曳多姿的桃枝之上,桃花似新娘的脸,鲜嫩、青春、妖娆,甚至闭上眼睛,依稀可见“绿叶成荫子满枝”的幸福日子。

那时的人们葛布粗裳,却创造出最朴素最简单的美好诗歌,桃花自此便与女人纠葛在了一起,走进后世的文人骚客的文字里,真可谓源远流长。崔护因口渴推开一扇门,门内,三两株桃花盛开,“人面桃花相映红”,而旧地重游之时,“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近的有孔尚任剧中李香君的桃花扇,点点鲜血被纤手妙思幻成了桃花的模样。还有曹雪芹笔下那伤情的黛玉手持花锄,泪雨纷飞,“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花解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风吹透”。不过,她们都没有《桃夭》中的吉祥幸福。

周南·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1)

汉有游女(2),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永思。

江之永矣(3),不可方思(4)

翘翘错薪(5),言刈其楚(6)

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7)

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注释】

(1)思:语气助词,无义。(2)汉:汉水,长江最长的支流。游女:汉水岸上出游的女子。(3)江:长江。(4)方:坐筏渡江。(5)翘翘:高出的样子。错薪:丛生的柴草。楚:荆条,一种灌木。(6)蒌:蒌蒿,一种生于水边的草。

【赏析】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南方有高大的乔木,却不能够在它下面歇息,汉水边有心仪的女子,却不能够追求。高大的树木,郁郁葱葱,树荫满地,应该是很好的倚靠,为何不可以去乘凉?只因它不是自己的。同样,对面那美丽的女子,樵夫与她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与距离。眼前的这道汉水,其实就是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汉广》中,樵夫情意满腔,却无力自拔,只能对水兴叹。他一边挥着斧子砍断荆棘,一边痴想着对岸的美丽女子,不时叹息数声。这一份淡淡的忧伤,这一份深沉的痴情,和着空中的长风与岸边的水草,让人毫无防备地跌落进先民丰富的情感世界,为他叹息,为他忧伤。

年轻的樵夫,徘徊在高大的乔木树旁,想着江水对面的美丽女子:这条江,我游不过去。

唐代诗人崔仲容的一首诗《赠所思》:“所居幸接邻,相见不相亲。一似云间月,何殊镜里人。丹诚空有梦,肠断不禁春。愿作梁间燕,无由变此身。”即使是每天都能够见到的邻家女子,终是镜花水月,有越不过去的“汉水”,还是希望能够化为一只春燕,围绕在对方的屋梁上下飞舞,可是这一点是无法做到的,无边无际的相思,绵延悠长,就像诗中所说“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在《诗经》中有很多描写那种可见而不可求之事物的篇章,比较出色的比如《关雎》《汉广》《蒹葭》等。区别开来就是《关雎》热烈直白,《蒹葭》缥缈迷离,而《汉广》所体现出来的感情更为真挚,淳朴动人。

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1)

舒窈纠兮(2),劳心悄兮(3)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4)

舒懮受兮,劳心慅兮(5)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6)

舒夭绍兮(7),劳心惨兮(8)

【注释】

(1)佼人:美人。僚:美丽。(2)舒:安闲轻盈的样子。窈纠(jiǎo):女子体态窈窕的样子。(3)劳心:忧心,思念。悄:深忧。(4)懰(liú):妩媚的样子。(5)慅:心神不安。(6)燎:形容女子样貌优雅,漂亮。(7)夭绍:形容女子优雅的样子。(8)惨(cǎo):忧愁不安的样子。

【赏析】

“诗以言志”,古人认为诗经是抒发内心的感受的,《月出》也是如此。看到自己喜欢的女子,在皎洁的月光下,男子就唱出了这一首歌。

天上月儿多么皎洁,照见你那娇美的脸庞,你那优雅苗条的倩影,只能使我心中暗伤!天上月儿多么素净,照见你那妩媚的脸庞,你那舒缓安详的模样,只能使我心中纷乱!天上月儿多么明朗,照见你那亮丽的脸庞,你那婀娜多姿的身影,只能使我黯然神伤!

对美人的相思之情,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在古代就以诗歌为主要代表,想来,不只是古代,从古到今,相思主要以写诗为主。不过,先秦之时的古人,是唱歌唱出来的。月出便是这样一首吟唱的民谣。

月亮出来了,洒下多么皎洁明亮的光亮,照在她娇媚妩媚的脸庞,让他怀想。长久的相思牵动他的愁肠,痴恋的心情,如此令人烦忧。“明月当空引人愁,万家欢乐唯我忧。”皓月当空,清辉皎洁,千里的明月光中,却让歌者忧伤起来。这应该是月光美人的最初印象。“月出皎兮,佼人僚兮。”一个“皎”字,传达出后人对月光的永久记忆,就是“皓洁”。拿月光来比美人,确实“劳心悄兮”,月光美人,成为一种意象,一种世间最动人的意象。《月出》的作者第一个用含情脉脉的审美眼光关照月亮,在冰冷的自然之物中发现了温情的诗意。有人就说,中国的月亮就是从《月出》中升起的,也无可厚非。于是在后世的诗词曲赋中,月亮便成了表达美好寄托相思的几乎固定的意象。

这首《月出》连用了几个“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循环往复,简单朴素,却给人一种真切的美感。足见诗韵之美不在华彩,在于情真。

陈风·株林(胡为乎株林?从夏南兮)

胡为乎株林(1)?从夏南兮(2)

匪适株林,从夏南兮!

驾我乘马(3),说于株野(4)

乘我乘驹,朝食于株(5)

【注释】

(1)胡:为什么。株,陈国邑名。林:郊野。(2)夏南:夏姬之子夏子南。(3)我:指陈灵公。(4)说:同“税”,停车。(5)朝食:吃早饭。

【赏析】

先秦时期,上层统治者的政治腐败,往往又是与生活上的荒淫相伴而行的。但这往往逃不过民众雪亮的眼睛。国风民歌中对这类秽行的揭露屡见不鲜,《株林》堪称这类诗作中的杰作。由于它对陈灵公君臣狗彘之行的揭露,用了冷峻幽默的独特方式,给人们的印象也更为深刻。

诗中提到的“夏南”,乃陈大夫御叔之子夏徵舒。他的母亲夏姬则是远近闻名的美妇,由此引得陈灵公及其大臣孔宁、仪行父的馋涎。据《左传·宣公九年》披露,陈灵公、孔、仪三人均与夏姬私通,甚至穿着她的“衵服”(妇人内衣),在宫廷里互相戏谑。第二年又去株邑饮酒作乐,陈灵公还当着夏姬之子的面嘲弄仪行父:“他长得真像你!”仪行父则反唇相讥:“还是更像君王您啊!”惹得夏徵舒羞怒难忍,终于设伏于厩,将陈灵公射杀,酿成了一场臭名远扬的内乱。

诗之开篇,正当这班衣冠禽兽出行之际。辚辚的车马正喜滋滋地驰向夏姬居住的株林,路边的百姓早知陈灵公君臣的隐秘,却故作不知地大声问道:“胡为乎株林(他们到株林干什么去)?”另一些百姓立即心领神会,却又故作神秘地应道:“从夏南(那是去找夏南的吧)!”问者即装作尚未领会其中奥妙,又逼问一句:“匪适株林(不是到株林去)?”应者笑在心里,却又像煞有介事地坚持道:“从夏南(只是去找夏南)!”明明知道陈灵公君臣所干丑事,却佯装不知接连探问,问得也未免太过仔细。明明知道他们此去找的是夏姬,却故为掩饰说找的是“夏南”,答得也未免欲盖弥彰。发问即不知好歹,表现出一种似信还疑的狡黠;应对则极力遮掩,摹拟着作贼心虚的难堪。这样的讽刺笔墨,实在胜于义愤填膺的直揭。它的锋利,简直能透入这班衣冠禽兽的灵魂。

紧接着,辚辚的车马,终于将路人可恶的问答摆脱;遥遥在望的株邑眼看就到,陈灵公君臣总算松了口气。“驾我乘马,说于株野”———这里摹拟的是堂堂国君的口吻,所以连驾车的马,也是颇可夸耀的四匹。到了“株野”就再不需要“从夏南”的伪装,想到马上就有美貌的夏姬相陪,陈灵公不由得眉飞色舞地高唱:“说于株野!”“乘我乘驹,朝食于株”———大夫只能驾驹,这自然又是孔宁、仪行父的口吻了。对于陈灵公的隐秘之喜,两位大夫更是心领神会,所以马上笑眯眯地凑趣道:“到株野还赶得上朝食解饥呢!”“朝食”在当时常用作隐语,暗指男女间的性爱。那么,它正与“说于株野”一样,语带双关,成为这班禽兽通淫夏姬的无耻自供了。寥寥四句,恰与前文的矢口否认遥相对应,使这桩欲盖弥彰的丑事,一下子变得昭然若揭。妙在用的又是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就不仅使这幕君臣通淫的得意唱和带有了不知羞耻的自供意味,简直还能让读者窥见在车马抵达株邑之野时,君臣脸上所浮动的忘形淫笑。

这样的讽刺笔墨,实在是犀利的。所以连《毛序》在论及此诗时,也不免一改庄肃之态,而语带讥刺地书曰:“《株林》,刺灵公也。淫乎夏姬,驱驰而往,朝夕不休息焉。”

卫风·硕人(硕人其颀,衣锦褧衣)

硕人其颀(1),衣锦褧衣(2)

齐侯之子(3),卫侯之妻(4)

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5)

手如柔荑(6),肤如凝脂(7)

领如蝤蛴(8),齿如瓠犀(9)

螓首蛾眉(10),巧笑倩兮(11),美目盼兮(12)

硕人敖敖(13),说于农郊(14)

四牡有骄,朱幩镳镳(15),翟茀以朝(16)

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

施罛濊濊(17),鳣鲔发发(18),葭菼揭揭(19)

庶姜孽孽(20),庶士有朅(21)

【注释】

(1)硕人:美人。颀(qí):修长。(2)褧:(jiǒng):古代用麻类衣料做的罩衫。(3)齐侯:指齐庄公。(4)卫侯:卫庄公。(5)私:中国古时女子称其姐妹的丈夫。(6)柔荑:白茅柔嫩的芽。(7)凝脂:形容丰腴。(8)蝤蛴:(qiúqí)天牛的幼虫。喻妇女脖颈洁白丰美。(9)瓠:(hù)瓠瓜。犀:锋利、坚固。(10)螓(qín):一种蝉。(11)倩:美人含笑的样子。(12)盼:眼珠转动。(13)敖敖:修长高大的样子。(14)说:同“税”,停车。(15)幩(fén):缠在马口两旁上的红绸布。镳:盛美的样子。(16)翟:山鸡。茀(fú):车篷。(17)罛(gǔ):大渔网。濊:(huò)象声词,形容渔网如水的声音。(18)鳣(zhān):黄鱼。鲔(wěi):鲟鱼。发发:鱼尾击水的声音。(19)葭(jiā):芦荟。菼(tǎn):荻草。揭:修长的样子。(20)孽孽:高大的样子。(21)朅(qiè):英武的样子。

【赏析】

这首《卫风·硕人》中所赞女子叫庄姜,虽然这首并没有具体描写到庄姜的容貌身段,对她的描述宽泛笼统得犹如河面上氤氲升腾而起的雾气,在诗歌的一开始,这位女子便拥有如同女神一般完美修长的身躯,身着锦衣的嫁去了他乡。

美丽高贵的卫庄姜的出嫁是隆重的,她的马车停在城郊,她的马匹雄壮有力,不但如此,随行人员也是英武高大,所带嫁妆同样华美奢侈,那稠密的芦苇挺拔而坚固,那奔腾的黄河水奔流不息。这等的美人,怎么能让她多等待,君主应当及早下朝,前来迎接。

“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种美少有人能比得上,可以说庄姜确立了千百年来美女的标准,她也配得上这个称号。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硕人”就是美人的意思。它的原意是高大俊美的人,由此可以想见几千年前的春秋时代,人们喜欢一种健康美,以高大丰满、皮肤白皙作为评析美人的标准。这种观念,千百年来一直被我们承认、追求,明末清初著名戏曲家李渔在《闲情偶寄·声容部》中就说:“妇人本质,惟白最难。多受精血而成胎者,其人生出必白……”“白”是中国一贯千年的审美观。

庄姜和齐国太子一母同胞,是邢侯的小姨妹,也是谭公的小姨子。身份尊贵。然而庄姜不但出身高贵,还很有着惊人的才华,所以卫人才这样歌咏她。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像诗中所写的美貌与才智兼备的庄姜,这样的女子在先秦时候是难得的,也是少数以诗歌留名的女子之一。《诗经》中的《燕燕》《柏舟》《日月》等篇,据说也都是庄姜所作。

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氓之蚩蚩(1),抱布贸丝。匪来贸丝(2),来即我谋(3)。送子涉淇(4),至于顿丘(5)。匪我愆期(6),子无良媒。将子无怒(7),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8),以望复关(9)。不见复关,泣涕涟涟(10)。既见复关,载笑载言(11)。尔卜尔筮(12),体无咎言(13)。以尔车来,以我贿迁(14)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15)。于嗟鸠兮(16)!无食桑葚(17)。于嗟女兮!无与士耽(18)。士之耽兮,犹可说也(19)。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20)。自我徂尔(21),三岁食贫(22)。淇水汤汤(23),渐车帷裳(24)。女也不爽(25),士贰其行(26)。士也罔极(27),二三其德(28)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29)。夙兴夜寐(30),靡有朝矣。言既遂矣(31),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32)。静言思之,躬自悼矣(33)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34)。总角之宴(35),言笑晏晏(36),信誓旦旦(37),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注释】

(1)氓(méng):指农民。蚩蚩(chī):同“嗤嗤”,笑呵呵的样子。(2)匪:同“非”。(3)即:就,靠近。(4)子:你,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淇:淇水,卫国的河流,在今河南省北部。(5)顿丘:卫国的邑名,在今河南清丰。(6)愆(qiān)期:拖延日期。(7)将(qiāng):愿,请。(8)乘:登上。垝(guǐ)垣(yuán):坍塌的矮墙。(9)复关:为此男子所居之地。(10)涟涟:眼泪不断的样子。(11)载:又。(12)尔:你。筮(shì):用蓍(shī)草占卦。(13)体:卦象。咎(jiù)言:凶辞。(14)贿:财物,指嫁妆。(15)沃若:茂盛的样子,喻女子年轻美貌,像水浸过一般有光泽。(16)鸠:斑鸠,一种鸟。(17)无食桑葚:比喻女子不可为爱情所迷。(18)耽:迷恋。(19)说:同“脱”,摆脱。(20)陨:落下。喻女子年老色衰。(21)徂(cú):住。(22)三岁:泛指多年。(23)汤汤(shāng):水势盛大的样子。(24)渐:溅湿。帷裳:车厢两旁的布幔。(25)爽:过失。(26)贰:偏差。(27)罔(wǎng)极:多变,反复无常。极,准则。(28)二三其德:三心二意,德行不专。(29)靡:无,不。室劳:家务。(30)夙(sù)兴夜寐:起早睡晚。(31)言:助词,无实义。遂,犹久。(32)咥(xì):讥笑。(33)躬自悼:独自伤心。(34)隰:低湿地。泮:同“畔”,边。(35)总角:古代男女未成年时头发的样式,这里指代童年。宴:欢乐。(36)晏晏:欢愉的样子。(37)旦旦:清楚明白。

【赏析】

《卫风•氓》以一个女子之口,率真地述说了其情变经历和深切体验,是一帧情爱画卷的鲜活写照,也为后人留下了当时风俗民情的宝贵资料。

先来品味诗中所述:

我和他从小在一起嬉戏玩耍,留下多少愉悦美好的回忆。后来,他们家搬到了很远的复关,我就再也没有见到过他。

一天,他突然拿着布到我们家来换蚕丝。看到他憨笑的样子,我知道他是以换丝为由头来见我的。果然,他说这么些年来他的记忆中一直抹不去我的身影,希望我能嫁给他。我家种桑养蚕,他家缫丝织布,都是勤劳人家,他从小忠厚善良,正是我的意中人啊。可是,女孩子的羞涩,让我不能直白地答应他。我说:“还早呢,过些时候再说吧。”

送他回家,一程又一程。见他闷闷不乐的样子,真让人心疼。我也顾不得矜持了,就告诉他:“不是我故意拖延时日,你要找个好的媒人来跟我家里说呀。”看到他还是为难,就干脆说:“看把你着急的!你容我做些婚嫁准备,到秋凉了来迎娶我吧。”

他这一来,唤起了我的情思。他走后,我没有一时不想念他。多少次,我登上高处眺望,期待他的到来,却总是一次次地失望,一次次地落泪。

有一天,他终于来了。我远远地跑过去接到他,说笑着一起回家。他又是龟板又是蓍草地占卦卜算,大吉大利,一切如愿。还等什么呢?我让他赶快驾车来带上我的嫁妆举办婚事。

婚后几年,我没有哪天不是早起晚睡,辛勤操劳家务,即使再苦也没有怨言。我不知道我有什么过错,但他待我远没有从前那么好了。未嫁时信誓旦旦说要爱我一辈子,嫁过来才几年就经常对我发脾气。原想和他白头到老啊,可这个样子白头到老又有什么意思呢?

这种处境,我跟谁说啊。娘家人不了解事情真相,也只是讥笑我。静下心来想想,只能暗自神伤。

既然他违背誓言不念旧情,这样的婚姻就让它终结吧!

这首夹杂抒情的叙事诗,将一个情爱故事表现得真切自然。诗中女子情深意笃,爱得坦荡、爱得热烈。即便婚后之怨,也是用心专深的折射。真正一个善解人意、勤劳聪慧、果敢率真、通情明义的鲜明形象。在婚前,她怀着对氓炽热的深情,勇敢地冲破了礼法的束缚,毅然和氓成婚。按理说,婚后的生活应该是和睦美好的。但事与愿违,她却被氓当牛马般使用,甚至被打被弃。原因就是当时妇女在社会上和家庭中都没有地位,而只是丈夫的附庸。这种政治、经济的不平等决定了男女在婚姻关系上的不平等,使氓得以随心所欲地玩弄、虐待妇女而不受制裁,有抛弃妻子解除婚约的权利。“始乱终弃”四字,正可概括氓对女子的罪恶行为。因此她虽曾勇敢地冲破过封建的桎梏,但她的命运,终于同那些在父母之命、媒妁之约压束下逆来顺受的妇女命运,很不幸地殊途同归了。“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诗人满腔愤懑地控诉了这个社会的不平,使诗的思想意义更加深化。诗中女主人公的惨痛经历,可以说是过去千千万万受压迫受损害的妇女命运的缩影。

召南·鹊巢(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维鹊有巢(1),维鸠居之(2)

之子于归(3),百两御之(4)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5)

之子于归,百两将之(6)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

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注释】

(1)维:助词,无实义。鹊:喜鹊。(2)鸠:鸤鸠,即布谷鸟。(3)归:嫁。(4)百:喻指数量多。御(yà):同“迓”,迎接。(5)方:占据。(6)将:送走。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婚礼的诗。从诗中描写的送迎车辆之盛不难想到,应为贵族的婚礼,而不是一般民间普通百姓的婚礼。

全诗都以鸠居鹊巢起兴。喜鹊筑好巢,鳲鸠住了进去,这是二鸟的天性。《齐诗》曰:“鹊以夏至之月始作室家,鳲鸠因成事,天性然也。”那么,姑娘出嫁,住进夫家,这种男娶女嫁在当时被认为是人的天性,如鸠居鹊巢一般。方玉润说:“鹊巢自喻他人成室耳,鸠乃取譬新昏人也;鸠则性慈而多子。《曹》之诗曰:‘鳲鸠在桑,其子七兮。’凡娶妇者,未有不祝其多男,而又冀其肯堂肯构也。当时之人,必有依人大厦以成昏者,故诗人咏之,后竟以为典要耳。”(《诗经原始》)诗中还点明成婚的季节,郑笺云:“鹊之作巢,冬至架之,至春乃成。”这也是当时婚嫁的季节。陈奂说:“古人嫁娶在霜降后,冰泮前,故诗人以鹊巢设喻(《诗毛氏传疏》)”。各章二句写鳲住鹊巢分别用了“居”“方”“盈”三字,有一种数量上的递进的关系。“方”,是比并而住;“盈”,是住满为止。因此诗三章不是简单的重章叠唱。

第二节“百两御之”,是写成婚过程的第一环,新郎来迎亲。迎亲车辆之多,说明新郎的富有,也衬托出新娘的高贵。接着继续写成婚过程第二、三环:迎回与礼成。“百两将之”是写男方已接亲在返回路上,“百两成之”是迎回家而成婚了。“御”、“将”、“成”三字就概述了成婚的整个过程。“子之于归”,点明其女子出嫁的主题。因此,全诗是选取了三个典型的场面加以概括,真实地传达出新婚喜庆的热闹。仅使用车辆之多就可以渲染出婚事的隆重。

这首诗以平浅的语言写成婚的过程,没有如《桃夭》里以桃花来衬托新娘的艳丽,更没有直接去描写新娘的容貌。如果说“之子于归”一句还点出新娘这一主角,让人在迎亲的车队之中找出新娘来,那么,另一位主角新郎则完全隐在诗中场景的幕后,他是否来迎亲,就留给读者去想象了。细细品读诗歌,就会发现往返的迎亲车队给画面以较强的时空感,让人回味悠长。

召南·采蘩(于以采蘩,于沼于沚)

于以采蘩(1),于沼于沚(2)

于以用之,公侯之事(3)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

于以用之,公侯之宫(4)

被之僮僮(5),夙夜在公(6)

被之祁祁(7),薄言还归。

【注释】

(1)于以:往哪儿。蘩(fán):白蒿。(2)沚(zhǐ):水中小洲。(3)事:指祭祀。(4)宫:大房子。(5)被(bì):假发。僮僮(tónɡ):发饰盛貌。(6)夙:早。公:公庙。(7)祁祁(qí):发饰疏散的样子。

【赏析】

在哪里采摘白蒿呢?那边的水池和沙洲,采摘白蒿有什么用呢?主公的宫里面祭祖用的。

在哪里采摘白蒿呢?那边溪涧的水中,采摘白蒿有什么用呢?给公侯祭宗庙用的。

她们梳妆整齐,早早去为参加祭礼做准备。她们打扮得很漂亮,匆匆忙忙地回到家里忙其他事情。

《采蘩》直白又干脆的表达,活泼可爱的话语,比那些宫怨诗要豁达的多。看到这里,一群漂亮又勤劳的宫女就站在了面前。

蘩,就是生活中常见的白蒿,作为一种水草,被古人认为可辟邪,用来祭祀表达哀思。采摘花草这种劳动在女子看来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在这些操作中,身体置于大自然之中,与美景的融合能使身心得到全部的放松,放声歌唱的事情常在,翩翩起舞的事情不断,这样说来,大自然给予远古先民的不仅仅是清清的溪流与绿色的原野,也不仅仅是她们竹篮中的收获,更多的是接近泥土与河水带来的心灵放松,那种深入每个毛孔的喜悦感。

祭祀的庄重与劳动的轻快在这里得到对比,在简单的采摘中得到收获,得出人生的意义——女子所作出的贡献与力量,尽管微不足道,但也至关重要。采了满满整篮的白蒿,爱惜地摆放整齐,然后,宫女坐下来,细细梳妆,追求一种自己认为的一种美好,这样一来,既是一个女子对美的自然追溯,更是对自己参加祭祖活动的一种庄重凝练。

远古的祭祀,实际上是一种教化,因为祭祀的对象包括的有祖先、天地、神灵等。祭祀无声中教育大家感恩、敬畏、膜拜祖先、天地、神灵等,在实际的生活中就无意识的安居乐业、尊重国君、孝顺父母等,社会才会太平无事。

其实《诗经》中大多数篇章都有教化的意义,《诗经》的妙处也许就在于此。“《诗》可以兴”,儒家圣人也这样说,《诗经》的移风易俗的教化作用,看来也并非夸张。

祭礼应该是冗长而繁琐,参加的人早早就到位,更不要说为此准备食物、礼仪、祭祀品的宫女们了,她们更早一步去忙碌,祭祀的过程中,她们也始终在忙碌,穿梭在所有需要的地方,留下美丽的背影,尽管身体的劳累,但在祭祀的庄重场合下在脸上写满内心的安宁。这些单纯的宫女不去追求宠爱,不去追逐繁华,不去追捕利益,只是简单的生活,等到祭祀终于结束的时候,她们又忙着收拾场地,忙着卸掉梳妆,忙着重新梳妆,忙着准备随之而来的宫中其他事情……有颗敬畏的心,她们安心愉快地采蘩,无所怨尤。

召南·草虫(喓喓草虫,趯趯阜螽)

喓喓草虫(1),趯趯阜螽(2)

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亦既见止(3),亦既觏止(4),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5)

未见君子,忧心惙惙(6)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7)

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注释】

(1)喓喓(yāo):虫鸣声。草虫:蝈蝈。(2)趯趯(tì):昆虫跳跃的样子。阜螽:蚱蜢一种蝗虫。(3)止:之,他。(4)觏(ɡòu):遇。(5)蕨:蕨菜,嫩叶可食用。(6)惙惙(chuò绰):忧愁的样子。(7)薇:巢菜,一种草本植物。

【赏析】

《毛诗序》认为这首《召南·草虫》是“托男女情以写君臣念说”,是臣子对君王的忠诚与怀念等,但后人把它理解成一首描述女人思念在外丈夫的诗。诗歌用起兴的手法,从草虫展开,写道:

草丛里的蝈蝈不停鸣叫,不时还会有几只蚱蜢蹦过。思念起想见却久未见的人,我怎么不忧心忡忡呢?要是我真的能够见到他,我的心才会降落下来,才会平静下来。登上高高的南山,来采摘蕨菜,见不到那个我想见的人,心里很不是滋味,又愁又烦无处宣泄。要是我真的能够见到他,我的思念才会停片刻,我才会高兴异常。登上高高的南山,来采摘蕨菜,见不到那个我想见的人,心里如此的悲伤。要是我真的能够见到他,我灼伤一般的心才能舒畅,我才能得以放心。

秋天,本来就是一个伤感的季节,当虫子消溺、草木枯萎,寒冬将至,无疑将是最容易思家和思归的时候。远行的人啊,你在远方是否能将我想起?帘卷秋风,人比黄花瘦。你身边凋零的花朵,你看见了吗?那也是我憔悴的容颜。

在《草虫》里,本该是和煦宁静的春日,草长莺飞,卉木萋萋,蝈蝈在暗处弹琴,蚱蜢不时跳出来撒野,在生机勃勃的四季里,周围的热闹与她无关,她的心里是哀伤的,她的眼里是灰暗的,只有她思念的那个君子,才是她全部的热闹和风景,只有见到他,她才能是四季的热闹中笑靥如花的另一种风情。

召南·采萍(于以采萍,南涧之滨)

于以采萍(1)?南涧之滨。

于以采藻?于彼行潦(2)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3)

于以湘之(4)?维锜及釜。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

谁其尸之?有齐季女(5)

【注释】

(1)萍:大萍,水草名。(2)行潦(hánglǎo):沟中积水。(3)筥(jǔ):圆形的竹筐。(4)湘:烹煮。锜:三角锅。釜:无足锅。(5)齐:同“斋”,恭敬的样子。季:少。

【赏析】

在《召南·采萍》中采集萍藻来做祭品的是位待嫁的少女,她的名字叫季女,或者是对一个女子的美称,其实这些都已经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待嫁的少女的美与纯洁,那种懵懂的感觉。草木溪石,五谷农桑,春夏交替,一切都清新无比,世事在她的眼中还有待进展,她似一副还未绣出的画,期待一切。只听她问道:

哪里可以采摘到绿萍?就在南边山麓溪水滨。哪里可以采摘到绿藻?就在清水塘那的浅水沟。用什么来装绿萍藻?有那圆篓和方筐。用什么煮鲜萍藻?有那锅儿和那釜。何处安放这些祭品呢?祠堂那边窗户低。这次谁来敬神祭祖呢?待嫁季女恭敬又虔诚。

在周秦时代,浮萍有着特殊的意义。宋代学者王质在《诗总闻》中说萍藻:脱根于水,至洁。不过后世的浮萍,意义发生变化,因为无根,最容易让人想起漂泊,所以在历来诗人的笔下,被称为飘萍。

然而也正因如此,浮萍生于水中,长于水中,连根都在水中浸泡,依次被当做最干净最纯洁的,远离不洁净的土壤,以至于我们的先祖都愿意拿它们当做祭品祭奠先人。而千年前的这种纯洁感觉,我们的先民们觉得也只有水中那“至洁”的萍藻才能够与之媲美,就诞生了这首优美的诗歌。

这首《采萍》里的季女,即将出嫁了,她的心里充满了期待和憧憬。这些采集来的普通的祭品和繁琐的礼仪,都蕴含着当时人们的寄托和希冀,因而围绕着祭祀的一切活动都无比虔诚、圣洁、庄重。采萍、盛之、湘之、奠之、尸之,这一系列程序,一个至洁的待嫁少女完成了她生命中这次最重要过程,在这之后,证实她终于一切都准备完毕,可以出嫁了,此刻她成为这个季节中最耀眼的花,等待着被采摘。

风雅颂,赋比兴,我们的先民们只用简简单单的一个萍藻就表示了“至洁”的概念,并且还如此让人心动。

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

蔽芾甘棠(1),勿翦勿伐(2),召伯所茇(3)

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4),召伯所说。

【注释】

(1)蔽芾(fèi):树木高大繁茂的样子。甘棠:杜梨,一种形态高大的落叶乔木。(2)翦:同“剪”。(3)召(shào)伯:即召公。茇:草舍,这里指居住。(4)拜:拔。说:同“税”,息止。

【赏析】

《召南·甘棠》中说的召伯就是召公,作为周文王的庶子,他在周武王平定天下之后被封在陕右。等待武王去世之后,他与周公一起协助年幼的成王治理国家,当时他主张实行德政,时常会出巡在民间,为百姓解决实际的困难,可是每次外出,从来不去扰民,住也自己解决,他经常在高大的甘棠旁搭建草屋,百姓有什么冤情也就都在甘棠树下被解决,召伯受到了百姓的爱戴。后来他曾经建过草屋的甘棠也被爱惜地保护起来,百姓甚至不忍去修剪,淳朴的劳动人民当然不会忘记他,写了诗歌来歌颂他。他们唱到:

郁郁葱葱棠梨树,请不要剪割不要砍伐,因为那曾经是召伯的居住处。郁郁葱葱棠梨树,请不要剪割不要毁坏,因为那曾经是召伯的休憩处。郁郁葱葱棠梨树,请不要剪割不要跪拜,因为那曾经是召伯的解脱处。

先秦或者更早时候的人们比我们这些后来者更为开朗,他们大多开口就能唱出美丽的歌谣。《诗经》中最为精彩的《国风》部分,就是我们的祖先当年在田间地头劳动时随口唱出来的。有对爱情、劳动、美好生活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对压迫、欺凌的怨叹与愤怒,也有对好的领导者的歌颂,这首甘棠就是其中之一。

对统治者来说,这将是多么大的欣慰,得到人民如此的拥戴,人一生的记忆有着一定的容量,当一切都最终老去,一切都被时间洗刷干净的时候,谁还能属于谁,谁还能记得谁,而召伯便在这简约的诗经文字中,被永久的铭刻下来。

来自民间的疾苦就是通过这些民歌被周王及其他诸侯所了解的,比如召公的好形象就被大家传播开来。

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

摽有梅(1),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2)

摽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3)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注释】

(1)摽(biào):坠落。有:助词,无义。(2)迨:趁。(3)塈:(jì):取。

【赏析】

《摽有梅》是《召南》中具有代表性的诗,比恢弘壮丽的周南诗灵活有余,不时有口语点缀,似是我们日常的对话,不免有些雨中江南小镇与北京城的感觉,生活味道的凝重,更加体现出当时的民风。

梅子落地纷纷,树上还留七成。有心求我的小伙子,请不要耽误良辰。梅子落地纷纷,枝头只剩三成。有心求我的小伙子,到今儿切莫再等。梅子纷纷落地,收拾要用簸箕。有心求我的小伙子,快开口莫再迟疑。

《召南·摽有梅》运用比喻的手法,直白,也很好玩。诗中的“七兮”和“三兮”都是虚指,七及其往上表示的是很多的意思,三及其往下就是很少,因为古代没有现在这么发达,东西也少,即使东西多的数不过来时候就用多表示虚指。所以,在最前边的两句中说的意思就是,快去摘那些梅子吧,你看果子还有七成,还比较多,还可以多挑挑,你们这些小伙要是喜欢我的话,快去挑黄道吉日来求婚吧。

诗中的这个女孩子很聪明,可爱伶俐,在话语中把自己比成杨梅,请小伙子们采摘,是对爱情直白大胆的表达。

随着梅子树上的果实渐渐掉落,身边的闺中密友也一个个陆续嫁掉,女子的心有点急切了,于是接下来唱出的日子数木就变少了:由“七”减到“三”——树上的梅子可就只剩下三成了,要来下聘礼今日也好,要是你不下,明天人家来迎娶了也说不定,到那时候你后悔可就来不及啦。女子的心确实有些急切了,梅子落地,眼看婚期将尽,怎能不急?

诗中女子毫不掩饰自己对爱情的渴求,大胆用语言表达出来,情感炙热。女性在内心深处对情感寄托的欲求是最真实的,所以对《摽有梅》的女主人公,人们一直给予讴歌与称赞。

据史书载,春秋时期晋国人范宣子来到鲁国,想请国君帮助晋国伐郑,却又猜不透鲁君时候,就吟了这一段:“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诗歌运用到政治上,范宣子既表达了请求的意思,又给两国双方留下回旋的余地。鲁君是个明白人,听了以后,也吟诵了一段诗《小雅·角弓》:“骍骍角弓,翩其反矣。兄弟婚姻,无胥选矣。”意思是说,弯弓的弦线要时常调整,兄弟亲戚之间,也要时常叙叙旧,要不然关系都远了。言下之意是,我们两国是亲戚关系啊,彼此的事不分,我同意帮你们打郑国。诗的政治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与这首诗歌要表达的意思相近的是唐朝杜秋娘的《金缕衣》:“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金缕衣》中用鲜花来指代时光,花朵悄无声息的枯萎,留下无数叹息,意蕴犹在,相比起来《摽有梅》则更能让人触目惊心。因为它直奔主题——青春的大好时光,就随着杨梅落了一地,伴着哗啦啦的声音。青春与爱情多么的令人焦急啊。

诗评家龚橙《诗本义》中说:摽有梅,急婿也。一个急字,抓住了全篇的情感基调,很有道理。

召南·野有死麕(野有死麕,白茅包之)

野有死麕(1),白茅包之;

有女怀春(2),吉士诱之(3)

林有朴樕(4),野有死鹿;

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5)

无感我帨兮(6),无使尨也吠(7)

【注释】

(1)麕(jūn):獐。白茅:一种草。(2)怀春:思春。(3)吉士:对男子的美称。(4)朴樕(sù):丛生的灌木。(5)舒:舒缓。脱脱(duì):舒缓。感:同“撼”,动摇。(6)帨(shuì):类似围裙的一种佩巾。(7)尨(máng):长毛的狗。

【赏析】

德国诗人歌德说过:哪个男子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两情相悦,爱情的火苗怎样扑都扑不灭,一个人的好运气来了,万重千山都难以抵挡。《野有死麇》中,幸运的人就是这样:弓刚刚拿出来,箭还没有搭上来,一头肥硕的獐子就躺在了他前边的茅草地上,他走过去随手在地上拔了一把茅草,将獐子扛在肩上,要回家去。

在古代,没有角的鹿被称为“麇”,也是鹿的一种。鹿被当做壮阳养生的补品,从这个方向引申过去,“野有死麇”表达的是野外偷情的意思。鹿用白茅捆束起来就不是猎人猎取的单纯猎物了,而是很像样子的礼物——在这里,就是猎人向少女表示感情的用品。

《野有死麇》虽然艳情,却不失含蓄的情趣,构成美妙的意境,在两情相悦的世界,是生命里永远最动人的画面。相比之下,后世有些成就的艳情诗则过于香艳,比如与《野有死麕》意境相似的唐代诗人牛峤的《菩萨蛮》:“玉炉冰簟鸳鸯锦,粉融香汗流山枕。帘外辘轳声,敛眉含笑惊。柳荫轻漠漠,低鬓蝉钗落。须作一生拼,尽君今日欢。”描写了偷欢的情节,不过过于直白俗艳,情趣意境与文字感都差《野有死麕》远了。

元代散曲风行之时,以闺情、闺怨闻名的文人刘庭信有一个曲子《朝天子·赴约》,描述一位少女与情人约会的情景,与《野有死麕》相似:“夜深深静悄,明朗朗月高,小书院无人到。书生今夜且休睡着,有句话低低道:半扇儿窗棂,不须轻敲,我来时将花树儿摇,你可便记着,便休要忘了,影儿动咱来到。”曲中交代了约会的夜深人静环境,在黑暗环境下,姑娘还向书生约定,怕发出声音,被别人发觉,连窗子都不敲,那就把院子里的花树轻摇一下,只要树影一动,就说明姑娘已经到了。显然这次约会是少女主动说出来的,连约会的信号都是姑娘想出来并实现约定好的,如此大胆多情的少女和《野有死麕》中的怀春女子一样令多少暗恋者汗颜。

怀春的女子羞怯而大胆,坦诚而率真,健康和温暖的气息,正是那个时代的特色。

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踰我里)

将仲子兮(1),无踰我里(2),无折我树杞(3)

岂敢爱之(4)?畏我父母。

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踰我墙,无折我树桑。

岂敢爱之?畏我诸兄。

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踰我园,无折我树檀。

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

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注释】

(1)将(qiāng):愿,请。仲子:称二哥。(2)踰:翻越。里:邻里。树:种植。(3)杞(qǐ):杞柳。又名榉,一种落叶乔木。(4)爱:吝惜。

【赏析】

这是一首表达青年男女爱恋与相思幽会的诗篇。诗中的“仲”就是“二哥”的意思,翻译成白话就是“我的小二哥啊”,听起来几分亲切。

诗中反复咏唱到,我的小二哥啊,你要留点儿神,不要随便翻越我家的门户,我种的那株杞树你可以可以当梯子爬下来,可千万不要折断了露了馅,要是父母发现可不得了。我的小二哥啊,你要留点儿神,不要随便翻越我家围墙,我种的那株桑树你也可以当梯子溜下来,可千万不要折断了露了馅,要是我哥哥发现可不得了。我的小二哥啊,你要留点儿神,不要随便翻越我家菜园,我中的那株檀树你可以当梯子滑下来,可千万不要折断了露了馅,要是邻居们发现可不得了……

在这首《郑风·将仲子》中,男孩为了见上女孩一面,不惜冒了可能摔伤、被女孩子父母兄弟发现辱骂毒打的危险,带着点野蛮的味道爬上了女孩家的墙头。他们都是平凡人家的儿女,只是因为单纯的爱恋,却陷入了无可奈何的境地,男子只得夜夜爬上女子家的墙头,偷偷来看望他日思夜想的爱人,

对这首诗的解释历代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和说法,《毛诗序》认为此诗是“刺庄公”之作,郑樵《诗辨妄》认为此诗是“淫奔之诗”,现在已经很少人取用这些观点。当代人大多数是读出了人言可畏、三人成虎等的无奈。

《周礼·地官·媒氏》中规定:“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在周代,为男女谈恋爱保留着特定的时节,男女两人要是来电,就在野外亲热,也没人认为是伤风败俗,却被看做是对大地丰产的祝福,是吉祥!但是一过这个时间,比如《周礼》中说的“中春”,要是再私自交往就要受到处罚等等,《孟子·滕文公下》中就说:“不待父母之命,媒女勺之约,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所以,女孩虽然爱恋男子,言语中也流露出既娇又嗔且爱而有无奈的复杂感情。她说:我的小二哥啊,你着实让我牵挂,但父母兄长的叱骂、邻居的谗毁也实在让人害怕啊。人之多言,亦可畏也。这首《将仲子》中这一切都得到了淋漓的展现。

古代平凡人的爱情,原始淳朴的显现在世人面前,丝毫感觉不到淫秽,反而觉得至美。难怪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

有女同车(1),颜如舜华(2)

将翱将翔,佩玉琼琚(3)

彼美孟姜(4),洵美且都(5)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6)

将翱将翔,佩玉将将(7)

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注释】

(1)同车:指男方驾车到女家迎娶。(2)舜:即芙蓉花,即木槿。华:花。(3)琼琚:一种美玉。(4)孟姜:代指美女。(5)洵:确实。都:娴雅。(6)英:花。(7)将将(qiāng):同“锵锵”,象声词,玉石相互碰击摩擦的响声。(8)德音:美好的品德声誉。

【赏析】

有位姑娘和我在一辆车上,脸儿好像木槿花开放。跑啊跑啊似在飞行,身佩着美玉晶莹闪亮。姜家大姐不寻常,真正美丽又漂亮。有位姑娘与我一路同行,脸儿像木槿花水灵灵。跑啊跑啊似在飞翔,身上的玉佩叮当响不停。姜家大姐真多情,美好品德我常记心中。

这首诗所讲述的意境清新浅白,又纯洁动人。时值夏秋之交,草儿茂盛,木槿花开,柔和的阳光里到处是花草的淡静世界,一辆宽敞华美的马车行走在大路之上,车上坐着出外游玩的姜家姑娘和她的情郎,男女两人一同出游。诗中洋溢着欢乐的情绪,明快的节奏,令人心旷神怡。

清朝词人纳兰容若讲究写词要抒写“性灵”,又要有文风贯穿始终,诗经中这首《郑风·有女同车》便是活例,这首诗歌言辞简练,情意缓缓而出,毫不堆砌,语境浅白,完全符合容若性灵之说。而且,这首千年之前的诗歌,更是给人以当空明月,繁星耀眼的轻灵之感。

诗中所写的这位姜家姑娘,其实就是齐僖公的小女儿文姜。她比较有文采,故称文姜。春秋时期的齐国十分强大,他的两个女儿也成为当时各诸侯国竞争的对象,攀上亲戚对自己有很大的好处的。在众多的追求者中,文姜特别看好郑国的太子姬忽,后来两国缔结了这桩婚姻。

郑国人很高兴,所以专门创作了《有女同车》这首民歌来表达对这位未来的君夫人的期待。不过郑国人没有好运气,没有盼来这位大美女。因为太子郑忽很快就以“齐大非偶”为由,退掉了这门亲事。每个人都有自己适合的配偶,文姜是大国的公主,不适合做我这个小国之君的配偶吧?其实这是他的一个借口,他退亲的真正原因是他知道文姜在齐国有私情,并且她的情人还是她的胞兄诸儿。

本来是一门好亲事,现在却被一个小国的太子退婚,退婚在当时是很丢人的事情。这对大国公主大美女文姜来说简直就是晴天霹雳,愤愤不平,然后恹恹成病,再然后就是顾影自怜,在胞兄那里寻求安慰。文姜与胞兄诸儿确实有私情,两人从小一起长大,年长之后依然在一块相处,天长日久,产生感情在所难免,二人原先私会隐藏,不知怎么传到郑忽那去了。春秋之时,伦理道德尚未形成,男女关系本来就十分随便,然而血缘直系发生私情,终不能被承认,两人的关系当然会传入家人及其外人耳中。父亲齐僖公知道后当然大惊失色,定好的亲事被推掉本来就丢了脸,现在家丑要是越传越开,自己脸上更没有面子,只要匆匆为文姜重新择配。

此时邻国鲁桓公新立,想要跟大国拉拉关系,就来提亲了,齐僖公当即答应,还定下了良辰吉日成亲。于是选择吉期,齐僖公亲自把文姜送到鲁国成亲。胞兄诸儿自然郁闷,不知道此次一别何日再见,于是在文姜出嫁的前一夜,他于竹简上刻了一首诗辗转递到妹妹那里:桃树有华,灿灿其霞,当户不折,飘而为直,吁嗟复吁嗟!

这是一首情诗,说了文姜美艳似桃花一般,只是要飘落到鲁国去了,然后自己做了一番叹息。谁知道文姜看了之后不是像一般女子样叹息,而是也做了一首情诗,并加重了自己的乱伦程度:桃树有英,烨烨其灵,今兹不折,证无来者?叮咛兮复叮咛!

时不我与,趁早行欢,很有一番李白的“人生得意需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味道,不是行的是苟且之事,于是就在文姜出嫁的前一夜,两兄妹又不顾一切地干起乱伦之事,几乎误了第二天的出嫁之事。不过嫁人还是要嫁的,文姜成了鲁桓公的夫人,就是国君夫人了。身在鲁国,自然没有再和胞兄见过,与鲁桓公生下了两个儿子,长子叫姬同,次子叫姬季友。在往后的日子里,文姜会安心做自己的国君夫人了吧?鲁桓公这样想,他对自己这位背景雄厚的妻子十分满意。然而文姜真的会如他想么?鲁桓公哪里会预料到自己会为这个女人丧命,并引发一系列的政治纷争。早知如此,怕是不会觉得文姜是个美人了。

郑风·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既见君子,云胡不夷(1)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2)

既见君子,云胡不瘳(3)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注释】

(1)云:助词无义。胡:何。夷:平,即心中平静。(2)胶胶:鸡鸣声。(3)瘳(chōu):病愈,这里指愁思消除。

【赏析】

《郑风·风雨》所讲的内容也是比较简单的,就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里,等待那位“君子”。闪电交加,风也呼啸,豆大的雨瓣就打在地上,连鸡窝的鸡都惊得咯咯地叫。女子的心也不安起来。他还会来吗?这么大的雨,他也许就不来了,他最好也别来,这么大的雨,淋坏了怎么办?此时她的心理是矛盾的,既希望他能够冒雨践约,但是又怕淋坏了他。

结果是“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喜悦之情跃然眼前。这首诗的意境就是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等待,最后终于见到了要等的那个人。抒写女子风雨之中怀念他人,并没有直接说她怎么想,心情怎样焦急难耐,只是反复通过“风雨”“鸡鸣”这两种外界加以渲染女子的思绪,反衬出女子的担心与矛盾,加重着苦苦等待之中一个人的孤独与沉闷。

《庄子·盗跖》中记载着一个誓死守约的故事,流传千年,说的是一个叫尾生的男子认识了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两人一见钟情,君子淑女,于是就私订终身,这个与十二少不一样的是,女子家嫌弃尾生家境贫寒,两人就与约定在韩城外的桥梁相会,双双远走高飞。那一个黄昏时分,尾生提前来到桥上等候。不料,六月的天气变化无穷,突然就下起了滂沱大雨。不巧山洪又暴发,大水裹挟泥沙席卷而来,淹没了桥面,尾生抱着一根桥柱死去。这个故事与这首风雨富所表达的终极感情虽然并不完全相同,但却同样打动人心。

而《风雨》也是《诗经》中众多借用外界景物的描述来加强诗歌本身的感染力作品的代表篇之一。极富感染力。“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意象也成为后世许多诗词文人,也包括艺术创作者们所喜爱的题材之一。

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青青子衿(1),悠悠我心(2)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3)·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4),在城阙兮(5)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

(1)子:古时对男子的美称。衿:衣领。(2)悠悠:绵长不断的样子。(3)宁:难道。嗣音:寄声相问。嗣,通“贻”,给。(4)挑(táo)达(tà):来回走动的样子。(5)城阙:城门两边观楼。

【赏析】

“青”在古代就是蓝色,《毛诗序》中说:“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在古代,对人们的穿着打扮都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着社会等级从穿着上区分身份。特别是汉代以前更有明文规定冠帽只有官员才能佩戴用,商人还不得穿丝绸料子的衣服,只能穿葛麻料子的成衣。比如战国时期的吕不韦作为一个商人,因为商人的地位穿戴食用都有限制备受歧视,所以投机政界,改变所处的社会地位。而读书人的地位很高,准许穿戴当时很优雅高贵的颜色——青色衣服。所以,书生又称为青矜,这便是《子衿》中的青青子衿。

《子衿》中的这位郑国女孩子就这样说:“纵然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从此断音信?纵然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不能自己来?”这真该怪这位“青衿”,即使再忙,即使再不能相见,至少得说句话把,即使是只言片语,也不致让我这般焦急难耐。然而《子衿》中的女子实际上却是“你来不来都一样,尽管我着急,我生怨,但心始终向着你。“于是发出“一天见不到你,就像过了三个月那么久!”的慨叹。

后来曹操在他的《短歌行》之一中直接引用了这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这就成了一个男人的政治抱负,对贤才的渴求和对雄伟霸业的忧思:“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紧接着他还引用了《诗经》中的另外两句,就是《小雅·鹿鸣》中:“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意思是说,只要贤才来到我这里,我是一定会盛情款待,我会加倍欣赏人才的。曹操的这首诗遭被视为是建安文学上的一颗明珠,不过这就是男人的感情。而子衿所体现出来的清新细致的情境在宋代李清照早期的一首《浣溪沙》中似乎得到了延伸,词中这样写道“秀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与子衿的意境几乎重合,精妙的绘出了一个处在热恋中的女孩子等待情人的娇憨之景。

或许对于许多人来说,曹操的短歌行更脍炙人口,而才气过人的李清照似乎也更有魅力,然而这篇子衿的美却从未消逝,反倒是在后人对其意境与语词的化用里,透露着诗经对于中国后来的古典诗歌文学不言而喻的巨大影响。

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1)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2)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与子偕臧(3)

【注释】

(1)漙(tuán):露水多。(2)瀼:露水多的样子。(3)偕臧:相爱。偕,同。臧,善。

【赏析】

这首诗的大意说:在郊野,蔓草青青,白露未晞,男子信步到此,希望与一位姑娘相遇,姑娘美目流盼,天地生辉。男子并不是随意寻求,相反这种“邂逅相遇”,诗人期望的是一位真正的知己。这位知己会不迟不早,奇迹出现。她是有美一人,清扬婉兮。有美一人,婉如清扬。只有这样的女子才是适我愿兮,也才能让诗人渴望与子偕臧。这就是诗人的梦想。

其实,像这首《野有蔓草》中所表达的主题,即求知己,在自古文人情怀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辛弃疾希望在灯火阑珊处遇见蓦然回首的惊喜,戴望舒希望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里遇见丁香一样忧愁的姑娘,还有《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诗中的女子,在西北的高楼上等待心中的知己,“一弹再三唱,慷慨有余哀,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这首《野有蔓草》,讲述的是在清晨的野外,在那一片新鲜而又岑寂的雾气里,希望遇见一个知己。男子并没有似《关雎》的那些具体:“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只是“邂逅相遇,与子偕臧”,“臧”就是“美好”的意思,以最美好的自己,遇见一个美好的人,然后和她一直美好下去。这种美好是一种可遇不可求,一种能够给彼此留下欣慰与留恋,最终沉淀升华成愉悦难忘的记忆!

这依然是一首君子求美人的歌咏诗,我们可以理解成是爱情诗,男子对美好女子的向往,也可以理解成是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不论如何,诗中所表达是感情,真挚淳朴,十分动人。

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

溱与洧(1),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蕑兮(2)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3)”

“且往观乎(4)?洧之外,洵吁且乐(5)。”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6)

溱与洧,浏其清矣(7)

士与女,殷其盈矣(8)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洧之外,洵吁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9),赠之以勺药。

【注释】

(1)溱(zhēn)、洧(wěi):河名。涣涣:冰河解冻奔腾的样子。(2)蕑(jiān):兰草,一种香草名。(3)既且:已经去过了。(4)且,同“徂”(cú)。(5)吁(xū):广阔无边。(6)勺药:又名辛夷,一种香草。古时候情人离别时互赠此草,用以寄托情怀,结“恩情”。(7)浏:水深而清的样子。(8)殷:多。(9)将:同“相”。

【赏析】

这是一副美好的游春图面,带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从中传递出来那么多欣喜、兴奋的情感!带着读者回到了先秦时那个几乎消失无踪的上巳节,似乎可以听到了鲜艳的芍药花瓣中开出的爱之声:“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芍药。”

“溱与洧,方涣涣兮。”春天到来,万物复苏,郊外的溱河和洧河解冻了,河水哗啦啦地流淌,人们如何来表达内心的喜悦和激动,只能陶醉在这一片春光里,爱情和喜悦之情一起在心低疯长。众多的男男女女之中诗人抓住了一对男女细腻的瞬间对白:

女子说:“我们过去看。”

男子说:“我已经去过。”

女子又说:“那就再过去看看呗!”或许女孩子很早久喜欢这位帅哥,聚会之中正好找个理由一起玩儿。或许他们并不认识,只是一见钟情,在女孩儿大胆地邀请之后,爱情就有了火花。然后是无数的“士与女”互赠芍药,定情欢乐。

芍药

《本草纲目》中记载道芍药是说:“犹婥约也。婥约,美好貌。此草花容婥约,故以为名”。而读起来是“着约”的谐音,也就是守约、赴约的意思了。符合人们的美好理想。所以芍药成了古时的爱情之花。

少女们面色红润,手持鲜花,尽情将自己火热的目光和情感抛向自己的偶像,少年们衣着光鲜,青春的脸上洋溢着喜悦与任性,坚定而自然地牵起心上人的手。把芍药当做爱情的一副药剂,有一番味道。

孔子的《论语》中也有“暮春者,春服既成。童子五六人,冠者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记述,但相比之下,多了些文人雅士的学院味,少了平常男女的真切感。

而这首《溱洧》则是一幅欢乐无比的游春图,从溱、洧之滨踏青归来的男女,他们手捧芍药花,洒下一路芬芳。尽管当时郑国是个小国,还总是遭受到周边大国的侵扰,本国的统治者也并不清明,但对于普普通通的人民来说,春天的日子让人感到喜悦,他们有节日,他们有芍药,他们有美好生活的信心与勇气。

先秦时候法令允许男女相会,就是仲春之会:《周礼》上记载说:“于是时也,奔者不禁。”根据当时郑国的风俗,每年的仲春上巳之日是大规模的民俗节日,人们男男女女纷纷来到溱、洧水边,以新解冻的春水洗涤污垢,认为这样可以除去整个冬天所积存的病害,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祥。

邶风·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裹)

绿兮衣兮,绿衣黄裹。

心之忧矣,曷维其已(1)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

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2)

我思古人,俾无訧兮(3)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4)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注释】

(1)维:助词,无实义。已:止。(2)女:同“汝”。治:缝纫。(3)俾:使。訧:过错。(4)以:因为。

【赏析】

这是一首怀念亡故妻子的诗。睹物思人,是悼亡怀旧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一个人刚刚从深深的悲痛中摆脱,看到死者的衣物用具或死者所制作的东西,便又唤起刚刚处于抑制状态的兴奋点,而重新陷入悲痛之中。自古以来从这方面来表现的悼亡诗很多,《诗经•绿衣》无疑是第一首。

这首诗分四节,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第一节“绿兮衣兮,绿衣黄里”。表明诗人把故妻所做的衣服拿起来翻里翻面地看,诗人的心情是十分忧伤的。第二节“绿衣黄裳”与“绿衣黄里”相对为文,是说诗人把衣和裳都翻里翻面细心看。妻子活着时的一些情景是他所永远不能忘记的,所以他的忧愁也是永远摆不脱的。第三节写诗人细心看着衣服上的一针一线(丝线与衣料同色)。他感到,每一针都反映着妻子对他的深切的关心和爱。由此,他想到妻子平时对他在一些事情上的规劝,使他避免了不少过失。这当中包含着多么深厚的感情啊!第四节说到天气寒冷之时,他还穿着夏天的衣服。妻子活着的时候,四季换衣都是妻子为他操办,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妻子去世后,自己还没有养成自己照顾的习惯。直到实在忍受不住萧瑟秋风的侵袭,才自己寻找衣服,便勾起他失去贤妻的无限悲恸。“绿衣黄里”是说的夹衣,为秋天所穿;“絺兮绤兮”则是指夏衣。这首诗应作于秋季。诗中写诗人反复看的,是刚取出的秋天的夹衣。人已逝而为他缝制的衣服尚在。衣服的合身,针脚的细密,使他深深觉得妻子事事合于自己的心意,这是其他任何人也代替不了的。所以,他对妻子的思念,失去妻子的悲伤,都将是无穷尽的。

这首诗在文学史上有较大的影响。晋代潘岳的《悼亡诗》很出名,其实在表现手法上是受《绿衣》影响的。如其第一首“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寝兴何时忘,沉忧日盈积”等,实《绿衣》第一、二节意;第二首“凛凛凉风起,始觉夏衾单;岂曰无重纩?谁与同岁寒”、“床空委清尘,室虚来悲风”、“寝兴目存形,遗音犹在耳”等,实《绿衣》第三、四节意。再如元稹《遣怀》,也是悼亡名作,其第三首云:“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全由《绿衣》化出。可见此诗在表现手法上实为后代开无限法门。

邶风·终风(终风且暴,顾我则笑)

终风且暴(1),顾我则笑,

谑浪笑敖(2),中心是悼(3)

终风且霾,惠然肯来(4)

莫往莫来,悠悠我思。

终风且曀,不日有曀(5)

寤言不寐(6),愿言则嚏。

曀曀其阴,虺虺其雷(7)

寤言不寐,愿言则怀。

【注释】

(1)终:既。暴:疾风。(2)谑浪笑敖:戏谑。敖,放纵。(3)悼:伤心害怕。(4)惠:顺。(5)曀(yì):天阴且有风。(6)寤:醒着。言:助词无义。寐:睡着。(7)虺(huǐ):雷声,象声词。

【赏析】

男子初见女子就对她笑容满面,还能说会道,开开玩笑,潇洒浪漫的,而女子对此却又忧伤无法言说。她觉得爱情,是一件应该严肃的事,就算一个人原本性格活泼,一旦遭遇爱情,也不由得变得庄重起来——严肃对待爱情这样生命中重要的事情。

而《终风》里的这个男子,戏谑轻薄,尽管见识广博,谈笑风生,但女子要的是一份真诚的爱情,而男子的感情似乎并不那么令人感到安稳。爱情与调情的区别之处,也许就是爱情需要全身心的付出,而调情则是一时,或者抱有其他的目的。

调情只能让感情陷入困境,而爱情则可以把平凡变伟大,把瞬间变永恒。红楼梦里共读西厢那段,贾宝玉给林黛玉说“我就是那‘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城倾国的貌’”之时,也正是他心情暴躁不安的时期,整天无事可做,穿梭于众多姐姐妹妹之间,讨好献殷勤,他对黛玉的这句话怕也不是出于真心,在敏感的黛玉看来,确实是调情之语。黛玉也只好一边恼怒一边掉下眼泪,怕也是《终风》里那个女孩子一样的悲凉。等到宝玉最终确定自己真爱黛玉的时候,那时候调情自动转化为了爱情。

《终风》里的女子,不知道是不是历来争执而又没有明确的庄姜,不管是不是这位女子都没有白流苏与黛玉幸运,到最后她也没有把调情化成爱情,他抛弃了她,并且不再回来,尽管他曾经给她带来那么多的美好。她对于这一切也心知肚明,然而现实让她无能为力,只能一个人承受害。

关于《终风》男女主人公最后有没有结果,诗人没有继续说下去。“曀曀其阴,虺虺其雷,寤言不寐,愿言则怀。”在这样刮风打雷的夜里,会想起谁?还希望谁想起自己?李清照说:“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邶风·谷风(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习习谷风(1),以阴以雨。

黾勉同心(2),不宜有怒。

采葑采菲(3),无以下体(4)

德音莫违(5),及尔同死。

行道迟迟,中心有违。

不远伊迩(6),薄送我畿(7)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8)

宴尔新婚(9),如兄如弟

泾以渭浊,湜湜其沚(10)

宴尔新婚,不我屑以。

毋逝我梁(11),毋发我笱(12)

我躬不阅(13),逞恤我后(14)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

就其浅矣,泳之游之。

何有何无,黾勉求之。

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不我能慉(15),反以我为雠(16)

既阻我德(17),贾用不售。

昔育恐育鞫(18),及尔颠覆(19)

既生既育,比予于毒。

我有旨蓄(20),亦以御冬。

宴尔新婚,以我御穷。

有洸有溃(21),既诒我肄(22)

不念昔者,伊余来塈(23)

【注释】

(1)谷风:东风。(2)黾(mín)勉:努力、勤勉。(3)葑:蔓菁,即大头菜。菲:萝卜。(4)下体:根。(5)德音:夫妻间的誓言。(5)伊:是。迩:近。(7)畿:门槛。(8)荼:苦菜。荠:芥菜。(9)宴:欢乐。(10)湜湜(Shí):水清见底的样子。沚:底。屑:洁。(11)梁:鱼坝。(12)笱:鱼篓。(13)阅:容纳。(14)遑:空闲。恤:顾及。(15)慉(xù):爱惜。(16)雠:同“仇”。(17)阻:拒绝。(18)育恐:生于恐惧。育鞠:生于贫穷。(19)颠覆:患难。(20)旨:甘美。(21)洸(guāng):比喻发怒的样子。“溃”同。(22)诒:遗留。肄(yì):辛劳的工作。(23)伊:只有。墍(jì):爱。

【赏析】

在《邶风·谷风》中,一个弃妇陈述自己被弃的痛苦,用前后对比的手法,写出丈夫的变化和对自己命运的悲叹。

开篇说道在山谷的大风声中,在漫天的阴雨中相互立下不离不弃不忘记的誓言。本以为誓言很长,哪能料到比风还轻,当日的野菜再难吃也甘之如饴,只要是快乐的因缘,任何苦难都可以吃得消。但是好景不长,在男子境遇好转之后,就立刻爱上了别人,当日同甘共苦的妻子成为了他的负累,成日拳脚相加,于是引出了妻子无限的哀怨。也就是宴尔新婚,不我屑以。看着丈夫和别的女子喜结连理,原配只能苦苦忍耐,但这样还不够,丈夫还要对当日的妻子诽谤中伤,不让她去自家的鱼塘,不让她碰自家的鱼筐,让她无处可去,无处可待,丝毫没有顾及当日的夫妻情分。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可能原先是晴朗好天气,之后顿时凄风苦雨,一种悲愤、凄凉的意境跃然纸上。中国古典诗词最擅长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这阵风雨的效果极好,诗的忧伤基调、女子的哀怨形象随之而出。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谁说苦菜苦了,比起女子的痛苦,吃苦菜都像甜菜一样。人是莫名其妙的动物,当一种更大的刺激代替了先前比较小的刺激的时候,小的刺激就微不足道了。在这里,女子因为被抛弃的痛苦远远胜过了苦菜的痛苦,吃起来竟然有几分甘甜,可见她的痛苦有多深。女子似乎没有一点地位,她对丈夫好言相劝,应该思念旧情,把自己收留,几乎是苦苦哀求。《谷风》没有一个明确的结尾,但想来丈夫是不会念及当日的恩情了。

“不我能慉,反以我为仇。”新人换旧人,女主人公被丈夫无情抛弃,逐出了家门。妻子无奈的哀叹,当日虽然清贫,但却能相濡以沫,今日生活富裕了,却容不下她这个女子,反而像是急于脱手的货物一样,想把她甩开。妻子辛苦准备好的过冬食物,只是为了度过匮乏的冬季,却成为了丈夫与新人结婚的积蓄。剥夺了妻子的劳动成果,还要对她恶言恶语,拳脚相加,丝毫没有当日的温情,那份海誓山盟,今日看来,就好像美梦一场。

孔子说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相比《诗经》中的《江有汜》《氓》来看,这首长诗中的女子的哀怨则是一种克制、隐忍。

墉风·君子偕老(君子偕老,副笄六珈)

君子偕老(1),副笄六珈(2)

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

子之不淑(3),云如之何?

玼兮玼兮(4),其之翟也(5)

鬒发如云(6),不屑髢也(7)

玉之瑱也(8),象之揥也(9),扬且之皙也(10)

胡然而天也(11)?胡然而帝也?

瑳兮瑳兮(12),其之展也(13)

蒙彼绉絺,是绁袢也(14)

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

展如之人兮(15),邦之媛也!

【注释】

(1)君子:指卫宣公。偕老:指夫妻之间相亲相爱,白头到老。(2)副:古时的一种头饰。笄:(jī):簪子。珈:饰玉。(3)子:指宣姜。淑:善。(4)玼:鲜艳绚丽。(5)翟:绣有山鸡彩羽的礼服。(6)鬒:黑发。(7)髢(dí):假发。(8)瑱(tiàn):垂在两耳旁的玉饰。(9)揥:发钗。(10)扬:额角。(11)胡:何,怎么。(12)瑳:鲜艳绚丽。(13)展:古代夏季穿的一种纱衣。(14)绁袢(pàn):夏季穿的内衣。(15)展:确实。媛:美女。

【赏析】

这首《墉风·君子偕老》是一首讽喻诗,借服饰容貌的盛美来讽刺一个女子内心的肮脏与行为的污秽。这个女子就是宣姜。

美丽的宣姜本来是要嫁给姬及,结果却被骗嫁给了姬及的父亲,禽兽不如的卫宣公。

宣姜本就美似天仙,现在经过如此艳丽的装扮,身着明艳如花的服饰,锦衣上绣有山鸡,还有那一身璀璨的珠宝,令她摄人魂魄,这样的女子自然是任何一个男人都想得到的尤物。

但是,自始至终都没有人问过宣姜的意愿,按照正常心理来分析,她当然是想嫁给和自己相当年龄的太子。中国历代的史官只重写史记事,刻意回避人物心理的分析。尤其是这些历史事件中的女性,她们的心灵空间从未被史官关注过。她们只是历史的附带品,就必然充满着悲剧色彩。不遂心愿,但生活还是要继续,宣姜与卫宣公有了两个儿子。

十五年时光一晃而过,宣姜的两个儿子都长大了。一般来说,同时长大的两兄弟性格差异很大,宣姜的两个儿子算是印证了这一点。长子寿,是个清秀善良之人,而次子朔与哥哥相反,心胸狭窄,野心很大。

终于有一天,朔就打太子姬及的主意了,对母亲宣姜说大哥从来就没有忘记过夺妻之恨,甚至还发下毒誓说继位之后,将你们母子全部铲除。宣姜闻言大惊失色,觉得还是对卫宣公说下比较好,万一是真的话,母子三人确实不能活命。卫宣公气冲冲把姬及的生母叫来痛骂她教子无方,没有等位就口出狂言。姬及的母亲夷姜,受不了屈辱当晚就自杀了。姬及面对这一切目瞪口呆,木讷无语。卫宣公知道太子不能留了,就有了斩草除根的打算,就如前面所的,结果是姬及与寿都被杀掉。

宣姜没有想到事情会发展到这一步,她根本不愿意看到有谁死去,更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儿子姬及死去。在整个杀戮过程中,胜利者姬朔冷眼旁观,没有对母亲的丝毫同情,也达到了他最终的目的——父亲死之后登上王位。不过他也没有高兴多久,就被卫国贵族们推翻。

墉风·桑中(爰采唐矣,沫之乡矣)

爰采唐矣(1)?沫之乡矣(2)

云谁之思?美孟姜矣(3)

期我乎桑中(4),要我乎上宫(5),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麦矣?沫之北矣。

云谁之思?美孟弋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葑矣(7)?沫之东矣。

云谁之思?美孟庸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注释】

(1)爰:在哪里。唐:菟丝子,一种寄生蔓草。(2)沫(mèi):卫邑名,牧野。(3)孟姜:姜家长女。(4)桑中:桑林中。(5)要:邀约。上宫:宫室。(6)淇:淇水。(7)葑:蔓菁菜。

【赏析】

《墉风·桑中》所描绘之情愫质朴真切,以单纯的写情的角度来看,不失为一首活泼可爱的前秦情歌。

在诗中,男主人公唱道:“到哪里采集女萝?就在卫国沫水岸。谁是你梦中情人?美丽冻人是孟姜。她约我到桑林里,邀我她家把亲攀。辞别归来送我行,依依惜别淇水边。收割小麦去何处?就在沫水岸北岸。谁是你梦中情人?美丽动人是孟戈。她约我到桑林里,邀我她家把亲攀。辞别归来送我行,依依惜别淇水边。采摘蔓菁去哪里?就在沫水河东岸。谁是你梦中情人?美丽动人是孟戈庸。她约我到桑林里,邀我她家把亲攀。辞别归来送我行,依依惜别淇水边。”

“桑中”是当时都城朝歌的别名,“上宫”也是朝歌附近的地名,都是采桑女幽会的地点,滨临河水,在春天的环境中流淌唱歌,诗情画意之中,滋润着爱情的心田。采桑女的故事在这里似乎不停息的繁生着。

关于此诗的评论。《毛诗序》说:“《桑中》,刺奔也。卫之公室淫乱,男女相奔,至于世族在位,相窃妻妾,期于幽远,政散民流而不可止。”宋代朱熹的《诗集传》也基本持有形同的观点,认为其为淫诗,并举姜、弋、庸乃等前秦贵族为例证。不过,以今天看来,先秦遗风早已远去,人们更愿意单纯的从诗意来把握,所以不少人认为这首小诗轻快活泼,其所表现的不过是古代青年男女之间炽烈的爱情,并非是贵族男女淫乱之后的不知羞耻的自白,谈不上讽刺之意。

在古代,采桑缫丝应该是中国男耕女织时代的重要活动,种植桑树、采桑养蚕、然后织出皮肤般光滑细腻的丝绸。战国铜器及汉代画像石上常有描绘桑树下桑女劳作的场景,使得千年后的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幅幅“向春之未,迎夏之阳,仓庚喈喈,群女出桑”的古代采桑图。同样,在《墉风·桑中》中,我们看到的是那些浪漫的桑园诗意。在这一首朴素、深婉的先秦恋歌中,在桑园中相会后的故事令即便是千年后的人们也同样遐想不已。

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七月流火(1),九月授衣(2)。一之日觱发(3),二之日栗烈(4)。无衣无褐(5),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6),四之日举趾(7)。同我妇子,馌彼南亩(8)。田畯至喜(9)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10)。女执懿筐(11),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12)。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13)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14)。蚕月条桑(15),取彼斧斨(16)。以伐远扬(17),猗彼女桑(18)。七月鸣鵙(19),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20),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21),五月鸣蜩(22)。八月其获,十月陨萚(23)。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24)。言私其豵(25),献豜于公(26)

五月斯螽动股(27),六月莎鸡振羽(28)。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29),塞向墐户(30)。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31),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32)。七月食瓜,八月断壶(33),九月叔苴(34),采荼薪樗(35)。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36),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绹(37),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38),三之日纳于凌阴(39)。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40),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41):万寿无疆!

【注释】

(1)流火:大火星,流是消逝降下的意思。(2)授衣:缝制冬衣。(3)一之日:即夏历十一月。觱(bì)发:寒风发出的声音。(4)栗烈:凛冽。(5)褐:粗布衣。(6)耜(sì):古代一种农具。(7)举趾:下地种田。(8)馌(yè):送饭。(9)田畯(jùn):监工的农官。(10)仓庚:黄莺。(11)懿筐:深筐。(12)蘩:白蒿。祁祁:妇女众多的样子。(13)归:出嫁。(14)萑(huán)苇:芦苇。(15)条:修剪。(16)斨(qiāng):方孔的斧。(17)远扬:向上长的桑枝。(18)猗(jī):攀折。女桑:嫩桑叶。(19)鵙(jú):伯劳,一种鸟。(20)孔阳:色彩鲜艳。(21)葽(yāo):一种药用植物。(22)蜩(tiáo):蝉。(23)萚(tuò):落叶。(24)缵:继续。(25)豵(zōng):一岁的小猪。(26)豣(jiān):三岁大猪。(27)斯螽(zhōng):蚱蜢。(28)莎鸡:纺织娘。(29)穹室:堵塞鼠洞。(30)墐:用泥涂抹。(31)薁(yù):野葡萄。(32)介:求取。眉寿:长寿。(33)壶:葫芦。(34)叔苴(jū):拾麻籽。(35)荼:苦菜。樗(chū):苦椿树。(36)重:晚熟作物。穋(lù):早熟作物。(37)索绹(táo):搓草绳。(38)冲冲:凿冰声。(39)凌阴:凿冰的地窖。(40)朋酒:两壶酒。飨(xiǎng):用酒食招待客人。(41)兕觥(sìgōng):古时的一种酒器。

【赏析】

《七月》源于豳地的民间歌谣。豳地在现在陕西省旬邑县、彬县一带,那个时代是个农业部落。七月火星向西落,妇女在九月的时候就缝制冬衣,因为十一二月的时候就会寒风彻骨,没有足够御寒的衣服,怎么能够抵御这寒冷的冬日呢?冬天一过,便要开始修理锄具,准备二月下地耕种。

《七月》叙述人们的艰辛努力、生活的基本状况,随着时令和季节的变换律动。劳作的目的不是因为敬畏神的力量,也不是为了祭祀神灵,而是为了获得生活的保障。

人们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涉及当时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各个侧面展示着当时社会的风俗画。因此后人拿这首诗与古希腊诗人赫西俄德的农事诗《工作与时日》作比较,不过,《七月》显然要比《工作与时日》有进步意义。因为那首农事诗开篇就是献给缪斯,赞颂宙斯万能的。《七月》则是一幅男耕女织时代的风俗画。三月里女孩子带着漂亮的篮子,采桑叶养蚕,六月结满葡萄,七月榨满豆浆,八月打枣、收稻谷,九月打谷场,重新做了菜园子,十月飘满酒香,十一月、十二月农活结束了,男人开始去打猎。夜晚归来还不休息,趁着农闲,收拾好屋子,抵御夜晚的风霜,还要准备过年,来年开春又要忙着种地了。

在诗中有很多细节描写,比如,蟋蟀爬进屋中,在灯下跳来跳去,提醒着北风的寒凉。人们赶紧锁上窗户,把门洞都堵塞上,屋中就暖和起来。等到过年时候,“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不久新年到来了,进到屋中歇个够。生活是简单贫困,抑或是负担,平凡但充满着生命力。

然而,在平和的诗句下,又给人们展现出另一副古代农人生活画面。农夫辛辛苦苦的白日忙完庄稼,夜晚又要搓麻绳,在一年的最后时刻忙祭祀的种种活动,献上先前冷冻在冰窖里的韭菜和羊羔,分发美酒给宾客,与众人一起举杯为主人祝福,高呼万寿无疆。在这里我们可以读到,关于农民与贵族统治者生活的鲜明对比。中年繁重的农事和劳役,在生活上却得不到相应的待遇,相反贵族上曾却则完全过着另一种生活:住的是防风耐寒的房屋,穿的是上等鲜亮的好衣裳,吃的是酒肉,没有事情了还祭祀宴请,祈求多福多贵多长寿。此类相似的内容在诗经中其他篇章中也有体现,如《魏风·伐檀》《魏风·硕鼠》。后两者体现了一种反抗精神,但在这首《七月》中我们几乎看不到同样的情感。

豳风·鸱鸮(鸱鸮鸱鸮,既取我子)

鸱鸮鸱鸮(1),既取我子,无毁我室。

恩斯勤斯(2),鬻子之闵斯(3)

迨天之未阴雨(4),彻彼桑土(5),绸缪牖户(6)

今女下民(7),或敢侮予(8)

予手拮据(9),予所捋荼(10),予所蓄租(11)

予口卒瘏(12),曰予未有室家!

予羽谯谯(13),予尾修修,予室翘翘(14)

风雨所漂摇,予维音哓哓(15)

【注释】

(1)鸱鸮(chīxiāo):猫头鹰。(2)恩:爱。斯:语气助词。(3)鬻(yù):育。闵:病。(4)迨(dài):及,到。(5)彻:同“撤”,取。桑土:桑根。(6)绸缪:缠绕。牖:窗。户:门。(7)女:同“汝”。下民:下面的人。(8)或:有。(9)拮据:指脚爪劳累。(10)捋:成把摘取。荼:茅草花。(11)蓄:积蓄。租:通“苴”,茅草。(12)卒瘏(tú):患病。(13)谯谯(qiáo):羽毛疏落的样子。(14)翛翛(xiāo):羽毛枯敝无泽。(14)翘翘:危而不稳的样子。(15)哓哓(xiāo):形容惊恐的叫声。

【赏析】

这首诗歌的意思是:可恶的猫头鹰,你已经抓走了我的幼子,别再来毁坏我的家园了。可怜我含辛茹苦费尽心思,早已经为抚养幼子病倒了!趁着天晴没有雨水,找些树枝桑根,修补门窗。如今你们树下的人,说不定什么时候又要来欺负我。我的爪子疼痛无比,还得继续采集茅草来垫巢底,我的嘴巴泥土都捉不动了,可是我的窝巢还未曾修好啊!我的羽毛稀落凋残,我的窝巢也摇摇欲坠,正在风雨飘摇啊,我只能惊恐地哀号!

寓言作为一种文学的表现方式,在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学说中被广为运用,使得古代的说理散文增添了许多的艺术魅力。在这篇《鸱鸮》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来。

诗中小鸟被猫头鹰吃掉了,巢穴也被破坏掉了,但是母鸟,它还趁着天晴修补自己的家园。诗中的鸟很坚强,面对灾祸有着生存的勇气和毅力。刚刚还沉浸在丧子的痛苦之中,一会就在哀伤之中抬起头来,重建家园。这只母鸟有很大的悲哀之处,它以为自己的幼子被猫头鹰吃掉之后,通过哀求之后,猫头鹰就不会再来侵袭它了,它哪里知道,别人都是贪婪的,尝到甜头的猫头鹰肯定还会再来,家园还会遭到它们的袭击。

鸟儿明知道猫头鹰已经知道自己好欺负了,时刻都会再来侵扰,却依然固守家园。况且家园已经被破坏,它依然不嫌弃,希望可以修缮重建,可是这艰难的生活,它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它的爪子受伤了,嘴也不能再用了,羽毛也失去了以前的光泽,变得凋零了。这只母鸟的遭遇是生活在下层的劳动人民的一个写照,深受压迫,但是还要生存下去,鸟儿的观念就和中国人的家园观念一样强烈,是对家园的固守。

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

既破我斧,又缺我斨(1)

周公东征,四国是皇(2)

哀我人斯(3),亦孔之将(4)

既破我斧,又缺我锜(5)

周公东征,四国是吪(6)

哀我人斯,亦孔之嘉(7)

既破我斧,又缺我銶(8)

周公东征,四国是遒(9)

哀我人斯,亦孔之休(10)

【注释】

(1)斨(qiāng):斧的一种,斧孔椭圆,新孔方。(2)皇:同“惶”,恐惧。(3)斯:语气词,相当于“啊”。(4)孔:很、甚、极,程度副词。将:大。(5)锜(qí):凿子,一说是古代的一种锯。(6)吪(é):教化。(7)嘉:善,美。(8)銶(qiú):凿子,一说是独头斧。(9)遒(qiú):毛传:“固也。”郑笺:“敛也。”一说是臣服。(10)休:美好。

【赏析】

全诗分三节,采用复沓形式,各节仅有数字不同。

第一节前两句以“既破”、“又缺”起始,斧、斨均为生产工具,人们赖以创造财富、维持生计。然这些工具均因为四国之君长年累月服劳役而致破致缺,家计亦因此而处于困苦之中,故而怨恨深深。这里是以斧斨等工具的破缺来反映劳役之长之苦;以人们赖以生产劳动的必要条件的毁废,来反映生活之困。这是以点代面,以个别代全部,言事而寄慨的手法。

关于这两句,《郑笺》另有说法:“既破毁我周公,又损伤我成王,以此二者为大罪。”以斧斨之破缺比作对周公、成王的流言毁谤,这似乎过分拘泥于史事而说得太遥远了。而将周公比斧,成王比斨,恐亦有失礼度。

周公

周武王

人们生活在这么艰难困苦之中,终于有了转机,有了希望:周公率兵东征了。当时周京为镐,在今陕西境内,管蔡等四国在今河南一带,故云“东征”。

三、四两句是因果关系:由于周公东征,所以四国叛乱者惊惧恐慌。《毛传》释“皇”为匡,即四国乱政得到纠正,走上正道。亦通。政局有转机,全是周公的功劳,故这两句从国的角度赞美周公,叙事中含抒情,是间接的赞颂。

第五句“哀我人斯”,是省略了主语周公。周公对人民如此哀怜体恤,故逼出第六句:这是很崇高很伟大呀!这是人民以自身的感受,从内心发出的歌赞声,是直接的赞颂。

第二、第三两节,结构与第一节完全相同,仅换几个字。“錡”不论解作凿或锯,“銶”不论解作凿还是独头斧,均为劳动生产的工具,其在诗中的作用亦与第一节的“斨”同。这头两句同样在“恶四国”。下四句亦是“美周公”,仅换几个字。“吪”,化也,即受教育,移风易俗。孔颖达疏协调两说云:“遒训为聚亦坚固之义。”即“使四国之民心坚固也”、“四国之民于是敛聚不流散也”。流散之民回归,家人团聚,万民团结,国家自然强固。

综观全篇,这第四句的最后一字“皇”、“吪”、“遒”似非信手安排,而是逐层递进,逐层深入。“皇”,如解为惊恐,则只是乱政的动摇,还未真正改变;如释为匡正,那也只是治的开始,对人民来说这只是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吪”,受教育、受感化,这是深入到内部的变化。最后的“遒”,团聚、强固,则已结出丰硕的果实了。

末二句“嘉”、“休”基本同义,亦如第一节,是对周公的德行发自内心的直接赞颂。

不过对此诗也有不同的理解,例如闻一多、程俊英就认为这是东征士卒庆幸得以生还之作。这样,对诗中一些词的解释也就与上面不同。如第一、二两句的“斧”、“斨”、“錡”、“銶”均指为武器。第五、六两句的“哀我人斯”的“人”则是指战士。因有的战士已战死沙场,活着的也都离乡背井与家人久不见面,这些都让人哀伤。这样的解释,与传统的“美周公”观点是大相径庭的,但也言之有理,有待考查。

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

伐柯如何(1)?匪斧不克(2)

取妻如何(3)?匪媒不得。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4)

我觏之子(5),笾豆有践(6)

【注释】

(1)伐柯,采伐作斧头柄的木料。柯,斧头柄。(2)匪:同“非”。(3)取:通“娶”。(4)则:方法。(5)遘(gòu):同“觏”,遇见。(6)笾豆有践:喻指迎亲礼仪有条不紊。笾,一种竹编的礼器,用以盛放果脯。豆,木制、金属制或陶制,用以盛放腌制食物或酱类的器皿。

【赏析】

这首《豳风·伐柯》中说,要砍柴,只有斧头的利刃是不行的,必须要装上斧柄,这样使起来才能够得心应手。而娶妻子也必须要有媒人才能成功。因为这首诗,后世将媒人做媒也称为“作伐”。

中国古代无媒不成婚,现在也有好多婚姻是媒人说成的。其实早在《诗经》中的《卫风·氓》中我们的先民就说“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孟子还把“媒妁之言”与“父母之命”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其实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形态使得大家的活动都局限在了一家之中,“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社会中,彼此之间确实有隔膜存在,也不了解外边人家到底是怎么样的人,即使自己家里的儿女已长大成人,也不知道哪家需要嫁女娶媳。还有封建的风俗习气使得人们在求偶问题上的腼腆心理,其中要是一个媒人斡旋是最好不过的了。

诗中说:取妻如何?匪媒不得。在后世媒人一词在社会上多含贬义,但很多时候,在实际的生活中,媒人也有高大的形象和美丽动人的故事和传说。比如西厢记里的红娘,还有唐代文人李复言传奇《续玄怪录·定婚店》里的月下老人等。而后面这个故事因为颇具传奇色彩,而更引人津津乐道。

追本溯源,这万千的引申皆来源于上古时的一语“作伐”,虽然人会老,诗词歌赋也会因为年代久远而逐渐遗失,这是我们无力挽留的遗憾,但这世间依然存在永恒的物,可以穿越时空的枷锁,历久弥新,便是古人凝结在文字中的才情,带来无尽的感动。

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蜉蝣之羽(1),衣裳楚楚(2)

心之忧矣,于我归处?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3)

心之忧矣,于我归息?

蜉蝣掘阅(4),麻衣如雪。

心之忧矣,于我归说(5)

【注释】

(1)蜉蝣:一种寿命极短的昆虫。(2)楚楚:干净整齐的样子。(3)采采:光洁鲜艳的样子。(4)掘阅:光洁的样子。(5)说:同“税”,舍息,居住。

【赏析】

这首诗中,敏感的诗人就借助一只蜉蝣写出了脆弱的生命在死亡前的短暂美丽和对于面临死亡的困惑。蜉蝣是一种生命周期很短的昆虫,它的幼虫在水中孵化以后,要在水中待到大概三年才能达到成熟期,然后爬到水面的草枝上,把壳蜕掉成为蜉蝣,之后还要经过两次蜕皮才能展翅飞舞。之后的时间它更加忙碌,在几个小时内交配、产卵,不知疲倦,而后就要死去。

《淮南子》中记载说:“蚕食而不饮,二十二日而化;蝉饮而不食、三十二日而蜕;蜉蝣不食不饮,三日而死。”明朝李时珍就在自己的药学巨著《本草纲目》中更是一语抓住蜉蝣的生态特征:“蜉,水虫也……朝生暮死”。“朝生暮死”,这是蜉蝣的命运,然而放大来看,也是天地苍生的共同命运。人生何其短暂。

蜉蝣的羽啊,明艳如穿着鲜明的衣衫。我的心充满了忧伤,不知哪里是我的归处?蜉蝣的翼啊,明艳如穿着鲜明的衣衫。我的心充满忧伤,不知哪里是我的归息?蜉蝣多光彩啊,仿佛穿着如雪的麻衣。我的心里充满了忧伤,不知哪里是我的归结?

对生命敬畏并且充满了忧伤的歌曲,作者想要淡然地面对生命这个严肃的话题,却又战战兢兢,无法克制内心对于时光飞逝的惊恐。

蜉蝣

苏东坡在《前赤壁赋》也发过类似的感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古战场赤壁在,滚滚东流的长江也在,而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消失无踪。时间是如此无情,不会对任何一个人、一件事情客气,英雄人物以为自己改变的事情对时间来说,不过是一颗细小的灰尘罢了。

《曹风·蜉蝣》是千年前的古人唱出的对生命荒凉的惆怅。作者知道蜉蝣不久就会死去,可是蜉蝣似乎不知自己就要死去,还是穿着鲜艳好看的衣服,美丽无比,俏丽动人。翅膀完全透明,身姿轻盈,宛如古代的宫女,尾部的两三根细长的尾丝,也如古代美女长裙下摇曳的飘带。作者不禁发出了长叹:蜉蝣在有限的生命里还是在尽情展现自己,而作为我们人类有着漫长的生命,却不知道要走向何方。

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君子于役(1),不知其期。

曷至哉(2)?鸡栖于埘(3)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

曷其有佸(4)?鸡栖于桀。

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5)

【注释】

(1)君子:指丈夫。(2)曷(hé):何时。埘(shí):鸡舍。(3)佸(huó):相会。桀:鸡栖架。(4)括:同“佸”,聚集。(5)苟:也许,大概。

【赏析】

这首《君子于役》,讲述的是女子的夫君去边疆服役,女子对他的思念之情。只听她慨叹道: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我的夫君服役去了,何时才能回来?此刻太阳已经落山,鸡、羊和牛都回到自己的圈里去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我的心只剩下思念和心神不宁,望眼欲穿,不住呼唤。君子于役,不日不月。君子于役,苟无饥渴?不知你何时能得回来,相见归期遥遥无期,我的丈夫赴疫区了,他不要挨饿,不要受渴。

在这首诗中,诗人表达了女子对李家丈夫的殷切思念。一些细节的描写十分亲切感人。读来让人感觉这样的思妇就在你我眼前身边。

周公率军东征,使得四国的百姓深受教化感染,周公对百姓的哀怜,令人感到他善良的心胸,其实周公也是为了四国家人的生活平安才发动的战争,对于平民来说,也算是一种莫大的恩典。有时候,战争并不是一味的涂炭生灵,而是要开创新的一片天地,只是这过程的过于惨烈,使人不敢正视罢了。

而唐代边塞诗人王翰《凉州词》表达了同样的意思:“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他说不要去嘲笑战士,踏上战场就已经等于一只脚踏进了棺材里,另外一只脚什么时候踏进去可以说是随时的。

残酷的战争又造成了多少的怨妇痴女,《诗经》中有不少作品都是反映战争带来的怨妇,等待丈夫归来却不能。这首《王风·君子于役》就是代表。征夫应该回乡却不见回来,女人心里悲伤啊,当看到一架驿车破又旧地回来,妻喜出望外,慌忙奔向村外大路,以为是丈夫回来了。可是旷野秋风瑟瑟,除了几只寒禽的鸣叫,她什么也没听到,什么也没看到。期限已过人不回,怎不叫人伤心怀!

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苍苍(1),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2),在水一方(3)

溯洄从之(4),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5),宛在水中央(6)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7)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8)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9)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10)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11)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12)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13)

【注释】

(1)苍苍:茂盛的样子。下“萋萋”“采采”同。(2)所谓:指所怀念的。伊人:即思念追寻之人。(3)方:边。(4)从:追求、寻找。(5)溯游:顺流而下。(6)宛:宛然,好像。(7)晞(xī):晒。(8)湄(méi):水与草的交接处,即指岸边。(9)跻(jī):升高,这里指地势越来越高。(10)坻(chí):水中的小沙洲。(11)涘(sì):水边。(12)右:指道路迂回。(13)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赏析】

诗中“白露为霜”给读者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晓,因为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漫的芦苇丛,极显冷寂与落寞,诗人所苦苦期盼的人儿在哪里呢?只知道在河水的另外一边。但这是一个确定性的存在吗?从下文看,并非如此。是诗人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处,还是伊人像“东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的“南国佳人”(曹植《杂诗七首》之四)一样迁徙无定,也无从知晓。这种也许是毫无希望但却充满诱惑的追寻在诗人脚下和笔下展开。把“溯洄”、“溯游”理解成逆流而上和顺流而下或者沿着弯曲的水道和沿着直流的水道,都不会影响到对诗意的理解。在白居易《长恨歌》中,杨贵妃消殒马嵬坡后,玄宗孤灯独守,寒衾难眠,通过道士鸿都客“上穷碧落下黄泉”地寻找,仍是“两处茫茫皆不见”,但终究在“虚无缥缈”的海外仙山上找到了已成仙的杨贵妃,相约重逢于七夕。而《蒹葭》中,诗人一番艰劳的上下追寻后,伊人仿佛在河水中央,周围流淌着波光,依旧无法接近。《周南·汉广》中诗人也因为汉水太宽无法横渡而不能求得“游女”,陈启源说:“夫说(悦)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慕说益至。”(《毛诗稽古编·附录》)“可见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即,加深着渴慕的程度。诗中“宛”字表明伊人的身影是隐约缥缈的,或许根本上就是诗人痴迷心境下生出的幻觉。

以下两节只是对第一节文字略加改动而成,这种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节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具体到此诗,这种改动都是在韵脚上——第一节“苍、霜、方、长、央”属阳部韵,第二节“凄、晞、湄、跻、坻”属脂微合韵,第三节“采、已、涣、右、浊”属之部韵——如此而形成各节内部韵律协和而各节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给人的感觉是:变化之中又包含了稳定。同时,这种改动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如“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夜间的露水凝成霜花,霜花因气温升高而融为露水,露水在阳光照射下蒸发——表明了时间的延续。

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毛诗序》、郑笺),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姚际恒《诗经通论》、方玉润《诗经原始》)。但跟《诗经》中多数诗内容比较截然不同,此诗并没有具体的事件与场景,甚至连“伊人”的性别都难以确指。上述两种理解也许当初是有根据的,但这些根据或者没有留存下来,或者不足以服人,因而他们的结论也就让人怀疑了。《诗经》的历代注家往往是求之愈深,却得到失之愈远的相反结果。况且“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见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科林伍德《历史观念》),对文本的阐释也具有当代性。现代大多数学者都把它看作是一首情诗。

诗意的空幻虚泛给阐释带来了麻烦,但也因而扩展了其内涵的包容空间。读者触及隐藏在描写对象后面的东西,就感到这首诗中的物象,不只是被诗人拿来单纯地歌咏,其中更孕育着某些象征的意味。“在水一方”为企慕的象征,钱钟书《管锥编》已申说甚详。“溯洄”、“溯游”、“道阻且长”、“宛在水中央”也不过是反复追寻与追寻的艰难和渺茫的象征。诗人上下求索,而伊人虽隐约可见却依然遥不可及。《西厢记》中莺莺在普救寺中因母亲的拘系而不能与张生结合,叹惜“隔花阴人远天涯近”,《蒹葭》中的诗人也是同样的感觉吧。

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硕鼠硕鼠(1),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2),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3)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

三岁贯女,莫我肯德(4)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乐国乐国,爰得我直(5)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

三岁贯女,莫我肯劳(6)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

乐郊乐郊,谁之永号(7)

【注释】

(1)硕鼠:即田鼠,喻剥削无厌的统治者。(2)三岁贯女:侍奉你多年。女,通“汝”,你,即指统治者。三岁:非实数,喻时间长。(3)所:安居之所。(4)德:感谢。(5)直:同“值”,值得。(6)劳:慰问。之:表反问语气。(7)永号:长吁短叹。

【赏析】

《毛诗序》说:“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

《魏风·硕鼠》形象地刻画剥削者的丑恶面目,“三岁贯女,莫我肯顾”,奴隶们长年的劳动,用自己的血汗养活了奴隶主,而奴隶主却没有丝毫的同情和怜悯,残忍无情,得寸进尺,剥削的程度愈来愈强。“逝将去女,适彼乐土”到“乐国”,再到“乐郊”,奴隶们似乎已经有了对自由和幸福的向往,幻想着能找到一块理想的国土,自此摆脱严重的剥削,再也不用哀伤叹息地过日子了。

《诗经》中,写到“鼠”的诗歌就有五首之多,不过都像《硕鼠》一样,把鼠作为痛斥或驱赶的对象,给后世留下的印象就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在后世中国浩荡的历史中,老鼠可以说一种不讨人喜欢的动物,一直作为反面形象不曾被颠覆,比如唐代文人曹邺的《官仓鼠》中把鼠比喻成贪官污吏;唐代文人王度的《古镜记》则写了一只成精的老鼠,让老鼠与人结婚,吓着了不少人;到了《西游记》中,就有了无底洞中的老鼠精逼唐僧成亲的故事;而清代传奇故事《十五贯》中的娄阿鼠既是鼠窃狗偷之徒,又是杀人凶手。

这首《魏风·硕鼠》,是诗经中的又一首反抗诗,是对压迫和盘剥的控诉。在《硕鼠》中不但有愤怒,还有反抗,“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贪婪的大老鼠,不要再吃的我粮食了!反映着劳动人民捍卫自己劳动成果的正义要求,有着深刻的进步意义。

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

坎坎伐檀兮(1),寘之河之干兮(2),河水清且涟猗(3)

不稼不穑(4),胡取禾三百廛兮(6)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7)

彼君子兮(8),不素餐兮(9)

坎坎伐辐兮(10),寘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11)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寘之河之漘兮(12),河水清且沦猗(13)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14)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

彼君子兮,不素飧兮(15)

【注释】

(1)坎坎:象声词,伐木声。(2)寘:同“置”,放。干:水边。(4)猗(yī):语气助词。(5)稼:播种。穑(sè):收获。(6)胡:为什么。廛(chán):同“缠”,捆。(7)县:同“悬”。貆(huān):猪獾。(8)君子:讽指有地位有权势的人。(9)素餐:不劳而获。(10)辐:车轮上的辐条。(11)特:小兽。(12)漘(chún):水边。(13)沦猗:小波纹。(14)囷:束。(15)飧(sūn):吃饭。

【赏析】

这首诗歌是抨击奴隶主贵族不劳而获的,也有人认为是古代劳动者反对剥削者的诗歌。另一类则与上述意见针锋相对,或认为是奴隶主贵族“站在井田所有制立场来攻击新兴的封建剥削”;或认为是“劳心者治人的赞歌,它所宣扬的是一种剥削有理、‘素餐’合法的思想”。后一类看法貌似新颖,实际多从古人说解中引出,附和者甚寡。

此处将其作为反剥削诗歌看,对于当时的社会性质及诗人身份,因史料不足难以确认,姑且保留《诗经选注》的看法,即这是伐木者之歌。一群伐木者砍檀树造车时,联想到剥削者不种庄稼、不打猎,却占有这些劳动果实,非常愤怒,你一言我一语发出了责问的呼声。三节诗重叠,意思相同,按照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写伐檀造车的艰苦劳动。头两句叙事,第三句抒情,这在《诗经》中是少见的。当伐木者把亲手砍下的檀树运到河边的时候,面对微波荡漾的清澈水流,不由得赞叹不已,大自然的美令人赏心悦目,也给这些伐木者带来了暂时的轻松与欢愉,然而这只是刹那间的感受而已。由于他们身负沉重压迫与剥削的枷锁,又很自然地从河水自由自在地流动,联想到自己成天从事繁重的劳动,没有一点自由,从而激起了他们心中的不平。因此接着第二层便从眼下伐木造车想到还要替剥削者种庄稼和打猎,而他们的劳动成果却全被占去,自己一无所有,愈想愤怒、愈无法压抑,忍不住提出了严厉责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第三层承此,进一步揭露剥削者不劳而获的寄生本质,巧妙地运用反语作结:“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对剥削者冷嘲热讽,点明了主题,抒发了劳动者蕴藏在胸中的反抗怒火。

这首诗三节复沓,除换韵反复咏叹,更有力地表达伐木者的反抗情绪外,还能起到在内容上有所补充的作用。如第二、三节“伐辐”、“伐轮”,便点明了伐檀是为造车用,同时也暗示他们的劳动是无休止的。另外,各节猎物名称的变换,则说明剥削者对猎获物无论是兽是禽、是大是小,一概毫不客气地据为己有,表现了剥削者的贪婪本性。全诗直抒胸臆,叙事中饱含愤怒情感,不加任何渲染,增加了真实感与揭露力量。而且,诗的句式灵活多变,从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八言都有,纵横错落,或直陈,或反讽,也使感情得到了自由而充分的抒发,称得上是杂言诗最早的典型。戴君恩《读诗臆评》谓其“忽而叙事,忽而推情,忽而断制,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牛运震《诗志》谓其“起落转折,浑脱傲岸,首尾结构,呼应灵紧,此长调之神品也”,对此诗的艺术性都作出了很高的评价。

小雅·北山(陟彼北山,言采其杞)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1)

偕偕士子(2),朝夕从事。

王事靡盬(3),忧我父母。

溥天之下(4),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5),莫非王臣。

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6)

四牡彭彭(7),王事傍傍(8)

嘉我未老,鲜我方将(9)

旅力方刚(10),经营四方(11)

或燕燕居息(12),或尽瘁事国。

或息偃在床(13),或不已于行(14)

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劳(15)

或栖迟偃仰(16),或王事鞅掌(17)

或湛乐饮酒(18),或惨惨畏咎(19)

或出入风议(20),或靡事不为(21)

【注释】

(1)言:语助词,无实义。杞:枸杞,一种落叶灌木。(2)偕偕:健壮的样子。士:指低级官员。(3)靡盬(gǔ):无休止。(4)溥(pǔ):同“普”。(5)率土之滨:四海之内。(6)贤:多、劳。(7)牡:公马。彭彭:形容马奔走不息。(8)傍傍:匆忙的样子。(9)鲜(xiǎn):称赞。(10)旅力:体力。旅,同“膂”。(11)经营:操劳工作。(12)燕燕:安闲自得的样子。居息:居家休憩。尽瘁:尽心竭力。(13)息偃:仰卧休息。(14)行:道路。(15)惨惨:又作“懆懆”,忧虑不安的样子。劬(qú)劳:辛苦劳累。(16)栖迟:休憩游玩。(17)鞅掌:因事多而繁忙。(18)湛(dān):同“耽”,沉湎。(19)畏咎:害怕因出错而遭罪。(19)风议:高论。(20)靡:无,没有。

【赏析】

在《小雅·北山》中,作者倾诉了自己的苦闷,他登上北山头采摘枸杞,这一切都是为皇室所劳作,然而王家的事情繁杂纷繁,哪一天才是尽头呢,不但自己要受苦,还要连累父母跟着担忧。

他成日为王家事奔波不止,只要他还有一天的力气,就得去卖一天的命,然而有人为国事操劳,也有人享受安逸,这些安逸的人不懂得民间的疾苦,只知道四处闲逛,而那些身心俱疲的人却是成日手忙脚乱。

所以,民歌中自然有不少是抒发他们的苦闷和不满,《北山》就是着重对劳役不均的不满而讽刺。对那些不劳而获,挥霍劳动人民用汗水换来的粮食的那些人,表示了严重的抗议。自己辛辛苦苦劳作的财富,都源源不断地交到统治者手里,到处都是储粮的仓廪,囤积着千万斤粮食。

由此可以看出周代当时的社会和政权是按宗法制度组织的,完全按照血缘关系的远近亲疏规定地位的尊卑。士属于最低的阶层,而在他们之下就是广大的劳动人们,处于最受役使和压迫的地位,必然承受着辛劳和痛楚。其中在《诗经》中的《周颂·良耜》中说得更具体:“积之栗栗,其崇如墉(城墙),其比如栉,以开百室,百室盈止。”

统治阶级剥削得到的粮食已经没有地方放置了,但是他们仍不满足,还希望得到更多更多。这种贪婪之心,劳动人民的歌声中对其揭露得淋漓尽致,在《小雅》的另一篇《大东》中记载说:“维有南箕,载翕其舌;维有北斗,西柄之揭。”

“他们就像南方天上那座箕星,永远伸缩着舌头,张着大血口,总想吞掉人们生产的粮食;他们就像北方那座北斗,高举长柄正指向西,要舀尽人民的一切财富。”有些人贪杯盏终日昏昏,有些人怕得罪小心谨慎。有些人耍嘴皮只会扯淡,有些人为公家什么都干。这真是令人悲哀的事情,如果是生死有命,富贵在天,那么这些成日挥霍人民心血的贵族们是否真的就能担得起天命,如果他们真的是天命所归,那为何天下还会四处饿殍,荒郊四野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