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要学大鹏鸟,决不当小麻雀

第2章 要学大鹏鸟,决不当小麻雀

满周岁的钱学森与父亲合影

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本名钱家治,字均夫,后来以字行世,是浙江杭州富商第二子,少小就学于当时维新的杭州求是书院(浙江大学的前身),1902年与鲁迅、许寿裳等人同船赴日本留学,入弘文学院学习教育、地理和历史,与鲁迅是同学。1910年钱均夫毅然回国,在上海成立“劝学堂”,教授热血青年,投身民主革命。1911年、1913年钱均夫两次出任浙江省立第一中学(现杭州第四中学)校长。民国成立后,钱均夫赴北京当时的教育部任职多年。1917年,他出任吉林省教育厅厅长,但不知什么原因,上任仅四天就拂袖而去。后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1956年被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任命为中央文史馆馆员。著有《逻辑学》《地学通论》《外国地志》《西洋历史》等。钱均夫与鲁迅先后在浙江和北京教育部共事,与鲁迅、徐志摩、许寿裳等为好友。

“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父亲”

钱均夫博学多才、文笔超逸、谦恭自守,营造了家庭宁静的文化氛围与求实精神,这对幼年钱学森的成长至关重要。在钱学森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的知识启蒙里,是父亲首先为他开启人生与智慧之窗。钱学森后来常说:“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父亲。”

钱学森的父亲教育家钱均夫

钱均夫是一位从不忘记做父亲的责任的好父亲,他懂得,教育孩子,帮其学,莫如立志,还要善于开发孩子多方面的才智,使其得到充分发展。因此,钱均夫特别注意培养儿子对大自然的感情,增强他对自然界的兴趣。在钱学森少年时代,几乎每年的春秋季节,父亲都要带他到北京郊区的农村或风景优美的香山、西山去郊游,让幼小的儿子懂得餐桌上的饭菜是农民怎样辛苦耕种收获出来的,让儿子充分领略祖国山河的壮美。在郊游中父亲告诉他,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与大自然有一种不能分离的缘分。在父亲的引导启发下,钱学森自幼就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与山川田野建立了浓厚感情。

在钱学森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父子俩游香山,在野餐之后,他们躺在草地上,仰视蓝天。这时,一只在高空盘旋的苍鹰闯入了儿子的视野。他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时远时近的苍鹰许久,直到那只苍鹰已经飞进了白云,飞得无影无踪。钱学森揉了揉眼睛对父亲说,他想变成一只大鸟,到蓝天上去遨游。

上小学时的钱学森

此刻,钱均夫知道儿子那颗美丽的童心已经随着那只苍鹰飞向高空,便不失时机地给儿子讲述了庄周的一则寓言。他说:“我国古代有个叫庄周的人,他就曾经渴望遨游太空。他写过一篇寓言,叫《逍遥游》,说北海之中有一条鱼,名字叫做鲲。它十分巨大,仅背就有几千里。有一天,它变化成一只大鸟,名字叫做鹏。这鹏身子也特别巨大,鼓动翅膀拍击水面三千里,它那巨大的两翼就像垂在天边的云彩,遮天蔽日。经过拼搏鹏鸟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它‘绝云天,负青天’,借着六月的大风,从北海飞到南海。这是多么大的勇气啊!其实,庄周在寓言中说的鹏鸟,正是他自身的幻化。他有远大的抱负,想遨游太空,因此,他想变作一只大鹏鸟,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去俯瞰地球,观察人世。”

“太好了,太好了,庄周真棒!”钱学森被寓言中大鹏鸟的故事所吸引,也十分赞同庄周的幻想。

父亲接着说:“就在这个寓言中,庄周还批评了一些目光短浅、胸无大志、安于享乐的人。这就是寓言中讲的蝉和生活在池泽边的小麻雀,它们讥笑鹏鸟高飞远翔是愚蠢,说它们自己每天在灌木和蓬蒿之间飞上飞下就很快活了,又没有危险,也不愁挨饿,何必要飞那么高、那么远呢?”

“它们太可耻了。”钱学森愤愤地说:“我要学大鹏鸟,到太空去遨游,决不当小麻雀。”

听到儿子稚嫩的誓言,钱均夫高兴极了。他亲切地抚摸着儿子的大头,动情地说:“真是爸爸的好儿子。”

营造宁静的家庭文化氛围,启发孩子树立远大的抱负,对孩子幼年的成长至关重要。家长要经常带领孩子郊游远足,观赏自然风光,使他们从热爱祖国的山河开始,不断增强爱国主义信念,不断启迪他们美好的情趣。

奥斯特洛夫司基说过一句话:“一个人的追求愈高,他的智商发展得愈快,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愈大。”钱学森的故事,让我们再次坚信这句话的正确。

培养孩子追求高雅的志趣,高尚的志趣是立身之本

《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行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从钱均夫先生培养孩子的故事中我们看到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让孩子追求高雅的志趣。高尚的志趣是立身之本,志趣激毅力,“志”加“趣”,如虎添翼。古称立志,现称理想。有志趣,才心理健全,才富有竞争力,才大有作为。

从实而论,志趣,有志内之趣,有志外之趣。志内之趣,不离本行本职,砥砺思想,辅佐志向。志外之趣,属于爱好、嗜好之类,与本职本行无关,却于调养身心有益。不论怎样的志趣,求得高雅,于己于人于社会都是有益的。

回观中国百年,有许多名人志士一生为国奋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多么朴实、多么铿锵有力的语句。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就认为唯有多读书、读好书者,才能成为一个有利于国家的人。所以他从小刻苦读书,把时间全部放在学习上。这是周恩来从小立下的远大志向,也是这位伟大的革命者一生的光辉写照。

钱学森早年留学美国,并成为世界著名科学家。当他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便决定立即回国,为祖国的富强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尽管美国政府用各种手段阻挠他,但始终不能动摇钱学森回国的决心。最后在中国人民、世界人民的支持下,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中。回国后,钱学森投身于我国的航天事业,在发展国防科学技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我国导弹核武器的研究建立了功勋。1980年5月18日,中国向大西洋预定海域发射的一枚运载火箭获得成功,这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使中国迈出这步的就是钱学森。

青少年是龙的传人,是祖国未来建设的接班人。周恩来钱学森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在许多青少年心中树起了光辉的“路标”。

钱学森一生始终关心着青少年教育问题。武汉大学智力技术开发中心顾问、儿童潜能开发研究专家冯德全先生自1978年开始研究婴幼儿早期教育,设计完成“0—6岁优教工程及实施方案”(简称《0岁方案》)。1986年7月28日钱学森在给冯德全同志的信中说:“七月二十日信及复制件都收到。从寄来的材料看,您的儿童智力早期开发实验研究还是成功的,已名扬报刊了,而且您还参加了今春在杭州召开的专门讨论会。您的工作在武汉,所以您应向省或市科协联系,取得支持……”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