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罗带同心结未成 暗香浮动月黄昏

第六章 罗带同心结未成 暗香浮动月黄昏

年过半百的范仲淹因为参与“庆历新政”失败,外放到邓州做地方官。庆历六年时,他收到一封来自巴陵郡的信,来信者是他的好友滕宗谅。滕宗谅,字子京,比范仲淹小两岁,与他是同年进士,两人政治观点接近,人品上也互相推重,是一生的挚友。

|岳阳楼记|

滕宗谅被人检举在镇守边关泾州时滥用招待费用十六万贯钱,其实他只花了其中的三千贯来犒劳下属和少数民族首领,其他的都用来补充军费的不足了。朝廷派人下来调查,滕宗谅担心对招待费的调查会株连到无辜者,就将记录了被宴请者姓名职务的材料一把火烧光,独自承担责任,最后因此事被贬官到巴陵郡。滕宗谅在巴陵任上,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天下知名。他喜欢馈赠,又喜欢建学,花钱很有一手,总是身无余财。不过他搞钱同样也很有一手,之前调用招待费来补军费的做法就能看出他用钱不拘一格。

现在滕宗谅打算重修治下的岳阳楼,但是州里的库银根本没法支持这么大的工程;如果从民间募集,肯定又会被弹劾劳民伤财。于是他想了一个很另类的方法,根本不需动用一分库银。滕大人命人在郡里四处张贴告示,凡是民间有那种陈年老账收不上来的,债主可以将债据交给官府,官府去帮你收,不过收上来以后要从中抽取一个大头作为执行费。债主们本来早已对收回债务绝望了,而且对这些欠钱者恨得牙根发痒,现在有机会通过官府来收拾这些“老赖”,还能收回一部分钱财,真是天下掉下来的好事情,在睡梦里都能笑出声来。于是民间的广大债主们踊跃上交债据,欠钱者哪敢对抗官府,还钱也很积极迅速。这样滕宗谅收上来很大一笔钱,也不放入公共财政,而是自己搞了个小金库来修岳阳楼,连账本都不做。岳阳楼修成以后,极其雄伟壮丽,固然是花了很大一笔钱,同时大家猜想滕大人自己私下也收入不少。但州民都不认为滕大人做得不对,反而称赞他能干,因为一没有动用财政拨款,二没有乱搞集资摊派,除了赖账者之外无人表示不满,还增加了就业机会。

岳阳楼的前身,是三国时吴国都督鲁肃所修的阅兵台。唐朝开元年间,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起了岳阳楼,至此时已经很陈旧。滕宗谅重修好岳阳楼后,登临远眺心胸舒畅,觉得自己作为进士必须要写点儿什么抒发一下情怀,于是搞了首《临江仙》出来:

湖水连天天连水,秋来分外澄清。

君山自是小蓬瀛。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帝子有灵能鼓瑟,凄然依旧伤情。

微闻兰芝动芳馨。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如果你看过《唐诗为镜照汗青》,会发现滕宗谅明显是左脚踩着孟浩然的肩膀,右脚踩着钱起的肩膀,立足点是很高了,毕竟晃晃悠悠站不稳。他颇有自知之明,也有知人之明,立刻巴巴地写信给好友范仲淹说,好山好水如果没有楼台登高览胜就难以名传四海,高楼雄台如果没有文字记述颂扬就难以名传百代,所以特请兄台写篇《岳阳楼记》,共襄盛举。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滕宗谅还是很有先见之明的。自知、知人、先见这三个难得的“之明”他都具备了,想不名垂青史也难。滕宗谅知道范仲淹之前还没有机会来过洞庭湖和岳阳楼,光凭想象实在难为无米之炊,便随信送来一幅《洞庭晚秋图》,以供范仲淹在写作细节时参考。

对于好友的请求,范仲淹当然不会拒绝。他备好笔墨,将《洞庭晚秋图》展开挂起,开始端详起来,准备认真完成这篇看图作文。结果他这么仔细一看,不由地一拍大腿,叫声“不好”。原来整幅图居然只画了洞庭湖,却连岳阳楼的一片瓦也没有画出来。现在自己不但没登临过岳阳楼,甚至连它的图形也没见到,这篇《岳阳楼记》可让人怎么写呢?

这样的问题,难得住别人,可难不住范仲淹。既然不知道岳阳楼本身是什么样子,干脆就只写在岳阳楼上向外看到的湖景吧,即放弃岳阳楼,聚焦洞庭湖。对于一代文豪范仲淹来说,有滕子京的来信和眼前这幅画就足够了。他默默酝酿,成竹在胸,开始奋笔疾书: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第一段说明作此记的缘由,特别表扬了滕子京的政绩,指出他是忙好了正事之后用余兴修的岳阳楼,免得又有人去攻击他在不务正业地大兴土木。滕子京正是借着文章的这个开篇名留后世。短短五十字的简练开头,创造了“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两个成语(“具”通“俱”)。大家不要以为这算高产,不过是牛刀小试的前奏而已,范仲淹这篇雄文是批量制造成语的机器。接下来进入宏观的景物描写: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衔”“吞”二字,将洞庭湖全景的波涛浩淼描绘得淋漓尽致,顺手再制造出“浩浩荡荡”(“汤”通“荡”)“气象万千”两个成语。既然前人的描写已经完备,比如有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和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样的名句在前,我就不再重复献丑啦,这个叫“人详我略”。范仲淹的笔锋由从岳阳楼向外远眺的大观,直接跳过按照常规思路接下来本应对岳阳楼本身所进行的描写,巧妙地用一个反问句过渡到登楼览物之人的心情。这个方面前人还没有写过,要多花点笔墨,这个叫“人略我详”。写文章的步调要诀是先抑后扬,那就先写一段悲凉的: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览物而悲者就是那些被谗言搞得远离京城、怀念故乡的人。滕子京是河南洛阳人,离开京城开封到巴陵,既是“去国”,又是“怀乡”。范仲淹劝导滕子京不要成为受到打击排挤就悲观的人,这种人只是衬托的绿叶。同时他没有忘记制造出“淫雨霏霏”“满目萧然”两个成语。接着笔锋一转: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这一段是描写览物而喜者。心情好,产出就高,范仲淹一口气贡献了“波澜不惊”“一碧万顷”“郁郁青青”“皓月千里”“心旷神怡”“把酒临风”六个成语。如果你看至这里以为到了文章的高潮,那就大错特错了,范仲淹也不希望滕子京成为热爱大自然的美好风光而把国家人民丢到一边去的人,这种人同样是做陪衬的绿叶。而且他不满足于仅仅制造一批成语而已,接下来他要制造一组千古名句: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前两段用对比的写法,一阴一晴,一悲一喜,却都只是铺垫。最后一段突然将这两种人一起否定,他们都是浮云,都是要抑的。范仲淹真正要扬的,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涵养,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责任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倘若世间没有这种人,我该追随谁呢?表达了对于这种崇高人格的向往。构思别出心裁,下笔一气呵成。行文立意之奇,不能不让人佩服;格局境界之高,不能不让人佩服。

正如刘禹锡没有去过金陵就能在金陵怀古的诗歌比赛中夺魁一样,范仲淹没有去过洞庭湖就能在关于洞庭湖和岳阳楼的所有文章中折桂,天才的世界真不是我等凡人所能理解的。这篇气势磅礴的《岳阳楼记》,绝对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看图作文。它和《滕王阁序》一起,成为登临之作的双璧。滕子京说,高楼高台如果没有文字记述颂扬的就难以名传百代,事实诚然如此。岳阳楼正是因为这篇气质高华的记文而不是依靠雕梁画栋成为了千百年来人们向往的名胜,尤其是在精神上有所追求之人的朝圣之地。

|兼济天下|

孟子说过,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历代许多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信条。范仲淹当时贬官在外,属于“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独善其身”,在许多事情上闭口不言自己去清闲快乐,就像晚年的白居易。但是他仍然以天下为己任,经常为国计民生向朝廷上书言事。现在他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勉励滕子京,更是自勉,这样的人格力量在中国历史上光耀千秋。范仲淹这样的人,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楷模,是中国人的脊梁,是我们今天依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范仲淹这种“兼济天下”的胸怀,体现在很多事情上。他在苏州做官时,曾经购得一块宅基地准备建造私第,有看风水之人恭维道:“在这块地上建房的家族会代代出卿相。”范仲淹听了就说:“如果真是这样,我不敢用它来成为我一家的私益。”随即将这块地捐出来,在其上建成了苏州府学。这样高风亮节的人物,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能有几位?

眼高于顶的“拗相公”、改革家王安石赞誉范仲淹“名节无疵”,堪为“一世之师”。王安石的终身政敌、另一位同样“拗”的相公、历史学家司马光称范仲淹“前不愧于古人,后可师于来者”。浪漫的大词人黄庭坚论范仲淹为“当时文武第一人”;刻板的朱熹圣人也评范仲淹为“本朝第一流人物”。以上是与范仲淹同在宋朝的名人们的评价。到了元代,元好问为范仲淹做了总结陈词:“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其材、其量、其忠,一身而备数器。在朝廷则孔子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间,盖不一二见,非但为一代宗臣而已。”有这些立场各异、身份各异的绝顶人士的交口称赞,范仲淹在历史上的地位就无需赘言了。

|山高水长|

范仲淹很钦慕东汉的隐士严光,在出任睦州(今浙江淳安)太守时曾为其兴建祠堂,并写了一篇记。严光,字子陵,年少时与后来的东汉光武帝刘秀是同窗好友。刘秀扫平乱世当上皇帝以后,多次派人聘请严子陵出来做官,但他躲到富春山里去垂钓,那地方就是现在的严子陵钓台。后来刘秀总算把严子陵请到皇宫中叙了一次旧,夜深谈累之后,两人就像同学时代一样挤在一张床上睡了。半夜里严子陵一个翻身,脚翘到了皇帝的肚子上。第二天太史令跑来上奏“客星犯御座甚急”,刘秀笑道:“不要紧,这是朕与老同学睡在一张床上而已。”严子陵回去以后,刘秀写信给他说:“古大有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朕何敢臣子陵哉?”先将严子陵抬到天上,随后语气一转:现在天下刚刚平定,建设国家的宏图大业让朕如履薄冰,好像身患重病的人必须倚杖而行才能免于摔倒,你还不愿意出来帮忙吗?这就有点儿威胁的意思了。但严子陵最终还是不肯做官,刘秀也不再勉强。严子陵作为知识分子的独立气节和刘秀作为统治者的容人气度,两者相映生辉,是中国君主集权历史上少见的一段佳话。范仲淹在《严先生祠堂记》的结尾赞叹道:“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在我看来,这四句正是范仲淹自己高尚人格的写照。

对范仲淹来说,严光是无缘得见的前代高人,而另一位中国历史上的著名隐士正好生活在他的时代,与他成为了忘年交,这就是林逋。范仲淹做大理寺丞的时候,比他年长二十二岁的林逋写了一首《送范希文寺丞》赠给他:

林中萧寂款吾庐,亹亹犹欣接绪馀。

去棹看当辨江树,离尊聊为摘园蔬。

马卿才大常能赋,梅福官卑数上书。

黼座垂精正求治,何时条对召公车?

颈联将范仲淹与两位汉朝名人相比。西汉武帝时的大才子司马相如字长卿,马卿是他的简称,写过《子虚赋》《上林赋》《长门赋》等名赋,《唐诗为镜照汗青》里记述了他骗到白富美卓文君的励志故事。西汉末年的芝麻小官梅福,看到外戚专权朝政日非,不顾职位卑微,多次上书指陈时事,妄议大政方针,写下了“天下以言为戒,最国家之大患”的警句,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全文转载。林逋夸赞范仲淹的文采比得上司马相如,职位低下依然忧国忧民屡次上书的精神比得上梅福。

范仲淹第一次被贬是因为上书请求刘太后归政,同僚们为他送行时说“范君此行,极为光耀”;第二次被贬是因为上书劝谏宋仁宗不要因为小事废掉郭皇后,同僚们为他送行时说“范君此行,愈为光耀”;第三次被贬是因为上书直指宰相吕夷简用人不当,被吕夷简责为勾结朋党。这次来给他送行的同僚就少得多了,因为谁也不愿意沾上“朋党”的罪名。大臣王质独独带着好酒去为范仲淹饯行,别人问他:“你就不怕被牵连为范希文的朋党吗?”王质回答说:“如果能跟希文这样的人结为朋党,那是我的荣幸。”听者无言以对。王质举杯为范仲淹壮行道“范君此行,尤为光耀”。范仲淹哈哈大笑道:“我这已经是‘三光’了啊。”

此后范仲淹的好友梅尧臣写了一首《灵乌赋》寄给他,告诫他别在朝中直言不讳罗里吧嗦了,免得被当作乌鸦的聒噪,你明明是将不好的结果预先告知,人家反而认为你不祥。范仲淹也回答了一首《灵乌赋》,说自己“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坚持反复进谏,是因为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说三遍,说三遍皇帝才有可能重视。

|梅妻鹤子|

范仲淹的忘年交林逋,字君复,是中国历史上一只手数得着的著名隐士。因为他逝世之后宋仁宗赐谥号“和靖先生”,所以世称“林和靖”。如果为历代咏梅诗评个座次,林逋的《山园小梅》基本上稳居榜首: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沙宝亮的那首《暗香》,出处就在这里了。梅花这种隐隐约约似有还无的清幽香气,特别契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品位上胜于浓烈有余但含蓄不足的桂花、水仙之类,成为文人墨客心目中的顶级花卉。所以欧阳修评论道“前世咏梅者多矣,未有此句也”;王士朋的评价则是“暗香和月人佳句,压尽千古无诗才”。王居卿担任扬州知府时,曾和路过的苏轼饮酒聊天。王知府高谈阔论:“和靖先生咏梅花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诚然是佳句。但如果拿来咏杏花与桃李,也都可以用嘛。”东坡笑道:“可以是可以,只怕杏花与桃花不敢承当。”一座宾客都为之莞尔。

其实林和靖此句并非原创,五代南唐诗人江为有一联“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咏的是竹子和桂花,林和靖只改了两个字,变成“疏影”和“暗香”用以咏梅,遂成绝唱。如果放在今天,不知道会不会被江为告抄袭,但林诗这两字的境界明显远远高出原诗,可谓点石成金。

此诗题目中的“山园”,就是林逋在西湖孤山上自己种的梅园。他隐居在这个冷清寂寞而美不胜收的地方,二十年足迹不进城市,终身没有出来做官。历史上终身不做官的隐士不只林逋一位,使他独一无二的是他还终身不娶不育,没有积极响应政府的鼓励生育政策。他在植物中单单喜欢种梅花,在动物中单单喜欢养仙鹤,自称“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所以人家说他是“梅妻鹤子”。

南宋时有个叫林可山的人,很想和前辈大名士林逋攀上亲戚,到处自称是和靖先生的七世孙,却不知人家终生未娶。姜夔就做了一首打油诗嘲笑他:

和靖当年不娶妻,因何七世有孙儿?

若非鹤种并梅种,定是瓜皮搭李皮。

林和靖“梅妻鹤子”什么的看起来很风雅,但估计当时有很多人私下里认为,一辈子没老婆只能说明他是个不解风情的人而已。这个误会要到元朝才得以纠正。

杭州原来算是远离中原政治中心适合隐居的偏远城市,孤山更是这个城市中的偏远郊区,没想到在宋室南迁之后一下子变成了都城的黄金风景地带。宋高宗赵构下旨,把孤山上原有的人家和墓地都迁出去,腾出地方来修建皇家专用寺庙,唯一留下没动的就是和靖先生之墓。赵构主谋杀害了名将岳飞,某种意义上讲算是“卖国贼”,不过他也是文化人,对林和靖还是比较尊敬的。比之后来文革时代号称“爱国”的红卫兵们暴铲岳飞墓、孔子墓,这个爱国和卖国的区别真是让人风中凌乱。爱国,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

九泉之下的林逋更为不幸,还没有等到革命小将们来折腾就已经不得安生了。元朝的大和尚杨琏真伽遍掘南宋诸皇帝、皇后、公侯卿相的坟墓以敛财修建佛寺,以为林逋是大名士必有很多珍宝陪葬,于是毫不犹豫地挖开了他的墓葬,结果发现其中只有一方乌黑的端砚和一支碧绿的女式玉簪。端砚乃文房四宝之一,自然是林逋心爱的日常用品;但他是一个大男人孤身生活,为什么会有一支女款玉簪陪他入葬呢?有些生活经验的人应该都能够猜到,林逋很可能在青年时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经历,这才随后终身不娶,甚至灰心于世俗,以至于早早归隐林泉终老此生。有了这一支玉簪,原本看起来像是不解风情的林逋,更可能是一位至情至性之人。

晏几道在他的《长相思》中写道“若把相思说与谁?浅情人不知”,而林逋绝对是“深情人”,他也用一首《长相思》证明了这一点:

吴山青,越山青。

两岸青山相对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

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平。

此词用同字压韵,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柔情似水仿佛要满溢出来,而且吴越之地青山绿水的地方风情浓烈得化不开,确是令人回味。林逋的杰作本来很可能远不止《山园小梅》和《长相思》,他平时写诗都是完成了就随手丢在一边,从不留存手稿,这一点和贾岛像是来自于不同的星球。朋友问林逋:“你为什么不将诗稿保存下来留给后世?”他回答:“我隐居在山林之间,连现在都不想靠写诗出名,更何况去追求身后之名呢?”隐士心态坚决彻底。朋友中还是有人觉得可惜,就偷偷将他的诗记下来,这样才保留了少数传世之作。我们今天能品到“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千古佳句,应该感谢这位有心的朋友。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