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一阕话古今(上册)

第一章 今宵好向郎边去 小楼吹彻玉笙寒

唐朝灭亡以后,中原地区有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依次更替,被称为“五代”。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欺负孤儿寡母篡了后周建立宋朝,结束了五代乱世。而从唐末跨越五代直到宋初,在中原政权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的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北汉被统称为“十国”。这个历史阶段,就叫作“五代十国”,也可简称为“五代”。比如唐末诗人韦庄,就有人将其归为五代。

五代是一个词人迭出的时代。其中在诗词史上,最重要的角色是定都金陵占据江淮地区的南唐。

|干卿底事|

南唐第一位著名词人是冯延巳,又名延嗣,字正中。他的出生比温庭筠(字飞卿)晚九十多年,比南唐后主李煜早三十多年,是一位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晚清著名词评家陈廷焯评论道:“正中词为五代之冠,高处入飞卿之室,却不相沿袭,时或过之。”虽然冯延巳与温庭筠并非同时代之人,但后人却常将他们两人联系在一起来评价。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张惠言先生(清代词人)认为温飞卿之词有“深美闳约”的意境,但我觉得这四个字只有冯正中才足以当得起。我们来看看冯延巳的名篇《鹊踏枝》:

谁道闲情抛掷久?

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

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春日一派好风景,但是没有正确的人陪着,就更容易发愁,相信大家对这一点都感同身受。当然你即使有此感受也不敢对正陪着你的人承认,我相信你对这一点也会内心暗自同意。赏花愁,对镜也愁;家里愁,出门还愁;白天愁,夜里继续愁。只好每天借酒浇愁,“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虽然我不大欣赏这个调调,但不得不承认这个“病”字算是将颓废美写到了极致。能在艺术的任何一个方面做到极致的人,都值得钦佩。

冯延巳的才华一流,但人品却令人不敢恭维。他历仕两朝,三度拜相,与他并列宰相之位的孙晟就很瞧不上他,讥诮他“善柔其色”去巴结君主。冯延巳作品中名气最大的,应该是这首《长命女》,正好可以作为例证: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

再拜陈三愿:

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

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这首词中的“君”字有双关之意,借女子为郎君祝寿之口,实则是在为君王山呼万岁,希望自己得到长久的赏识重用,不要离开政治权力中心,所以有人说冯延巳词有明显的“臣妾心态”。如果说这种心态在《长命女》中还若隐若现的话,在《谒金门》中就一览无余了: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此词不但“皱”字有双关之意,明着是说水波被风吹皱了,暗着是说心情被漫长的等待拖皱了;而且同《长命女》一样是用“君”字双关,明着写女子在春日里思念郎君而百无聊赖,心中颇有抱怨之意,暗着抒发盼望君王眷顾宠信的心情。

如果这只是一首闺怨词,毫无疑问是第一流的佳作;但如果考虑到这也是一首抒怀词,我们在其中就不大看得出士大夫的独立人格,只看得到一位姿态很低的臣妾。有人觉得冯延巳只是写闺怨,不见得有什么深意,那真是低估他了。

冯延巳的君王,《谒金门》的实际被献与者南唐中主李璟可是看得懂冯延巳想表达什么。有天李璟闲来无事,就问冯延巳:“吹皱一池春水,干卿底事?”意思是说,就算东风吹皱了一池春水郎君没来,但人家郎君爱去哪里就去哪里,又关你什么鸟事呢?李璟和冯延巳的关系很不错,在李璟十几岁还是王太子时,二十几岁的冯延巳就开始陪伴他一起愉快地玩耍了,这个关系有点像康熙和韦小宝的总角之交。李璟这句话虽然是在开玩笑,但多少也有敲打冯延巳的深意在其中:虽然你是寡人宠信的大臣,可也没资格抱怨寡人同时宠信别人吧?别犯这种小心眼的错误。

冯延巳一看,自己写词抒怀邀宠本来想拍个马屁,结果拍到了马蹄上,这个质问很难直接回答,干脆就不回答了,恭声道:“微臣这句,实在远远比不上陛下那句‘小楼吹彻玉笙寒’啊。”看起来答非所问,却是直接给君主戴了一顶大大的高帽。李璟闻言,抬头捻须,龙颜大悦。从这个故事一方面可以看出冯延巳的机敏,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他善于逢迎的品性。俗话说“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可谓洞悉人性。

|小楼玉笙|

李璟,字伯玉,是南唐开国之君烈祖李昪(读音同“变”,原名徐知诰,南吴大将徐温养子)的长子。他从父亲那里继承的本来是皇帝的称号,但在日益强大的后周的威胁下,不得不削去与之平等的皇帝尊号,改称矮人一头的“国主”,所以史称“南唐中主”。李璟也是一位著名词人,最负盛名的作品就是被冯延巳大力吹捧的这首《摊破浣溪沙》: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摊破浣溪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词牌《浣溪沙》的变调,在原调的上下阕最后各增加了三个字,将韵脚移到了结尾而已。菡萏(读音同“汉淡”),如今的人不大熟悉,其实就是荷花的别名。《西游记》里观音菩萨莲花池里养大的一尾金鱼,将一枝未开花的菡萏炼成九瓣铜锤,武功高强,后来逃到通天河里成了妖精,和齐天大圣的武力值不相上下。

李璟此词描写了一位女子的悲秋之情,思念远在万里之外的鸡塞戍边的夫君。冯延巳奉承李璟的悲秋之句远超自己的思春之句,本意固然是吹捧君主,选了这句词也算是很有前瞻性的眼力,因为它后来果然成为千古流芳的名句,苏东坡、王国维等名家都对其赞赏不已。有一次王安石同黄庭坚谈论南唐的词,王荆公(王安石的世称)就说最好的便是这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了。

对于王安石的这个评价,估计今天的大多数人不会认可。纵然“小楼吹彻玉笙寒”确实上佳,问题在于南唐绝对还有远远超出此句的好词,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一江春水向东流”,那不止是南唐最好的词,而是可以排入整个中国历史中最好的十首词之列。这首词的作者就是李璟的儿子,南唐后主李煜,比他父亲的名气要响亮得多。

|后主即位|

李煜是李璟的第六子,原名李从嘉。按道理讲本来君位怎么也轮不到他,因为李璟的法定继承人是皇太弟李景遂,而李从嘉的上面还有一位非常有胆略和军事才能的长兄李弘冀。李弘冀一心想继承父亲的位置,一面在父皇面前挣表现排挤李景遂,另一面对这个聪敏的六弟很猜忌。李从嘉为了避祸,经常不做正事跑去江边垂钓,一混就是一整天,还写了两首著名的《渔父》故意流传出去,以宣扬自己的遁世之心,其一是: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

其二是: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盈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清初诗人王士祯那首嵌入了九个“一”字的《题秋江独钓图》,很明显是从《渔父·其二》中演化出来的: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李弘冀一看这个六弟醉心于隐士诗人的生活,无意争夺储君,就不再以他为潜在敌人,转头去专心对付叔叔。通过建立战功逼迫李景遂辞去皇太弟头衔后,李弘冀如愿入主东宫。为了斩草除根,他又派人毒死李景遂。李璟查出实情,盛怒之下废了李弘冀还没有坐热的太子之位。次年李弘冀病逝,李璟立李从嘉为太子。这真是不争不抢,天上掉下来一个大馅饼正好砸中李从嘉的脑袋,虽然这个馅饼可能并非他真心想要。

李璟病逝后,李从嘉即位南唐国主,改名李煜,字重光。新皇帝登基时经常给自己改一个比较生僻的名字,一来是为了和兄弟辈拉开距离,二来是让臣民避讳起来比较方便。皇帝的名字如果太常见,会带来无数的改动工作,比如唐太宗的名里有个“民”字,从汉朝起就开始设置的“民部”便不得不改为“户部”。“煜”字是明亮的意思,加上“重光”,总之就是很光华璀璨了。给自己改成这样的名和字,大概是希望前途一片光明。

李煜在二十五岁风华正茂之时继位,此刻他的天空其实是一片阴霾,因为亡国的危险从他即位之初就如达摩克利斯之剑般悬在头顶。之前他父亲在北方后周的强大压力下已经去了帝号,现在李煜面对的是篡夺了后周且更加强盛有一统天下之势的宋朝,自然更加岌岌可危。李煜对自己所处的困局无力回天,干脆纵情声色来麻醉自己。他前期的词作主要是描写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其中最有名的是这首《菩萨蛮》: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

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

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大小周后|

李煜十八岁还为太子时娶了一位名叫周娥皇的妃子,常常“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小日子过得很快乐。李煜即位国主后即册封其为国后,史称“大周后”。李煜和大周后都沉迷于音律,夫妻俩琴瑟和谐,很有共同语言。婚后第十年,大周后病重,李煜每天早晚都来陪她吃饭,汤药也要自己先尝一下才给她喝下,有时候陪夜几个晚上都衣不解带,作为一国之君实属难得。可惜这个“娥皇”的名字起得不好,我们知道帝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是二女共侍一夫,都嫁给了帝舜。父亲敢给女儿起名叫“娥皇”,就要做好将来两姐妹有类似命运的准备。

有天大周后突然发现美貌的亲妹妹出现在宫中,不禁吃了一惊:“你是哪天进宫来的?”妹妹年纪尚小,不知道姐姐担心哪方面的事情,老老实实地回答道:“进宫已经有几天了。”大周后一听大怒,妹妹进宫几日了自己居然都不知道,那八成和李煜有什么不清不楚的关系,立刻翻身向里睡去,一直到病逝再也没有将脸露出来过。这段故事可不是稗官野史,而是采自陆游所撰的史书《南唐书》。大家都知道陆游是位诗人,可能还不知道他同时是位史学家。

娥皇病逝三年后,她的这位妹妹被继立为南唐国后,史称“小周后”。史书有言,小周后自姐姐逝世后就常在宫禁之中,所以后主才有“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这样的艳词流传于外。可能李煜要等到为亡妻的三年服丧期满,再正式立小姨为后,先上车后补票而已。那么这首词所描写的,就是在此之前李煜与小周后一次无票乘车的经历。

|熙载夜宴|

虽然李煜在治国上的才能很平凡,但并不是昏君,更不是暴君。他心地仁慈,刑罚宽松,曾经多次亲自到大理寺审案,释放了很多冤枉或者罪轻之人。遇到不得不判死刑的案子,他还忍不住为之流泪。中书舍人韩熙载为此上书李煜说,审案这种事情嘛自有专业的司法人员掌管,君主亲自驾临那种地方是不合适的,您这是同情心泛滥好心办坏事啊,应该从您的内库私房钱中罚款三百万,以资国用。李煜没有听从韩熙载的建议,但也没因为受到批评和罚款的逆耳之言而对他打击报复,反而觉得他忠心耿耿有见识,打算重用他。

韩熙载,字叔言,出身于北方的名门望族,曾经在唐朝末年得中进士,从家世到才学在乱世中都是凤毛麟角。他不但擅长诗、文、书、画,精通音律,而且很有政治才能。李煜对于在南唐做官的北方人都心存防范,生怕他们故土情深、里通宋朝。某天有人密报李煜,今晚有多位朝中官员要去韩熙载家中聚会,对外宣称是吃饭宴乐,具体要谈些什么可就没人知道啦。李煜心中疑虑,便派宫中最顶尖的待诏画师顾闳中和周文矩想办法夜入韩府,将他们的眼目所见都画下来给自己汇报。古代没有针孔摄像机这种间谍设备,李煜想出的已经算是走在时代最前沿、最可靠的方法了。

顾闳中和周文矩两人深夜进了韩府之中,只见灯火辉煌高朋满座,来宾中有当年的新科状元、主管礼仪的太常博士、教坊(宫廷乐队)的团长,都是一群文艺中老年,再加上正当红的歌女舞女娱乐圈明星演艺助兴,气氛high到不行。宾主觥筹交错,欢歌达旦,一醉方休。顾闳中凭借惊人的细节观察力,将韩熙载家中的整个夜宴过程看在眼中,记在心中,一回到宫里即刻凭着记忆挥笔作画,完成了一幅《韩熙载夜宴图》。图中一共描绘了五个不同的场景,每个场景的主角都是韩熙载,将他在不同场景中的表现详细勾画了出来,包括他兴起时亲自挽袖击鼓的情景。李煜看了画,原来韩熙载只是喜欢醇酒音乐妇人,并没有背着寡人在和大臣们促膝谈心嘛,戒心一下子就减少了。之后韩熙载在南唐累官至中书侍郎、光政殿学士承旨,一直是被李煜信任的近臣,并且得到善终。

画师周文矩同样也绘制了一幅图上呈后主,所以其实当初《韩熙载夜宴图》一共有两幅,但周文矩所作的那幅已经失传,今天我们能见到的只剩下顾闳中的作品。这是中国古代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也是顾闳中唯一的传世作品(有观点认为此画为宋人摹本,但未得到公认),现在被完好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1990年还为它出过一套五张的邮票。有人说每幅画中的韩熙载都没有笑容,说明他心事重重、韬光养晦,内心世界矛盾复杂,这种评论在我看来很不靠谱。精明的韩熙载不会没有注意到来宾中多了两位不请自来的宫廷画师,大智若愚的他若想故意表现得沉湎声色没有出格的政治野心,一定会以愉快的精神面貌展现出对领导的满意和忠诚,而不是以苦哈哈的脸庞表现出对生活的苦大仇深。大家对比看看新闻联播就明白了,中国的老百姓都在笑,越是偏僻穷苦农村笑得越欢,越衷心感谢领导,这才是正能量。其实如果你仔细观察《韩熙载夜宴图》,就会发现画中每个人物脸上都没有笑容,所以我猜画中人物不笑是大部分中国古代画师的普遍习惯而已。

无论是韩熙载还是李煜,都没有扶大厦之将倾的本领。宋太祖赵匡胤攻灭南汉之后,李煜慑于宋朝的威势,“唐国主”也不敢叫了,进一步去了“唐”的国号,改称“江南国主”。三年之后,宋太祖遣使至南唐,诏李煜入京“祭天”。李煜当然深知此行凶险,对宋朝使者推辞说:“寡人体弱多病,受不了舟车劳顿,只怕会客死途中。之所以愿意屈节侍奉上朝,只希望得以保全祖先宗庙,想不到事情竟然发展到这样,那也唯剩一死了。”

做完这一轮外交试探,宋太祖心知对李煜不来硬的不行,便派大将曹彬统兵十万进攻南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