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祖籍浙江绍兴,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学生时代开始创作新诗,后主要从事散文写作和教育事业。
朱自清曾说:“我是大时代中一名小卒,是平凡不过的人。才力的单薄是不用说的,所以一向写不出什么好东西。我写过诗,写过小说,写过散文……我所写的大抵还是散文多。”(《论现代中国的小品散文》)这当然是自谦之辞。朱先生才高情深,学识渊博,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以后,从1927至1948年任清华大学(含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抗日战争胜利之后,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学生民主爱国运动。朱先生虽然是一介文弱书生,却感情真挚,一身浩然正气。毛泽东曾对朱自清的大无畏精神大加赞扬,主张写“朱自清颂”,歌颂他的爱国热忱。1948年8月,因贫病交加在北京逝世。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论雅俗共赏》等。
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之中,朱自清因其优美情深的散文而享有盛誉。他的散文精细凝重,有如绘画中的工笔画。他的代表作品《背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当时风靡全国,几乎家喻户晓。有的评论家说朱自清的散文毛病在于过于精细,密度过大,如煮粥,因为水少太稠了。这与其说是缺点,不如说是朱先生文章的特点、优点。
这本文集收入朱自清九个专集中的重要文章。第一部分《踪迹》五篇中,《匆匆》是一篇散文诗。朱自清1922年4月13日写给友人俞平伯的信中,他问俞平伯:你觉可称得散文诗否?信中还说:“我的《匆匆》,一面因情思繁复,散较为适当,但也有试作散诗的意思。”1935年他为《中国新文学大系》编选《诗集》,也将本篇选入,可见他自己也是将本篇看作诗——散文诗的。本篇还曾选入解放前小学国语课本中。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朱自清与俞平伯同游南京秦淮河,又相约以相同题目各写一篇游记。结果俞平伯的文章显得过于细密而有累赘之嫌,朱自清这篇文章则雍容华贵,绘影绘声,如诗如画。两位都堪称丹青高手,泼墨大师,一位凝重细密,一位妙手天成。相比之下,朱先生文章似乎更胜一筹。如今秦淮依旧,桨声如昨,却未见有人写出如此美文。有斯人方有斯文,此文不虚也。
《温州的踪迹》是一组以写景为主的美文,其中《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一篇是描写一幅画的,文题也是画题。文章不像一般画评那样从构图、设色、笔法等方面去进行评论,而是以其生动形象的语言,细腻地描写画面的布局、色彩和神态,揭示画的内容,传达画的意境。因此,它不是一般的评论文字,而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优美散文。文章最后写道:“这页画布局那样经济,设色那样柔活,故精彩足以动人。虽是区区尺幅,而情韵之厚已足沦肌浃髓而有余。”这几句话也可以用来概括他的这组散文的艺术特色。
谈中国现代散文,就不能不谈朱自清。谈朱自清,就不能不谈《背影》。这是一篇抒写父子情深的名作,几十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它之所以脍炙人口,就在于它以朴素细腻的文笔,平凡而动人的琐事,倾诉了一种真挚、深厚而朴实的亲子之爱,因而拨动了人们的心弦,引起强烈的共鸣。
《背影》的艺术魅力,还在于它巧妙的构思和高超的表现手法。文意跌宕起伏,平实中显现出曲折,是《背影》在结构上的突出特点。通过人物的行动刻划人物的心理,把人物的心理、感情表现得更加深刻动人。这是文章打动人心的又一原因。文章中三次提到父亲的“背影”,这种写法不仅紧扣题目,而且由于“背影”的反复出现,就像诗歌中的重章叠句一样,使文章更富有抒情的韵味。
在回答“您的《背影》的创作过程是怎样的?”这类问题时,作者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文章只是写实,似乎说不到意境上去。”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前期散文名篇之一。作者心中之块垒,都寄托在眼前的荷塘月色之中,读来使人既惊其笔力之精妙,又感染上了淡淡的惆怅。清华园里,至今荷塘荷花年年开,月儿月月圆,来此徜徉留连的文人墨客万万千,朱先生的一篇《荷塘月色》却成了千古绝唱。
《欧游杂记》是朱自清1932年夏,因清华大学的休假游历欧洲而写的一本游记,本是专为中学而写的。叶圣陶在为这本书写的广告中说:这本游记是“用印象的笔法记述所见到的景物,读了不单‘知道’,并且‘感到’那些景物如在目前。”文集中所选的《威尼斯》以结构绵密、状物工巧、语言洗炼见长,很能体现朱自清后期散文的特色。
《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语文影及其他》属于评论和杂文,表现了朱自清精深的学术造诣和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关注。先生的学术论著深入浅出,举重若轻,显示了大家风范。
朱自清二十五岁以前喜欢写诗,可算新诗的开拓者。这本文集最后一部分《雪朝》就是他的部分诗作。作者曾说:“前年一个朋友看了我偶然写下的《战争》,说我不能做抒情诗,只能做史诗。这其实就是说我不能做诗。我自己也有些觉得如此,便越发懒怠起来。”平心而论,朱自清的诗远不如散文成就高。但那毕竟是荜路蓝缕,开拓期的新诗也有其特殊的韵味。
朱自清的挚友叶圣陶,以文学家的眼光评论朱先生,对我们阅读这本文集有莫大的帮助和启示,摘录如下:“佩弦兄的散文,我是十分推崇的。我曾经向青年们、少年们作过多次介绍,还对我的子女们说,写散文应该向朱先生学。如果有人问我是否有点儿偏爱,我乐于承认。每回重读佩弦兄的散文,我就回想起倾听他闲谈的乐趣,古今中外,海阔天空,不故作高深而情趣盎然。我常常想,他这样的经验,他这样的想头,不是我也有过吗?在我只不过一闪而逝,他却紧紧抓住了。他还能表达得恰如其分,或淡或浓,味道极正而且醇厚。只有早期的几篇,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不免有点儿着意为文,并非不好,略嫌文胜于质;稍后的《背影》《给亡妇》就做到了文质并茂,全凭真感受真性情取胜。到了后期,如《飞》,套一句老话,可以说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了。”这是一生关心中学健康成长的叶老的肺腑之言,是作为作家教育家的叶圣陶老先生教我们如何学习朱自清文章的至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