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米开朗琪罗·波纳罗蒂:建筑也雕塑

07 米开朗琪罗·波纳罗蒂:建筑也雕塑

(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1564)

米开朗琪罗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中,米开朗琪罗和阿尔伯蒂非常相似,他们不仅仅是建筑师,同时还是技艺高超的画家和雕塑家。同阿尔伯蒂一样,米开朗琪罗在其一生中显露出的惊人艺术才华,为后世留下了一大批不同种类的艺术珍品,对于建筑、绘画和雕塑等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米开朗琪罗出生于意大利的卡普勒斯小城。他的父亲洛多维科对星相非常有研究,米开朗琪罗降生时,水星、金星和木星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吉兆,他据此认为这个孩子身上肯定有不同于一般人的天赋。米开朗琪罗的家乡有许多高明石匠,就连他的乳母都是一位石匠的妻子。六岁时,母亲去世。从此,他就在一个缺少女性柔性因子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形成了刚烈孤僻的性格,并最终影响到了他的艺术风格。

父亲洛多维科原本希望米开朗琪罗能够学习进身上层社会的拉丁文,可这个孩子却将自己的热情用在了绘画上面。没有办法,在米开朗琪罗13岁的时候,父亲终于允许他正式开始学画生涯。在老师的指导下,米开朗琪罗绘画的技巧飞速提高。后来,他转入佛罗伦萨的最高统治者洛伦佐·美第奇开设的艺术学校,开始学习雕刻艺术。洛伦佐是当时著名的艺术保护人,他在自己的花园里收藏着许多古代希腊、罗马的艺术作品。洛伦佐很快发现了米开朗琪罗出众的才华,他让米开朗琪罗住在自己的宫廷,每月发给他薪俸。作为一个出身贫寒人家的孩子,米开朗琪罗终于有机会亲身经历了佛罗伦萨王公贵族富华奢靡的生活,他既为上流社会的艺术氛围所吸引,又不可避免地难以容忍贵族子弟们粗浅庸俗的行为。好在洛伦佐的花园里有不少珍贵的古代雕塑,米开朗琪罗每日进行临摹,大大地提高了自己在雕刻方面的技艺。

21岁时,米开朗琪罗来到罗马。23岁时,他得到了在圣彼得大教堂里塑造圣母和基督像的工作。这一次,他取得了非凡的成功。在名为《哀悼基督》的雕塑中,成年的儿子躺在年轻母亲的膝盖上,米开朗琪罗出色的设计展现出古典式优雅明晰的风格,其巧妙的构思震撼了罗马人。1501年,已经获得不小名声的米开朗琪罗回到了家乡佛罗伦萨,创造出更为著名的雕塑作品《大卫》。雕塑高550厘米,大卫个性鲜明的脸上充满了愤怒,目光直视敌人,左手紧握着投石器,迸发出无穷无尽的力量。

很快,米开朗琪罗从教皇朱理二世手中接受了一个建筑订单。教皇要这位崭露头角的艺术家为自己设计建造一座陵墓。为了吸引教皇,米开朗琪罗先绘制了一个华美壮观的设计图,恢宏的气势超过了任何时代的帝王陵墓。教皇被设计图深深地吸引,他立即决定将自己的陵墓修建在圣彼得大教堂。当时,艺术家承接了一个工程之后,不仅仅得到了一次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同时还能得到丰厚的收益并使自己的名声得到很大的提升。米开朗琪罗承接的这份工程同样也有许多的人想要得到,他们在不断地向教皇进言,说米开朗琪罗的艺术特色根本不适合来建造大教堂和陵墓。米开朗琪罗忙着在佛罗伦萨做工程的准备工作时,他突然听说事情有变,只好去找教皇。果然,教皇已经把修建圣彼得大教堂的任务委托给了阿尔伯蒂。米开朗琪罗带着怒气回到家里,吩咐两个仆人把罗马家中的一切全都卖掉,连夜赶回了佛罗伦萨。教皇知道后,马上委托红衣主教索德里尼直接来找米开朗琪罗。在红衣主教的百般劝说之下,米开朗琪罗才随他来到了波伦亚,教皇要在这里接待他,并把他带回罗马。教皇许诺艺术家将能够在罗马充分地施展自己的艺术才华。接下来,米开朗琪罗便得到了为西斯廷教堂(Sistine Chapel)的拱顶绘画的任务。米开朗琪罗将天花板上的壁画扩展到教堂的四壁,创作完成了以圣经故事为原型的《创世记》《上帝创造亚当》《大洪水》等9幅巨型壁画。

新教皇列奥十世同样欣赏米开朗琪罗的艺术才能。他要求米开朗琪罗返回佛罗伦萨,为圣洛伦佐教堂设计立面。这一次,米开朗琪罗试图将雕塑和建筑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但这个方案最终没能获得通过。1520年,米开朗琪罗为圣洛伦佐教堂的圣器收藏室建造丧礼祈祷堂,将雕塑与建筑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1523年,米开朗琪罗又在圣洛伦佐教堂另一侧的庭院里开始建造劳仑奇阿纳图书馆。图书馆的前厅正中是一座华丽的大理石阶梯,阶梯的形体变化丰富,具有很强的装饰性。这使米开朗琪罗成为在建筑艺术中将楼梯作为装饰元素的先行者。

美第奇家族的陵墓完美地体现出了米开朗琪罗在美术方面的天才。与其他陵墓不同之处在于,建筑师在装饰陵墓内部的空间时,采用了建筑外立面的处理手法。在小礼拜堂中,他广泛应用壁柱、龛室、山花和线脚等装饰手段,使室内墙壁变化丰富,具有较大的起伏。米开朗基罗还为这座陵墓制作了几尊雕像,其中最著名的是位于朱利安诺·美第奇公爵陵墓前的一对男女人体雕像《昼》与《夜》和洛伦佐·美第奇公爵陵墓前的一对男女人体雕像《暮》与《晨》。美第奇家族陵墓集成了礼拜堂和陵墓的功能,在这里,建筑和雕塑又一次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与别的陵墓不同,米开朗琪罗装饰陵墓的内部空间时采用了建筑外立面的处理手法

教皇保罗三世委托米开朗琪罗为西斯廷教堂的另一面墙壁绘制壁画,这就是非常著名的《最后的审判》。这幅壁画于1542年最终完成,耗费了米开朗琪罗整整8年的时间。1546年,米开朗琪罗接手了另一位建筑师小桑迦洛未完成的一部作品——法尔尼斯家族的罗马府邸。他大胆地调整了原来的设计方案,楼层的主要窗户都被改造成拱券式的造型,显得更加紧凑,他还对庭院进行了重新的设计,给府邸留下了强烈的米氏个人风格。

米开朗琪罗在晚年最重要的建筑作品当属圣彼得大教堂。小桑迦洛的去世使这一浩大工程停顿了下来。这时,米开朗琪罗也已经是72岁的高龄,他虽然接受了这一任务,但拒绝领取任何酬金。虽然米开朗琪罗从教皇处得到允诺,有权对大教堂方案进行任何变动。但他还是尽可能地遵从了老对手布拉曼特的设计。他在一封信中写道:“布拉曼特遗留给我们的圣彼得大教堂最早的设计方案,清晰简洁,富于启发性。如果有人脱离了布拉曼特的这一体系,那他就必然违背了建筑学的真谛。”米开朗琪罗继续遵循了布拉曼特的集中式构图方案,制作出一个模型。他将教堂的整体面积适当减少,将承重的外墙靠近里面的柱墩,以减少实际建造时的困难。同时,他借鉴坦比哀多小教堂的圆顶,为圣彼得大教堂制作出椭圆形圆顶模型。他设计的鼓座要比布拉曼特原有的设计要高出许多,这样就使得上部的圆顶显得更加高大饱满。

米开朗琪罗逝世的时候,圣彼得大教堂的圆顶还未完工。之后,人们严格按照他设计的模型,完成了大教堂圆顶的建造工程。作为一位卓越的艺术家,米开朗琪罗一生创作了无数精彩的作品,但与丰富多彩的创作相比,他的感情生活却似乎一直是一个空白。这位艺术家终身未婚,其中的确切原因,后人已经无从知晓。

米开朗琪罗加高了教堂圆顶下的底座,突出了圆顶的高大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