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

范仲淹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

①黯乡魂: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语。黯,形容心情忧郁。②追:此处意为纠缠。旅思:旅居在外的愁思。

【译文】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连接着远处的水波,水波上寒烟苍翠。夕阳映照着远山,天空连接着江水。芳草无情,更绵延至斜阳之外。

想起故乡不禁黯然神伤,追怀旅思,每天夜里除非美梦才能让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倚靠栏杆。酒入了愁肠,化作相思之眼泪。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乡思旅愁的词作。

上片写景,意境阔大。“碧云天,黄叶地”,词人从一高一低两个角度,描绘出一片苍茫辽阔的秋景。“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这两句词人落笔于浩淼秋水,意境悠远。秋色承上两句而来,碧天广野间的秋色一直向远方绵延,直至天边的秋水,秋水上寒波凝翠,这是多么广阔优美的一幅图景。“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这三句天、地、山、水通过斜阳、芳草连接在一起,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自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后,“芳草”意象就与游子思归之情密不可分了。

下片承上片而来,由“芳草无情”导入离愁和相思。“黯乡魂,追旅思”点明题旨,直抒羁旅思乡之情。“黯”字写出词人心情的沉郁,“追”字显出愁情缠绵之状。“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唯有每夜做梦还乡时才能排解自己的思乡愁绪。每当古人怀念远人、思忆故乡时,总爱登楼远眺借以排遣愁怀,但词人却说“明月楼高休独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明月寄相思,反而会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因为登楼望远却望不见故乡,只会更添乡愁。不登楼,便喝酒吧,也许只有凭借酒力才能消解愁闷了,但结果呢?“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真是借酒浇愁愁更愁。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为官清廉,力主改革,推行新政。卒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世称“范文正公”。词作仅存五首。有《范文正公集》。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

①衡阳雁去:古人认为大雁南飞至衡阳而止。②边声:边境上的马嘶、风号等声音。角:军中号角。③嶂:形容高险如屏障的山峦。④燕然未勒:谓外患未平。燕然,东汉窦宪大破北匈奴后,曾登燕然山(蒙古杭爱山)刻石纪功。勒,刻。

【译文】

边塞秋天一来风景就大不相同,向衡阳飞去的雁群全无留恋的意思。四面的边地马嘶风号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烟雾缭绕,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起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还未在燕然山刻上平胡的功绩,因而无法归去。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人不能入睡,满头白发的将军和战士一同落泪。

【赏析】

宋仁宗康定、庆历年间,范仲淹镇守西北边塞,作下《渔家傲》数首,叙述边境生活的凄苦,《渔家傲》是流传下来的唯一一首。这首词咏叹的是守边将士内心的抑郁,词调沉郁悲壮。

词的上片写边塞风光。“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地点,即西北边塞。“秋来”点明了季节。一个“异”字,概括出边塞的秋季风光,塞下的秋景是与内地大不相同的。“衡阳雁去无留意”,这一句虽是写大雁,却饱含着词人浓重的主观色彩。大雁是否有留意,词人自不知道。他说大雁“无留意”皆因自己对边境苦寒景象感到厌倦,这一句从侧面烘托出了边境环境的恶劣。古人认为大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就得名于此。“四面边声连角起”写傍晚时分的边塞景象,边声、号角声四面响起,一片悲凉。“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两句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画面感极强,充满一股肃杀之气。

下片抒情。“浊酒一杯家万里”,这是抒发边关将士对家乡的思念。“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对比悬殊,也就是说,一杯薄酒,消不去浓重的乡愁,语言雄浑有力。“燕然未勒归无计”,思乡归思乡,边患未平,大敌未退,还乡之计无从谈起。“羌管悠悠霜满地”,这一句写夜景,景中含情,画面凄凉。羌管,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发的是凄切之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句总收全词,融爱国之情、思乡之情于一炉,将全词的感情推向高潮。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