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宋朝(960—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朝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第四个在分裂的土地上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宋朝无论是在文化、艺术、经济还是军事实力上,都远远超越了之前的秦、汉、唐三个大一统王朝。赵氏家族两宋十八朝都遵循同一个治国策略——昌文偃武,走的是一条通过发展经济实现富裕的道路。众所周知,文武皆为“国之大器”,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富国不等于强兵,因而终宋一朝,由于军事上的孱弱或软弱,自始至终受制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尤其是受到来自北方的辽、金、蒙古的威胁,使得整个赵宋基业虽屹立三百年,却又飘摇不定、摇摇欲坠,给后世留下了“积贫积弱”的印象。

宋朝“守内虚外”“强干弱枝”的国策,发端于赵氏家族基业的缔造者——宋太祖赵匡胤。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了宋朝,由此对手握重兵的大将保持着警惕,唯恐有朝一日,他人黄袍加身推翻了自己的江山。由于存在这种顾虑,赵氏历代君主重文轻武,以文制武的现象十分突出。所以在宋代,文化的昌盛达到了中国封建时代的顶峰时期,在教科文方面处于当时世界的领先水平。

与中国历史上其他封建统治家族相比,赵氏家族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子嗣不昌。除了宋末二帝外,宋朝共有16位君主,其中,有6人无亲生儿子继承皇位,若加上太宗的兄终弟及,皇储更显缺少。这在中国帝王时代,恐怕是独一无二的。在父死无子继的特殊情况下,赵氏政权的皇位传承相对顺利,并未出现大的危机,这不能不让人惊讶。可见,赵氏家族“昌文偃武”的国策还是有成效的。虽然在这表象的背后,也夹杂着极其复杂的内外因素,也有各种政治势力暗中角力,上演了一幕幕精彩之戏。但至少从表面上看,皇帝的“家”是稳定而安静的。

宋王朝消极接受中晚唐、五代的教训,着重推行文官政治,按照皇帝集权、臣僚分权、中央集权、地方分权的原则,有效地维护了政治稳定,消弭了各种内讧,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大多数朝代的更迭都伴随着血腥、屠戮。唯有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少有的例外。赵匡胤取代后周时,并未采取血腥手段,更没有担心前朝子孙复辟而大加屠戮,反而勒石为盟,要求后嗣新君遵守誓言,善待周室。大宋三代,儒学复兴,社会上弥漫着尊师重教的风气,大宋皇帝在强调大权独揽的同时,又兼顾对臣僚的体貌宽柔,故其争斗少有诛杀,较为开明廉洁。终宋一朝,没有严重的宦官乱政和地方割据,兵变、民乱次数在中国历史上也相对较少。然而,由于过分看重“以儒立国”,整个时代尚武精神沦落,结果大大削弱了国家的军事实力,使得大宋王朝在面对外来强敌时既无招架之功,更无还手之力,任外虏欺凌,终至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正说大宋十八帝》一书,为读者描述了赵氏家族历代君主是如何处理家族以及社会各个阶层的矛盾,以实现长久统治的故事。书中全面刻画了宋王朝皇帝的性格、命运,从中勾勒出了宋代320年的风云变幻、喜剧悲歌。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