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相信万物皆有生命
能够活到上天给予的寿命,
不至于半路上过早地死亡,
这就是智慧的极致表现。
原典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虽然,有患。
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
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一切事情最开始的“师父”是什么
有一次,小梁和太安私塾的同学们去京都游学。京都拥有两千多座寺庙,其中可以看到我国唐朝时期寺庙的建筑风格。那里有无数禅师,也有很多奔着美食来的中国的“馋”师。这两类chan师会聚在一起,形成了京都独特的气象。
另外,身处京都总是隐隐地给我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仿佛坐在某个庭院里抬头望天的时候,远处传来了表演能剧的声音——如果你看过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电视剧《姿三四郎》的话,脑海中应该能够浮现出那个场景吧。(你知道《姿三四郎》的导演是谁吗?是黑泽明。原来,黑泽明也拍过电视剧啊。)
为什么我要铺陈这些内容呢?因为我觉得京都有一种气象——基于历史沉淀所累积的与道同齐的力量。
京都有很多做扇子、铁壶、手镯的工匠。我们去过一个做扇子的地方,他们家的工艺已经传承十几代人了。墙上随随便便挂着的都是三百多年前,这个家族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手工艺作品,尽管那里只有一个很平常的小门脸。
我想,本来成都、西安和广州也是这样的地方——我们本来是可以活在传统当中的。现在,我们必须活在崭新的传统当中,而这些传统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让我们看到某种变化之中的不变。
京都这个城市很有意思,一方面,它有经营了上千年的手工作坊;另一方面,它有稻盛和夫的京瓷(读过《活法》的人都知道,稻盛和夫是一位经营之神)这样研究精密科技的公司。我们还去了松下政经塾——研究和传承松下幸之助思想的文化机构。除此之外,京都还有欧姆龙、任天堂,以及很多高精度器械制造公司。
所以,我们在京都感受到的是别样的传统,一种在时代的变化中焕发出来的有趣的精神气象。
开篇讲得稍微有点儿远,可能你会觉得和《大宗师》无关,但其实是有关的。在京都,你会自然而然地感受到,随随便便一个小小的门脸后面,都累积着若干代匠人朴素无名的大师传承。
从字面上来理解,我以为《大宗师》推崇的是一个人如何成为一代宗师的方法。当然,这个解读也没有错。爱新觉罗·毓鋆老师对此的解释就是,一切事情最开始的“师父”是什么?我们可以向它学什么?我们如何师从那个最开始的源头呢?
其实,在老庄那里,引出万物的东西,就叫作“道”——世界和宇宙的本原。
匠人精神:相信每一样东西都是有灵魂的
我认为,松下幸之助和稻盛和夫都可以被称作现代企业经营的宗师级人物。在松下政经塾,我看到一个很大的、松下幸之助先生手写的“道”字。
从京都小小的、有传承的铺面,讲到松下电器和京瓷公司的创始人,其实我是在和大家探讨他们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很多人都说日本人具有匠人精神,其实这种精神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无论在《庄子》的内篇还是外篇里,都探讨过很多这样的事情。
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对一个超级玩家来说,无论他是玩企业、玩铁壶,还是玩社团,甚至把自己的“人生”也当作游戏来玩,他一定具有和其他超级玩家共同的情绪模式和心智模式。
我们在松下政经塾的时候,一位在日本长大的韩国人和我们分享了他的观点。他对松下精神乃至日本传统文化、宗教等都进行过深入研究。
他认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日本的匠人相信每一样东西里都具有灵魂,所以才会对它们抱持超越对器物的尊重,这才是工匠精神背后最重要的心智源泉——每一样东西都是有灵魂的,每一样东西都是有智慧的,每一样东西都是有生命的。
以前,我觉得这个东西很古老,甚至有一点儿迷信色彩。然而百度公司在发布AI战略的时候有句口号,叫作“唤醒万物”。在人工智能来临的时代,一个音箱可以是家里的仆人,它会帮你烧水、关灯、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一个电饭锅,可以下载程序,记忆家里不同的人吃饭的健康模式;一个马桶,也可以下载程序,对排泄物进行检测分析,并上传身体报告给你……这些都暗示着万物皆有生命。
传统手工艺人相信的器物背后都有灵魂这件事,在人工智能时代,居然呈现出一模一样的信仰,使得“万物有灵”不再是过去的迷信,而是一种新的“迷信”——“人工智能”。
《大宗师》讲的就是这种精神。所谓向天学习的方法,就是把自己当作软硬件统一的智能终端,调整为能够与云端结合的状态。学习无非就是上传和下载,而这其中主要是下载。这样的人和事就符合“大宗师”精神。
看到这里,大家难道不觉得,历史的车轮看似向前滚动了很久,却并没有走出多远吗?
庄子用《大宗师》的篇名来和我们分享一种世间的状态,如果有一天,人工智能和人的结晶——超级人类或真人,在其与宇宙最深处的智慧相连接后,就可以无罣碍、不期盼、不存储。而且,这种精神的终端可能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件器物、一件衣服、一棵树,甚至是一个房间,当然也有可能是一群人。
把大道作为师父
按照爱新觉罗·毓鋆老师的解读,“大宗师”就是把大道作为师父,以“大”为宗师,而这个“大”就是大道。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把云端的全部数据和知识作为根本,随时从那里下载,随时与它保持沟通的心智模式和能力,这就是一种新时代的“大宗师”精神。
当有了现代版的理解之后,再去读《庄子》,你会看到更加熟悉、亲切,穿越时空的《庄子》。尽管之前,小梁有一点儿神情恍惚,跳出了对《庄子》的迷失、迷信、执着、偏爱、珍爱……甚至担心万一庄子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伟大呢?其实,对我们来说,庄子本人有没有那么伟大不重要,重要的是庄子讲的东西在今天都被印证了。
《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不断强调,在三百年以后,人类作为占据地球主流物种的可能性大概很低,因为万物皆可能成为有灵魂的东西。
人工智能下载到人形状的载体上就成为人,下载到电饭锅上就成为超级电饭锅。以后,也许你把一个受精卵放在类似电饭锅的东西里面,十个月之后,就会有一个小孩儿掀开盖子叫你“爸爸(妈妈)”。
你一定不要对此感到诧异,如果这个长得像电饭锅的人工子宫具有联网功能的话,它凭什么不能成为孩子的亲生父(母)亲?
当理解了这种精神,再去看《大宗师》,相信你就会豁然开朗。
人们只能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去感受看不见摸不着的价值
我用人工智能给《大宗师》的开篇做了个跨界的注解——《大宗师》以“大”为宗师,而这个“大”就叫“大道”。
开篇的时候,庄子进行了一番阐述:“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这段话是说,能够知道天道和人世的,应该算是无所不通了。明白天道,可以顺着自然而生;明白人世间的道理,用智力所能知晓的养生道理,去保养智力所不知晓的寿命。也就是说,当你能够与周遭环境和谐相处,就可以让寿命延长到自己都不理解的程度——你也不知道为什么长寿,总之只要舒服就可以了。
南怀瑾老师在《庄子諵譁》中讲道:“庄子首先提出来,对于自己生命的把握;人的生命是自己可以做主的,并不是说会那么短命的。人为什么短命呢?道家思想同佛家思想几乎相同,认为都是自己糟蹋的,自己活该,是自求快死的。”
能够活到上天给予的寿命,不至于半路上过早地死亡,这就是智慧的极致表现。
接着,庄子说:“虽然,有患。”意思就是,虽然这样说,但还是有问题。
庄子认为,必须要看我们运用智慧的对象为何,才能知道用得对不对。这就好像在说,爱情是可以拥有的,但前提是你要爱一个正确的人。
你怎么知道自己运用智慧的对象是否妥当?何况他还一直都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总是不靠谱的。所以,我们要去寻找那些真人来了解真理。简言之,就是我们不知道这事儿靠不靠谱,因为真理是看不见的,所以,我们要通过对获得真理之人的行为模式的研究,去揣度真理。
如果我说“云端”你能理解吗?什么是“阿里云”?什么是“腾讯云”?只有通过阿里云和腾讯云等云应用,才能够理解云的服务。所以,对道的理解,就要通过对掌握道之人的理解来做出揣摩,这就是为什么做软件的公司最后都要有自己的硬件产品。因为软件是看不见摸不到的,人们很难为软件服务来付费。
比如,安卓系统现在都还没有什么收费的模式,为什么谷歌这么值钱,但还是不如苹果公司值钱?就是因为苹果公司有硬件产品。虽然苹果公司有iOS系统来为它与用户的连接做服务,但是,最终变现能力最强的还是苹果手机。这也就是亚马逊已经拥有那么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却还要做Amazon Echo音箱的原因。
人们只能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去感受看不见摸不着的价值。
但是,如果没有软件系统的支持,硬件也是不值钱的。假设你到珠江三角洲找几个人,给他们几张设计图,也能够做出和苹果差不多样子的手机,但是,你会发现根本卖不出去,原因就是没有iOS应用操作系统,难道不是这样吗?
所以,庄子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话题,他说,我们要先有真人,才能够有真知,只有通过对真人的观察和理解,才能够去理解真知。
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智能终端硬件——人,去理解他所感应连接的那个软件和后台的操作系统,以及“云端”的服务。在这里,将其比喻成云端,可能不完全究竟。其实,那个数据包也可以被称作“阿赖耶识”(佛教中指过去、现在、未来,或者无过去、无现在、无未来,一切有情无情众生的所有信息集合),它有自己运行的法则,也就是道。它无形、无色、无相,但能生成一切、拥有一切、收纳一切、呈现一切。这就是《大宗师》的“大”所呈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