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1],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作者介绍】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北宋名臣,也是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于军事上亦颇有建树。
范仲淹少年丧父,家中贫困,但他好学不倦,终于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考中进士,迈入仕途。宋仁宗时代,他曾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兼任陕西经略副使、河东陕西宣抚使等职,先后与夏竦、韩琦等人一同在西北边境上抵御西夏的进攻,被敌人敬称为“龙图老子”。晚年回朝就任参知政事(副宰相),提出过很多革除弊端、刷新政治的措施。死后谥号为“文正”,并追赠楚国公、魏国公的爵位。
因为范仲淹为政清廉爱民,为人刚正不阿,受到后世的崇敬,王夫之赞誉他“以天下为己任”。他的诗文也都浩荡大气,矫矫不群,名篇《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千古警句。
【注释】
[1]黯乡魂:倒装句,指因为乡愁而使得内心黯然。
【词牌说明】
万树《词律发凡》说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到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则此牌为中调;王力先生则分六十二字以下为小令,以上为慢词,则此牌仍为小令。此词牌源出西域舞曲,慧琳《一切经音义》认为正音当为“飒麿遮”——“此戏本出西龟兹国……或作兽面,或像鬼神,假作种种面具形状……土俗相传云,常以此法禳厌,驱趁罗刹恶鬼食啗人民之灾也。”宋词所用此牌,应该是借旧调新度的,不再配合禳灾的舞蹈。
【语译】
天上飘着淡青的云彩,地上铺满金黄的落叶,无边秋色直接江水,水面上荡漾着苍翠的寒烟。山峦被斜阳映照,青天紧接着绿水,我思念那遥远的芳草,芳草却如此无情,只知在斜阳之外蓬勃生长。
我因思乡而黯然,心头萦绕着羁旅之愁。每晚除非能得到好梦,才能使我安睡。还是不要独上高楼,独倚栏杆,独赏明月吧,我本待借酒浇愁,谁知酒入愁肠,却都化作相思的热泪。
【赏析】
此词简洁明快,几乎无一字难以索解,无一语不能晓畅,正如秋色连波,天地间浑然一体,全词也天然得毫无雕琢痕迹,仅就遣词造句和结构来说,就是难得的精品。
开篇先点出眼中所见的景物,以及作者所处的季节,黄叶满地,正是深秋。秋景肃杀,古人往往会将草木初凋的秋季和各种忧思结合起来,此词也不例外。观此秋景,乡魂黯然,旅思萦绕,上下阕的联系非常紧密,从景到情的转换也极其自然。
范仲淹是和其他很多词人不同的。他几起几落,始终以天下为己任,眼界较同时代的官僚士大夫都要开阔,他又曾经前往西陲,在草原大漠之间与西夏人争胜,所以同样充满了离愁的秋景,别的很多词人写来总难免格局偏小,如在都市中,如在乡镇外,如在池塘边,范仲淹写来,气魄却自然宏大。天上、地下,远山、近水,在他眼中浑然一体,毫无区隔,秋季肃杀之气,充溢于整个世间。而唯眼中所见足够宏大,心中所感才能更加深刻。
离乡之愁、恋乡之思,只有梦中偶能缓解,即便登上高楼去看明月,也仍然无法排遣。倘若如此还则罢了,更可恨的是借酒浇愁,愁绪反而更浓,相思反而更深。梦回乡梓、登楼望月、借酒浇愁,本来这些都是抒写离愁惯用的笔法,但在范仲淹笔下,虽然质朴却不失新趣,更重要的是,比起其他很多乡愁诗、乡愁词来,因为上阕的观景足够宏大,所以衬托得下阕的情感更为浓厚,绝非无病呻吟。
后来王实甫在他的名作《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中,就借用了范仲淹此词的意境和遣词造句,写下千古传诵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而“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一语,更是此后描绘思念之苦的首选佳句。
有人说,以范仲淹这般心怀天下的名臣,是不可能有这种儿女柔情的,他只是借此词来寄托忧国忧民之思而已,甚至说“‘山映斜阳’三句,隐隐见世道不甚清明,而小人更为得意之象;芳草喻小人”。这未免太学究气了,即便英雄豪杰,也是存有平凡人的情感的。最多只能说“明月高楼休独倚”中的“独”字,或许在乡愁之外,多少表现了一些作者为小人所困而壮志难伸的孤独感。
【对照阅读】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是范仲淹最著名的一首词,估计是在镇守西陲时期所写,词中描摹了阔大的边塞风光,并且洋溢着对远戍将士的深刻同情,在北宋前中期词中,这种风格的作品是非常罕见的,也只有范仲淹能为此语。《宋词三百首》的遴选是非常保守的,朱孝臧本身偏向于婉约清丽的风格,认为词只应抒发个人情感,过于宏大的主题只能归之于诗,而并非词的正道,所以对于这首范仲淹最著名的词反倒不肯收录,未免使人有买椟还珠之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