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雷厉风行——二次新政

第12章 雷厉风行——二次新政

第一次新政不可能照顾所有阶级的第一,很多人甚至还没有受到罗斯福的关注——南方的佃农、老年人、雇工、失业的大学生、农业季节工人、1年只干3个月的钢铁工人、共约700万人的城市少数民族和少数宗教信徒等。这些人急切地盼望罗斯福能够采取进一步的措施,从而引导他们脱离苦海。而从第一次新政中的得益的不同阶层的人们,曾经绝望的恐惧感已经随着境遇的初步好转而消退,生活质量的改善激活和触发了原已被冻结或麻痹的神经,他们不再祈求起码的温饱,他们的期望值开始升高,开始反过来对复兴的不稳定状态感到不满,对新政扶助工农的成绩有限不满。社会心态急剧的变化看起来那么的顺理成章,并且迅速蔓延并流行起来。曾经是死水一潭,现在则是激流澎湃。

促成二次新政在1935年初全面展开并出现重点转移还有其他的原因。首先,罗斯福的智囊团成员同新政初期有了重大的变化,他的政治顾问路易斯·豪逐渐被爱德华·弗林取代。弗林说服罗斯福把路易斯·豪原定的争取农民的竞选战略,逐渐转为争取城市中约700万对两党均无好感的少数民族和工人;雷蒙德·莫利在国际货币、政府与就业关系等问题上的政策措施略显保守,逐步退出政府当了一家新杂志的编辑。虽然有时他仍旧帮助罗斯福出谋划策,起草演说稿,但地位与作用已今非昔比。在1936年白宫的一个小型家宴上,罗斯福刻薄地嘲讽了他的“新保守主义”,两人随即激烈地舌战,尔后关系就此破裂。随后,罗斯福引入一批更具活力和自由主义思想的人员进入他的智囊团——罗伯特·H·杰克逊、依沙多·卢宾、威廉·O·道格拉斯等,他们都是在一种变动着的社会秩序中具有战斗性的法律和经济专家。还有被誉为“砂金孪生兄弟”的本·科恩和托马斯·科科伦,两人都是哈佛大学法学权威费利克斯·弗兰克福特的高足。本·科恩这位来自印第安纳州的犹太人,曾任布兰代斯的法律秘书,在制订新政立法和处理法律细节上表现了卓越的才干。36岁的科科伦年仅36岁,来自罗得岛,他才华横溢,多谋善断,在起草重要法规和总统演说稿时,能够毫不费力地洞悉政治迷宫的关键,并能贴切而华丽地旁征博引。罗伯特·M·伯恩斯称他是“政府内部意志坚强的牵线人、政客和官僚的操纵者。”1934年11月,罗斯福任命来自犹太州的银行家乌里纳·S·埃克尔斯为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他很早就具有一些与凯恩斯不谋而合的经济思想,即主张政府扩大财政赤字以谋求经济复兴。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