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夹马营“骑兵大元帅”

第三章 人小志大 少小顽童显神威

第一节 夹马营“骑兵大元帅”

打架打出的“元帅”

公元933年(后唐长兴三年)秋天,赵匡胤快七岁了,几年来父疼母爱,加上相对富裕安宁的家庭环境,让他无忧无虑地成长着。他的身体更加健壮结实,对于各种兵器和武艺也更加迷恋,家里的一般兵器他都能轻松拿起放下,有时候还会拉动弓弦,比出一副弯弓射箭的样子。

这天,小匡胤拿着一把木刀跑到街上玩,远远看见几个小孩正拿着弹弓射鸟雀,他觉得好玩也跑了过去。这几个孩子八九岁的模样,比匡胤高出一大截,他们看见匡胤年龄小,不屑于与他一起玩,看他过来都跑开躲到树后。匡胤随即追到树后,大孩子们又躲开去,几个人就这样追来追去,倒像一个好玩的游戏。突然,一个孩子从匡胤身后窜出来一把夺过他的木刀说:“给我吧。”说着,拿着木刀就跑,匡胤转身就追。两人离得越来越近,前面抢刀的孩子回头舞动木刀说:“你再追我就砍你了。”

匡胤人小胆大,涨红着脸并不答话,而是一个箭步冲上来就要夺刀。前面的孩子闪身躲开,挥刀直刺匡胤的软肋。匡胤也不含糊,他迎着刀尖伸出双手牢牢抓住木刀,丝毫不放松。对方没想到匡胤抓刀,用力过猛,顺着匡胤抓刀的力量一下子趴到地上,摔了个狗啃屎。这时,所有躲藏在树后的孩子一起跑出来,看着地上的孩子拍手大笑。

摔在地上的孩子恼羞成怒,站起来拍着身上尘土冲匡胤叫道:“来,我们再较量较量,看看到底谁厉害!”说着,他拉开架势握紧拳头似乎要与匡胤大战一场。

婴戏图

匡胤把木刀放在地上,摩掌擦拳等着对方进攻。结果,两个孩子你一拳我一掌打着打着扭成一团,足足打了半个时辰,最后两人累得不能动了,才停下打斗坐在地上喘息。旁边观看的孩子呼啦围上来,朝着他俩指指点点,原来两人身上都挂了彩,鼻青脸肿,好不狼狈。匡胤擦一把脸站起来就要回家,与他打斗的孩子却喊住他说:“你别走,明天我们再在这里比试比试,看看谁厉害!”

夹马营驻扎不少军官家庭,他们的孩子跟随父母在此居住,个个从小学武,都有些手段。与赵匡胤打架的孩子名叫刘承嗣,他的父亲刘知远因为救助石敬瑭有功,又善于巴结,所以是石敬瑭的心腹将领。刘知远跟随石敬瑭在河东驻守,他的妻儿却留在了洛阳。刘承嗣兄弟好几个,他们从小就练武,功夫不错,倚仗父亲的势力在夹马营一带十分霸道,强迫其他孩子称呼他们为大元帅。今天,刘承嗣与赵匡胤打了个平手,自然不爽,所以叫他明天再来打斗。

赵匡胤一点也不犹豫,大声回答:“你等着,我明天一定来。”他握着大木刀,大步流星朝家赶去。

回到家里,杜夫人看着一身尘土,满脸伤痕的匡胤惊叫道:“匡胤,你怎么啦,与人打架啦?”

匡胤不想回答,转身就要跑开,杜夫人大声喝问:“匡胤,你干什么?连母亲的话也不听了?”

匡胤对母亲极其恭顺,听此喝问忙站住脚,低着头述说了刚才的事情。杜夫人拉着匡胤的手仔细端详,心疼地说:“瞧瞧,手都破皮了。孩子,你还小,不要到处乱跑。”匡胤说:“我明天还要和他比试呢!我不能当逃兵,一定要去。”杜夫人望着倔强的儿子,知道他不肯轻易认输服软,想了想说:“那你以后出去要叫上下人,让他们陪着你。”这是命令,匡胤只好点点头。

第二天,匡胤担心母亲会关住自己,所以吃过饭后早早地溜出家门,他飞快地跑到昨天打架的地方,左右张望着寻找昨天的对手。果然,不一会儿刘承嗣在兄弟们的簇拥下走来了,后面还跟着一群看热闹的孩子。他原以为赵匡胤会吓得不敢来,没想到小匡胤先到一步,而且独自一人,不免轻笑着说:“好啊,早来了,很识趣啊!”

匡胤并不说话,只是紧紧盯着刘承嗣。刘承嗣想起昨天打斗多时,匡胤一直十分勇猛,自己反倒被多打了几拳,如今依旧疼痛,他唯恐今日打斗仍不能取胜,眼珠一转说:“我们今天不比打架了,我们比试射弹弓,看谁最先射到麻雀。”

匡胤听了,有些迟疑,原来他很少玩弹弓,要想与刘承嗣比试,恐怕输多赢少。看到他不答话,刘承嗣得意了,追问着:“怎么,不敢比吗?”

“比就比,”小匡胤生气地答应着说,“不过,我要先回家取弹弓。”说着,他转身回家取弹弓。当他跑了一半时,一个比他大三四岁的男孩追过来递给他一个制造精良的弹弓说:“你用我的吧!我这个弹弓已经用了两三年了,可好用了。”

当时,弹弓是男孩子的必备物品,他们携带弹弓外出涉猎、比赛竞技,是比较有趣味和有意义的一种玩具。

匡胤接过弹弓看了看说:“多谢你了。”

男孩说:“我叫郭融,你不用谢我,你只要打败刘承嗣就行了。我告诉你,别看刘承嗣这么威风,其实他特别胆小,你只要提出与他单独去树林里射麻雀,他肯定会吓得一只也射不中。”

匡胤认真听了郭融的话,拿着弹弓回来后果真提议和刘承嗣去不远处的林中比赛。刘承嗣本不想答应,可是看到周围人多不好耍赖,只好硬着头皮答应下来。两人来到林中,茂密的树木遮挡了阳光,里面有点阴森的感觉。刘承嗣拿着弹弓的手不住颤抖,他接连射了几次,却什么也没有射到。赵匡胤镇定自若,他悄悄观察,发现一棵小树旁正停着一只小灰雀,于是拿起弹弓瞄准怒射,结果一弹中的。赵匡胤高兴地捡起灰雀跑出树林高喊着:“我赢了,我赢了!”

刘承嗣灰头土脸地走出树林,依旧不服气,气哼哼地说:“我们明天接着比。”说完,带着人走了。

林边只剩下郭融,他走过来对赵匡胤说:“刘承嗣明天还会找你打架的,你可要做好准备。”

赵匡胤点点头,和郭融玩耍起来。他从郭融的嘴里得知,刘承嗣自以为武艺高强,又仗着兄弟多所以让大家叫他大元帅,在夹马营的孩子之中可算是一霸。赵匡胤听了气愤地说:“我明天再打败他,叫他不能当大元帅!”

隔天,赵匡胤和刘承嗣之间的争斗更引人关注了,夹马营大大小小一二十个男孩子都聚拢来,看他二人打架。这次,刘承嗣提出他和赵匡胤分成两派,每人带着自己的“人马”互相打斗,他还说这才能体现他大元帅的威风。

赵匡胤年龄小,还没有结识几个要好的朋友,他看到刘承嗣身边一大堆孩子,于是说:“谁愿意和我一起战斗。”郭融带着几个孩子站过来,他们说:“我们支持你。”

经过简单组合,赵匡胤身边聚集了六个男孩,比起刘承嗣一边来要少一半。不过赵匡胤还是非常高兴,他挥舞拳头,带着几个孩子冲到一处高坡上,居高临下观察对方动态。刘承嗣见他们人少,随即追杀上去。赵匡胤带着自己的“人马”奋勇抵抗,一次次打退对方的进攻。后来,赵匡胤见对方疲惫了,带人冲下去一举“擒获”了刘承嗣,打斗以赵匡胤一方胜利告终。

从此,赵匡胤在夹马营孩子们中名声大振,他经常带着一帮男孩子冲杀拼斗、打架游戏,很快成为孩子们心目中真正的“大元帅”。不久后,他学会了骑马,骑术非常高超,孩子们就以“骑兵大元帅”称呼他。

临别赠剑

赵匡胤被同伴们称作“骑兵大元帅”,也和郭融成为至交好友,两人经常一起骑马练武,武艺进步非常大。这天,赵匡胤正要去郭融家,就见郭融气喘吁吁地跑过来说:“匡胤,不好了,前方又有战事,我父亲奉命出征呢!”郭融的父亲正是郭威,与赵匡胤的父亲关系不错。郭威就是后来后周的开国皇帝,前面说过他出身较低,加上父母早亡,所以在后梁时期只是一名普通士兵,迎娶柴氏后在妻子的资助下才逐步结交文官武将,一步步得到晋升,成为后唐军队中较有名望的将领。

赵匡胤听说又要打仗,当即说:“要是我是大人,现在就可以随军出征了。”

郭融不解地问:“你不害怕打仗啊?我听父亲说每次战争都会死很多人呢。父亲这次远征江南,打算带我和表哥一起去锻炼锻炼,我很害怕!”

赵匡胤为他打气说:“不用怕,你武艺高强,不会有危险的。”

两个人边说边走,在一座小桥头停了下来,郭融顺手折断几条柳枝,拿在手里摇晃着说:“匡胤,你说我父亲为什么带我们去呢?我母亲不同意,怕出危险。”

匡胤想了想,摇摇头说:“我父亲就从不带我出征,我也不知道你父亲的打算。”

就在两人猜测之时,远处走来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面容俊秀,身体颀长,一眼望去就知道是个贵族子弟。他快步走来,看到郭融便大声叫道:“郭融,将军叫你赶紧回去。”

郭融悄悄对赵匡胤说:“他就是我表哥柴荣,能文能武,我父亲经常叫我向他学习。”说完,他回答道:“知道了,我这就回去。表哥,母亲同意我们出征了吗?”

柴荣是郭威妻子柴氏的娘家侄子,柴家几世豪门,家族鼎盛,如今恰逢乱世,他们有意巴结军阀保护自己的势力,所以把柴氏送到后唐后宫,结果李存勖被杀,柴氏被遣放,最终嫁给了没落的郭威。好在郭威身怀武艺,胸有志向,他们也就大力资助他,希望他有朝一日成为一方霸主,自己家也就有依靠了。

再看叫柴荣的少年已经来到赵匡胤两人面前,他和善地对匡胤点点头,然后对郭融说:“这次出征只是与吴国交涉边界问题,估计不会发生较大的战争,所以夫人同意我们随军出征。”

后周世宗柴荣

当时吴国是南方比较强大的国家,与中原相邻,国主虽然姓杨,大权却掌握在徐温手里。徐温采取与中原和睦相处的策略,所以双方已经多年没有发生战事。可是,徐温的儿子犯事被国主的舅舅击杀,徐温的养子徐知诰趁机夺取政权,控制了朝廷。后唐闻知此事,担心吴国内乱导致边境不稳,所以派郭威出征镇守。

听了柴荣的话,郭融高兴地说:“原来是这样啊!父亲为什么不早说?害得我白白担惊受怕了好几天!”

赵匡胤却不以为然:“出征打仗是大丈夫报效国家朝廷的机会,应该勇往直前,怎么说担惊受怕呢?”

柴荣听赵匡胤如此说,不由得再次看了一眼赵匡胤,见这个年约七八岁的孩子脸庞红红的,眉宇间流露出一股正义之气,当即夸奖道:“说得好!郭融,你应该向你的朋友学习,不能整天怕这怕那的。”

郭融噘着嘴,拍拍屁股说:“走吧,回家吧!”

过了几天,郭融出征的日子到了,赵匡胤专门跑去送行。临行前,郭融拿出当初曾借给赵匡胤的弹弓说:“这个就送给你吧!”

赵匡胤接过弹弓,伸手掏出一把木刀说:“你带着这个,说不定会有用处呢!”两个孩子依依惜别,诉说离别之情。而在此时,郭府内郭威正在接待前来送别的文武官员以及诸多将士,当然,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也在其中。

就在赵匡胤和郭融互赠礼物时,柴荣手里提着一柄精致美观、小巧玲珑的宝剑走了过来,他对赵匡胤说:“这是小时候父亲为我专门打制的,如今我不用了,送给你用吧!”

赵匡胤惊喜地接过宝剑,一手握剑鞘,一手拔剑细细打量,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郭融插嘴说:“表哥,我向你要了多次你都不给,今天怎么舍得送给匡胤?”

柴荣说了句:“你怎么能和匡胤比。”转身对匡胤说:“这柄宝剑虽然短小,可是非常锋利,你一定要注意。”

赵匡胤观看宝剑多时,才收回心神,感激地说:“太好了,我终于有真正的兵器了。”说着,他舞动宝剑做了几个动作。

柴荣看着点头说:“郭融,你看见了吧!匡胤没有练过剑,可是动作气势比一般人都要强,他将来肯定是位剑法高超的将帅。”

郭融眨眨眼说:“那当然了,匡胤现在就是骑兵大元帅,我们这一带的小孩谁不听他的?就连刘承嗣也乖乖地甘拜下风!”

“是吗?”柴荣说,“刘承嗣也被打败了?这可真了不起。”柴荣岁数不大,可是他少年老成,兼修文武,平日里总是懂事地在家里练武学文,帮助郭威处理一些家务,很少出门玩耍。以前,他多次听郭融说起刘承嗣如何霸道、如何欺负人,才知道刘承嗣这个人。后来一打听,知道刘承嗣的出身地位之后还劝说过郭融,叫他不要与刘承嗣作对。没想到今天听说站在他面前的这个年龄不大的赵匡胤竟然打败了刘承嗣成了夹马营孩子们中新的大元帅,他自然对赵匡胤更加刮目相看。

三个人说说笑笑,交谈甚欢。言谈中,赵匡胤觉得柴荣懂得很多事情和道理,比如他讲起唐太宗李世民,说他十岁的时候就会射箭、骑术精湛、在虎牢关一战擒双雄。这些生动的故事让赵匡胤着了迷,他不停地问这问那,柴荣一一解答,并给他们讲了许多兵法技巧,诸如空城计、疑兵计等等。赵匡胤眼珠一眨不眨地听着,激动地说:“打仗还有这么多道理,真是太有意思啦!”

郭融不以为然地说:“这都是书上说的,有什么意思。你以后读书了也会知道这些事情。”

赵匡胤忙问柴荣:“果真书上都有这些道理?”

柴荣说:“孙子作《三十六计》,就是讲兵法的,你长大了也可以学。不过兵法讲究临机应变,灵活运用,读书还要结合实际应用。”

赵匡胤十分认真地说:“我懂了,打仗光有武艺不够,还要有知识,知道兵法,这才是真正的本领。”

柴荣高兴地说:“匡胤真是聪明!”

他们又说了一会儿话,出发的时刻到了。赵匡胤送他们一直到了很远的地方,才依依不舍地转回自己的家中。小小年纪的他似乎心事重重,步履比平日慢了许多,他是舍不得好友离去,还是另有心事呢?这次离别会对他产生什么影响呢?

诸葛亮用空城计智退曹魏兵

第二节 初读诗书的日子

追问先贤

赵匡胤一手拿着弹弓一手拿着宝剑回到家中,前脚刚刚跨进门坎就听有人喊道:“公子回来了,夫人,公子回来了。”随即,一连串急促的脚步声响过,杜夫人在丫鬟小翠的搀扶下走过来,挡住了匡胤的去路。

赵匡胤抬头看着母亲,不解地问:“母亲,您怎么不让我进去?”

杜夫人脸色阴沉,盯着匡胤手中的武器喝问:“你整天在外面打架,不知道母亲在家担忧你吗?说,弹弓和宝剑是哪里来的?”自从赵匡胤被孩子们尊称为大元帅,他的生活变得丰富而且充满了乐趣,有时候他会整天和同伴们聚在一起玩耍,很晚才回家。杜夫人担心他的安全,经常批评管教他,但是哪里能管得住?今天赵匡胤一大早就出去了,直到现在才回来,居然还带着武器,杜夫人当然十分生气。

匡胤举起两件武器,一五一十地说了它们的来历,然后突然问:“母亲,我什么时候才能读书?”

杜夫人听说匡胤去送别郭融,还与他和柴荣互赠兵器,已是转怒为喜,刚要夸他几句,猛然听他问何时读书,不由得惊喜地说:“匡胤想读书了?这真是太好了,前几天我刚向你父亲提起此事,你父亲说你还小,过些日子再说。现在倒好,你自己提出要读书,我想你父亲不会反对了。”她一面兴致勃勃地说着,一面拉着匡胤的手走向内室去见赵弘殷。

听说匡胤想读书,赵弘殷也很高兴,他很快就联系上了当地一所私塾,把匡胤送到那里去读书。私塾是一位姓张的先生开办的,在夹马营也算颇有名气。因为此地多是军人,家中风气多尚武,相对来说上学读书的孩子就比较少,所以教书先生也不多,一般人家无法请先生上门教书,只好把孩子送到张先生的私塾里来。私塾里有七八个孩子,他们来得早的已经跟张先生读了两三年书,短的才入学不久。赵匡胤第一次踏进私塾,看见这么多孩子一个个摇头晃脑、咿呀背书,颇觉好玩,也坐下来随着大家一起念唱。

念了一会儿,赵匡胤坐不住了,他瞅瞅这个,瞧瞧那个,心想,念来念去老是重复一句话,有什么好玩?渐渐坐不住的匡胤开始溜号了,他一会儿看看窗外的鸡飞狗叫,一会儿瞥一眼张先生抖动的胡须,一会儿又拉一下身边同窗的衣袖,真是手脚乱动、无法安定。

张先生看在眼里,无法忍耐下去,喊起赵匡胤教训一通,让他安心读书。赵匡胤坐下不久,老毛病又犯了,又开始溜号玩耍,无法集中注意力读书。

一来二去,张先生觉得赵匡胤太调皮了,有意好好惩罚他一下。这天,他带着学生读了一段《大学》,然后吩咐他们朗读背诵。中午放学时,先生叫住赵匡胤让他背诵文章,恐吓他说如果背不会就不让他回家吃饭。

赵匡胤一听就傻了眼:一上午自己光玩了,哪里背过一句文章!这可怎么办?要是不回家母亲会担心生气的。看他焦急的神情,张先生得意地说:“怎么,不会背了?好,你就留在这里背书,其他学生可以回家吃饭了。”

赵匡胤看着同学们一个个高兴地离开私塾,张先生也起身要走,他大声说道:“先生慢走,你让我再看一遍书,我一定很快就能够背会。”

张先生睨了一眼赵匡胤,心想,平时一段文章读好几天都不会,怎么可能今天一看就会,肯定是吹牛,好,就给你一次机会,你也好心服口服!于是他一口应承了匡胤的要求。

赵匡胤迅速翻出《大学》,从头到尾读了读,随即合上书本朗声背诵。张先生侧着耳朵仔细听,发现匡胤背得一字不差,不由得惊讶地想:“这个匡胤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真是个奇才。”他只好放赵匡胤回家了。

孟母三迁图

过了几天,张先生讲解孟子求学,讲到精彩处不由得眉飞色舞、声情并茂。孟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之一,是伟大的思想家,在历朝历代帝王和百姓心中的地位仅次于先贤圣人孔子。孟子小时候,他母亲为了让他好好读书而三次搬家的故事流传很广。今天张先生正是对学生讲孟子如何刻苦求学读书,如何取得了不起的成就,以此激励他们努力学习。在古代读书人心目中,先哲们无所不能,超越古今,受到特别推崇。

张先生边讲边看学生们听得认真,颇为得意,他正要结束自己的讲解,赵匡胤突然起身问道:“先生,那孟子会骑马吗?”

张先生一愣,支支吾吾地说道:“骑马?孟圣人……喜欢四处求学,出游各国,应该经常乘坐马车……”

“那他会舞刀耍剑吗?”赵匡胤紧接着问道,“他是不是武艺高强?”

张先生想了想说:“孟子是思想家,舞刀耍剑干嘛?不过他与当时的很多将军有来往……”

没等张先生把话说完,赵匡胤“噗哧”一声乐了:“先生,那孟圣人一不会骑马二不会舞剑,还有什么本事?怎么能称他为圣人呢?我认为他不过是会读几本书、会写几个字的小老头而已,先生却这么夸他,让我们向他学习,太过分了!”

这席话引得所有学生都笑出声来。

张先生勃然大怒,训斥道:“你竟敢这样污蔑圣贤,你才太过分了!”气得扔下书本走出私塾。古时学习制度非常严格,要求学生对老师必须毕恭毕敬,不但不能随意质问老师,更不能在课堂上随便说笑,一般情况下,学生只能安静地听老师讲,按照老师的要求读书写字,老师备有责打学生的戒尺,稍有差池就会挨打受罚。

因此,看着先生离去的背影,有几个孩子慌忙对赵匡胤说:“不好了,先生肯定去你家告状去了。”

赵匡胤说:“告什么状?难道我说错了吗?先生天天让我们读书、背书、写字,这有什么用?能上阵杀敌吗?我要学习真正的本事!”

“什么是真本事?”一个孩子忍不住问。

“当然是兵法和武艺。”赵匡胤肯定地回答,“武艺高强才能冲锋陷阵杀敌卫国,懂得兵法才能行军打仗不会失败。”原来他当初主动提出读书正是受到柴荣的影响,他认为读书就可以学习兵法,懂得作战技巧,哪里想到整天读些与战事毫无关系的“之乎者也”,难怪他今天如此追问先贤的事迹。

孩子们觉得匡胤说得有理,围拢过来,七八个人叽叽喳喳探讨关于战争以及武艺的事,全然忘记这是在学习四书五经的私塾里。

再说张先生,他气呼呼离开私塾跑到赵匡胤家,把赵匡胤追问先贤扰乱课堂的事告诉了他的父母,叹口气说:“我教书多年,第一次遇到这样侮辱先贤的学生,我以后可怎么教他?你们知道,目无尊长可是非常严重的错误。”他絮絮叨叨讲了很多关于孔子制作礼乐的事情以及礼的重要性,好像赵匡胤犯了什么不可饶恕的大错。然后又把匡胤上课东张西望、不认真听讲的事也一一说了,最后说:“我没有能力,教导不了贵公子,还是请赵将军另请高人来教他吧!”

赵弘殷夫妇一边恭敬地听张先生述说,一边赔礼道歉,表示一定严厉管教赵匡胤,请他千万不要赶走匡胤。不知道赵匡胤这次会受到哪些惩罚?他还能不能继续自己的学业呢?

替人受过

赵匡胤追问先贤气走了先生,他在私塾里与同学们高谈阔论,议论时政和武艺,丝毫没有察觉出面临的危机。中午时分,大家见先生没有回来,商量以后各自回家吃饭。赵匡胤高兴地走进家门,看见父母面色阴沉,他上前说:“匡胤给父母请安。”

杜夫人强压怒火没好气地说:“你还知道回来?你上午都做了什么?不好好读书把先生气走了,你还想不想读书了?”

赵匡胤愣了片刻,随后说:“先生说孟子学问好,爱读书,还有一身本事。我就问先生孟子会骑马舞剑吗?先生说他不会,我就说不会骑马舞剑怎么能算有本事呢?结果先生就走了。我说的是实话,不知道先生为什么那么生气?”

赵弘殷厉声打断匡胤的话,指着他的鼻子说:“你小小年龄懂什么!孟子是先哲圣人,历朝历代的君主和百姓都很尊崇他,你竟然说出这种侮辱圣贤的话,真是该打!”

匡胤不服气地说:“父亲,你说历朝历代都尊崇孟子,可是我看当今天下到处都在打仗,像孟子一样有学问的人有几个能带兵打仗?我认为只有那些武艺高超、懂得兵法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豪杰,才能创立一番大事业。”

听他说出这番话,赵弘殷又是惊讶又是担忧,惊讶的是匡胤年龄尚小却有如此认知和见解,担忧的是匡胤不爱读书将来会成为一介莽夫,前途堪忧。于是他大声训斥说:“你还敢顶嘴!我看你就知道玩,一点也不想认真读书求学问。”

杜夫人却另有见解,她制止丈夫并说道:“匡胤,你是不是想学兵法?你知道吗,学兵法也要先认识字,像你这样光有雄心没有真才实学,到最后什么也不会!你赶紧回去给老师认错,再继续读书。”

“可是我……”匡胤很想说现在就要读兵法,很想说自己没有错,可是看看父母明显不快的脸,他只好恭敬地回答:“匡胤知道了。”

接着,赵弘殷夫妇又轮流着教训了匡胤大半天,大意无非让他尊敬师长、认真读书,将来才会有出息。赵弘殷还以自身为例说:“我征战沙场也够勇猛的,武艺不比人差,到现在不过一个小小的指挥使,就是没有学问的原因。”匡胤听着,虽有不服却始终没有辩驳。后来赵弘殷夫妇没让他吃饭就把他赶回私塾,让他向先生赔罪。

匡胤回到私塾时,同学们已经都到了,一个个捧着书本默默读书,谁也不说话。张先生半躺在一张睡椅上,似睡非睡。匡胤犹豫了一下,来到张先生面前低声说:“先生,匡胤给您赔礼了。”张先生睁开眼瞅瞅匡胤,没有理他翻过身去继续假寐。下面的同学开始叽叽喳喳议论,有人小声说:“匡胤,张先生生气不给我们讲课了。”匡胤再次转到张先生面前说:“先生,匡胤给您赔礼了。”

张先生不好继续躺着了,坐起来叹口气说:“匡胤,你脑瓜聪明,怎么就不知道读书呢?刀枪剑戟终是乱世所用,太平盛世哪里用得着这些东西?再说了,你笑话圣人先哲没有本事,也太狂傲无知了!”

听着先生一顿数落,匡胤默默无语,不过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却产生了很深的印象,他突然有了一个新的问题:乱世与太平盛世有什么区别?生于乱世长于乱世的他,很难设想一个没有战争、生活富足安乐、人们和睦相处的美好世界。确实,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直到他长大成人屡历战争,从人们对于和平的渴望之中,才慢慢体会到其中的差别,并且试图努力创造一个太平世界。

带着这个困惑,匡胤的学习态度有了转变,很快他就熟悉了《论语》《大学》等基础知识,成为同学中进步非常快的学生。不久,张先生回了南方老家,一位姓辛名文悦的先生接替他成为了匡胤新的老师。

辛文悦与张先生不同,他不但熟读经书还善于关注时事,采取应时而教的方式教导学生,有时候还与学生谈论战事和武艺,甚至教授他们一些基本的拳脚功夫。这下,匡胤高兴了,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对于辛文悦也特别尊重。

一天中午,辛文悦躺在睡椅上休息,不知不觉睡着了。几个调皮的学生在院子里玩了一会儿,捉了两只螳螂跑进屋里,他们见辛文悦睡着了,就把螳螂放在老师的肩膀上取乐。赵匡胤来到私塾,正要坐下读老师新教的一段文章,却看见两只螳螂爬到了老师的脖子上,他立即走上去捉住螳螂,同时,他使劲瞪了一眼那几个调皮看热闹的学生。

就在这时,辛文悦醒了,看见赵匡胤手拿螳螂站在自己身边,还有几个孩子站在远处偷偷嘻笑,以为赵匡胤拿螳螂戏弄自己,真是气不打一处来,他夺过螳螂一脚踩死,喝令赵匡胤站到外面去。

赵匡胤委屈地张张嘴,却什么也没说,默默地走出屋子。

初秋的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院子里没有一丝凉风,好似一座蒸腾的火炉。赵匡胤站了一会儿就汗水直流、脑门发懵,脸庞更红了,但他直直地站立着,始终没有为自己辩解,也没有表示一点退缩和胆怯的意思。

屋子里,辛文悦讲了一堂课,让学生们自己读书,然后他从窗子向外看了看,见赵匡胤依旧一动也不动地站在烈日下,汗流满面,神情倔强,想了想走出屋子来到匡胤身边,盯着他问:“怎么,还不服气吗?”

赵匡胤回答:“匡胤不敢。”

辛文悦看他一眼,没说什么就走回屋子。在他看来匡胤犯了错误还如此倔强,也不知道赔礼认错,就该在烈日下多站一会儿。

就这样,赵匡胤整整站了一个下午,直到天黑放学大家都走了,他才被允许回家。

这件事过去后,事情的真相还是让辛文悦弄清楚了,他不由得为赵匡胤替人受过、尊重师长的行为所感动。他亲自到赵匡胤家中表扬了赵匡胤的所作所为,并且感叹说:“为他人着想,不为自己开脱,这是多少年积累才能取得的修身养性之本,匡胤不过是八九岁的孩子,却做到了宽容别人、原谅别人,他以后肯定会成为了不起的人物。”

两位老师,两次差异巨大的家访,使得匡胤父母又惊又喜,对儿子的前程再次充满了期待与信心。此时,渐渐喜欢上读书的匡胤还迷恋武艺吗?日后他精湛的骑射技艺又是如何练成的呢?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