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论篇
我对《报告》中“群众路线”的一点体会
毛伯林
胡锦涛总书记在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讲了12个问题,在这近3万字的《报告》中,以人为本的理念、执政为民的情怀,犹如一条红线贯穿《报告》始终。我今天的发言主要谈谈有关群众路线的一点体会。
首先我认为《报告》中的“人本”理念是“群众路线”认识上的深化
过去谈“群众路线”就是要我们“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要我们“生活在群众之中”,要“与群众打成一片”。
随着革命实践和建设实践的发展,认识发展了,对群众路线的认识深化了,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发扬群众的首创精神,这就比“相信”、“依靠”进了一大步。
现在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或“人本”理念,就更进一步地把“人民”、把“群众”放到了主人翁的地位。
正如总书记在《报告》中所说,“要把人民放在心中的重要位置上”,“要有服务于人民的意识”,《报告》的这种提法,才真正与“社会的主人”、“国家的主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协调了起来。
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我们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政党,可见“服务”二字的提出,就是要把“人民”真正放到主体地位。
其次我准备谈的是群众路线在《报告》形成过程中的充分体现
2011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由习近平同志任组长,负责《报告》的起草工作,这项工作一开始就组织了46家单位,15个重点课题进行调研,经过系列工作,形成了57份调查报告,以此为依据形成了《报告》(初稿)。在《报告》(初稿)的基础上,又征求了4511人的意见,反复修改形成了《报告》(讨论稿)。再在《报告》(讨论稿)的基础上,胡锦涛总书记又亲自主持召开了37次座谈会议,直接听取意见再进行修改,最后才形成政治局讨论通过的《报告》。这就是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上所作的交十八大代表们审议的《报告》全文。
可见这份报告经历了一年的时间,听取了许许多多的意见,进行了许许多多的修改,可以说完完全全是来自群众、来自人民,集中群众智慧的成果。据统计,《报告》全文中“人民”这个“关键词”竟有“145”个之多。可见《报告》确确实实是群众路线的产物。
最后从《报告》的内容本身来分析
从《报告》内容本身来看,每个问题都是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以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又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归宿来提出问题,展开分析,得到科学结论的。
《报告》中讲了12个问题,每个问题都是贯穿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的,现在就以《报告》中的“民生问题”为例,通过这个问题来说明党中央是怎样把人民放在心中的“重要位置”上的。
总书记说要解决民生问题,就是要做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五个方面都是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只有与群众通力合作,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才能不断取得新进展,才能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可见,“民生问题”就是这样把人民放到了心中最重要的位置上的。
以上,是我对《报告》中“人本”理念、“群众路线”的初步认识。
(录自《庆祝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文集》(2012年11月8日~14日),中共西南财经大学离退休总支离休二支部编,2012年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