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深夜来电要我谈彭加木

记者深夜来电要我谈彭加木

写于1980年的《彭加木传奇》(即《追寻彭加木》初稿),当时已经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作为重点书排出清样,却因当时香港《中报》的“彭加木出现在美国华盛顿”的报道而受到严重干扰,未能出版。

在“雪藏”了26年之后,在2006年4月13日才被记者的一通电话“唤醒”。我在《彭加木传奇》的基础上做了很多修改,补充了十几万字。2006年“五一”长假刚结束,5月8日上午我把完成《追寻彭加木》一书的情况告知作家出版社编辑张亚丽。作家出版社知道我是在1980年唯一进入罗布泊现场参加搜寻彭加木的作家,知道《追寻彭加木》一书的独家性和权威性,所以张亚丽在当天下午就告知,作家出版社已经把《追寻彭加木》一书列为重点书,预定40天后在新疆举行的全国书市推出。

2006年6月,本书作者叶永烈(中)偕夫人与作家出版社编辑张亚丽(左)在乌鲁木齐书市合影

我当即把《追寻彭加木》一书电子文本用电子邮件发给张亚丽。作家出版社把《追寻彭加木》作为急件,以20天的速度出书,于2006年6月17日在新疆乌鲁木齐举行的全国书市上亮相。那天正值彭加木失踪26周年纪念日,而全国书市又是在新疆举行,所以《追寻彭加木》一下子就成为全国书市最受关注的新书。我被媒体包围,一下子出现了“轰动效应”,全国几十家报刊报道、摘载、转载了《追寻彭加木》一书。其中,好几家报纸在2006年6月17日以整版篇幅报道《追寻彭加木》一书的采写经过。

那“唤醒”《追寻彭加木》一书的,是怎样的一通电话呢?

记者总是有着一根敏感的新闻神经。

2006年4月13日晚,我应邀前往上海同济大学作题为《谈谈纪实文学创作》的讲座。讲座时,我把手机放在手提包中。结束讲座,回到家里,已经是夜10时多。我有点累,把手提包放在书房,便到卧室休息。这时,上海《青年报》记者郭颖连续四次拨打我的手机,我都没有听见。

郭颖小姐是一个非常敬业而又能干的记者。记得2003年9月16日,当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从太空顺利返回的时候,郭颖在傍晚时分急匆匆赶到我家,采访我在1979年4月进入中国航天员训练基地拍摄影片《载人航天》的情况。第二天,上海《青年报》就以整版篇幅刊登我在1979年与中国航天员的合影,又以一整版刊登郭颖所写的关于我的报道。

这一回,郭颖为什么如此焦急地找我?

翌日清早,我尚未查看手机,一边吃早饭,一边从收音机里听到“在罗布泊发现疑似彭加木遗骸的干尸”的报道。这一下子就引起我的注意。

早饭后,我打开电脑,见到郭颖的电子邮件,赶紧给她打电话。原来,她要向我采访1980年前往罗布泊寻找上海著名科学家彭加木的情况。郭颖告诉我,4月13日夜10时,新华社发表了新闻报道:《在罗布泊发现疑似彭加木遗骸的干尸》。她迅速获知这一消息,原本是想在当天夜里通过电话对我进行采访,今早见报。

彭加木在新疆罗布泊考察时失踪的消息在当时是轰动全国的新闻。当年,我从上海赶往新疆,进入罗布泊参加搜索彭加木。经过多方寻找,未能找到彭加木。

“彭加木失踪”事件已经过去26个年头。如今,又因在罗布泊发现疑似彭加木遗骸的干尸,引起新闻轰动。我当即上网查阅了新华社的这一电讯,全文如下:

新华社北京4月13日电(记者俞铮):中国科学探险队在神秘的罗布泊东缘发现一具干尸,他们怀疑有可能是26年前失踪的著名科学家彭加木的遗体。一支科学探险队13日在距罗布泊东缘最近的城市甘肃敦煌集结,14日一早将向彭加木失踪的区域进发,试图确认新的发现是否为彭加木的遗体。

世界知名的生物化学家彭加木曾发起并组织大规模罗布泊综合科学考察。

进入罗布泊地区次数最多的中国沙漠研究专家夏训诚是彭加木生前的科研伙伴,他13日在接受记者电话专访时说:“目前还不知道那具遗体是否就是彭加木同志。不过根据发现的地理位置分析,距当时彭加木同志失踪的地点不远。”

1980年6月17日,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彭加木率队在罗布泊地区进行科学考察时神秘失踪。当时由于缺水、断油,考察队在罗布泊东南的库木库都克以西8公里处受阻,安营扎寨。在向当地驻军发电报求援的同时,科考队长彭加木17日上午独自离开营地,并留下字条:“我往东去找水井。彭。6月17日10时30分。”

随后,解放军和中科院曾组织三次大型搜索行动,均未找到任何线索。

此次在彭加木失踪地附近发现干尸的是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董治保研究员。他去年冬天在那里进行野外考察时,在一处偏僻的沙窝里发现这具干尸。根据国家关于科学考察的规定,科考队在发现人类尸体等遗迹时,必须维持原样,在原地妥善保护,不得随意移动。因此,科考队决定,做好位置标记,撤离发现地,等春天气候条件允许时再次进入。

夏训诚说:“彭加木同志离开营地时随身携带两台相机、一只水壶,穿着一双翻毛皮鞋。这些物件是确定遗体身份的重要证据。”他说:“我们这次还将对发现的遗体进行采样,在找不到其他证物的情况下,将通过DNA测定,比对彭加木同志亲属的DNA信息,从而确认遗体的身份。”

翌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上海《文汇报》《解放日报》以及诸多媒体都刊登了新华社的这一电讯。

由于郭颖要带着摄影记者赶到我家进行采访,我赶紧找出26年前的采访笔记、照片……

此后的几天,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节目主持人訾力超、上海《劳动报》记者张伟强、《深圳商报》记者楼乘震等相继对我进行采访,报道我在26年前参加搜寻彭加木的回忆。香港凤凰卫视也邀请我专程前往北京,参加制作专题节目《寻找彭加木》。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