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弹爱好者

评弹爱好者

当今社会爱听评弹的老年人多。我们这批在新中国建立前后出生,长在红旗下的爱听评弹者也将迈入七十岁门槛。

几十年专注评弹事业发展,认认真真做了许多公益活动者首推“王校长”。他就是上海市原建设委员会党校常务副校长王其康。我与其康是中学同学,相识已五十多年。“文革”后咱俩又同在党校系统工作,两单位门对门,还时常有些工作上的联系,对他十分熟悉。

其康学兄与我是江浙吴语区人,祖辈就很爱听评弹。上月30日在海鸥饭店由沪港国际咨询集团支持的“江南清韵”评弹沙龙“十年识得春风面”评弹之春十周年庆典上,见其康忙里忙外,招呼客人、安排接待、布置会场、事无巨细亲力亲为,人显得瘦了一圈。王校长夫人同我也是老邻居,个别交谈时对我讲,其康太辛苦了,帮手又不多,这样的场面再过几年是没有精力搞了。

其康是我五十年前中学时的大队长,共青团负责人,工作能力强,威信又高。今天,只要你招一招手,打个响指,我们大多已退休在家的学兄学姐学弟学妹们会站你身边出力。即使同学中只剩下评弹爱好者也能凑成一个班,为评弹活动尽自己的微薄力量。

前几年,我同人民评弹团徐惠新、上海广播电台葛明铭等人专程去苏州梅竹书场听扬子江老先生的评话。扬老已仙逝,但评弹艺人八十不服老,仍坚守书坛,越老越“顶真”的精神会传下去,这是评弹老艺人的美德。毋庸置疑,我曾同其康谈到,过几年评弹会步入“瓶颈”,或过几十年评弹可能只剩下少许演员在演出,听众会越来越少。可是,今天我们这批“评弹迷”还健在,还有许多优秀的评弹演员坚守在辛苦工作环境和较少报酬的评弹岗位上。所以,在社会转型期中,为继承和繁荣评弹事业,将历史和现实有机地融合起来思考问题成了必然。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艺界不是单纯的娱乐界。评弹是江南文化的瑰宝,不管娱乐界再热闹,再蹦蹦跳跳震耳际,花花绿绿闪眼球,低俗的“快餐文化”势力再强大,只要真正是有积淀的传统型的历史文化艺术,是老祖宗留下的精品文化遗产,是祖祖辈辈诞生在民间的优秀艺术剧种,中华民族的子孙会去守护它、珍惜它、继承它。

呼吁当今社会多一些“王校长”式的评弹爱好者。同时,请专职评弹界的编、导、演以及具体负责各类剧种的行政领导更要有事业的紧迫感,多动些脑筋,毕竟你们是专职、是专家、是内行。将传统加创新,历史扣现实,正能量的高质量艺术会得到发扬。相信会有更多百姓、更多青年喜爱评弹,以此类推到越剧、沪剧、昆剧、京剧等一代代前辈留传下来的中华民族自己的优秀剧种。

(已登载评弹网上)

作者与评弹爱好者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