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普希金

第三章 普希金

“冬天的晚上”(普希金与奶娘在米哈伊洛夫斯科耶)

第一节 生平和创作

1837年2月8日(俄历1月27日)下午,在彼得堡郊外黑溪的雪地上,普希金被他的决斗对手丹特斯射出的子弹击中腹部,在持续了两天的痛苦折磨之后,这位俄国最伟大的诗人那颗仅仅工作了38年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诗人普希金肖像(基普连斯基作,1827年)

普希金于1799年6月6日(俄历5月26日)生于莫斯科的涅曼街,其父是世袭贵族,爱好文学,拥有许多藏书,与当时的文化界颇多交往,这对幼小的普希金是有影响的。其母是著名的“彼得大帝的黑孩子”阿勃拉姆·汉尼拔的孙女。汉尼拔原是非洲阿比西尼亚(最近有研究称实为喀麦隆)一个酋长的孩子,后被土耳其人所掳,又被一位俄国使臣买下,带回彼得堡献给彼得大帝,汉尼拔成了彼得大帝的养子,彼得送他赴法留学,他学成归国后屡建战功,在工程和数学等领域也有造诣,被封为贵族。普希金很为这一传奇式的家族史感到自豪,并在小说《彼得大帝的黑孩子》等作品中对此做过描绘。被称为俄罗斯民族诗人的普希金,身上却流淌着八分之一的非洲血液。像当时大多数贵族家庭的父母一样,普希金的双亲很少关心子女的成长,从普希金后来的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外祖母、奶娘、姐姐和弟弟以及众多朋友的感情,似乎远远地超出了对自己父母的感情。据说,在读了父亲藏书室中的大量法文图书后,8岁的普希金就开始用法文写诗了。

1811年,普希金被送进彼得堡的皇村学校。这所学校是专门招收贵族子弟、为国家培养高级人才的皇家学校,设在彼得堡郊外的皇村(现名普希金城)。虽然生性自由的普希金非常痛恨学校严格的管理制度,曾称皇村学校为“修道院”,称自己为“囚徒”和“苦僧”,但是,皇村学校仍是普希金自由民主思想初步形成的摇篮。正是在这所学校里,他结交了许多校内外的朋友,更为重要的是,他开始了积极、自觉的诗歌创作活动。在一次文学课的升级考试中,普希金当众朗诵了《皇村的回忆》一诗,引得出席考试的老诗人杰尔查文大为感动,并预言将有一个新的诗歌天才诞生。走出校园的普希金,已经是一个相当成熟的诗人了。

普希金自皇村学校毕业后来到彼得堡,在俄国外交部任十等文官。在彼得堡,普希金一边过着贵族青年的放浪生活,一边进行着勤奋的诗歌创作。1820年,他的长诗《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公开发表,引起巨大轰动,当时俄国诗坛的泰斗茹科夫斯基读了长诗之后大为感动,他送了一张自己的画像给普希金,并在画像下方写下了这样的文字:“战败的老师赠给获胜的学生,以纪念他完成长诗《鲁斯兰与柳德米拉》的难忘时光。”直到今天,这张照片还悬挂在彼得堡普希金故居中诗人的书房里。

皇村学校旁的普希金纪念碑

在写作《鲁斯兰与柳德米拉》的同时,普希金还写作了一组充满强烈反专制色彩的“自由诗作”,这引起了官方的不满,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决定将诗人流放至西伯利亚或白海的孤岛,后经卡拉姆津、茹科夫斯基等人的斡旋,诗人才被“开恩地”流放到了俄国南方。在南俄,普希金曾跟随拉耶夫斯基将军一家在高加索、克里米亚等地旅行,后至基什尼奥夫,在英佐夫将军手下任职。后来,他又转而去了奥德萨,受奥德萨总督沃隆佐夫的监管。沃隆佐夫忍受不了普希金的自由精神,同时也因普希金与其妻子的友好关系而嫉恨,便向当局告了普希金的许多状,于是,1824年7月,沙皇下令将普希金押往其父母在普斯科夫省的庄园米哈伊洛夫斯科耶,由当地长官负责监视。在南方的4年,普希金与当地的十二月党人多有交往,邻近的希腊民族解放运动也激动着他,使他写出了许多富有自由激情和战斗精神的诗篇;具有异国情调的南方山水和民风,也给普希金的诗歌注入了新的题材和风格。普希金在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有长诗《高加索的俘虏》等。在南方的流放转为“北方的流放”(指被囚于米哈伊洛夫斯科耶)之后,与俄国乡村和自然的接近,使普希金创作中的“俄罗斯味”更浓重了;同时,孤居者的心境也深化了普希金作为一个诗人的思索和感觉。在米哈伊洛夫斯科耶的两年时间中,普希金完成了长诗《茨冈》、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诗体长篇《叶夫盖尼·奥涅金》的三至七章,以及大量的抒情诗作。

1825年的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后,普希金获新沙皇尼古拉一世赦免,回到了莫斯科,但他仍一直处在当局严格的监视和控制之下,他的每一个作品甚至都要经沙皇本人批准后才能发表。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普希金在写作长诗《波尔塔瓦》、长篇小说《彼得大帝的黑孩子》等“历史”题材作品的同时,仍写了《在西伯利亚矿井的深处》等对十二月党人及其事业表示同情的政治抒情诗歌。1828年,普希金在向莫斯科的美人冈察罗娃求婚未获明确回答之后,随远征土耳其的俄国军队到了高加索、土耳其等地,写作了《阿尔兹鲁姆旅行记》。

1830年回到莫斯科后,普希金的求婚终于获得冈察罗娃及其父母同意,为了接受父亲作为结婚礼物赠送的位于下诺夫哥罗德的鲍尔金诺庄园,普希金去了那里,但为流行的瘟疫所困,在该庄园滞留达三个月之久。令人吃惊的是,被突如其来的瘟疫所烦扰、时刻惦记着刚订婚不久的未婚妻的诗人,却能潜心写作,赢得了其创作史中著名的“鲍尔金诺的秋天”。在这个金色的秋天里,普希金完成了《叶夫盖尼·奥涅金》的最后两章,《科隆纳一人家》等长诗,短篇小说集《别尔金的小说》,《莫扎特和沙莱里》等四部“小悲剧”,以及大量的抒情诗。

1830年底,普希金回到莫斯科,并于两个月后与冈察罗娃终成眷属。5月,普希金与妻子定居彼得堡,普希金仍在外交部供职。在这一时期,普希金开始将主要的创作精力投入在小说上,开始了《杜勃罗夫斯基》、《大尉的女儿》、《黑桃皇后》等小说的创作,同时,还于1833年去奥伦堡等地调查,为《彼得大帝史》收集材料。

回到彼得堡后不久,已经35岁的普希金却被沙皇授予“宫廷近侍”头衔,沙皇一是为了更严密地监视普希金,同时也是为了能更方便地见到他所喜欢的普希金美貌的妻子,普希金为此而感觉受到了侮辱,与宫廷和环境的冲突趋于尖锐。1837年1月,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普希金向追求自己妻子的流亡俄国的法国人丹特斯提出决斗,后在决斗中负伤死去。在其生命动荡不安的这最后几年,普希金却一直在从事积极的文学活动,他先后完成、出版了一大批重要作品,如《叶夫盖尼·奥涅金》的全本、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长诗《铜骑士》、抒情诗《纪念碑》等等;他创办了《现代人》文学期刊,开展了积极的文学批评活动。就在进行决斗的当天上午,他还在认真地写作《彼得大帝史》。普希金那颗文学的心脏一直跳动至他生命的最后一息。

普希金的妻子娜塔丽娅(加乌作,1842—1843年间)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