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文选译

韩愈文选译

原道

“原”是推原。除了这篇《原道》外韩愈还写有《原性》、《原毁》、《原人》、《原鬼》,大概都是同一时期的作品,不过确切年代已无从考查了,这里姑且按照《昌黎先生文集》原本的编排,把它放在第一篇。因为从内容来看它公开表达了韩愈的学术思想和政治态度,尤其是提出了所谓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的儒家传统之道,用来反对佛教、道教,实际上成为宋代理学的先驱,可说是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篇大文字,完全称得上压卷之作。从文字角度来讲,它说理清楚,气势旺盛,也是用古文来写论说文章的代表佳作。当然文章里所讲的儒家之道,只是维护地主阶级统治秩序之道,因而也不可能像我们今天这样用唯物主义来从根本上批判唯心主义的宗教。这是时代和阶级立场的不同,不必以今天的标准来苛责古人。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1],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义[2],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为仁[3],孑孑为义[4],其小之也则宜。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5],黄老于汉[6],佛于晋、魏、梁、隋之间[7]。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8],则入于墨[9],不入于老,则入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噫[10]!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11]。”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12]。”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13],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不惟举之于其口,而又笔之于其书。噫!后之人虽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其孰从而求之?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讯其末,惟怪之欲闻。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14];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15]。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16];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17]

古之时,人之害多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养之道,为之君,为之师:驱其虫蛇禽兽,而处之中土[18];寒,然后为之衣;饥,然后为之食;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然后为之宫室;为之工,以赡其器用[19];为之贾,以通其有无;为之医药,以济其夭死[20];为之葬埋祭祀,以长其恩爱;为之礼,以次其先后;为之乐[21],以宣其湮郁[22];为之政,以率其怠倦[23];为之刑,以锄其强梗;相欺也,为之符玺斗斛权衡以信之[24];相夺也,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25]:害至而为之备,患生而为之防。今其言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争[26]。”呜呼!其亦不思而已矣。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何也?无羽毛鳞介以居寒热也[27],无爪牙以争食也[28]

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29]。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则失其所以为臣;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30]。今其法曰:“必弃而君臣[31],去而父子,禁而相生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静寂灭者[32]。呜呼!其亦幸而出于三代之后[33],不见黜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34]

其亦不幸而不出于三代之前,不见正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35]

帝之与王[36],其号名殊,其所以为圣一也。夏葛而冬裘[37],渴饮而饥食,其事殊,其所以为智一也。今其言曰:“曷不为太古之无事[38]?”是亦责冬之裘者曰:“曷不为葛之之易也?”责饥之食者曰:“曷不为饮之之易也[39]?”

传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40]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41],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42],诸侯用夷礼则夷之[43],进于中国则中国之[44]。经曰:“夷狄之有君[45],不如诸夏之亡[46]。”《诗》曰:“戎狄是膺[47],荆舒是惩[48]。”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49]

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50]?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其文,《诗》、《书》、《易》、《春秋》[51];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是故生则得其情,死则尽其常,郊焉而天神假[52],庙焉而人鬼飨[53]。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54]。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55],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56]

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57]。人其人[58],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59]。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60],其亦庶乎其可也[61]。”

【翻译】

博爱就叫仁,实行仁而且做得合适就叫义,由此出发向前做下去就叫道,做得心安理得不需要外界给予什么就叫德。仁和义有明确的概念,道和德没有一定的内容。因此道有君子之道有小人之道,德有凶德有吉德。老子之所以看轻仁义,不是存心否认仁义,而是由于见到的仁义太狭小。好比坐在井底看天,说天小,并不是真的天小。他把施点小恩小惠当作仁,谨小慎微当作义,这样他看轻仁义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他所说的道,是把他所认为的道当作道,不是我们所说的道。他所说的德,是把他所认为的德当作德,不是我们所说的德。凡是我们所说的道德,是结合仁和义来说的,是天下的公言。老子所说的道德,是撇开仁和义来说的,是他个人的私言。到周朝政教败坏,孔子逝世,《诗》、《书》焚烧于秦朝,黄老流行于汉朝,佛教流行于晋、魏、梁、隋几朝。其间讲道德仁义的,不投归于杨,就投归于墨,不投归于老,就投归于佛。投归那一家,就必然背离这一家。对投归的那家尊崇,对背离的这家轻蔑,对投归的那家亲附,对背离的这家诋毁。唉!后来的人想知道仁义道德的说法,究竟该到哪里去听取呢?信奉老子的人说:“孔子,是我们祖师的学生。”信奉佛教的人说:“孔子,是我们祖师的学生。”信奉孔子的人听惯了这些说法,对它的荒诞离奇感到好玩而自甘菲薄,也说:“我们的先师也曾经向他们请教过。”不仅说在嘴上,而且还写在书上。唉!后来的人虽想知道仁义道德的说法,究竟该到哪里去探求呢?真够厉害了!人们的喜好怪诞,不去探求出发点,不去询问后果结局,只要怪诞的就想听。古时候民有四家,如今增加到六家;古时候施行教化的只有一家,如今增加到三家。从事农业的只有一家,而吃粮食的有六家;从事手工业的只有一家,而用器皿的有六家;从事商贾的只有一家,而靠他贩卖流通的有六家:怎能使民不贫穷并流于盗贼呢?

古时候,人们的灾害多得很。有圣人出世,才把怎样谋生养育的办法教给人们,做人们的君主,做人们的老师:把虫蛇禽兽驱除掉,让人们安居在中土;冷了,就教人们做衣服;饿了,就教人们弄食物;住在树上会掉下来,住在洞穴里会得病,就教人们建造房屋;教人们做工,来供给使用的器皿;教人们做商贾,来流通有无;教人们行医服药,以避免夭折;教人们埋葬祭祀,以增进恩爱;给人们创制礼仪,使懂得先后尊卑;给人们创制音乐,使疏通抑郁;给人们创制政令,来约束怠惰的人;给人们创制刑狱,来铲除强横的人;人们会互相欺诈,就创设符玺斗斛权衡来作为凭信;人们会互相争夺,就创设城郭甲兵来从事守卫:灾害来事先做好准备,患难来事先做好防御。如今他们说:“圣人如不死去,大盗就不会消灭;劈掉斗,折断衡,民就不会争夺。”唉!这也太不思索了。如果古代没有圣人,人类早就灭绝了。为什么呢?因为人类没有羽毛鳞介来对付严寒酷暑,没有利爪长牙来争夺食物。

因此,君,是发布政令的;臣,是执行君的政令而施之于民的;民,是生产粟米麻丝、制作器皿、流通货财来侍奉上边的。君不发布政令,就不成其为君;臣不执行君的政令而施之于民,就不成其为臣;民不生产粟米麻丝、制作器皿、流通货财来侍奉上边,就得追究处理。如今他们的规定是:“必须舍弃你的君臣关系,丢开你的父子关系,禁绝你谋生养育的办法。”从而来求得所谓清静寂灭。唉!这一套也幸而出现于三代以后,才可以不被禹、汤、文、武、周公、孔子所否定;也不幸而不出现三代之前,不能由禹、汤、文、武、周公、孔子来纠正。

帝和王,名称不同,可同样都是圣人。夏天穿葛冬天穿裘,渴了喝饿了吃,办法不同,可同样都够明智。如今他们说:“为什么不像太古那样无为而治?”这等于责备冬天穿裘的说:“为什么不简单地穿件葛衣?”责备饿了要吃的说:“为什么不简单地喝点水?”

古书上说:“在古代要把他的明德显明于天下的,先得治他的国;要治他的国的,先得齐他的家;要齐他的家的,先得修他的身;要修他的身的,先得正他的心;要正他的心的,先得诚他的意。”这样看来古代的所谓正心诚意,是要用来有所作为的。如今要治他的心,去撇开天下国家,灭绝天理伦常,做了儿子而不把父亲当作父亲,做了臣而不把君当作君,做了民而不做他该做的事情。孔子作《春秋》,对诸侯用夷礼的就把他当作夷,能进而向中国看齐的就把他当作中国。经书上说:“夷狄就算有君,也不如诸夏无君。”《诗经》里说:“抗御戎狄,讨伐荆舒。”如今把夷狄之法,加到先王之教之上,怎能不一起都变成为夷呢?

这个所谓先王之教是什么?博爱就叫仁,实行仁而且做得合适就叫义,由此出发向前做下去就叫道,做得心安理得不需要外界给予什么就叫德。他的文献,是《诗》、《书》、《易》、《春秋》;它的法度,是礼、乐、刑、政;它的民,是士、农、工、贾;它的位分,是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它安排穿的,是麻丝;它安排住的,是房屋;它安排吃的,是粟米果蔬鱼肉:它这种道明白好懂,而它这种教化也易于推行。因此把它用在自身,就既顺且祥;用在他人,就既爱且公;用在内心,就既和且平;用在天下国家,就没有任何地方会不适当。这样就使人们得到合理的生活,正常的死亡,郊祀则天神会降临,庙祭则祖先来享用。如果问:“这种道,是什么道?”回答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道,不是前面所说老和佛的道。”尧把它传给舜,舜把它传给禹,禹把它传给汤,汤把它传给文王、武王、周公,文王、武王、周公传给孔子,孔子传给孟轲。孟轲去世,没有人能传下去。荀况和扬雄,抉择得欠精当,阐说得欠详尽。从周公以上,都在上为君,所以他们的道通过政事来推行。从周公以下,都在下为臣,所以他们的道通过论说来见长。

这样该怎么办才可以?回答说:“不堵塞就不能流通,不制止就不能推行。把信奉佛、老的都还俗为民,把他们的书都烧掉,把他们的寺观都改为民房,阐扬先王之道来引导他们。从而做到鳏寡孤独和残废痼疾的都能生活下去,这样也就差不多可以了。”


[1]之焉:这个“之”字是前往的意思。

[2]老子:先秦时思想家,相传《道德经》就是他写的,因此《道德经》也称《老子》,但他究竟是什么时候人已弄不清楚,《道德经》则应是战国时代的作品。先秦以后把他和庄子等都统称为道家。东汉末年张鲁等创设道教后又把他拉来作为道教的始祖。这篇文章里批判老子实际上是反对道教,尽管所批判的东西是《道德经》里所说过的。这里所说“老子之小仁义”,就是指《道德经》里所说的“大道废,有仁义”等而言。

[3]煦(xǔ许)煦:和蔼,施点小恩小惠。

[4]孑(jié洁)孑:谨小慎微的样子。

[5]火于秦:指秦始皇焚书坑儒,把儒家的经典《诗》、《书》等烧掉。

[6]黄老于汉:黄是黄帝,本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到战国后期已有许多伪托黄帝撰述的著作,西汉初年统治者用道家清静无为的主张来安定社会,把黄帝也拉来作为道家的远祖,和老子合称黄老。

[7]佛于晋、魏、梁、隋之间:佛教本是印度的宗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和我国的孔子是同时代人,以后到西汉末年佛教才传入我国,到西晋、东晋时才广为流行。这里的魏指南北朝时北朝北魏和东、西魏,梁指南朝的梁,都对佛教极为崇信。隋朝的皇室也全是虔诚的佛教徒。

[8]杨:杨朱,战国前期思想家,主张“为我”的学说。

[9]墨:墨子,名翟,春秋末年宋国的大夫,思想家兼政治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和杨这两个学派在战国时颇有势力,引起儒家大师孟子的坚决反对。至于下文所说“不入于老,则入于佛”,则是汉以后的情况。

[10]噫(yī衣):感叹词,等于口语里的“唉”。

[11]老者曰“……弟子也”:《庄子》里多次说过孔子向老子请教。南朝梁时的道教大师陶弘景说孔子是太极公,位在老子之下。

[12]佛者曰“……弟子也”:唐初佛教徒法琳说,孔子是释迦牟尼门下的儒童菩萨。

[13]诞(dàn旦):本是大的意思,引申为荒诞、虚妄。

[14]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古时候以士、农、工、贾(ɡǔ古,即商人)为四民,这时加上老者、佛者成为六民。

[15]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古代只有先王之教即儒家之教,这时增加了老、佛两家之教。

[16]粟:谷子,这里用来通称粮食。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六民中只有农一家生产粮食,而粮食六民都要吃。下面说工、说贾也是同样的意思。

[17]以上是第一段,一上来就讲清楚在仁义道德这些根本问题上儒家的观点,指出道家的错误。紧接着讲道教、佛教的发展已有压倒儒家的趋势,并指出这种情况对社会的危害。然后在下文对道教、佛教的论点分别驳斥。

[18]中土:中国,当时主要是指汉族生活的地区。

[19]赡(shàn善):供给。

[20]济:这里是停止、免除的意思。夭(yāo腰):夭折,没有终其天年而死去。

[21]乐(yuè越):音乐。

[22]湮(yān烟):阻塞。

[23]率(lǜ律):约束。

[24]符:古人用来传达君命或调遣军队的凭证,一半在君主手里,另一半在地方官或将领手里,君主派人向他们传达命令,要带上半个符和他们手里的另半个符拼对,对上后才说明命令是真的,否则应拒不执行。玺:就是印,先秦时通称玺,到秦代以后只有皇帝用的印才可称玺。斗斛(hú胡):都是量器,同时也是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成五斗为一斛。权:秤锤。衡:秤杆。

[25]郭:外城。甲:铠甲。兵:兵器。

[26]圣人不死……而民不争:这句话见于《庄子·胠箧(qūqiè区怯)》,《庄子》相传是战国时庄周所作,此人本是和老子不同派别思想家,后人把他归入道家,道教又把他拉进来作为次于老子的重要人物。

[27]介:甲壳。

[28]以上是第二段,驳斥道家“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论点。

[29]麻丝:我国到元代以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才种植棉花,纺棉纱织棉,以前除冬天寒冷外,一般都用麻的纤维织成的麻布做衣服,富贵人则一直用丝织品如绢帛等做衣服。皿(mǐn敏):碗、碟、杯、盘等用器的总称。通货财:流通货物钱财,指从事商业做买卖。

[30]诛:这里是诛讨,即追究责任、责以应得之罪的意思,并非一概都诛杀,诛字在这里不能解释为杀。

[31]而:用在这里和“尔”字一样,也就是“你”。

[32]清静寂灭:佛教的清静是指脱离一切恶行烦恼。寂灭是梵文Nirvna的意译,音译则是涅槃(nièpán聂盘),即寂灭一切烦恼和圆满一切清静功德,是佛教徒追求的最高境界。

[33]三代:夏、商、周三朝古人通称三代。

[34]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禹,传说中的夏朝第一个王。汤,殷商的王,灭掉夏朝最后一个王桀。文、武,周文王和他的儿子周武王,周武王灭掉殷商最后一个王纣。以上古人合称之为“三王”(文、武合为一王),都是所谓圣人、圣君。周公: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佐武王的儿子成王,消灭殷商的残余势力,相传周代的礼乐都由他制定,后来儒家曾一度称他为先圣,位在先师孔子之上。早在战国时儒家大师孟子就曾历数从禹到周公、孔子的功绩,把自己作为他们的继承者,韩愈在这篇文章里又隐以孟子以后的继承者自居。到宋代的理学家称这个传统为“道统”,不过不承认韩愈能继承,而认为他们自己才有资格继承。

[35]以上是第三段,驳斥佛教“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养之道”的论点。

[36]帝:战国以前本指天上的上帝,到战国以后又在“三王”之前编造了一套所谓“五帝”的历史系统,以黄帝、颛顼(zhuānxū专需)、帝喾(kù酷)、尧、舜为“五帝”,他们也都被认为是圣人、圣君。

[37]葛:一种藤本植物,茎皮纤维可织成葛布,做夏天穿的衣服。裘:长毛动物如狐、羊等毛皮做的衣服。

[38]太古:远古、上古,这里指所谓“五帝”时代。

[39]以上是第四段,驳斥道家“曷不为太古之无事”的论点。

[40]古之欲……先诚其意:这段话见于《大学》,它应是秦汉之际儒家的作品,汉代儒家把它编进《礼记》里,宋代理学家朱熹(xī希)又把它和另一篇《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加上《论语》、《孟子》作了注,成为《四书章句集注》,也简称为《四书》,从元代开始成为考科举的人的必读书。这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成为理学家讲伦理、政治的基本纲领。这里不说“《大学》曰”而说“传曰”,是因为汉人除《诗》、《书》、《礼》(《仪礼》)、《易》、《春秋》等《五经》可称“经”外,其余的古书都可称“传”(解释“经”的也可称“传”),古时还可称“记”,《礼记》在唐代虽已升格为“经”,取代《仪礼》成为《五经》之一,但汉人认它为“传”,所以这里可以仍称它为“传”。

[41]天常:天理伦常,即本文下一段所讲到的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兄弟)、夫妇等在封建社会里的“正常”关系。

[42]《春秋》:本是春秋时鲁国史官所记载下来的一种编年史,后来流传的本子,据《孟子》里说是孔子加以删削过的,这话不一定靠得住,但经战国时儒家删削过作为学习的经典,则应是没有问题的。到西汉时这删削过的《春秋》成为《五经》之一,并给它作了传——也就是解释发挥其中的政治理论,最有影响的一种传叫《春秋公羊传》,这里所说“用夷礼则夷之……”,实际上是《公羊传》所讲的理论。南北朝、隋、唐时又流行《春秋左传》,这是战国前期的作品,讲理论少而记载历史事实多。在韩愈的时代又有人舍弃旧的传直接研究《春秋》,宋代理学家讲《春秋》也多数用这种方法。

[43]夷:我国先秦时的少数民族。

[44]中国:指汉族生活的地区,不包括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和今天所说中国的概念不一样。当时汉族称“诸夏”,生活在黄河中下游。

[45]夷狄:狄也是先秦时的少数民族,夷狄连称成为当时对少数民族的通称,以后又把外国人也称为夷狄。

[46]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这句话见于《论语·八佾(yì意)》。《论语》在唐代已升格为“经”,所以这里可以说“经曰”。

[47]戎狄:戎也是先秦时的少数民族,戎狄连称也成为当时对少数民族的通称,以后也把外国人称为戎狄。膺(yīnɡ英):本指胸,这里是抗御的意思。

[48]荆舒:荆指在今河南南部、湖北北部一带的楚国,舒是在今安徽舒城的小国,当时都是由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戎狄是膺,荆舒是惩:这两句见于《诗·鲁颂·(bì必)宫》,是宣扬春秋前期鲁国抗御戎狄、讨伐荆舒的声威。

[49]胥:相引,相与,一起。以上是第五段,驳斥佛教“欲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的论点,因为佛教是从外国传进来的,所以称之为“夷狄之法”。

[50]夫:彼。把“夫”字放在一句的开头,用来拓开口气,虚无所指,是唐以后做古文者的用法,以前放在一句开头的“夫”字都是“彼”的意思。

[51]《诗》、《书》、《易》、《春秋》:这实际是指《五经》,没有提到《礼》,是因为下文讲到“礼、乐”,这里不便重复。

[52]郊:郊祀,古代祭天的典礼,因为要到郊外举行,所以叫“郊”。假(ɡé格):本应写成“徦(ɡé格)”,是至、到的意思,但古书多混写成“假”,弄得和读jiǎ或jià的“假”字不好区别。

[53]庙:本指宗庙,古代祭祀祖先的地方,这里的庙指庙祭,即在宗庙里举行祭祀祖先的典礼。人鬼:古人认为人死了要成鬼,人鬼就是死者,这里指死去的祖先。飨(xiǎnɡ想):这里的飨和“享”是一个意思。

[54]轲(kē苛):孟子名轲。

[55]荀:荀子,名况,战国后期儒家的大师,开创孟子以外的另一个儒家派别,传世的《荀子》中有一部分是他所写的,但在后世没有多大影响。扬:扬雄,西汉末年的儒家,同时又是著名的文学家,著有模仿《论语》的《法言》和模仿《易》的《太玄经》。

[56]以上是第六段,正面讲述先王之教,先王之道,也就是儒家之道。

[57]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不堵塞佛老之道,先王之道就不能流通;不制止佛老之道,先王之道就不能推行。

[58]人其人:这第一个“人”字本当作“民”,因为唐太宗名叫世民,后来的唐朝人为了要避所谓御讳,就常把“世”字改写成“代”,“民”字改写成“人”字,本文前面出现的许多“民”字是宋朝人把原来的“人”字回改过来的,这里的这个“人”字忘掉了回改。“民其人”,就是把佛教徒、道教徒恢复成为普通百姓,这后面的“人”字就是指佛教徒、道教徒。

[59]以道之:这个“道”是动词,后人一般写成“导”,引导的意思。

[60]鳏(ɡuān关):老而无妻叫鳏。寡:老而无夫叫寡。孤:幼而无父叫孤。独:老而无子叫独。废疾:残废者和患某种痼疾不能工作的人。

[61]庶:庶几,差不多。以上最后一段,指出当前应该怎么办。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