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如今,欧洲游对许多国人来说,已不再那样遥不可及。

然而在二十世纪上半叶,欧游还仅仅局限于一小部分人的经历。这其中就包括了如康有为、梁启超、朱自清、老舍、徐志摩、戴望舒等在内的民国文人。他们或因外交、或因留学、或因任教,踏足于异域陌生的土地。在开眼看世界的过程中,当然不乏对异国美景、风俗的趣味性体验,同时,本土国力的衰微又让他们在中西视域的比较之下,多了几分别样的感慨。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开始了“流离异域一十六年,三周大地,遍及四周,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路”的流亡生活,归国后成《欧洲十一国游记》,名曰“十一国”,实则侧重于意、法两国。其考察着重于各国的政治风俗及历史变迁得失,对文物古迹的欣赏倒在其次。

梁启超1919年1月自伦敦开始,与丁文江、蒋百里、张君劢、杨鼎甫、刘崇杰、徐新六等一行七人进行了为期一年欧洲游历,足迹遍及英、法、德等欧洲主要国家,对一战后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做了深入细致的考察,并在巴黎和会上为争取国家权益贡献了一己力量。归国后写成《欧游心影录》,在其时已产生很大影响。

徐志摩1920年追随罗素到达英国,之后又由英国著名学者狄更生介绍,以特别生的身份入康桥大学(今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研究政治经济学,并在西方教育文化的影响下开始创作新诗。其欧洲游历的散文集结为《巴黎的鳞爪》。

老舍1924年秋赴英国交流学习,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1929年夏经新加坡回国。在英期间创作并发表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三部长篇小说,英国的教书生涯让老舍逐渐历练为一位成熟的作家。其关于英国的个人体验散见于其散文作品中。

朱自清于1931年8月赴英留学,进修语言学和英国文学,一年后回国。期间漫游英、法、德、意、瑞士、荷兰等国。其《伦敦杂记》和《欧游杂记》分别于1934年4月和9月由开明书店出版,后多次再版。

戴望舒1932年11月赴法,先后就读于巴黎大学、中法大学,1935年春回国。期间游历法国、西班牙等国。有随笔《巴黎的书摊》《都德的一个故居》、“西班牙旅行记”系列等记录行程。

虽然都以欧洲为目的地,但由于身份、背景及个人风格的差异,这些民国文人的游记又体现出异彩纷呈的面貌。康、梁的对政治问题的格外关注,对中西优劣相较的理性思索;徐志摩浪漫的诗人情怀,不重写实,而偏重性灵的陶冶;老舍一贯的平易与幽默诙谐;朱自清学者式的严谨精致;戴望舒徐缓从容的个人漫步……此外,还有邹韬奋从曼妙的风光和迥异的人文中,以新闻记者的敏锐眼光得出的对中西文化的独道体察;孙伏园在风景如画的日内瓦湖畔对故国江南的遥想;王统照对荷兰素朴质实而又温暖的印象以及郑振铎在其欧游日记中的绵绵絮语……

二十世纪前半叶是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同时也造就了许多难以复制的文学杰作。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通过此书,在文字中追寻这些先贤的欧游足迹,徜徉于旧日时光,重温那个年代多姿多彩的文人情怀。

本书特在人名地名等当时的译名后随文注以今译,以方便读者阅读。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