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也能造反”,留欧学生给孙中山上的一课

“秀才也能造反”,留欧学生给孙中山上的一课

1918年1月26日,孙中山、宋庆龄宴请欧美留学生。席间,孙中山用英语发表演讲,指出:“留学诸君,关系于民国前途甚大。”

孙中山在布鲁塞尔与马君武等合影

清末李宝嘉在《文明小史》中曾写道:“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无论他们有没这回事,可以不必理他。”在革命初期,孙中山的看法也大致与此无异,因此他主要借助会党的力量来实现推翻清政府的革命理想。但会党反清复明的宗旨和孙中山的理想毕竟大相径庭,分道扬镳也是最终结局。直到遇到留欧学生群体,孙中山遭到当头一棒才渐有开悟,逐渐倚重起这些留洋的“秀才”们从事具体的革命活动。

孙中山作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人们很少会将他与中国古代那些“造反”起家的领袖们联想到一起。主要还是归因于他有学识、有眼界、有素养,他所从事的革命又与社会底层的草莽领袖们有着根本的不同。更重要的是,他所领导的革命力量乃是时代所造就的精英群体,并非是草莽英雄所依赖的流氓无产者。在这些精英群体里,留学生凭借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革命的急先锋,并在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里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1905年,已是孙中山自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流亡海外的第十个年头,年初孙中山先在留学比利时的贺之才和留学德国柏林的朱和中等人“竭力救济”下,从英国渡海抵达比利时。随后,孙中山又先后辗转至柏林、巴黎,竭力宣传革命,所到之处皆有留学生自愿宣誓效力,共计六七十人。这不仅为革命注入了新鲜血液,革命队伍的声势也因此得以扩大。这种情状与孙中山1896年在伦敦蒙难,没有遇到一个留学生的经历简直是天壤之别。当时他说,“时欧洲尚无留学生,又鲜华侨,虽欲为革命之鼓吹,其道无由”。后来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也明确对此次旅欧留学生的革命行为给予了极高评价,将1905年留学生在欧洲的几次加盟与同年8月在日本东京同盟会的正式成立相提并论。

为何孙中山如此看重这一年留欧学生的加盟呢?根据史料得知,不仅有“各省豪俊”的加入使得现实中的革命组织愈加强大,更因为作为知识青年的留欧学生对孙中山的革命观念及方式方法进行过改进和修正。如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期间,孙中山与贺之才、朱和中等人讨论如何组织革命。初始,孙中山坚持以会党力量为主,但朱和中等鉴于孙中山以往曾在美国全力运动会党而无成效,严肃地指出知识分子应该在反清革命活动中扮演主角,指明以前孙中山发动的起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和领导,“革命党者最高之理论,会党无知识分子,岂能作为骨干?先生历次革命所以不成功者,正以知识分子未赞成耳”。经过数日的激烈辩论,孙中山改变了“秀才不能造反,军队不能革命”的偏见,还根据实际情况,按留学各国学生的不同特点做了建设与革命的分工,“分途作领导人”,从而为创建一个新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组织打下了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棉:《留学生与中国同盟会的创建——“中国留学生与民国的社会发展”研究之一》,《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第23卷)。

2.戴学稷:《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留学生》,《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6年第6期。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