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调整让位条件保全民国前途

孙中山调整让位条件保全民国前途

1912年1月23日,有关孙中山让位事宜的南北谈判依然胶着,孙中山在这一日,郑重地复电给南方代表伍廷芳,命其将让位的五项条件正式通告给袁世凯,并表示“个人名位非所愿争,而民国前途岂可轻视”。他对民国前途的担忧日甚一日。为了钳制袁世凯,以保证得之不易的革命成果不致因他的上台而遭倾覆,孙中山在让位条件方面仔细斟酌,耗费了大量心血,这可从孙中山的两次发电中看出。

第一次是在1912年1月18日,孙中山致电伍廷芳,提出清帝退位后推让袁世凯的五个条件:一是清帝退位,其一切政权同时消灭,不得私授于其臣。二是在北京不得更设临时政府。三是北京方面通电各国:清帝退位,要求各国政府承认中华民国。四是孙中山即向参议院辞职,宣布定期解职。五是请参议院公举袁世凯为大总统。此电文反映孙中山力图对袁世凯进行钳制,通过迫使清帝退位,割断袁世凯与封建政权的政治联系;袁世凯需从孙中山手中接任总统,而不是由清政府授权,即将袁世凯置于南京临时政府这部新国家机器之中;袁世凯必须公开宣布拥护共和的政见,也就是用中外舆论的力量促使袁世凯履行诺言。

时隔数日,孙中山于1月22日再致电伍廷芳及各报馆,说明提出让位条件无非巩固民国之基础,并发布调整后的五个让位条件:一是清帝退位。二是袁世凯宣布政见,绝对赞同共和主义。三是孙中山接到外交团或领事团通知清帝退位布告后即行辞职。四是由参议院举袁为临时总统。五是袁被举为临时总统之后,誓守参议院所定之宪法,乃能接受事权,才能授予他实权。孙中山还郑重交代以上条件,若袁不能实行,则意味着他不愿赞同民国,不愿和平解决。则战争复起,天下流血。

22日电文与18日电文相比较,措辞上尖锐和激烈得多,加大了对袁世凯钳制的力度,提出袁世凯必须公开表示赞成共和。而此时,袁世凯倚仗内有清政府的授权,外有帝国主义列强的撑腰而有恃无恐,似不独去清朝政府,还欲取消民国政府。更让孙中山担心的是革命阵营内部此起彼伏的一片妥协之声。在这种情形下,孙中山表现出非凡的革命坚定性。他严肃表示辞让与承接不是无条件的,袁世凯必须做到逼迫清帝退位和宣布共和才行。

虽然后来在内外巨大压力下,孙中山陆续做了一些妥协和退让,但他认为有些退让并未危及民主共和制度的根基。对于“清帝逊位”“袁世凯宣布政见绝对赞成共和”等基本条件,无论压力多大,无论处境多么困难,孙中山始终坚持不放弃,其高度的革命原则性又一次显现出来。

然而,即使孙中山耗费心血设计了这套办法,仍阻止不了袁世凯颠覆共和制度,复辟封建专制。政治力量的博弈波诡云谲,有太多的因素在制约着时局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锡祺:《孙中山年谱长编》,中华书局,1991年。

2.谢冰:《孙中山与南北议和》,《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5期。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