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建立民国,孙中山答应清廷哪些条件

为了建立民国,孙中山答应清廷哪些条件

1912年1月14日,孙中山通电各省都督,不得拘禁曾任清廷官员的人,并复电直、豫咨议局,答复其提出之清帝退位的三个条件,即清帝退位后,选举袁世凯为总统;对北方军队一律平等对待;并保证先行优待皇室及旗民生计。

经过谈判,孙中山领导的南方革命临时政府和北方袁世凯代表团,达成了关于优待大清皇帝辞位的条件。比如,清帝退位后,保留其尊号;每年用计开销四百万元,由中华民国拨付;宫内各项执事人员,还可以照常留用;宗庙陵寝,永远奉祀,并由中华民国斟酌设置卫兵,妥善保护等共计八条款项。

末代皇帝溥仪

由此可见,为了推翻清廷,孙中山及南方临时政府做出了巨大让步。但要知道,临时政府的财政危机,一直是很急迫的问题。尚明轩在《孙中山传》里这样讲述让位袁世凯时期的民国政府:“武昌起义爆发后,一贯敌视中国革命的外国帝国主义,借口保障外债偿付,乘机完全攫夺了中国海关税收,不让有一文钱供临时政府支配。各省地方税收,为数不多,供应各地军政府尚嫌不够,更谈不上接济中央革命政府了。依靠华侨赠款和国内民众的捐助,数目毕竟有限,不能最终解决问题。所以,临时政府刚成立,就迅速出现巨大的财政需要和严重的财政困难。他们面对严重的财政危机,不仅难以支付下属十余万部队的军饷,连临时政府本身的日常开支也无法保证,一度竟出现了财政部金库只剩下10元钱的危急局面,时刻面临着军队解散和政府崩溃的危险。”

孙中山曾发表声明,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举袁世凯当大总统。并在复电中说,中华民国是以专制为敌人的,并不是为了争夺权位。南北方只要可以议和,则能够避免生灵涂炭,清廷能够做到退让化解干戈,自然会优待皇室。

“清帝退位”结束了封建王朝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2月13日,孙文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务。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在这一事件中,孙文让总统之位于袁世凯的决定,反映了孙中山牺牲小我,而以革命和国家为大局的意识。

参考文献

1.吴讱:《关于〈清帝退位诏书〉和〈秋夜草疏图〉》,《民国档案》1991年第1期。

2.李友唐:《〈清帝退位诏书〉和〈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北京档案》2011年第10期。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