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先生“伦敦被难记”

中山先生“伦敦被难记”

1896年孙中山被囚禁的清驻英公使馆密室

《孙逸仙伦敦被难记》(中、英文版)

1919年1月8日,北洋政府取消对孙中山的通缉令。

其实这已经不是孙中山先生遭遇的第一次通缉了。

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便遭到清政府通缉,高价悬赏孙逸仙人头,不惜一切代价捉拿他,死活不论!这让孙中山不得不逃亡海外,开始了长达16年的流亡生活。孙中山先后逃往香港、日本、美国、英国。

在美国的时间里,孙中山在所到之处无不进行革命宣传,然而得到的结果却是“劝者谆谆,听者终归藐藐,其欢迎革命主义者,每埠不过数人或十数人而已”。可见收效不大,孙中山于是决定转往英国和欧洲大陆。

1896年10月,孙中山秘密抵达伦敦。但他并不知道清政府雇佣了外国侦探,自己的行动早已受到监视。派驻英的使馆人员邓廷铿等三人以认同乡、“吃茶”名义拉拉扯扯地将孙中山强行绑架到了清政府驻英公使馆。清廷公使以7000英镑的高价,雇了一艘轮船,造了一只木箱,阴谋把孙中山装在箱内,秘密运回国内处以极刑。

他们把孙中山幽禁在使馆三楼的房间里,窗户上有铁栅,门外加锁,派专人日夜看守。由于看守很严,孙中山多次将密信揉成纸团扔出窗外,期盼有人拾起,但每次都被看守发现,无法送出。最后,孙中山经过多次恳求和五百英镑的许诺,终于让清洁工柯尔前去向他的西医老师康德黎送信。康德黎闻讯后跑到英国外务部和伦敦警察署,要求政府干预这桩公然违反外交管理的事,又去伦敦《泰晤士报》等,请求舆论伸张正义。最后终于在21日,《地球报》通过采访,以显著标题“可惊可骇之新闻:革命家被诱禁于伦敦,公使馆的拘囚”作了报导。其他各报相继转载,伦敦舆论一时哗然。慑于舆论压力,英政府向清廷提出交涉,按照国际公法和国际惯例,拘囚了12天的孙中山终于被释放。这就是有名的孙中山“伦敦蒙难”事件。

此次“伦敦蒙难”事件,在全球引起了轰动,既使清政府的卑鄙面目大白于天下,又使孙中山在国际上声名大噪。而后他继续留在英国考察、活动和学习。

参考文献

1.李本义:《孙中山伦敦被难的根源及其历史影响》,《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7月25日。

2.[澳大利亚]黄宇和:《孙中山伦敦被难研究述评》,《孙中山研究述评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85年3月1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