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父母有个约定

我和父母有个约定

往后,一定要随时电话告知你们的身体、生活状况。

打电话给母亲:“娘,家里可好?二老身体咋样?明天周末,我回家看您。”母亲爽快应答:“好,一切都好,别记挂我们。回家?太好了,娘给你做你最爱吃的手擀面。”想起那筋道、细长的手擀面,我就垂涎欲滴,忙追加一句:一定要豆角肉丝卤哟。母亲笑着应承。

骑车回家,跑进院内,喊了声“娘”,却未闻回音。纳闷地撩开门帘,房门紧锁;父母可能下地干活了,或到邻居家串门了;我的猜测不仅未从邻家大婶那得到印证,还得知了一个让我揪心的口信:你爹肚子疼,你娘带他去输液了;留下钥匙给你。我接过钥匙,拔腿跑往卫生所。

半路碰到父母:母亲搀着一脸憔悴的父亲,蹒跚慢行。先前的兴奋,被这一幕猛地冲远:父母并没他们说的那么好。我紧步上前,搀过父亲:“有病怎么不说一声,没事吧?”父母齐声说“没事”。原来父亲昨晚就开始肚子难受、便秘,硬撑到早上下地给我摘了新鲜的豆角,实在扛不住,才去输液的。

深深的自责,化为对二老的责问:“有病怎么不说,还管我吃什么?”母亲却很淡然:“人老了,难免小病小灾的;说给你,不是怕你担心,给你添麻烦嘛!”一路询问,得知父亲并无大碍,这才放心。到家,一眼便见那篮嫩绿的豆角,不由一阵心酸。

安顿好父亲,母亲开始忙着和面、擀面。案板前的母亲腰身佝偻,几缕被染发剂染得发黄的头发,随着擀面杖的前后滚动而在额前飘摆;不时挺身直腰,用拳轻捶,感叹道:“老了,一着凉腰就疼,必须贴膏药。”我心一紧,从没听母亲说过腰疼呀,看来她又在瞒我。

吃饭的当儿,我和父母约定:“往后,一定要随时电话告知你们的身体、生活状况;不许只报喜、不报忧,更不能瞒报、虚报、谎报。”笑声中,父母点头答应。我痛快地吃了满满两碗面条,算是对父母辛劳的回报。

这个约定,还真定对了。

电话中,几次得知父亲因腹痛的老毛病而去输液,我便有种隐忧。果然,母亲焦急的电话来了:“你爹肚子疼得比以前厉害了,不行你回来送他到大医院检查一下吧!”我顾不得晚饭,连夜租车送父亲到省医院。结果让我倒吸一口凉气:阑尾炎,急需手术;幸亏送得及时,不然会有危险。父亲住院期间,也给母亲做了体检,还好一切正常。

有了这次经历,我打给父母、父母打给我的电话日渐频繁起来。不仅得知了父亲康复、母亲硬朗,粮食丰收、邻里和睦的好消息;约定而知的“忧”,更为珍贵。得知卫星接收天线支架锈蚀,我赶紧买了托人送回并装好;得知秋收忙不过来,我便回家陪父母一起下地忙碌;得知二老头疼脑热,我便紧急买些常备药捎回;得知因鸡毛蒜皮的小事与村里人拌了嘴,我便安慰父母气大伤身、尽量忍让……沟通多了,父母明显快乐了许多。

父母渐老,日益需要儿女照顾。然而他们往往碍于面子或怕添麻烦,一味报喜,不报忧;正是这些隐“忧”,却极易积成大麻烦。因此,身为儿女不妨与父母定个约定,与他们分担、为他们参谋、给他们温暖。这将是一份健康的约定,幸福的约定,爱的约定。

(刊于上海《特别文摘》2013年第4期)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