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做证
2009年开工建设的兰(州)新(疆)高铁施工进入紧张阶段,被誉为“中原铁军”的中铁电气化局集团郑州三公司承担着祁连山区170多公里高铁线的高压供电设备的安装施工任务。冬去春来,日复一日,这支特别能打硬仗的队伍,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正在这里创造又一个人间奇迹。
兰新高铁全长1776公里,是我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重点工程项目,计划今年建成通车,设计预留列车运行时速350公里,开通运营时速200公里。这条铁路线建成开通列车运行,兰州至乌鲁木齐将由原来的16小时压缩到9小时,连通陇海、京广等高铁后将形成高速铁路网,交通运输更加便捷,在国民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兰新高铁横贯祖国西北大地沙漠戈壁1700多公里,建设中固然困难重重,最为艰苦的地段还在祁连山。
祁连山,自古以来被人们称为“天之山”,山顶终年积雪不化,一年四季白雪茫茫。中铁电气化局集团郑州三公司承建的兰新高铁干柴滩牵引变电所,位于祁连山半山腰,这里海拔3545米,高寒缺氧,全年平均温度-5℃,每年6月份解冻、9月份结冰,空气中的含氧量最高才70%,工作环境十分恶劣。我们的建设大军在这个连小鸟都飞不上去的地方挑战极限,建成一座现代化的330kV变电所,把高压电源源不断地送往高速铁路线,让我们的大动脉畅通无阻,树起一座高高的丰碑。
这一天是“头伏”的第三天,我国许多地方入伏出现了40℃甚至更高的“火炉”极端天气。早晨6点半我们乘坐汽车从西宁出发向施工现场驶去。
沿途绿树葱葱,漫山遍野金黄色的油菜花把大地装点得格外美丽。我真没有想到这个时候来到青海,正赶上油菜花开的季节,比中原的油菜花迟来了3个多月。进入门源县境内更是壮观,上万亩金灿灿的油菜花迎来八方宾朋。同行的中铁电气化局集团青藏铁路指挥部指挥长任双喜自豪地说,现在的青海不再是荒凉的黄土高坡,蓝天白云,满眼翠绿,这个季节三天两头下雨,生态环境大有改善,万物复苏,充满生机。刚过花甲的任双喜是一条西北汉子,16岁那年我国电气化铁路快速发展,中铁电气化局急剧扩充,这个陕西扶风县的农村小伙儿带着他那美丽的梦想走进了铁路系统。40多年来,他从一个普通工人一步步走上领导岗位,带领他的伙伴们走南闯北,汗水洒遍了大江南北。2004年青藏铁路建设进入攻坚阶段,一声令下,他从中原铁道急匆匆来到青藏高原,在西宁至拉萨1800多公里的高原铁路线上爬冰卧雪、跨河钻山,产生了浓浓的高原情结。他爱这里的皑皑雪山,他爱这里的风土人情,他爱这里的一草一木。
我们的汽车在风雨中穿行,车内GPS定位器海拔高度数字显示不断变换,慢慢从2200米上升到3700米,前面就是祁连山脉的达坂山公路隧道。没有过往车辆,没有行人穿越,洞口标识牌上标有“海拔3792.75m”的字样,双喜招呼司机小方停车,我明白,他是要让我们下车亲身感受这里的环境。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一件短袖怎么也抵御不了袭来的凉意,我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寒战,强打精神站在达坂山隧道口照了张相,算是留作纪念吧。若干年后再翻看这张照片,自然就会想到我们当年的祁连山之行。钻进车里我下意识地看了一眼温度显示盘,大气温度只有9℃,难怪落下的雨滴打到身上这么凉。
穿过达坂山隧道不多时,我们的汽车进入了施工便道。说起来也是一条路,只不过是走的车多了硬是蹚出了一条路,坑坑洼洼,泥水交融,好在汽车能凑合着过去,眼下的情景勾起了大家新的话题。
我们同行的还有中铁电气化局集团郑州三公司工会主席田野,2005年他们担当青藏铁路海拔5000米出头的唐古拉山地段信号线路施工任务,那里根本没有路,全是靠人拉肩扛把工装设备和原材料搬到山上,就是凭着这股拼命精神才打通了青藏线。至今他和任双喜都没有忘记信号项目部总工程师何兵,这位来自重庆的小伙子风华正茂,正是谈婚论嫁的年龄,已和家乡教师文艳姑娘恋爱两年多,双方家人几次催促他们完婚都因忙于工作婚期一再后推。这次吉祥日子又已选定,却因何兵在施工一线重任在肩而不能回重庆举行婚礼。忠贞爱情是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的,既然何兵不能下山,那么文艳姑娘就千里迢迢从重庆来到唐古拉山。2005年8月12日这对新人在唐古拉山喜结良缘,任双喜在青藏铁路高峰点为他们主婚并送去美好祝福,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当天向世人播出了他们的婚礼现场,见证了一对恋人最幸福的时刻。听了他们的讲述,我打心眼儿里佩服他们忘我劳动的精神,他们是最美、最幸福的劳动者。
汽车在泥泞的小道上行驶,我们已经看到了耸立在祁连山上的干柴滩牵引变电所,我透过车窗仔细察看着这里的一切。汽车忽然停了下来,小方说前面过不去了,我们不得不绕道而行,踏着泥泞把车开进了变电所。牵引变电项目部副经理孟震向我们简要介绍了这里的工程进度。
变电所里的4台变压器整齐排列,避雷器、断路器等都一一安装到位,高压输入线路连接着高压线塔伸向远方。室内设备交流屏、馈线屏、电池屏和馈线保护控制屏等正在接线安装,即将进入调试阶段。说起施工过程那还得从小魏说起。
小魏是干柴滩牵引变电所的工长,具体负责变电所的工程施工,是一直坚守在这里的“最高行政长官”。小魏是来自河南豫西农村的魏孟洋,今年25岁,2007年毕业于洛阳铁路信息工程学校,在生产一线摸爬滚打练就了一身硬功夫。别看他身材不高,干起活来一点也不差,还能把学到的知识发挥到极致。2012年他作为兵头将尾的小工长,带领15名伙伴到白俄罗斯干了8个月,建成了一座牵引变电所载誉归来。去年,他又接到担任建设祁连山干柴滩牵引变电所工长的任务,什么也没说拿着图纸来到这荒无人烟的无人区。他的第一感觉就是路都不能走快,稍快一点脑袋都发蒙,这是一种高原反应,是苍天给他们的见面礼。
2013年6月26日是干柴滩牵引变电所动工建设的日子,要喝没喝,要吃没吃,要住没住,是名副其实的白手起家。小魏带领伙伴们先搭起了帐篷,这就是他们的家。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连生存都是问题。他们找到几里地远的另一家工程单位,那里打有一口饮用水井,每天到那里取水用于做饭、饮用。施工用水则是就近取水,用过的废水谁也舍不得倒掉,还留作施工用。最难熬的是刚到时的那些夜晚,小魏没有领教过高原缺氧的滋味,晚上躺在地铺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不单单是他一个人睡不着,从郑州来的同伴都睡不着。磨磨叽叽好不容易睡着了,没到天亮又醒了,一天纯睡眠时间还不到5个小时。这怎么能行?夜晚睡眠不足白天精神不振,他们索性来了个看谁先睡着,看谁睡得时间长的睡觉比赛,进行强制休息。半个月过去了,睡觉恢复了正常,他们渐渐适应了高原生活。
工程施工是一环套一环,尤其在高海拔地区更不能耽误,否则全盘皆输。在海拔3500多米的干柴滩,每年正常的施工期仅有百天,6、7、8三个月为施工黄金期,进入9月份便会出现霜冻。处处留心皆学问,小魏年纪不大却积累了不少经验,他把冰冻期不能干的活提前安排,4台变压器基座和变电机房基础部分在冰冻到来之前全部干完。4台330kV变压器来自新疆昌吉的新疆特变电工,它们单台重达71吨,乘坐平板运输汽车长途跋涉一路风尘,来到干柴滩距变电所不远处再也走不动了,只得用千斤顶垫枕木、铺钢轨,然后再套上钢丝绳将4台庞然大物一步步向变电所移动,在这段几十米路程移动变压器所用的时间,远远超过了昌吉到干柴滩汽车运行的时间。2014年10月21日,4台变压器全部安装到位,魏孟洋和他的伙伴们这才舒了一口气。
变压器到位了,变电房也快建成了,年根儿也到了,魏孟洋瘦了10斤还多。快过小年了,家里人给小魏来了个电话,说他也老大不小了,邻居大妈做媒让孟洋过年回家相亲。腊月二十三,魏孟洋满怀喜悦地回到河南豫西农村,这是生他养他的地方。第二天,两个男女青年相约在一起慢慢聊了起来,谈家庭,谈生活,谈兴趣,俩人还挺谈得来。然而,魏孟洋可没有何兵幸运,在谈到他地处的祁连山干柴滩的自然环境时,女方一听小魏工作在青藏高原常年见不到人影的地方,利利索索来了句“不同意”站起来走了,孟洋也没有多说二人就拜拜了。他知道婚姻是两个人的事,强扭的瓜不甜,过了年小魏赶紧回到干柴滩工地,这里才是他心中的牵挂。在他心里,婚事成不成是小事,变电所的事才是大事,魏孟洋就是这样的人!
季节的变换从不顾及人间的疾苦。室外电缆沟及各种管沟的施工只能在祁连山的冰冻期进行,一台台挖掘机像是着了魔一样,开足马力硬是啃不出一点痕迹。工期不等人,魏孟洋想出了一个点子,到牧民家里买来干羊粪,用最原始的农耕火种的办法,点燃羊粪化解冻土,再用挖掘机一点点掘进。他们就是这样,完成了一条条电缆沟和管沟的施工任务,让牵引变电所供电设备一一如期安装。至此,我国海拔最高的兰新高铁干柴滩牵引变电所全面建成,它将以新的工艺和技术为兰新高铁提供可靠的电力保证,确保高速列车安全运行。
我们来到干柴滩时,碰巧与正在这里采访的新华社河南分社记者王颂和河南卫视的记者郭圣啸、王乔宽相遇,他们的所见所闻已化作电波传到了千家万户。当我这篇文章落笔之时,祁连山传来消息,干柴滩牵引变电所实现一次送电成功。
祁连山做证,素有“中原铁军”之称的铁路建设者是一支能打胜仗的队伍,他们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他们不愧是时代的英雄!
2014年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