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传的性质和内容

佛传的性质和内容

佛传被称为“赞佛文学”。它们首先是作为宗教圣典,为树立教主的神圣权威结集的;它们采取传记体裁,创作过程中借鉴、采用了古印度传统文学的表现方法。这两个方面决定它们成为特殊一类传记文学作品,内容、结构、表现手法从而也形成一系列突出特点。

佛传创作的卓异之处在于,不论佛陀观如何变化,传主佛陀基本是作为现实的人来记述的:写他从生到死的人生历程,写他一生中遭遇到的各种矛盾冲突,写他和一般人同样的喜怒哀乐、理想与追求。这就决定了佛传作为文学传记的基本性格及其富于真实性、现实性的优点。另一方面,佛陀的一生又实现了从平凡人到神圣教主的转化,他又是作为宗教教主的特殊的人,因而他必然具有迥异于常人的性格、能力以至外貌。特别是大乘佛教阶段发展出新层次的佛身论、佛土论,主张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应身(有其它说法)。法身指佛法,乃是佛的自性身、真身;经过历劫(梵语译音“劫波”的省略,极长远的时间)修行而成佛为报身,如阿弥陀佛,本来是过去世的法藏国王,发愿修行成佛;现世的释迦牟尼则是应身(或称化身),乃是法身应化到此娑婆世界的示现。三世十方有无数佛,他们各有自己的佛国土,释迦牟尼只是其中之一。这样,佛陀的地位被不断提升,逐渐增添神圣、神秘的性质,对他的描写中出现更多超人的神通、奇迹,作品的宗教性格与特征也就被更为突显出来。

尽管佛传有多种,但传主佛陀的经历均由八个大的段落构成。这八个段落描写八个相状,称为“八相成道”、“八相作佛”。这八相是:

下天:佛陀原来住在兜率天,在那里度过四千岁,时机成熟,乘白象降下此娑婆世界;

入胎: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南部)有净饭王(音译为首图陀那,从名称就知道这是个农业立国的地方),王妃摩耶夫人,佛陀乘白象由其左胁入胎;

住胎:在母胎内,行住坐卧、一日六时(日、夜的早、中、晚,计六时)为诸天(天神)说法;

出胎:四月八日于蓝毗尼园由摩耶夫人右胁出生,出生后七步能言:“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七天后,摩耶夫人去世,是姨母波阇波提(意译大爱道)抚养大的;

出家:二十九岁出家。出家的原因有两说,一说目睹宫女睡态,形体丑陋,对世俗生活产生厌恶,另一说出宫游历,在四方城门见生、病、老死之苦和出家沙门之乐;

成道:出家后,经六年苦行成道。关于这段求道经历,不同作品记述颇有差异,基本情节是:参访不同派别的修道者,不契,进而自我沉思探索,最后来到摩揭陀国苦行林,在尼连禅河畔菩提树下觉悟得道,此地名为菩提伽耶(今印度比哈尔邦伽耶城南约十公里处);

转法轮:如前所述,“转法轮”意谓传播佛法。成道后,首先在鹿野苑找到本是自己修道伴侣、意志不坚而离去的骄陈如等“五比丘”,说《转法轮经》。其后四十五年间说法游化,普度人、天,活动主要在今印度北部恒河流域的摩揭陀、拘萨罗、跋耆三国。他游化各地,度脱众人出家,包括不同派别的外道和家人,形成以大迦叶等“十大弟子”为核心的僧团;

入灭:晚年离开王舍城,游化至拘尸那迦城(今印度北方邦哥拉克浦县西郊外),在希拉尼耶伐底河畔娑罗双树下入于涅槃,世寿八十岁。所谓“涅槃”,即解脱轮回、入于不生不灭的绝对境地,是大乘佛教修道的最终目标。佛灭度后火化得舍利,分配给八族,各起塔供养。

这“八相成道”或无第三“住胎”而有“降魔”,位列第五“出家”之后,是说佛陀在菩提树下修道过程中,有魔王帅魔将、魔女前来骚扰,佛陀降伏之,次日,佛陀大悟。

这样,所有佛传内容不出“八相成道”基本情节,按顺序构成作品结构的基本框架。就今存汉译具体作品说,“八相”起讫不一定完整:有的从佛陀前生写起,有的从释迦族的祖先写起,有的从佛陀降生写起。还有如《修行本起经》只讲到出家,《中本起经》从转法轮开始,主要记述传道经历,二者是相衔接的。又虽然“八相成道”构成结集佛传的固定程式,但具体作品详略有所不同,描述、形容更有差异,因此不同作品所保有的艺术发挥空间大有不同。这种发挥主要有两类情形,一类是宗教性质的玄想,如描写从兜率天下降、从摩耶夫人右胁出生以及后来修道时恶魔扰乱、成道后梵天劝请,等等,这是全然出于想象的情节。这类情节有神化人物的意图,往往又被赋予比喻的意义。例如恶魔扰乱的描写,实际是隐喻佛陀修道中思想搏斗的激烈而艰巨的过程。另一类则出于强化艺术效果的需要加以渲染、夸饰,如对佛陀作为太子时的逸乐生活的描写、给太子强烈刺激的宫女们丑陋形态的刻画、得知太子出家后合宫忧悲情景的渲染、佛陀寂灭前后众弟子哀伤欲绝情形的描绘,等等,都十分真切、鲜明,造成强烈的煽情效果。另外基于前面所述佛陀观的变化,先后结集的作品对佛陀一生行事的解释有所不同。早期部派佛教作品里把佛陀描写成此娑婆世界的现实的人物,而依据大乘教理,佛陀示现于此世乃是他历劫修菩萨行、终于成道的最后一个阶段。又如对于具体情节的说明,在较早的《佛所行赞》里,青年佛陀耽于婚姻家室之乐,被说成是现实人间的婚配;但是在《过去现在因果经》和《普曜经》里,作为太子的佛陀成婚则根本不同于世俗婚配,而是随顺世间娱乐景象的幻化,即不是真实婚姻而是施设譬喻,这就是所谓“方便”说或“幻影”说;又如关于佛陀入灭,《佛所行赞》里虽然已有法身常住观念的萌芽,但表现的基本是真实的人的逝世,并不如后来《大涅槃经》那样说成是佛陀的化身幻灭,而法身本是常住不变的。不过总体说来,佛传作为宗教文学作品,不同程度地把宗教性和艺术性两类描述技法巧妙结合起来,形成宗教文学创作独特的艺术风格与表现特色。

佛传的结集,当然也是后出转精,基本是后出的作品内容更完整、艺术水平更高。不过汉译篇幅最大的一部隋出《佛本行集经》,是一部六十卷的庞大经典,是由不同佛传汇集而成的,却不是汉译佛传里文学价值、艺术水平最高的。就结构的严整、情节的生动、描写技巧的高超等方面说,最杰出的是印度著名佛教文学家马鸣菩萨所造《佛所行赞》。这部作品在全部佛典翻译文学里也堪称典范之作。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