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一部中国式悲剧的经典之作

戏剧

《窦娥冤》一部中国式悲剧的经典之作

作者:关汉卿

文体:戏剧

成书年代:元代

一、作者介绍

关汉卿,大约生于13世纪初,卒于13世纪末。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他一生“不屑仕进”,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他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与当时许多戏曲作家、杂剧演员有着密切联系。他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既是编剧,又能登台演出。关汉卿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所作杂剧六十余种,今存十八种,其中有几种是否为关汉卿所作尚有争议;所作套曲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他的戏曲作品题材广泛,大多暴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表现了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反抗斗争,人物性格鲜明,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本色而精炼,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关汉卿的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中国十大悲剧之一。关汉卿一生创作的杂剧有六十多种,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家“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1838年《窦娥冤》就有英译本流传海外,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的戏剧语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

关汉卿

二、作品档案关汉卿

《窦娥冤》写窦娥被无赖诬陷,又被官府错判斩刑的冤屈故事。全剧四折一楔子。《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此剧现存版本有:明脉望馆藏《古今名家杂剧》本、《元曲选》壬集本、《酹江集》本、《元杂剧二种》本、《元人杂剧全集》本。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它的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故事里,去歌颂为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的阴德;而是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当时的社会,邪恶得不到应有的惩治,正义得不到声张,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冤假错案。《窦娥冤》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是一部揭露统治阶级腐败残暴,歌颂人民群众勇敢地反抗黑暗的社会制度,反抗迫害的一部伟大的戏曲作品。

《窦娥冤》全剧以窦娥悲惨遭遇为主线,展开戏剧冲突,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为一体,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不屈不挠地与封建邪恶势力做斗争的妇女形象,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

在创作过程中,关汉卿善于广泛吸纳普通民众的口头语言,从而形成了他作品的突出特点,人人皆能读,人人皆能听。《窦娥冤》是关汉卿的晚年作品,该剧凝聚了作家毕生的生活、艺术实践经验,是元代杂剧中最光辉灿烂的作品。

三、内容概要

楚州有个蔡婆,丈夫多年前去世,她带着独生儿子,依靠丈夫留下的产业放债生活。蔡婆曾借给城里穷苦的秀才窦天章二十两银子,去讨债时,窦天章说现在没有能力偿还这笔债务,请求宽限一段时间。蔡婆见窦天章的七岁女儿端云长得活泼可爱,便想娶回家做童养媳。窦天章虽然于心不忍,但为了了却那笔阎王债,使自己上京完成学业无后顾之忧,含泪把女儿送到了蔡家。端云在蔡家住了下来,蔡婆将她改名为窦娥,说是叫起来顺口。窦娥和蔡婆的儿子一齐长大成人,十七岁那年,蔡婆择个日子,让小两口结了婚。不想完婚才两年,小蔡得了一场重病死了。窦娥年轻守寡,不知不觉又是三年,她孝敬婆婆,操持家务,日子虽寂寞凄凉,但也无忧无虑。

一天,蔡婆去城外赛卢医家讨债,赛卢医知道拖了无数次的债不能再拖了,便产生了邪念,将蔡婆骗至一无人之处,乘蔡婆不注意,突然把早已准备好的麻绳套上蔡婆的脖子,想勒死她。蔡婆大声喊救命,恰好有父子两人路过,救了蔡婆,赛卢医落荒而逃。父子二人询问蔡婆这是怎么回事,蔡婆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叙述了一遍。这父子俩是一对混蛋,当听蔡婆说家中还有一个媳妇在守寡时,老头对蔡婆说:“婆婆,我姓张,这是我儿子,叫张驴儿,你婆媳没有丈夫,我父子没有老婆,我们四人不如成双配对,一家四口快乐地过日子。”蔡婆不同意,张驴儿恐吓说,如果不肯,就要勒死她。蔡婆无奈,把这一对流氓父子带回家中。

当窦娥听了婆婆说的今天遇到的事情后,她认为十分荒唐,劝婆婆不要答应。张驴儿看见窦娥长得如花似玉,就色迷迷地说:“你们婆媳招了我们父子,不也风流快活吗?”边说边上前扯住窦娥要和她拜堂,窦娥奋力抵抗,张驴儿恼羞成怒,发誓要把她弄到手。

蔡婆胆小怕事,劝张氏父子,不要着急,反正日子长着呢,让她慢慢劝说媳妇。

张氏父子凭借淫威,在蔡家住了下来,要吃要喝。一次蔡婆生病,张驴儿想趁机弄死她,霸占窦娥,他从赛卢医在城里开的药店里买来了毒药,乘窦娥烧羊肚汤给婆婆喝的时候,将毒药放进碗里。不想张老头闻到羊肚汤的香味,竟一口气将汤喝了个精光。

汤才下肚,便觉得头晕目眩,连呼不对不对,不大工夫,张老头嘴角流血,四肢抽搐而死。张驴儿穷凶极恶,拽住窦娥就上衙门告状。楚州太守桃杌是当地臭名昭著的昏官、贪官。他收了张驴儿的贿赂,听信张驴儿的胡言乱语,下令拷打窦娥。窦娥虽被打得死去活来,但一口咬定,没有毒死张父。桃杌见窦娥如此倔强,就想出一招,痛打蔡婆。窦娥一听要拷打婆婆,想到婆婆年老体衰,如何经得住公差的严刑拷打?于是屈招,说自己就是毒死张父的凶手,婆婆与此事无关。桃杌这个昏官,看到窦娥招了,赶紧命窦娥画押,打进死牢,明日押往刑场斩首。

第二天,窦娥坐进囚车,被拉到刑场,她知道自己年纪轻轻就枉死,冤死,不禁诅咒苍天。她在临刑之前发下了三桩“无头愿”:一是要刽子手在砍头的时候刀过头落,让一腔鲜血全部喷洒在白布之上,不容一滴溅在地上;二是六月酷暑之天降下茫茫白雪,遮掩自己的清白之身;三是要楚州在她死后连遭三年大旱,以鸣其冤。监斩官认为这是她临死前的胡话。突然,只见刑场上空乌云密布,天昏地暗,阵阵冷风袭来。窦娥大声呼号:“黑云快快升起,狂风快快吹来!让我的三桩誓言都实现,证明窦娥是天大的冤枉!”监斩官吓得魂不附体,催促刽子手动手。刀过之处,窦娥的人头落地,她的满腔鲜血果真喷上高高悬挂的白布,没有一滴溅在地上。随后,漫天飞雪降落,覆盖在窦娥尚未冰冷的尸身上。监斩官带领手下仓皇离开刑场,周围围观的群众议论纷纷,蔡婆更是伤心欲绝。

再说窦娥的父亲,当年把窦娥送到蔡家后,就到京城求取功名了。他十年寒窗,终于一朝及第,在京城做官升得很快。他曾派人去找女儿端云,但蔡婆早已搬家,没有找到女儿,他很痛苦。这年,朝廷委任他为肃政廉访使,到各地察访贪官污吏,并赐给宝剑金牌,必要时可行使天子权力。窦娥冤死的第三年,窦天章来到楚州。楚州连续三年不下雨,引起他的关注,他认为里面定有蹊跷,决心认真查访。他到达楚州的当天晚上,窦娥的灵魂来向他哭诉自己的冤情。窦天章十分震惊,次日清晨,便向太守询问当年窦娥被杀之事。桃杌此时已升官,官官相卫,新太守推说不知详情。窦天章非常气愤,亲自重新审理此案,逮捕有关案犯。张驴儿被捉后,他拒不承认是自己下毒杀死父亲的,而且耍赖,大闹公堂。谁知当年卖毒药后,逃往外地的赛卢医也被抓回来,他供认了自己的罪行。已在外任职的桃杌也被传回楚州,他对当年的罪行也供认不讳。张驴儿在事实面前,终于俯首认罪。窦天章明镜高悬,判张驴儿死罪,赛卢医充军,桃杌打了一百大板,削为平民,永世不得录用。

窦娥的冤案终于昭雪。

四、主要人物形象

窦娥

窦娥,名端云,自幼丧母,家境贫困,七岁时被父亲窦天章抵债给蔡婆家做童养媳,十七岁完婚,不久丈夫病死,她和婆婆相依为命。无赖张驴儿诬赖窦娥毒死张老汉,拉她去官司,楚州太守桃杌接受贿赂,偏袒张驴儿,严刑逼供,窦娥不忍看到年老的蔡婆受刑,只得招认,被判死刑。在法场上,窦娥发下三项誓愿,这三项誓愿都全部应验。三年后,窦娥的父亲窦天章官任廉访使,审查案卷,窦娥的案卷亦在其中。窦娥的鬼魂向父亲倾诉了冤情,终于平反昭雪。

窦娥本来是一个善良正直、信奉天命、恪守礼教的柔弱女子。然而,像她这样的弱者,在那个黑暗社会,很难逃脱张驴儿一类邪恶势力的欺负。窦娥不堪受侮,张驴儿拉她到官府,她毫不畏惧,勇敢前往。这是窦娥反抗性格的首次流露。生活的现实使她开始明白,善良温顺无法打动邪恶歹毒,要想摆脱厄远,只有奋起反抗。

张驴儿

一个欺压百姓的流氓无赖。他和父亲救下了即将被赛卢医勒死的债主蔡婆婆。逼迫她们婆媳二人嫁给他们父子,但遭到窦娥的严词拒绝。后来,张驴儿在羊肚汤里下毒药,企图害死蔡婆婆,为霸占窦娥更加方便,不料毒死的却自己的父亲。为了解恨,他又反咬一口,要挟窦娥屈从于他。不然要到官府诬告其父是窦娥毒死的。窦娥至死不允,他把窦娥告到官府,使窦娥惨遭杀害。张驴儿最后被窦娥的鬼魂告倒,被处死。

蔡婆

窦娥的婆婆,一个靠放高利贷生活的剥削者。窦娥就是由于其父还不起她的债,被典给她家当童养媳的。同时,蔡婆又是一个无权势无后台,屡遭恶人欺凌的老寡妇。赛卢医欠银子不还不说,还要她的命;张驴儿父子救了她,又要强占她和儿媳。生活在那样的环境里,她胆小怕事,软弱无力,对张驴儿的蛮横无理,不敢反抗,只得逆来顺受,引狼人室,从而亲自导演了善良儿媳被冤杀的悲剧。这是一个可恨可气而又可怜的形象。

桃杌

无赖张驴儿诬赖窦娥毒死张老汉,拉她去官司。身为楚州太守的桃杌偏听张驴儿一面之辞,凶残地屈杀了窦娥。他断案的原则是:人是贱虫,不打不招。在他的治理下,不知冤杀了多少无辜百姓。

五、精彩文段推荐

〔外扮监斩官上,云〕下官监斩官是也。今日处决犯人,着做公的把住巷口,休放往来人闲走。〔净扮公人,鼓三通,锣三下科,刽子磨旗、提刀、押正旦带枷上,刽子云〕行动些,行动些,监斩官去法场上多时了。〔正旦唱〕

【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刽子云〕快行动些,误了时辰也。〔正旦唱〕

【倘秀才】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刽子云〕你有甚么话说?〔正旦唱〕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休推辞路远。

〔刽子云〕你如今到法场上面,有什么亲眷要见的,可教他过来,见你一面也好。〔正旦唱〕

【叨叨令】可怜我孤身只影无亲眷,则落的吞声忍气空嗟怨。〔刽子云〕难道你爷娘家也没的?〔正旦云〕只有个爹爹,十三年前上朝取应去了,至今杳无音信。〔唱〕早已是十年多不睹爹爹面。〔刽子云〕你适才要我往后街里去,是甚么主意?〔正旦唱〕怕则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刽子云〕你的性命也顾不得,怕他见怎的?〔正旦云〕俺婆婆若见我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去呵,〔唱〕枉将他气杀也么哥,枉将他气杀也么哥。告哥哥,临危好与人行方便。

〔卜儿哭上科,云〕天那,兀的不是我媳妇儿!〔刽子云〕婆子靠后。〔正旦云〕既是俺婆婆来了,叫他来,待我嘱咐他几句话咱。〔刽子云〕那婆子,近前来,你媳妇要嘱咐你话哩。〔卜儿云〕孩儿,痛杀我也。〔正旦云〕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实指望药死了你,要霸占我为妻。不想婆婆让与他老子吃,倒把他老子药死了。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婆婆,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瀽不了的浆水饭,瀽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唱〕

【快活三】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念窦娥身首不完全,念窦娥从前已往干家缘,婆婆也,你只看窦娥少爷无娘面。

【鲍老儿】念窦娥伏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浆奠;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卜儿哭科,云〕孩儿放心,这个老身都记得。天那,兀的不痛杀我也。〔正旦唱〕婆婆也,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

〔刽子做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时辰到了也。〔正旦跪科〕〔刽子开枷科〕〔正旦云〕窦娥告监斩大人,有一事肯依窦娥,便死而无怨。〔监斩官云〕你有什么事?你说。〔正旦云〕要一领净席,等我窦娥站立,又要丈二白练,挂在旗枪上。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监斩官云〕这个就依你,打什么不紧。〔刽子做取席,站科,又取白练挂旗上科〕〔正旦唱〕

【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刽子云〕你还有甚的说话,此时不对监斩大人说,几时说那?〔正旦再跪科,云〕大人,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监斩官云〕这等三伏天道,你便有冲天的怨气,也召不得一片雪来,可不胡说!〔正旦唱〕

【二煞】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正旦再跪科,云〕大人,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监斩官云〕打嘴!那有这等说话!〔正旦唱〕

【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刽子做磨旗科,云〕怎么这一会儿天色阴了也?〔内做风科,刽子云〕好冷风也!〔正旦唱〕

【煞尾】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三桩儿誓愿明提遍。〔做哭科,云〕婆婆也,直等待雪飞六月,亢旱三年呵,〔唱〕那其间才把你个屈死的冤魂这窦娥显。

〔刽子做开刀,正旦倒科〕〔监斩官惊云〕呀,真个下雪了,有这等异事!〔刽子云〕我也道平日杀人,满地都是鲜血,这个窦娥的血,都飞在那丈二白练上,并无半点落地,委实奇怪。〔监斩官云〕这死罪必有冤枉,早两桩儿应验了,不知亢旱三年的说话,准也不准?且看后来如何。左右,也不必等待雪晴,便与我抬他尸首,还了那蔡婆婆去罢。〔众应科,抬尸下〕

——节选自《窦娥冤》第三折

六、文学成就

作品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了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显示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是本折也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关汉卿十分注意戏曲情节的提炼,传奇性是他调遣戏曲情节、处理戏曲冲突的重要依据。像《窦娥冤》中血飞白练、六月下雪、亢旱三年等罕见自然奇迹的出现,所有这些情节的传奇色彩都十分浓厚,人物间的冲突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关汉卿善于在激烈的戏剧冲突中去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窦娥的反抗性格和复仇意志,就是通过对她一连串愈来愈严重的迫害逐步显露出来的。

在关目处理上,关汉卿一方面能从人物的现实处境出发,展开冲突,将矛盾一步步引向高潮;一方面又安排转折移步换形,变化多端,使人无法预测情节的发展,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使得观众心弦被紧紧扣住,不得松懈,戏剧效果发挥到最大值。

关汉卿是古典戏曲的语言大师,前人多以他为元剧本色派的代表。他一方面继承宋人平话的优良传统,尽量使用当时城市平民、尤其是下层勾栏中各种人物语言,使之明白晓畅,泼辣生动;另一方面又从中国传统的诗词曲赋中寻找那些有生命力的文学语言,来丰富曲文的色泽、韵味,使之自成一格。他能够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各色人物的口吻、语气,也善于根据剧情和主人公身份、性格的差异,在不同的剧作中变化其语言风格。俗中有雅,雅中有俗,雅俗兼收,串合无痕,而始终新鲜活泼,生气勃勃,不失本色,是关汉卿戏曲语言最显著的特点。他的语言成就达到了元杂剧的高峰,为中国戏曲树立了优秀的典范。

七、名家点评

(《窦娥冤》)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关汉卿一空依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近人情,字字本色,故为元人第一。

——王国维

《西厢记》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作者:王实甫

文体:戏剧

成书年代:明代

一、作者介绍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与生事亦俱不详,略比关汉卿晚出,主要活动在贞元、大德年间(1295~1307)左右。他在当时就享有盛名,创作的杂居作有14种。完整保留下来的除《西厢记》外,还有《破窑记》四折和《贩茶船》《芙蓉亭》曲名一折。至于其他作品,均已散佚不传。

王实甫是元代大都玉京书会的才子,长期和艺妓生活在一起,做过一段时间的小官,后来隐退。王实甫的杂剧大多取材于上层贵族的生活,善于刻画人物内心,抒情气氛浓烈,严丽优美。明初戏曲家朱权在《太和正音谱》评论王实甫的戏曲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这与他现存《西厢记》等剧作的风格是一致的,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作品档案

《西厢记》是元代一部杰出的浪漫主义爱情喜剧。

故事来源为唐代元《莺莺传》,剧本从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脱胎而来。唐代文人元稹的《莺莺传》为《西厢记》奠定了创作基础,经过宋代文人的反复歌咏,尤其金代《西厢记诸宫调》在结局、人物关系、情节设置等方面对《莺莺传》做出重大改动,奠定了《西厢记》追求爱情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

王实甫编写的多本杂剧《西厢记》就是在这样丰富的艺术积累上进行加工创作而成的。王实甫的主要活动时期在元成宗大德年间(1297~1308年左右)。

当时的统治者实行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汉族文人地位极低,作者就处于这种生活状态中。王实甫是一位文采风流,才华横溢的才子,而且与当时的妓女和艺人有密切的交往。这为他的戏剧创造提供了许多真实材料和实践经验。《西厢记》是他的代表作,在当时被誉为“天下夺魁”的杰作。

《西厢记》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成就。形象生动,个性鲜明,特别是深刻描写了崔莺莺错综复杂的内心矛盾,表现了灵魂觉醒的真实过程。作品体制宏伟,在元代是独一无二的,是杂剧中磅礴辉煌的杰作。文词华美生动,极具诗情画意,如第四本中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西厢记》是元杂剧的高峰,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影响很大,传诵不衰。

三、内容概要

《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写的是相国千金崔莺莺和年轻书生张君瑞的爱情故事。

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

唐代德宗年间崔相国去世,崔氏一家扶灵归葬,暂住山西蒲州普救寺。已与表兄郑恒定新的崔莺莺小姐在丫鬟红娘的陪同下,来到佛殿散心。此时,“书剑飘零、功名未遂”的西洛才子张珙即张君责上京求取功名,顺便拜访故人白马将军杜确,也来在蒲州。闲暇之余,游览名山古刹,和莺莺在普救寺相遇,张生一见崔莺莺,就倾情于她,认为这就是自己寻找的终生伴侣。莺莺见到俊秀潇洒的张生,亦不觉眉目传情,秋波暗转,使得张生如痴如狂。佛殿的偶逢,使得这对青年各自情致牵牵。

张生和莺莺的酬韵和诗,感到两人是“心有灵犀一点通。”随后,莺莺来到斋坛为亡父祈祷,张生附带一斋,追荐父母。莺莺的美丽,不仅倾倒了张生,也使在场的僧众大为颠狂。

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

闹斋之后,莺莺对张生念念不忘,但无法向张生传递衷情。谁知,张生和崔莺莺正在相思,却传来惊人消息:时绿林强盗孙飞虎听说莺莺貌美,兵围普救寺,逼众人交出莺莺为妻。情势危急,莺莺得知张生故人能解燃眉之急,提出谁有退兵之策,就嫁与谁为妻。老夫人万般无奈采用了女儿的主意。张生自告奋勇修书一封,请来白马将军杜确解围。不料老夫人翻脸悔婚,在设宴酬张生时让莺莺拜张生为兄,老夫人赠张生财礼让其另觅佳人。张生怒言金钱岂是我辈贪恋的?夫人的悔婚,使莺莺和张生的热情期盼落空,借幽怨的琴声,倾吐“离恨千端,闲愁万种”的情绪,深深地打动了莺莺的心。张生的琴声使崔、张二人的恋情更近了一步。而老夫人的赖婚,使她与崔、张的矛盾转为公开化。

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

老夫人的变卦给崔、张造成极大的痛苦。琴挑之后,张生病倒,莺莺请红娘去探病。此时的红娘,经过寺警、赖婚之后,深为崔、张之情所动,决意帮助崔、张,开始替张生给莺莺传信。红娘了解莺莺,惟恐当面交信惹出麻烦,就放在妆盒上。但莺莺看过后,故意发怒,斥问红娘。红娘候意要自首,迫使莺莺放下小姐的架子,转注红娘再次传递书简,但隐瞒了信的内容。红娘见了张生,从张生的嘴中知道了真相。善良的红娘鼓励张生追求幸福。可是晚上张生过去后,莺莺却摆出严肃的面孔,将他训斥了一顿。

莺莺再次请红娘传书递简,而且故技重施,将爱情之简说成是药方。张生接到莺莺的药方后大喜过望,却又担心莺莺被夫人拘系,不能如约而来。红娘则担心莺莺又有变故,二人各有疑虑。

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

莺莺赖简,致使张生病重。张生的重病,感动莺莺主动写信约与私会。但莺莺仍不免临事而踌躇。在红娘的反激下,莺莺终于顺水推舟,去到张生的西厢房,和张生成就了好事,这是崔、张对老夫人的一次大胆的抗争。老夫人到底还是知道了这件事,她声言要将张生告到官府,便拷问红娘。机智的红娘抓住老夫人维护礼教和家谱的弱点,据理力争,指出老夫人之过,并以信义之道,明之以理。以家谱之辱,晓之以利。老夫人考虑利害得失,终于认可了崔、张的私下结合。可是她还是借口自己是相门府第以“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为由,令张生明日进京应考,并威胁道:“夺得一个状元,便回来见我”,迫使莺莺在凄苦的气氛中送别了张生。

第五本《张君瑞应团圆》

张生赶到京城,第二年参加春选一举高中状元。张生状元及第后,派琴童顺河中府向老夫人和莺莺报信。莺莺接到张生的书信后,立即复函,并附寄六种礼物:汗衫、裹肚、玉簪、袜子、斑管一枝和瑶琴一张。张生收到礼物,赌物思人,竟一一猜准了莺莺的心意,要他对爱情忠贞不渝。张生表示“春蚕到死”“蜡炬成灰”,至死不变。此时,早与莺莺定亲的郑尚书之子郑恒不甘心败给张生,就诬蔑张生在京城已被卫尚书招为女婿。老夫人听信一面之词,决定把莺莺许给郑恒。这时张生及时赶回,揭穿了郑恒的谎言。老夫人迫于形势,只得允诺,最后老夫人主婚,白马将军证婚,张生和崔莺莺这对有情人终于结成眷属。

四、主要人物形象

张生

名珙,字君瑞。是一个书剑飘零的书生。在上京城赶考时,路过普救寺,与崔相国的女儿崔莺莺相恋,并私下结合。后来进京赶考,中了状元,与莺莺正式结为夫妻。张生忠于爱情,无论是老夫人的干涉,还是莺莺小姐的翻脸,红娘的挖苦,都没有动摇他对莺莺的感情。但他也有柔弱、迂腐的特点。是元杂剧中典型的书生形象。

崔莺莺

出身相国门第,美丽而有才情。虽在封建礼教的严重桎梏下,其思想深处仍然渴求着爱情。她看到张生诚实多才,清俊温顺,仗义救人,便爱上了他。但相国小姐的身份和她所受的教养,又使她顾虑重重,不敢放胆。经过反复、激烈的内心冲突,后来终于突破束缚,和张生结合。崔莺莺的形象,最初见于唐元稹《莺莺传》,在《西厢记》中,她的性格已有很大发展。

下一章

读书导航